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感觉说话的更新换代:心理治疗中的聚焦取向

> 倾听感觉说话的更新换代:心理治疗中的聚焦取向

池见阳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7-9

前言

对于本书被翻译成中文,我感到非常高兴。听说近年来中国对于心理治疗的关注日益高涨,也听说在中国精神分析和认知行为疗法都很盛行。本书立足于被称作“第三势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所以对于许多中国的读者来说,通过本书或许可以打开新的视角。

我的恩师简德林教授关于本书的主题聚焦曾经说过:“请向哲学家们传达(聚焦),他们只知道精神分析。”精神分析也好,认知行为疗法也好,其实都建立在同一个哲学前提上。这个哲学前提就是我们的体验是由过去习得的模式构成的。也就是说,体验自身不能产生出自己的秩序。所以,以他们的视角来看,体验是由习得的行为模式或者人生早年发生的事情所决定的。

简德林教授对此持批判的态度。他说:“谁都没有教婴儿怎么去爬不是么?”是我们的〈身体〉自身发现怎么去爬、怎么去走路的。〈身体〉就是这般能够自身产生非常复杂而且巧妙的秩序的。

同样,如何活在某个情境中才好呢?我们觉察到这已为〈身体〉所知。今天晚上吃什么呢?在烦恼的时候,那也不是,这也不是,一边烦恼一边在参照〈身体〉。于是,从〈身体〉那里突然浮现出念头,“啊,对呀,想吃那家店的广东菜!”迷惑消失了。这既不是逻辑思考的结果,也不可能是从谁那里习得的“烦恼的时候就吃广东菜”。这是〈身体〉自己找到的在某个情境中的活法。而且过后一思考的话,决定这家饭馆并不是自己一个人的喜好,而是和对方一起去的话,氛围既恰到好处,费用上对自己也合适等。一回顾思考的话就明白〈身体〉已经正确地知道人际关系和经济状况等许多事情。

为什么到广东餐馆去了呢?我们也可以构建各种各样的解释概念来思考。把“是因为我父亲来客人的时候总是和他们一起到神户的广东餐馆去的吧”“家里是和亲密的友人欢聚的地方”的认知与吃广东菜的行为结合到一起。事后也可以进行交叉丰富的想象。但是,重要的是在这些解释概念之前的〈身体〉或者“体验”指示着“此时此地”情境的活法。

本书介绍的不是解释,本书介绍的是体验变化着的过程以及促进这样的过程的方法等。比起解释来,首先发生的是体验性转变的过程。我为能有机会把这样的见地向中国的各位传达而深感荣幸。

我对创造这样机会的徐钧老师和李明老师深表谢意。我自己也在英语和日语之间做翻译,因此深知这是一种怎样辛苦的工作。我衷心对他们的工作表示敬意。

  池见 阳

  2017年4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