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里的不可思议:体验儿童文学的神奇魔力

> 故事里的不可思议:体验儿童文学的神奇魔力

河合隼雄
心灵工坊 2016-12

动物的语言

《杜立德医生非洲历险记》成功处之一,在于塑造了一位奇异的人物──听得懂动物语言的博物学家杜立德医生。在这之前,譬如《柳林中的风声》里的蛤蟆一样,让动物与人类交谈的想法自古就有,可是让动物不用讲人类的话,而是人类去学习了解动物的语言,这本书恐怕首开先例。书中的鹦鹉玻里尼西亚与大狗吉布虽非常拟人化,然而与其它童书相比,《杜立德医生非洲历险记》的动物其实相当程度保留了动物的样子,没有高度拟人化。博物学家杜立德医生是在经过训练后,才听得懂动物说话,并且也可以说动物的语言。

我们观察杜立德医生对待动物的态度,会发现他不但听得懂动物的话,而且是以“友情”在接触这些动物。这一点很特别。不管对于奇奇、对于玻里尼西亚,他都是怀抱着友谊。在面对酋林金奇国的王子跟在面对小孩子汤米时,他的态度并无二致。换句话说,他是一个平等兼爱的人。我们不要忘了,这本书出版于一九二二年,当时一般欧洲人对待孩童与非欧洲人,仍充满明显的歧视态度。关于当时成年人是如何对待孩童,我们看到汤米第一次遇见(说是遇见,还不如说是撞到)杜立德先生之前,他先请教了一位贝洛思先生时间,从贝洛思先生的态度中就可以看出。当时贝洛思先生说:“你以为我会因为你这种小鬼头问我时间,就特地打开外套的扣子吗?”

杜立德医生对于动物与弱势者却很体贴。他挺身为被控杀人而上法庭审判的路卡辩护时,也因为听得懂动物的话而立了大功。这一段描述里,最有趣的是连狗都站上了法庭的证人台。检察官气得不得了,大声抗议,“我反对!这是在侮辱法庭的权威!”可是法官还是继续审判,最终路卡被判无罪。

其实听得懂动物说话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试想,万一大家都听得懂动物的话,这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呢?一个人人敬重的成功人士,却被家里的小狗说,“其实那家伙呀……”,飞翔在天空的燕子飞到哪里,就把从窗外看见的事到处广播,说得人尽皆知……。说起来,我们真要感谢动物的沉默。

如果我们试着把“动物”替换成不擅长讲话,或是表达出来别人也不理解的人,又会是如何?首先我们会联想到小孩子。我遇见过太多孩子,苦于拥有出色的双亲,往往难以表现自我,或根本已被剥夺了表现自我的机会。这些孩子,有些就被“听不懂狗语的检察官”判为“罪犯”。而难处在于,虽然孩子们很苦、虽然孩子们是弱势,可是因为现在小孩衣食无虞,在丰裕的物质表象下,外人反而看不透实情。希望我们都能更尽力去倾听他们的声音。

再来是让我们想象我们心里也就住着这些“动物”。假设住在我们心房里的小狗跟猫咪正在碎嘴,“那个人一直拚命赚钱,不晓得要干嘛?”“他是不是饮酒过度啊?”这么自我对话,或许会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

愉快的权威者

权威的英文是authority,在英语圈里说到“权威”给人一种正面的印象,但在日本,恐怕有不少人一听见“权威”两字就要皱眉头吧。这大概是因为日本人时常把“权威”跟“权力”搞混。所谓“权威”所代表的是某个领域里最熟知一切,最获人信任的人,我认为杜立德医生无疑就是一种权威。但因为作者把他表现成一个“愉快的权威者”,反而成了一种反权力的象征,使人忽略了他具有的权威。这个问题在作品的诞生地英国,大概不构成问题,但在日本,我们必须提醒自己这一点。

先前所提到的那场关于隐士路卡的审判中,就完美展现了权威跟权力的不同。那场审判里,最有权威的人应当就是杜立德医生了,因为只有他具有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正确知识,而且还能把这一切传达给别人。相比之下,反对让狗上台作证的检察官则代表了权力人士。很有意思的是,检察官宣称让狗上法庭会损及的是“法庭的权威”,也就是说,掌权者为了自我保护而假借“权威”之名的现象,在东、西方都可看见。

