心理学书籍 » 辩证行为疗法与情绪调整

定价 ¥29.00

辩证行为疗法与情绪调整

已有近20年历史的辩证行为疗法是一种非常实用且极其成熟的心理治疗方法,目前在美国临床心理应用非常普遍。对每个人来说都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能帮助人们认识自我,调整情绪,建立有效的人际关系以及学会如何忍受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痛苦,也是对目前边缘人格障碍等严重情绪调节功能缺陷病症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作者在借鉴、整理国外大量理论研究和实践案例的基础上,结合国内临床心理学实践对辩证行为疗法进行了系统介绍,针对典型的情绪失调疾病的治疗应用及其案例分析,详细介绍了该疗法主要的社会心理技能训练方法及其治疗策略。

辩证行为疗法与情绪调整

卓越网:24.70  节省4.30
当当网:21.80  节省7.20

作者:彭弘 等编著
出版:重庆出版社2007-11-1
ISBN:9787536692039
丛书:实用临床心理学书系
定价:29.00

作者简介

袁弘,曾获医学学士学位、New York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心理学士学位和Adelphi University心理学硕士学位。1995年至1998年,任美国国际日报纽约分社新闻记者。1998年至2000年,任香港?华人?杂志社特约记者。2005~2007年,多次应邀在西南大学心理学院、重庆医科大学护理学院等讲学。现在美国任国际华人医学家心理学家联合会理事。

查看目录

第一篇 辩证行为疗法的理论
  第一章 行为疗法及其发展过程
  第二章 辩证行为疗法理论
  第三章 辩证行为疗法的基本构成与治疗目标

第二篇 辩证行为疗法与情绪失调
  第四章 情绪
  第五章 情绪调整和情绪失调
  第六章 边缘人格障碍
  第七章 广泛性焦虑
  第八章 抑郁

第三篇 辩证行为疗法的社会心理技能训练
  第九章 社会心理技能训练基本程序
  第十章 情绪调整技能训练
  第十一章 正念技能
  第十二章 有效人际关系技能
  第十三章 容忍痛苦技能

