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你好

> 恐惧你好

郭本禹,余言
安徽人民出版社 2016-4

前言

被狗咬过的同学,看到狗时,他的心情一定不是很好受。

恐高的人,一定极力避免去登高,或站在高处的边缘。

出过车祸的朋友,再次驾车,心情大多是更加紧张的。

有人恐惧羽毛,看见鸟儿飞过,都要急忙躲藏。

有人害怕老鼠,看见“老鼠”这两个字都要打一个冷战。

有人患上广场恐惧症,他情愿数月、数年不出门。

那些有演讲恐惧的人,当众说话就是他心中最大的痛。

而怕坐过山车的人,一定不能理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坐在上面。

这些人想方设法避免接触上面的事物或是去做那些事情,因为他们心中感到异常的恐惧,总觉得最坏的事情就要发生,死亡好像随时都会来临。他们盯着那些令自己害怕的事物,内心快速地盘算着是fight还是flight——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逃;或者直接freeze(僵住)。人们从来都不会欢迎恐惧情绪,相反,我们唯恐避之不及,因为心惊胆战的滋味真心令人不好受!

然而,恐惧情绪并不因为我们的厌恶而乖乖离去。在日常生活中,吓我们一跳的事情比比皆是,而一些天灾人祸更是令我们触目惊心。如果我们感到恐惧不已,我们的生活将会大大受到限制。——不敢去人多的地方,不敢当众发表言论,更不要说登高望远、玩个刺激的游戏,有时只能闭门不出,有时还得绕路而行。当灾难发生时,如果我们被恐惧情绪所覆盖,那么我们可能会死得更快。

或许,我们应该换一种态度来对待恐惧。对“恐惧”的恐惧,只能让我们更加恐惧。事实上,当我们感受到恐惧的时候,恰恰是我们需要关怀的时候。那个受惊吓的我,需要他人的照顾;更多时候,则是那个受惊吓的部分,需要作为整体的自己去照料它。我们有责任照顾好自己,尽量愉快地走完这一生。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科学地去照料恐惧这种情绪呢?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恐惧。“你好”,是认识一位朋友的开始。我们不妨也试着跟“恐惧”打个招呼,然后再逐渐彼此相识。当看到墙上的某个阴影时,我们可能会被吓一跳,惊魂未定,但不妨做几个深呼吸压压惊,再用理智告诉自己那只是某个物件的投影,然后我们会慢慢平静。

其次,我们需要接纳恐惧。单纯的认知并不足以完全消除恐惧。自古以来,恐惧情绪与人类发展相伴相随。了解人类与恐惧的战斗:对恐惧或者妥协或是悦纳,有助于我们感性地认识到它是人类自身的一部分。那么,我们也就能体会到不必与恐惧死死为敌,好像做朋友是一种更好的选择;我们可以像招待客人一样,打开门,欢迎它!

最后,在理解和接纳之后,我们或许就可以尝试与之轻松相处了。待客,有待客之道;如何与恐惧情绪相处也是一门学问。如果你着急让客人离开你的家,尽量好酒好菜招待,酒足饭饱之后,或许客人就走了。你也可以这样对待恐惧情绪,但这样你和“恐惧”的关系可能只是“酒肉朋友”,它可能会经常来烦你。但是,如果你们能够坐下来慢慢谈心,或许双方的关系会逐步深入。待它离开时,你会打开门,欢送之!它再来时,你也不会因此感到烦恼。

与恐惧情绪相处的一二三之道,也反映在你手上的这本小书中。对恐惧说声“你好”,是为了更好的告别,而这样的告别,是挥手再见。唯有说出“再见”,才是真正的放下。

精彩书摘恐惧不如敬畏生命本能战胜死亡本能,这自然是好事,但是生命本能和死亡本能本是一对儿,生命本能过强,代表的便是我们死亡恐惧太深。我们因太怕死而拼命地活,可能会让我们死得更快。正如一句英文谚语说的,“Too fast to live,too young to die”(活得太快,死得太早)。

