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表情

> 微表情

姜振宇
凤凰出版社 2011-8
9787550605626
34.00

第二节 情绪:最本能的神经反应

人们常说,理智高于情绪。

如果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做的事情来看,确实是理智思维作出了更多的决定。不过,在这个时候,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往往被忽略了,那就是大家的社会活动,都遵循着相同或者近似的准则,而这种准则,本身就是无数人用理智定义出来的。

微反应研究体系中,我们认为情绪高于理智。

无论是社会生活还是纯粹的生理活动(比如运动、饮食等),在遇到刺激的时候,第一时间产生的神经反应往往是情绪,随后才是思维取代情绪占据主导地位。如果刺激太强,思维就会退出主导位置,改由情绪来主持全身的工作。重要的表演中出现笑场,或者明明知道有严重的法律后果还去冲动地伤害他人,都是情绪做的主。

不要因为理智作出决定的数量远大于情绪的决定,就认为理智高于情绪。其实人的心理很脆弱,很容易被带入到情绪的冲动中,往往大的错误都是情绪使然,所以情绪决定的质更贴近人类的动物本质。更何况,大多数能记住的事情,都是理智思考的结果(因为记忆和思维属于同种性质的大脑皮层功能),而情绪的冲动并不是主要基于大脑皮层,所以很难被记住。

情绪可以明显地被人感知到,并对人的身体产生影响。有的表现很明显,甚至结果很严重;有的则不容易被观察到,比如呼吸、心跳等。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只要有情绪,身体就一定会有变化,即使很微小的内部变化也可以被设法捕捉到,这就是测谎仪(学名“多道心理记录仪”)的研发原理。

情绪和理智,都是神经系统用来处理外部信息的功能。理智适合处理比较理智的情境,而情绪则更接近动物的本能,更适合处理比较强烈的刺激。用达尔文的进化观点来解释,情绪更能够保证生存(安全)和繁衍(爱)的顺利进行。在应对复杂环境的过程中,情绪可以调动身体中的能量并指挥部分运动,以保证身体内部,尤其是神经系统、循环系统的平衡和稳定。而这些对于理智思维来讲,难度太大了。人无论多聪明,毕竟还是动物。

察言观色识人心

内心的情绪一定会有外在表现,因为这些内在的神经系统状态和外在的表现都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不像思维那样可以纯粹地保留在大脑中而不露痕迹。

人体所有肌肉的运动,都有生理作用,脸上的肌肉运动也不例外。比如皱眉,除了可以表示愤怒、怀疑、痛苦之外,还可以间接将眼睛的上下眼睑部分闭合,影响视觉系统的信息接收方式,如图3-1;抿紧嘴唇,除了表示不高兴之外,还可以在喝苦药水的时候阻止本能向外吐出的欲望,如图3-2。也就是说,我们司空见惯的脸部表情,除了能够表达意义之外,还直接或间接地拥有生理方面的作用。有的生理作用现在仍然有效,有些已经从远古时代的有效变成今日的进化本能。

以威胁的表情为例,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提升上唇露出犬齿的动作,并不是人类特有的生理活动,很多野生动物在搏斗之前,都会把嘴张开,露出尖利的牙齿。这样的面部动作,本质上就是我们所说的表情。如图3-3所示。

当然,人的表情可以表达更丰富的意思。例如,在友好会谈之前,先彼此微笑;据理力争的时候,则常见紧皱的双眉;在听说模范夫妻突然离婚的消息后,睁大眼睛表示“怎么可能”;遇到自以为是的人侃侃而谈时,会不经意地撇嘴一笑(用比较学术的话说,是单侧嘴角上提)以示轻蔑;在发生冲突的时候,怒目而视甚至破口大骂;看恐怖电影的时候,倒吸一口冷气的同时,眼睛睁大,一股寒意穿透脊梁;送别已逝斯人的时候,伤心的人双眼黯淡无神,为了强打精神,还得将眉头不由自主地提升。

在此,我们要明确两个问题:

1.有情绪是否一定会有表情?

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着重强调的前提是:真的有情绪产生。

在不需要抑制或伪装的情境下,情绪一定会引发与之对应的表情,能够充分表达情绪的质和量。

在现代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交往会遵循很多社会准则,所以随意的情境不多,很多时候情绪的表达都要受到约束和限制。在这样的情况下,表情就会比较隐晦,甚至出现“面是心非”的伪装表情,如同人人戴着“社交面具”一样。不过,与面具不同的是,人的脸不可能保持完全的静止不动。

在有情绪产生的前提下,脸上的任何一个细微动作,都受命于神经系统的指令,具有特定的意义。或者,用我们带有职业病特征的说法,是具有分析价值。即使面沉似水,眼睛的轻微移动也能表达出当事人的内心状态(详见第10章)。

因此,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只要有情绪出现,就会引发面部的表情。这些表情可能很简单,也可能很复杂,但可以肯定的是,其中一定包括真实的情绪反应,还可能包括经过加工和控制的伪装表情。

2.有表情是否一定说明有情绪?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不一定。

从出生开始,多年的积累会让人可以随意做出各种常见的表情,对于演员而言更是容易,好的演员甚至可以在两秒钟之内精准地控制某一只眼睛默默流出眼泪。

因此,仅仅观察到表情,并不能确认行为人内心中产生了相应的情绪。在心理测试过程中,为了能够最大限度通过观察表情的细微变化来确认内心状态,必须要添加一个必要的步骤 有效刺激。有效刺激是指根据被测试人的具体状况设计刺激源,有效引发被测试人的真实情绪。真实情绪一旦产生,就会通过表情表达出来,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过滤假的,捕捉真的。

诚如第1章中所列举的那些图像,普通和常见的表情会被大多数人快速识别,从而判断出表情者的心境。历史上确有脑功能损伤者无法识别表情的案例记载;年龄不超过三岁的婴儿,也无法识别所有的基本表情;但心智正常的少年,以及年龄更大的人群,对于日常生活中的常见表情,都不会存在识别障碍。

然而,在识别表情含义的过程中,确实存在很多障碍,困难可以分成两类。

第一类是对复杂表情的含义确定,如第1章中最后一部分图像,那些表情非常眼熟,但普通人却不能准确地判断表情者的心境,有感觉,但不清晰、不确定。第二类是自控能力强的心理高手所表露出来的表情,不论是面无表情还是逼真的表演,都具有非常大的迷惑性,不易识别。

克服第一类困难,需要具备拆解复杂表情特征的能力;克服第二类困难,除了要能够拆解并熟知脸上细微变化所属的表情特征之外,还稍微多了一步,那就是分辨真假。一句话概括的话,情绪引发的表情为真,思维控制的表情为假。

控制和表演,是完全执行了思维的指令,需要通过“想”来完成的行为。然而在开动脑筋考虑清楚之前,还有一个非常短暂的瞬间,不用“想”也不能“想”,身体就能作出相应的反应和变化,包括脸上的肌肉运动。在这个短暂的瞬间,起主导作用的是本能或习惯。

情绪是人类诸多本能中的一种,属于神经系统的本能反应。它先于理智思维产生,不受思维性主观意识的控制。因此,情绪表现出来的表情,是真表情;情绪越是饱满,它所导致的变化通常也就越明显,意义也就越容易被确认。要想分辨表情是否表达了真实的内心感受,就需要特别注意这种由情绪引发的真表情。

因此,有情绪,就一定有表情;有表情,却不一定有相应的情绪作为支撑。情绪的产生是整个研究体系的基础,而如何分辨真假表情,则是整个研究体系的核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