第四篇 辩证行为疗法的治疗策略
  第十四章 辩证法策略
  第十五章 核心策略
  第十六章 交流风格策略
  第十七章 个案管理策略
参考文献

书摘插图

行为疗法自20世纪50年代初产生以来,在心理治疗(Psychotherapies)领域中始终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在详细介绍辩证行为疗法之前,本章首先简略介绍行为疗法的理论依据及发展过程,其目的是让大家较为清晰地看到行为疗法的轮廓并有助于理解后面将要谈到的辩证行为疗法。
    一、“行为”的定义
    什么是行为(behavior)?不同的学科领域有其不同的定义.比如物理学界认为“行为”是分子的运动;法律界定义它为“民事法律关系客体之一”。就心理学层面而言,中国《辞海》解释为有机体外显的活动、动作、运动、反应或行动;《美国传统英文字典》解释为任何人或动物对外在或内在的刺激所作出的行动或反应;美国著名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约翰·华生(John Watson)则从生理表象上定义行为为肌肉运动和腺体分泌。
    认知行为心理治疗师们通常将“行为”划分为三大不同类别的解释模式:运动类(motoric)、认知一言语类(cognitive—verbal)和生理类(physic logical)(Cinehan,1993)。运动类行为是指大多数人认同的那些外显(overt)和内隐(covert)行为以及身体骨骼肌肉运动。外显行为主要指公开的、为其他人可见的行为,比如一个人在公共场所跑步、唱歌、演讲等,内隐行为则主要指隐私的、仅由行为者自己才能看到的行为,比如一个人独自在房间里写字、练气功等。认知一言语类行为包括了人们的思想活动、解决问题、感知、想象、讲话等等。当然,手势(例如哑语)以及观察他人行为也包括在内。生理类行为主要指躯体的神经系统、腺体系统以及平滑肌系统的活动。虽然通常生理类行为属于内隐行为,但有些也可能是外显行为,比如面赤或哭泣(Linehan,1993)。
    二、行为疗法(behavior therapy)特点
    大家知道,行为疗法是心理治疗方法之一。该疗法主要应用了基本的学习技术并通过替代反应去修正人类的不适宜行为。美国学者爱德华·厄文(Edward Erwin)将行为疗法的特点归纳为以下6个方面。
    (1)它的基本原则是减轻人类的痛苦,增强人类的机能。
    (2)行为疗法是一种纯心理治疗,它不会渗入任何与生理治疗相关的因素。例如,行为治疗师们不会同时应用某些金属物质或者什么药物去治疗一个躁狂抑郁症患者,不会应用电振动方法去治疗一个单纯抑郁症者。
    (3)行为疗法直接治疗患者的症状——不适宜行为,而不是企图找出引起症状的原因。例如,治疗一位恐惧症患者,行为治疗师只是企图去减轻患者对恐惧物的反应,而不会像领悟疗法(nsight therapy)那样需要病人去获得领悟或自知力,也不会像精神分析师那样企图去增强病患的自我(ego)。但如果说行为治疗师在治疗过程中完完全全忽视问题行为之根源,或不会帮助病人及家属去获得对导致异常行为原因的自知力,那也是不真实的。
    (4)行为疗法主要是修正病患的不适宜行为和教会患者掌握适宜行为。该治疗法关注的是人类的行为,而不同于精神分析法那样关注人类的精神或人格结构。
    (5)行为疗法是循序渐进、逐渐改善病患不适宜的行为。也就是说治疗师首先将病患的不适宜行为分解成多种不同的组成部分,然后对每个组成部分分别加以治疗,最后达到修正这一不适宜行为的目的。例如,应用模仿或操作技术去教一位自闭症儿童怎样说话时,治疗师可能会先教该儿童学会发音,然后教他说单字,第三步才教他重复一段短语,如此类推。
    (6)行为疗法比其他任何心理治疗法更强调实验技术。一方面治疗师们应用实验技术去验证他们所宣称的治疗有效性。这一特点对行为疗法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他们把实验技术应用到治疗病患过程中。比较重要一部分就是治疗师应用实验技术中的操作化operationalizing)把一些概念之词,如焦虑(anxiety)、恐惧(fear)、抑郁(depression)以及自尊缺乏(1ack of self-esteem)与病患一些特定的行为联系起来。例如,面对一位严重抑郁症病患,治疗师首先试图去确定抑郁症有哪些行为表现(如病人会静静地坐在那里相当一段时间,直到他的妻子和孩子出现)。然后,治疗师可能试着把这些行为表现作为治疗目标去逐渐减弱它们。
    应用特定概念与特定行为相连可能反映出行为治疗师们对操作主义operationalism)或者行为主义(behaviorism)的一种信奉。但我们实在是不能这样去说抑郁症就等于某种特定行为,我们只能说两者有相关性。此外,我们也不能这样简单地去假设:当一位病
患随着他的某些不适宜行为已得到减弱时,他的心理问题就一定会得到改善。行为治疗师只是打开了一条能通往治愈病人心理障碍之道,而此道可能已被其他心理学派所关闭。
    三、行为疗法发展历程
    美国心理学界普遍认为行为疗法的产生及发展经历了4个不同的历史阶段。第一阶段主要为经典行为理论(behaviorfheorv)产生时期。该时期标志着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从研究人类的心理(mind)转向为研究人类的行为(behavior),行为治疗的应用在此阶段极为少见。第二阶段为行为疗法应用时期。治疗师们应用新行为主义理论(neo—behaviorism)和行为分析理论(behavior analvtictheory)去解决人类心理障碍。第三阶段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人类精神心理学的重新兴起以及认知疗法(cognitive therapy)的产生。最后阶段,也就是近10多年间,行为疗法进入了一个成熟时期:一方面,认知行为疗法和新行为主义者的行为疗法相结合形成了一股经验临床治疗主流;另一方面,就“行为”而言,出现了一种重新恢复活力的情境行为方法(contextualistic behavioral approach),这种行为的形式被称之为“心”(Gurman&Messer,1995)。
  第一阶段:行为科学
  当谈到行为主义(hehaviorism)时,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Ivan Pavlov,1847~1936)的研究成果。大家也许都熟悉巴甫洛夫的实验。简单地讲,在这个实验中,他发现,当把混有肉类的食物一起放到一只饥饿的狗面前时(一种无条件刺激),这只狗会分泌唾液(一种无条件反应);后来巴甫洛夫重复地将肉类食物与其他中性刺激,如一种铃声、一种音调等一起放到这只饥饿的狗面前进行实验;最后,他只将那些中性刺激而没有肉类的食物放到这只饥饿的狗面前时,发现这只狗同样会分泌唾液(一种
条件反应)。巴甫洛夫的这个实验就是著名的刺激一反应(S—R)即经典条件反射(classic conditioning)理论,也称之为巴甫洛夫模式。
