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毋伤

> 母爱毋伤

布兰达·史蒂芬斯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2-1
9787559664563
58.00

自恋型母亲的武器

自恋型母亲的女儿受到了刻骨铭心的伤害。她们自身的情感发育困难重重,要么被迫高度警惕地活着,时刻等待下一场混乱的爆发,要么想让自己隐形,以免成为母亲虐待的目标。她们不相信自己的判断,长大后也走进极端依赖的关系中。女儿没有机会发展自我认同感,成人后一旦进入一段由对方掌控局面的新关系,她就会感到迷惘又绝望。她可能经常受到批评,甚至因此而出现恐慌、进食障碍或者偏头痛等症状。如果没能学会识别自己的情绪、没能从照料者那里取得认可,我们的情感发育就会受到阻碍。以下是自恋型母亲常用的武器。

缺乏边界 

在自恋者眼里,他人的边界就是阻碍自己实现控制欲的障碍。因为母女关系存在天然的权力不平等,自恋型母亲觉得自己在女儿面前不需要遵守什么规则。她们之间没有秘密可言,母亲对女儿的一切都有权过问。因为在母亲面前没有隐私可言,女儿学会了隐藏真实的自己。对母亲的一切要求她都默默顺从,因为这比直面母亲的暴怒要轻松得多。 

自恋型母亲想高度控制自己的女儿,这对女儿而言是毁灭性的。母亲会压迫女儿,只要她能清除所有障碍,就能随心所欲地从女儿身上索取自己需要的自恋供养。如果母亲能打造出一个对自己百依百顺的女儿,她就拥有了最重要的“精神毒品”:持续的关注和认可。 

边界的缺失导致母女间的关系变得纠缠不清,二人的角色常常是模糊的。女儿可能被当作朋友,有时甚至需要扮演父母的角色,让母亲觉得有人需要自己、有人照顾自己。女儿很小就暴露在成人世界的环境中,接受来自这个世界的信息,而她还没有足够的情感去应对。她的童年被剥夺了,无法像一个孩子那样无忧无虑、备受关怀地成长。

毒性羞耻 

许多精神问题的根源都是羞耻。我们偶尔会感到羞耻,这种情绪有时候是有助益的,它可以让我们遵守社会规范。但羞耻一旦成为常态,就是毒性的了。 

自恋型母亲会有策略地去羞辱孩子,希望孩子把母亲放在第一位。为了避免更多的羞耻,孩子会服从母亲的一切要求。要彻底控制一个人,有什么比让他们为自己的存在感到羞耻更好的办法吗?自恋型母亲是制造毒性羞耻的大师。她有时间也有精力去蛀蚀女儿的观点、想法、自信和自我认同感。一旦这样做了,自恋型母亲就拥有了一切权力。女儿担心受到羞辱,会按照母亲希望的去做。 

羞耻如果被孩子高度内化,就可能成为他们所有行为的出发点。羞耻还会带来其他问题,比如慢性焦虑抑郁和低自尊。从小在羞辱性的环境中成长的女儿,很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因为她从小就被教育不能相信自己。羞耻会让女儿变得叛逆,不过她没办法冲母亲发作,那样可太危险了。为了逃避自己内心的感受,她会自残或者滥用药物,她只能将叛逆的刀子扎向自己。一旦陷入这种模式,女儿在母亲面前毫无胜算。

控制 

本章已经多次提到,控制是自恋型人格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控制是所有自恋者身上共同的特质:自恋者的许多行为在一定程度上都源于控制欲。控制意味着不会发生意外,不必担忧自恋的面具掉落,暴露出隐藏在面具背后的脆弱面孔。控制还意味着自恋型母亲在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获取供养。 

自恋者需要掌控局面以避免受伤,这是他们所有行为的动机之一。《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称,自恋者表现出“脆弱的自尊,这让他们对批评或由失败带来的‘伤害’格外敏感。这种批评可能会长久地困扰着他们,让他们觉得羞辱、堕落、茫然、空虚,尽管这些表现可能不是很明显。他们会以轻蔑、愤怒或挑衅来反击”。 

自恋型母亲不会因为对自己的女儿实施了控制而感到羞愧,因为对她而言,女儿已经被彻底俘虏。无论她表现得有多离谱,也不必担心失去这段关系,毕竟女儿还太小,没法独立,最终她只能认为这一切都是正常的。看到处于失控状态的母亲,女儿会感到非常不安,因而会竭尽全力避免同样的情况再次发生。

竞争

自恋者永远都想努力证明自身的价值——通常是向自己证明。竞争能让她坚信“自己比他人优秀”,哪怕竞争对象是她的亲生女儿。奇怪的是,即使输了,她也不认为自己有多差劲。她总能轻松地为失败找到借口,如自己没休息好、女儿耍了花招等等。胜出的结果就更明显了:她会获得优越感。这种感觉进一步证实了她对自己的偏见,哪怕这种胜利不过是买完菜后自己先从车里跑回家中。对自恋型母亲而言,没有微不足道的胜利,满足自己对赢的渴望比建立女儿的自信更重要。

自恋型母亲很可能把所有女性都视为竞争对象。她无法看到她们的价值,因为在她眼中,她们会对自己的美貌和价值构成威胁。女儿逐渐成熟后也变成了威胁,而自恋型母亲要尽力减少这一威胁。她会过度批评女儿,指出她的毛病,甚至拿女儿的缺点和自己的优点做对比。她认为美貌和身材才是定义女性价值的标准,她也是这么教育自己女儿的,并对女儿提出不合理的期待。女儿会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并且错误地想变得像自己的母亲一样。这种病态的循环也一直在延续。

情感脱节 

所有的人格障碍都有自恋型人格的影子,我们也通常能在家庭成员身上观察到不同人格障碍的各种特质。与照料者的情感脱节可能是这一现象的源头。如果照料者自己都情感无能的话,孩子就不得不独自学习如何与周围的世界相处。他们无法培养与他人进行情感交流的能力,又迫切地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好感和喜爱。我一定要着重强调,这三者对孩子以及成年人的健康发展都非常重要。人是社会性动物,为了和照料者建立情感联结,婴儿很早就开始模仿照料者的面部表情。我们这一生都需要与他人进行情感联结才能健康成长。如果孩子没有或只能间歇性得到这种情感联结,他们的情感不但不会发展,反而会衰退。 

间歇性的情感联结甚至比持续性的情感脱节还要糟糕。通过间歇性的情感联结,母亲是在告诉女儿,她必须时刻表现良好,才能得到自己的关注。可实际上,这种时有时无的情感联结反而会让女儿感到绝望。为了讨好母亲,她可能会一心扑在各种成就上,但无论多么成功,与母亲的情感脱节在她内心中造成的空虚是永远无法弥补的。 

长期经历情感脱节的孩子无法健康成长,最终会放弃博取母亲的关注。没有了吸引母亲关注的动力,孩子可能会通过不健康的渠道寻求肯定和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