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表情

> 微表情

姜振宇
凤凰出版社 2011-8
9787550605626
34.00

第四节 不同方向的视线转移

在对视之后,视线出现转移,可能代表着微妙的心理变化,具体的原因前面已经分析过。现在我们来逐一分析一下,不同方向的视线转移可能代表的不同意义。

但是,需要牢记的是,视线转移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特征,不同的人,经过长期的环境适应和学习,可能养成不同的视线转移习惯。因此,确立被测试人的视线转移基线,才是正确分析的第一步。千万不要生搬硬套地按照下面的观点进行猜测分析。

从瞳孔对视开始,视线转移有4个基本方向:上、下、左、右,以及衍生出的组合变化:左上、左下、右上、右下。这里的左右和上下,都是以被测试人的方向为准。

视线向上转移

基于我们所做的实际测试,我们认为视线上移可以映射三种心理特征:一种是将自身设置在较高地位,常用于表示不屑,经常配合一个“切”字构成轻蔑表情;另一种是“此事与我无关”“我置身事外”的表意,经常出现在假装无辜的过程中;第三种是被测试人最常出现的一种状况 头脑中没有预想到会被问及这个问题,开始现想,就会不由自主地眼睛上翻。回忆和捏造的情况在不同的被测试人身上都出现过,连基线测试题中的中等难度计算题,也有被测试人会伴随着视线上移的反应进行心算。

视线向下转移

与视线上移恰恰相反,视线的下移一般映射为,当事人在头脑中本就预想到了几种可能,其中一种真的出现在了问题当中。我们认为视线的向下转移,可以大体总结为一个心态 承受。这种视线变化通常映射出比较负面的心态,比如愧疚(认为自己不够好,或者犯了错误,或者自己有责任等等)、不同意(但对局面表示无奈,没有改变的能力)、生气(但是隐忍着暂不发作)、心虚的思考(设法应对质疑)等。与视线上移所映射的逃离意愿不同,视线下移通常表明被测试人知道自己不能逃开,只能硬着头皮顶住,直到混过去或者被击败为止。

即使是羞涩的表现中出现的视线下移,也具有相同的心理映射。害羞实际上是害怕看到对方的反馈,害怕得知对方对自己的否定(不喜欢),但又强烈希望能有个积极的结果,所以忍着压力坚持。

视线左右转移

视线向左或者向右转移,都破坏了最诚恳的瞳孔对视,但不能分别确定向左转移和向右转移各自具有的映射规律,因为每个人的习惯不同。

有个所谓的心理学传言说:“如果是回忆事情,大部分人的视线是往右的;如果是编造,视线是往左的。”流传这一准则的人还煞有介事地使用一种解释,认为这与大脑左右半球的交叉控制规则,以及左右脑的主管分工功能不同有关:左半球负责记忆,右半球负责创造。很多人将这一条奉为测谎的宝贵依据,下面我们就来拆穿这个谣言。

(1)关于左右脑分工不同的错误总结。神经心理学的研究结论指出,左脑主要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计算、背诵式的记忆、逻辑推理和符号性思维等功能;右脑主要负责物体大小形状的识别、空间认知、看地图、辨识人脸、绘画构图、音乐、结构组装、对他人情绪的感知等形象思维功能。

由此,为谣言寻找理论依据的人就不求甚解地总结为“左脑负责记忆,右脑负责编造”。且不说创造、构造和编造的含义是否相同,单就这个推导过程来看,也是很荒谬的。

首先,左右脑的分工,并不能简单地归纳为“左回忆、右编造”模式,而只能以信息的时间属性来进行区分。像语言、文字、计算、逻辑推导和判断、背诵式的内容等信息,都内含了一种“从头到尾”的时间属性,这种信息学术上称为继时性信息,主要由左脑负责处理;而像图像、音符、空间、形象思维等信息,本身并不具有“从头到尾”这样的时间属性(至于从上到下看一幅图所花的时间,那属于个人认知,不是图像里的内容本身具备时间先后),这样的信息主要由右脑负责,称为非继时性信息。

而且,绝大多数工作,都是左右脑协同完成的。如果说记忆归左脑,那么对图像的记忆应该归谁?如果说图像信息归右脑处理,那么把脑海中的图画出来,就一定要有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的加入,这可是左脑要负责的啊!同样,音符主要归右脑处理,但写歌和唱歌就必须由左右脑同时来完成。

因此,“左回忆、右编造”是对科学结论很无知的总结。

(2)关于左右脑交叉控制运动的错误应用。

如果说,对脑功能的左右分区进行不当总结还情有可原的话,那么根据这个错误的总结,进而将眼睛的移动方向与左右脑分工不同联系起来,则是更加无知的表现。

这种推导的依据,可能是左右脑的交叉控制原理。交叉控制原理是指左脑控制右侧肢体的运动,右脑控制左侧肢体的运动。这是一个科学的结论。

然而让人不能理解的是,如果遵循交叉控制规则,应该是左脑控制右眼,右脑控制左眼。如果回忆或者编造只根据不同分工动用单侧脑半球的话,应该表现为某一只眼睛动,而不是两只眼睛一起动。更何况,根据交叉控制原则,右脑控制左手运动,难道左手只能往左边动吗?如果往左运动归右脑管理,那么两只手一起往左动,到底应该归哪个脑半球控制呢?

