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问孩子为什么 多问自己怎么做

> 少问孩子为什么 多问自己怎么做

钟思嘉
吉林出版集团
9787553407234
29.80

文摘

第一节 儿童孩子的偏差行为及动机

人类大多数的行为背后都有其目的或动机,而且通常是为了满足归属感的需求。我们常常会不惜一切地去争取自己在团体中的一席之地,不仅想要知道团体中其他成员对自己的看法,更想确定自己在团体中的地位及团体是否需要自己的参与,这种归属感的需求对孩子而言也是很重要的。其实在家庭中,孩子有很多的机会可以表现,可以贡献自己的力量。不过,有些父母由于忙于自己的事,或只要求孩子把书念好,而疏忽了给予孩子这种表现或贡献的机会(通常不是自己做,就是请保姆代劳)。还有些父母会认为孩子做一些事情是应该的、理所当然的,所以他们常常会叫孩子做这个、洗那个。在父母不断地指挥和苛责之后,孩子会觉得他们做这些事情是被强迫的,而不是心甘情愿的,而且做了之后也得不到什么鼓励,有着一点也不被重视的感觉,他们可能就会因此而转向采用破坏性及叛逆性的途径来获取认同。如果父母肯多花点时间去了解孩子们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偏差行为,那么就比较容易矫正孩子们的行为,并且可以顺向引导他们做出具有建设性的行为。

孩子的很多偏差行为都是为了要明确或是获得自己的地位而产生的错误结果,成人往往不能了解他们这些行为的意义而做出一些可能增强他们行为目的的反应。为了有效地解决孩子们的这些问题,做父母的应该了解一下孩子可能会产生哪些类型的偏差行为,以及这些偏差行为所隐含的目的。归纳来说,12岁以下儿童的行为目的有四种,那就是获得注意、争取权利、报复,以及自暴自弃。

胡闹:渴望得到父母的注意

妈妈正在厨房里洗碗,小华哭着跑进来说:“他打我,妈妈,哥哥打我。”妈妈马上放下手中的碗盘,擦了擦手,准备去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小华还是不停地抽泣着跟在她的后面。他们一起来到小明的房间,小明正在画画,妈妈很生气地问他:“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是不是你打了小华?”“谁叫他要抢我的蜡笔!”小明理直气壮地回答。妈妈更生气了:“你知不知道,打人是不对的。更何况他是你弟弟,他那么小,你就不会让他一点啊!从现在开始罚你不准出去玩,一个小时之后才可以离开房间!”“那又不是我的错,是他要抢我的东西!”小明很委屈地哭了起来。妈妈把小华带出去,又继续回去洗她的碗了。十几分钟以后,兄弟俩又玩在一起了。

这是很多家庭常有的情形,但是这位母亲并不知道她的孩子打架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要吸引她介入他们两个人之间(虽然一个看似受害者,一个看似迫害者),跟他们说话或是处罚他们,而她的介入其实更增强了两个孩子想要获得注意的欲望,虽行为不一样,但目的相同。有智慧的父母不会介入孩子们的战争,他们会让孩子自己去处理、解决自己的问题。当孩子发现他们的行为并不能吸引父母的注意时,他们就会停止相互争闹。事实上,并不是只有儿童才会想要获得注意,有很多的成人也会为了这个目的而做出许多事情来,例如故意装病、装穷或举止打扮怪异等。

孩子的偏差行为都是为了要获得注意,使得我们一提到这个目的就会与破坏性的行为联想在一起。其实,在孩子幼小的时候,也就是在行为发展初期,他会采用具有合作性的行为去获得特别的注意,如果他成功地达到了这个目的,那么他会变成一个非常好的孩子、一个完美主义者。相对地,他也可能变成吹毛求疵者和害怕失败的人。如果他不幸失败了,那么他就会去寻求另一种可能的途径来满足自己的需求。既然建设性的行为无效,那么就采用破坏性的行为来试试看。一旦成功,家中又会多出一个不肯合作、不会自己穿衣服、喜欢和兄弟姐妹打架、游手好闲的孩子。碰到这种情形,父母一定要了解,他们的这种行为只是为了要获得他人的注意。这是非常重要的,父母要特别注意这一点。往后我们将会讨论一些如何解决孩子们这些问题的方法。

拖延:为自己争取权利

“莉莉,一个小时以前我就叫你把地扫干净了,你怎么还不去扫?”爸爸很不高兴地质问道。“好啦!好啦!等我把这一本小说看完了,我就去。”“我不要再听到任何理由了,你现在立刻去扫地!”“好啦!等一下啦!我马上就去。”五分钟之后,地还是没有扫,爸爸很生气地把莉莉的房门推开:“我叫你去扫地,你听到了没有?你如果再不去扫地的话,下个礼拜你就别想拿零用钱了!”

