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集团思维:决策及其失败的心理学研究

> 小集团思维:决策及其失败的心理学研究

贾尼斯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6-5

序言

探索决策研究的新思路——评《小集团思维:决策及大失败的心理学研究》

张清敏

在对外政策决策的诸多研究中,美国学者艾利森(Graham Allison)提出并用于解释美国政府应对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的三个模式最为经典,也最具影响。其中理性行为模式把决策看作是国家领导人代表国家理性选择的过程;组织行为(或组织过程)模式把决策看作是政府不同部门按照标准工作程序运作的产品;官僚政治模式将决策过程看作是代表不同部门的人根据部门利益讨价还价的结果。实际上,多数对外政策,特别是重要和敏感的对外政策,既不是领导一个人单独决定的,也不是政府多个部门斗争和扯皮的结果,而是由最高领导层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共同做出的。欧文•贾尼斯(Irving Janis)将心理学理论用于组织过程研究,揭示小团队决策过程与决策结果的关系,提出决策小团体的从众心理对决策结果的影响,使小集团思维(groupthink)成为政治学、管理学、心理学、市场学、传媒学等领域广为人知的一个概念和决策分析模式。

欧文•贾尼斯(1918—1990),生于纽约州,毕业于芝加哥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1947年开始任耶鲁大学心理学系研究心理学家,1985年退休后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兼任荣休教授。他一生的研究涉及普通心理学到政治心理学,出版的著作包括《心理压力:手术病人的精神和行为分析》(1958年)、《人格与说服力》(1959年)、《人格:动力,形成和评估》(1969年)、《关键决策:决策和危机管理中的领导》(1989)等。其杰出的成就为他赢得了众多的荣誉,包括美国科学促进会颁发的“社会心理学奖”(1967年)、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81年)、实验社会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家奖”(1991年)。2002年一项心理学领域的调查显示,在20世纪最为杰出的心理学家中,他的作品的引用率位居79位。在他的十余部著作中,根据1972年出版的《小集团思维的牺牲品:对外政策决策及其失败的心理学研究》一书,于1982年再版的《小集团思维:决策及其失败的心理学研究》影响。中文版根据后者翻译, 本文引自本书的注释均引自后者。

贾尼斯使用的“groupthink”一词,最早出现在《财富》杂志1952年的一篇文章中,指团队成员理性地保持高度一致的状况William H?Whyte,“Groupthink,”Fortune,March 1952,pp 114-117.,但随后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贾尼斯在使用这个词的时候解释说,他是借用奥维尔(George Orwell)《1984》一书中的“双重思维”(double think)的概念提出了“groupthink”。国内心理学界将“groupthink”翻译成“群体思维”“团体迷思”“团体盲思”“集体考虑”“集体审议”等。这些译法虽然抓住了这个词的某些方面的含义,但都没有准确译出这个词的英文原意。首先,对“groupthink”的研究属于决策学中小团体动力(small group dynamics)研究的主要部分,并非指的是一般的群体,而是指参与者有限的决策小团体。对于大群体中类似的从众心理现象已经有研究,中文有不同的翻译。

国内学界都将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Gustave le Bon)的Psychologie de Foules翻译成“大众心理”,来指称众多人集聚在一起,形成一个群体时所产生的群体心理现象。如冯克利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70年和2014年的两个版本;胡小跃译,浙江文艺出版社2015年版;戴光年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年版和武汉出版社2015年版;张波、杨忠谷译,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吴松林译,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年版等,都将勒庞The Crowd:A Study of the Popular Mind书名

译成“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其次,“groupthink”不是盲思或迷思,英文中的迷思另有其词,即“myth”。第三,这个词反映的是小群体或小团体在决策时把自己小团体的团结放在理性之上,因突出其消极影响而明显具有贬义。考虑到以上几点,我们在翻译《小集团思维:决策及其失败的心理学研究》(以下简称《小集团思维》)时将“groupthink”翻译成“小集团思维”。在这本书的中文版即将付梓之际,本文拟从全书逻辑结构、学术贡献和地位、创新和不足等方面做一介绍和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