还好最后权威战胜了权力。我希望大家注意到,“幽默”这时也发挥了不少力量。当一个权威者失却了幽默之心,便容易卷入权力斗争中而不自觉。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描述是,审判结束后群众热情高喊“杜立德医生万岁!”,杜立德医生却赶紧离开。因为一旦权威者无法警觉,三两下便会被拱上掌权者的宝座,就此堕落。一个人若想保护自己的权威,必须熟悉遁逃术,绝不能停留在同一个地方不动。

杜立德医生面对权威与权力的进退两难,在他当上了蜘蛛猴岛的国王时达到了巅峰。不用说,他是宁可选择当一个博物学家,也不想成为一国之君,而就算他选择了后者,他也肯定不会是滥用权力的人,他一定会苦民所苦,以岛民的幸福为唯一要务。可是,当我们试着考虑孰者对杜立德医生的人生最好,这么做是上策吗?

杜立德医生是个很善良的人,他的良善是否也可能危害他真实的自我?他诚实地对汤米他们说:“我好想继续旅行、继续当个博物学家,好想回去自己在帕德鲁比的家”。可惜他一旦考虑到岛民的事,便还是觉得“该留下来”。

尽管杜立德医生善体人意,并不代表他永远笑嘻嘻地不会生气,也不代表他是个懦弱的人。他有时会大发脾气、有时也会化身为“勇士”英勇挺身而战。这时他进退维谷,而解决这样的困境的,是鹦鹉玻里尼西亚所献出的智策──或说是奸计。有时候光有善意,反而会束手无策。总之,杜立德医生虽然有些不情不愿,还是听从玻里尼西亚的聪慧(奸巧)之计,成功离开了蜘蛛猴岛。脱卸权力、守护权威,杜立德医生选择仰赖动物的智慧。

小熊维尼

讲到能让孩子们体验到不可思议的快乐滋味的童书,就不能不提《小熊维尼》。每次一读这本书给低年级的国小学生听,大家都会开心得不得了。傻呼呼的维尼熊,可是孩子们的心头宝呢。

维尼去采蜜。为了采蜜,牠得爬到树上。牠一边爬、一边欢唱。

真有趣,

小熊最爱吃蜂蜜,

嗡嗡嗡,

不知是什么道理。

这首歌没什么,可是却一把掳走了小孩子的心。嘿唷!就快要拿到想要的东西啰!这种时候,小孩子总是欢欣雀跃,而这首歌只不过是把小孩这种欢快的心情唱出来而已。至于它写得好不好、是不是一首好歌,一点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唱出了孩子这种开心的心情。《小熊维尼》的作者A.A.米恩(Alan Alexander Milne, 1882-1956, 英国作家)在写作这故事之前,已出版过童谣集,大获成功,我想她肯定拥有某种能诱发孩童共鸣、让人雀跃的才情。

说起来,维尼采蜜的方法很简单,老实说《小熊维尼》的角色都单纯得不得了。可是小孩子就是开心、就是爱。

有一回,维尼抓着气球,从气球上吊下来采蜜,但蜜蜂开始怀疑了,于是维尼拜托罗宾帮牠撑伞,让蜜蜂误以为那是朵乌云。这么简单的情节,就让小孩子觉得很有趣!又譬如维尼明明在家,却对着访客喊“我不在家唷!”又或者是把自己的脚印误当成其它动物的,结果惹出了一串疑云。即使小孩子听得滚瓜烂熟了,但他们还是缠着你要你再讲一遍!不管听几遍,都笑得东倒西歪的,所以说,《小熊维尼》中的角色乍看单纯,但其实拥有无穷的韵味。

《小熊维尼》抓得住孩子的心,秘密之一应该在于它是作者为了讲给特定孩子听而写的作品,许多儿童文学名著其实都是如此诞生,譬如我书中提到的《艾丽斯梦游仙境》、《柳林中的风声》、《金银岛》都是如此。

与其想着要写给大多数“孩子们”看,还不如想着要写给某一个特定孩子看,比较容易创作出名作吧。以不特定多数“孩子们”为对象的时候,人类灵魂深处那一份不可思议,是不是也就跟着消失了呢?相形之下,如果只是想着让眼前的这个孩子开心──不管他有多小──或许种种未曾想过的奇想妙思就于焉而生。

特别推荐:林世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