恐惧的形成也是如此。现代的科技高速发展,可能给我们造成了一种错觉,即什么都是可以控制的,什么都在人类的控制之下。这致使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无所畏惧。然而,我们越无所畏惧就越会越感到恐惧。我们以为自己战无不胜了,可是一次大地震或海啸就可以完全摧毁我们的自信,我们由此感到深深的恐惧——原来我们在自然面前始终是这么渺小,这么不堪一击。我们对这个世界丧失了敬畏,导致我们对之充满了恐惧。

为何说我们对这个世界丧失了敬畏?首先得问我们对自己的生命有没有敬畏。我们不知道自己来自何处,也不知道将去向何方。生命是神秘的,生命是被赐予的,但是我们全然没有一种“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的情怀。因此,生命过程中的生老病死都会引起我们莫大的恐慌,四处求医问诊却仍不安心。对于死亡,我们更是不能接受,好像是死神来抢走属于我们的东西一样,殊不知,我们本来就是一个短暂的过程。如今,每个人都把生命最后的时间交给了医学抢救,仿佛死亡也是一种需要救治的病。

据《庄子·大宗师》载,子舆“腰弯背驼,五脏穴口朝上,下巴隐藏在肚脐之下,肩部高过头顶,弯曲的颈椎形如赘瘤朝天隆起”,可是子舆的心里却十分闲逸,好像没有生病似的。他还说:“假令造物者逐渐把我的左臂变成公鸡,我便用它来报晓。假令造物者逐渐把我的右臂变成弹弓,我便用它来打斑鸠烤熟了吃。假令造物者把我的臀部变化成为车轮,把我的精神变化成骏马,我就用来乘坐,难道还要更换别的车马吗?”试问,我们今人何日才能习得他对生死的如此豁达的态度呢?“大地把我的形体托载,用生存来劳苦我,用衰老来闲适我,用死亡来安息我。”这一切看起来如此自然,保持着这种敬畏之心,我们还有什么好恐惧的呢?

我们是自然的一分子,除了敬畏人类自己的生命之外,我们还要敬畏自然界中的种种生命。我们要对花草树木保持敬畏之心,我们要对猫儿狗儿保持敬畏之心,我们要对电闪雷鸣保持敬畏之心,我们要对地动山摇保持敬畏之心。任何生命都值得敬畏。我们吃许多狗肉,被狗咬了一次,却就患上了恐狗症,这是不对的;我们用炮弹在地上炸出了许多坑,可是却如此惧怕地震,这也是不对的。我们要对任何一种生命、一种自然现象都有敬畏之心,敬重它们的存在,而不是一见到它们就恐惧,就要消灭它们。敬畏会让自然界中的各种生命和谐相处,而恐惧则可能带来战斗、毁灭。

恐惧和敬畏是两种不一样的情感,这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一直也是区别对待的。在《论语·季氏》中,孔子曾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而在《论语·颜渊》中,孔子又说道:“君子不忧不惧……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在孔子看来,正因为君子有三畏,他才会顺应“天之所命”,以“大人”的人格为榜样,以“圣人之言”约束自己,才可以做到内省不疚。也就是说,正因为君子有所畏,才无所惧。

无独有偶。美国当代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言人施奈德(Kirk Schneider)也一直强调敬畏的回归。他认为,敬畏是一种对神秘存在的惊讶,包括谦卑和好奇。生命是神秘的,自然是神秘的,我们对其有很多的未知,这便应唤起我们十足的敬畏之心。首先是欣赏的态度,去欣赏每一个生命,因为它们都是奇迹;其次是觉察,我们要觉察每个生命的细微不同之处。欣赏与觉察是敬畏的两个基本原则。

因此,敬畏不像恐惧——仅仅是让我们颤抖和不知所措,敬畏是让我们去欣赏个人生命中的全部,包括那些脆弱和高潮,那些创伤和爱;敬畏还让我们去欣赏自然界中全部的生命,包括那些花开、日落风雨和彩虹。敬畏让我们细心去觉察这些生命,让我们去感受它们的气息。当我们对生命、对自然充满了敬畏之心,我们便不会只知道一味地耗尽、剥夺,我们便不会感到这个世界空虚、无意义,我们便不会感到有那么多的恐惧;相反,我们的心中充满了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