    深受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的影响,20世纪初,一位年轻的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华生(John Watson,1879--1958)开始酝酿他的行为主义(behaviorism)观点。华生对动物心理学的偏爱使他逐渐与曾经“哺育”他成长的机能主义(functionalism)断绝联系。他强烈反对把内省法的意识分析作为科学心理学的一个适当目标,并取而代之地强调以客观的、实验的模式进行行为研究(陈书凯,2004)。他声称“心”并不存在,而所有心理学家只能研究有机体的外显行为,只有行为才是心理学所要面对的问题。
    20世纪20年代华生建立了行为主义理论体系,并开始应用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进行人类行为的研究。在这期间,他与妻子罗莎莉.雷纳(Rosalie Rayner)一起完成了一项闻名世界的“小艾伯特(Little Albert)”实验。该实验主要是让一个名叫艾伯特的婴儿产生对老鼠的害怕(fear)。实验开始时,小艾伯特对老鼠的出现毫无反应,没有任何害怕的表现。然后华生和瑞娜将老鼠与其他音调较大的噪音同时出现在该婴儿面前,他开始有害怕的反应。
    到后来,当单独把老鼠放在小艾伯特面前时,可怜的小家伙同样出现了害怕的反应。实验表明,华生和瑞娜成功地让小艾伯特对先前中性或无反应的刺激物反应出了害怕。实验最后发现,小艾伯特不仅对老鼠害怕,继而扩散到对所有毛皮类东西都害怕,例如小白兔、狗、毛衣服、针织物以及华生的头发等。有趣的是小艾伯特不会对非毛物产生害怕。
    通过这个成功实验,华生和瑞娜声称害怕的行为是可能学来的。尽管他们没有证明所有神经质的异常行为是由条件反射而产生,但他们至少说明了恐惧反应可能会由这种方式发展而来。此外,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对夫妇的实验给人们一个建议,那就是类似这样的一种逆条件作用(counterconditioning)技术,如应用一种消退程序(extinction procedure)能减弱病患的不适宜行为。第一位利用这种技术成功治疗一个患恐惧症的小动物的人就是华生的学生玛丽-琼斯(Mary Johnes)。
    当今在美国的行为主义领域里,主要的行为疗法理论依据的已不是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而是斯金纳(B.F.Skinner,1904—1990)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Operant conditioning)。
    斯金纳是美国新行为心理学中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心理学体系在国际心理学界曾引起巨大的反响。他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科学与人类行为》1953年在美国出版后,迅速风靡欧美,到1963年就先后印刷9次,成为20世纪最畅销的心理学著作之一。
    对于我们前面所提到的巴甫洛夫模式来讲,所有行为的产生是一种学习过程,是对环境刺激因素的条件性反应。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则强调行为的产生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不能仅仅视为一种对先前刺激的自动反应,它包含着称之为A—B—C的体
系。该体系表明,先前条件或刺激(A)影响行为(B)。在任何先前条件下是否会产生行为主要取决于该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C)。例如,一位教授正在讲课(一种刺激,A),一位学生对此发表自己的见解(行为,B)。如果这位教授微笑着并表现出赞许这位学生的见解(比如,他说:“非常好!”),这种赞许就是结果(C)。那么这位学生因受到鼓励,他会在以后的课堂中更乐意发表自己的见解。相反,如果当这位学生在发表见解时(B),教授常打断他并表示出不赞许(C)的态度,那么,这种结果给该学生带来不悦的心情或说是对学生的一种惩罚,在以后的课堂上,该学生也许就不会或减少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强调了行为的结果能影响该行为再次出现的频率。
    斯金纳模式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从此在现代心理学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一直影响着现代心理学的发展。
    第二阶段:行为疗法
    在这一阶段中(20世纪60~70年代),行为主义理论被系统地应用到了解决人类实际心理问题当中。从1963年开始到70年代末,大量专业性和权威性行为疗法杂志和机构如雨后春笋般踊跃出现。这一时期,先后出现了两大不同的传统应用行为心理学群体。一是以美国心理学界为代表,他们以斯金纳的操作心理学和激进行为主义(radical behaviorism)理论为基础;另一组群是以英国和南非心理学界为代表,被称为新行为主义者(Gurman&Messer.1995),他们以刺激一反应(S—R)学习理论为基础。
    第一群体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包括有唐纳德·贝尔(Donald Baer)、托德·里斯利(Todd Risleyr)、特奥多罗·艾利翁(Teodoro Ayllon)和内森·艾伦(Nathan Azrin)。他们习惯把自己称之为“应用行为分析师”或“行为修正者”。他们治疗的对象多数为异常儿童和一些精神病住院病人,因为他们的治疗技术非常依赖于在一些特定环境掌控中直接操作。例如,1961年艾利翁和艾伦在美国伊利诺州安娜州立医院首创了代币物奖惩法(token economy)。该疗法通过强化作用来增加患者适宜行为的发生频率。比如,他们用代币物(token)鼓励病人去清洁自己的房间,或帮助厨房做事,或管理好自己的日常生活,等等。病人每做好一件事,就得到一定数量的代币物。病人可以拿这些代币物到医院的小卖部去换取香烟、牙膏、糖果等他们所需要的物品。
    由于受到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的影响,这一期间,行为心理学家们先后发展出多种行为治疗方法。例如,为让病患学会新的行为,可应用成形治疗(shaping)、链锁行为法(chaining)、促成和减弱法(prompting and fading)等;为增加病患的适宜行为,除可应用前面提到的代币物奖惩法外,还可用正强化法(positive reinforcement)和管理合同法(eontirlgency contracting)等;若为减少或减轻病患的不适宜行为,可应用惩罚法(punishment)、消退法(extinetion)、反应代价法(response cost)、间歇法(time out)以及非共存行为强化法(reinforcement 0f incompatible behavior)等等。
    ……

标签

DBT 辩证行为疗法 彭弘 实用临床 重庆出版社

评论0

最新评论

认知行为疗法 » DBT 辩证行为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