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格

> 隐性格

大卫·德斯迪诺
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3-4
9787508638997
46.00

有罪的圣人?圣洁的罪人?

因此呢,难道我们所有人都是伪君子吗?难道我们所有的道德指针都已折断了吗?我们还能重新开始吗?这些问题的答案仿佛告诉我们说:既是又不是。所有人都可能是伪君子,但又不总是伪君子。做伪善的事不一定意味着就是伪君子。有罪不一定意味着就是罪人。前者只是一个事例;后者指的是是深层的性格。我们认为,我们道德的指针并没有折断,它只是还未固定好。它运行的方式和大部分人想的不同。我们的研究表明,不单是我们的道义是有弹性的,而且用来衡量道德的天枰也是不稳定的,由于被隐藏的心理机制来回地加码,它不停左右晃动。

看到这里,别难过。它不是说使我们是天生有缺陷的人、软弱的人或坏蛋;也不是说,我们对于不光彩的事情,不会有羞愧的痛苦感。而是说,我们的心理能够很好地淡化这种痛苦的感觉。即便是斯皮策,当他和“皇帝俱乐部”打电话时,可能也有痛苦的内疚感。但他那及时行乐的欲望(“我要轻松一下,皇帝俱乐部的美女真性感”)和警告他要注意长远后果的声音(“这会招致家庭和事业问题”)产生了抗衡。当然,最后我们知道了斯皮策的内心是哪一方赢了。

从心理成事的方式看,斯皮策和所有人并无两样。也许是因为我们内心心理机制的斗争,或是因为外部环境的改变,当我们想要从事高尚行为时,往往事与愿违。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放弃努力。明白了这个心理成事的真正的原理,就迈出了掌控它的第一步。

例如,既然你已知道道德评价是如何被情感状态影响的,你就会更容易理解,为什么一个关于岳母的下流笑话,昨天在庆祝餐桌上说还很合适,放在今天说却是一个馊主意。为什么和那个相见甚欢的已婚人士上床,昨晚还觉得很正常,一早醒来却后悔到肠青。

总之,我们应该怎样避免沦为道德误判的牺牲品呢?第一步就是提醒自己,如果自己感到高兴或兴起,不管是因为喝酒还是正度好时光,我们对道德的判断都会染上感情的色彩,蚂蚁一方——为我们寻求长远利益的一方——的情感驱力会被压制,占上风的是先入为主的、及时行乐的短期冲动。所以,当你玩得正开心或呼朋唤友的时候,提醒自己要注意,你所感觉到的兴高采烈可能已经让你的某种制动功能失效;而在平常,这种制动功能,能让你在做出第二天后悔的事情之前,迟疑一下。同样的,如果你觉得恶心或气愤,这种负面的感觉会让你的道德评判和行动朝另一方向转变——对任何事情、对待任何人包括你自己,都会觉得做错了。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的第一步,就是学会如何解释每次偏差产生时,心理所发出的信号。

人们很容易就想,要过上一种更高尚的生活,关键在于控制住自己的身心。有人说如果我们从不相信本能,那么我们就不会被无关的感受误导了,对吗?虽然对了一部分,但正如本章所说,这也并不意味着,跟随理性意识就是上策。想想斯皮策吧。是他的理性意识而不是情感,让自己的行为合理化而最终走上了错误的道路。和广泛的观点相反,道德,不是单由意志力和理性所控制的。诚然,有时候自制能够引导你做出“正确的”决定,但有时候,倾听你内心的呼唤会更好。正如我们知道的,其实是环境决定了哪种选择最好。我们实验中的“伪君子”的确认为他们的行为不是那么糟糕。他们有为自己的选择做出辩护的“好理由”:在那种情况下,这样做没问题。只有在我们阻止了他们的合理化活动,使他们不再能够调整心中天枰时,我们才会知道,他们正在掩埋着内心深处内疚的痛感。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越深究,心中越认为没有过错。

因此,我们会在最后的一章提示,因为理性和直觉两者都为我们的利益服务,因此,重要的问题不是我们应该相信哪一个,而是知道什么时候该相信那一个。我们应该瞧瞧我们的内心。每当面对道德决定时,花几秒钟,停下来,倾听内心的声音。有没有内疚?有没有羞愧?有没有本能的不舒服?如果有,不要忽略它。感受它!忘掉一切你曾读到的、关于理性在做决定时的重要性的论断。在你下意识地分析该如何去做时,如果感到了发自肺腑的情感,请权衡一下。情感当然并不是唯一的信息源,但它却是重要的一个。同时需要注意,情感并不总是对的;许多情感来自于古代的标准,现在已不适应了(还记得天桥困境吗?);还有一些情感是由你所在的环境感染而成的。重点是,不要在某一时刻,百分百地信任理性意志或是直觉,而是要弄明白,自己感觉到的和想到的,是否来自于隐秘的动机或是外在的环境。

最后,不要认为你已经掌握了这个策略,或每次做事都能做对。如我们所见,没有一个人是圣人;我们间或都会犯下道德评判的错误。实际上,一点点的谦卑用处匪浅。西北大学的桑娅•萨奇德瓦,儒汶•伊力耶夫和道格拉斯•梅丁最近发现,过多的道德优越感常常让人言行不一,就好像获取了“放弃高尚行为”的“通行证”。研究人员先让受试者用一两组词语来描述自己——一组表示高尚品质(如“大方”、“体贴”),另一组表示表示低劣德行(如“贪婪”,“不忠”)。过了一会儿,他们问这些受试者,愿不愿意捐款给慈善机构。他们发现,结果不单是与人们的期望违背,而且也与“性格不变”的观点相反。使用“高尚”词语来给描述自己的人,平均只捐了1.11美元,远比用非高尚词语描述自己的人的要少(5.56美元)。把自己描述成高尚并不意味着他们行为也高尚。正好相反,鼓吹道德情操似乎给了他们更多的空间,来让短期系统唆使他们为自己多捞点钱。像我们说的那样,心中蚱蜢和蚂蚁的战争通常是不公平的。

我们很容易在实验室以外看到这种现象。例如,奥罗•苏尔,他是华盛顿国际联合劝募协会的首席执行官。他在三十多年来的生涯中,孜孜不倦地为当地慈善组织筹集了一亿多的善款,但后来人们却发现,他转移了成百上千的钱财来“犒劳”自己的辛苦募集。当斯皮策决定放松一下自己时,同样的现象也发生在他身上。毕竟,对于严惩腐化的节节胜利,在某种程度上,也给了斯皮策一张通行证,让他在索然无味的生活中,时而可以享受一下。这里的要点是,我们要小心地知道这些陷阱都藏在什么地方。人的心理善于自我反驳和玩弄各种把戏,这我们后来的章节里将会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