在这个例子当中,显然父亲并不知道女儿不去扫地只是为了要和他做争取权利的游戏。她并不一定要赢,只要能逼使父母加入这场游戏,那么她的目的就达到了。

这种情形常常发生在父母强迫孩子去做一些事的时候,而这些事通常是他们不想去做或是不愿意去做的。同样的情形也常发生在父母设法制止孩子们为获得注意而产生的偏差行为的情形下,孩子们会使用拖延这一争取权利的办法来击败父母。虽然在权利的争战中,表面上最后胜利的往往是父母,孩子最终还是屈服在他们的权威之下,但事实上他们已经掉入了孩子们一手策划的陷阱之中。所以,父母应该切记的一点就是:一旦战争爆发,孩子就已经赢了!

报复:为了获得心理平衡

“丁丁,快去洗碗,不要再拖了!”妈妈又在催了。“好啦!等我把这个节目看完就去,现在正是最紧张的时候啦!”丁丁连动都没有动地坐在电视机前面回话。妈妈气得跑过去把电视机关掉:“告诉你我很忙,没有时间跟你耗了,你快去把碗洗好,否则全家都不准看电视,我最讨厌你这个拖拖拉拉的毛病了。快去!叫你几遍了!”“去就去嘛!干吗那么凶!”丁丁心不甘情不愿地边走边嘀咕。妈妈看她去洗碗了,又继续去做自己的事,不过耳边总听到厨房传来乒乒乓乓的声音,不到一会儿,“哗啦”一声,一堆盘子和碗找不到一个完整的了。

一般的父母在遇到这种情形的时候,一定会气愤地冲进厨房臭骂孩子一顿或是给他一巴掌。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得出来,丁丁对她的母亲采取的是报复的手段。通常随着权利竞争的愈演愈烈,孩子会逐渐感到被排斥、被拒绝以及不被他人所爱,也无法在权利上压过父母,那么对于这个沮丧的孩子来说,他会认为只有以报复的方法伤害别人,并且让自己被别人仇视,才会显出自己的重要性。丁丁在与母亲的权利争战中,是一个失败者,因为她敌不过母亲而非去洗碗不可,这对于她来说是相当沮丧的,而妈妈又因为她把电视关掉,这样会让她觉得很愧疚:“全家就是因为我而不能看电视,他们一定会讨厌我、埋怨我的。”这时候的丁丁在心理上就会感到非常不舒服,因而才会把碗摔碎,让别人的心里也难过,以报复的手段来平衡自己的心情。

自暴自弃:为了保护自己

“珊珊,为什么这些题你又做错了呢?奇怪,你的语文、英语成绩都那么好,数学怎么这么差?”妈妈相当困惑。“妈妈,在算术方面,我简直就是个白痴,连我们老师都这么认为!”珊珊哽咽着说。“老师有这样说你吗?”“没有啊!不过老师每次问问题的时候,都会问那些数学成绩好的,绝对不会问我。”妈妈想了一下:“我和你爸爸在数学方面都不是很好,我想这大概是遗传吧!”

当孩子感觉到非常沮丧的时候,他就干脆彻底放弃,因为他想反正再怎么努力也是没有用的,一定还会失败。于是他就会放弃一切有建设性的尝试,转而寻求无助的途径。他会用“我没有办法”“我无能为力”“我天生就是不行”来保护自己,使别人对他不再存有任何的期望,他也可以借此来逃避一些责任,免除许多被罚的机会。

在这个例子当中,珊珊就是这样,她在数学方面表现得一直很不好,她可能也试着去努力过,想要改变这种情形,但是不论她再怎么用功、再怎么进步,却依旧得不到老师的注意。这对她来说是一种相当大的打击,她感到非常沮丧,干脆就放弃数学。她想反正自己的程度就是这样,永远都达不到父母或老师期望的标准。珊珊的母亲不但没有做适当的处理,反而给了她增强的作用,让她觉得在数学方面自己天生就是个白痴,也就使得珊珊更有了自暴自弃的理由了。

通常遇到这种情形,父母应该避免处罚孩子,也不要认同他的话,给予增强,更不要企图去说服他,逼使他继续努力。父母应该做的是,了解他为什么会这样,更应该在孩子稍稍感觉到有一点点成就的时候,就给予他一些鼓励,推动他向上,让他能感觉到自己其实是有能力成功的。免得等到他放弃的地步再想着去挽救,这就为时已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