所以,眼睛的运动方向,和左右脑的功能不同,没有丝毫关系。

这个谣言的原始出处不得而知,最好的情况,也许仅仅是某科研机构发布的统计数据。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判断“准则”,会引发错误的判断而冤枉别人。我们的实验数据和实际测试数据中,都有否定这条所谓“准则”的案例。

至此,我们可以放心地丢弃掉这种“伪科学”。事实上这种混乱逻辑导致的错误结论还有诸多变形,如“善用右手的人比较理智(严谨、保守等等),善用左手的人比较艺术(创新、感性等等)”。

(3)视线左右转移的正确分析思路。

只能肯定的一点是,视线向两侧转移意味着出现了神经系统的指令,可能是有意为之,也可能是本能或习惯的无意识命令,但一定是打断了当前正在进行的交流,可以根据每个被测试人的基线比对来进行分析。

视线转移与是否说谎没有必然的联系。虽然是打断了当前正在进行的交流,但原因可能是为了更好的交流作准备,比如回忆事实、逻辑推理、数字计算,当然,也有可能是捏造假的信息或者隐藏真的信息。除此之外,视线的两侧转移,也有可能就是由情绪引起的,比如不悦或者厌恶等,没有复杂思考,仅仅是不愿意继续交流罢了。

我们测试过很多视线左右转移基线不同的人,目前比较多见的谎言指征,是违背个人基线的异动。

其中一个被测试人是一位非常优雅的女性,整个测试过程中都很从容地回答问题,之后的分析也确认绝大多数内容都在叙述实情。遇到有压力的问题时,视线转移的习惯基线是转向右侧。无论是复杂计算题(左脑),还是形象思维拼图(右脑),亦或是她在讲述自己通过精明的投资而积累财富的过程中,遇到需要思考适当表述方式的时候,都是视线右移。

但是,唯独有一个问题,她说谎了。

当我们问她,是否非常厌恶身边的某位女性朋友时,她的眼睛快速向左侧转动了约3/4 虹膜直径的长度,然后淡然否认,没有其他明显指征。

鉴于这个视线转移的异动,我们临时增加了两道测试题。一是图片测试:我们制作了10张图像组合,包括中性风景图(移动通信的基站、车况正常的交通俯拍图、区域地图),积极刺激图(她喜欢的某位男歌手)和真实尸体局部解剖图,还有就是那个女性朋友的照片。当她看到男歌手的照片时,瞳孔放大。经过中性图过渡后,突然出现的女性朋友照片,引起了她的瞳孔缩小。

二是要求她对该女性友人的某件事情进行细节描述和评价。在描述和评价的过程中,她的脸上出现了轻蔑的微表情

由这两个结果推论,她的内心对那个人持厌恶情绪。因此,在她矢口否认自己的厌恶时,思考的压力造成了视线转移的异动。可以确定她在这个问题上说了谎。

恐惧的眼神

人在面对恐惧刺激源的时候,通常还会出现一种特别的视线转移 眼球多方向快速转动。这个动作很难伪装,不是做不到,但很难。只有恐惧时的警觉,才会使人通过眼球的高频转动,快速注意身边的每个异动,这是进化出来的本能。

这一应激微表情的价值是:视线转动方向变化的频率与内心的恐惧程度成正比。

不用正眼看人

不用正眼看人,也就是斜着眼睛看人,只不过面孔不随眼球转向一侧正面朝向被看的人。我们把这种变形的注视放在这里讨论,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这种视线状态,瞳孔在一侧而不在中间,和视线的左右转移外观相似;二是因为这种视线状态,映射了不愿意看的心态,和视线转移一样不够“诚恳”。

不论是希望真诚的交流,还是受到意外刺激而举目寻找(比如别人从侧面叫了你一声),都会出现头部的转动动作,让自己的面孔尽可能正面朝向被视对象。只转动眼睛而不转动头,直接映射了相对负面的心态。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里说的“不愿意”,不光包括不愿意常规代表的厌恶和否定,还包括不敢(偷眼看,怕对方发现)、不屑等其他负面意愿。

可能造成侧目相视的情绪和心态,主要包括:得意、轻蔑、忧虑(不能把对对方的关心和担忧明确表达出来)、厌恶。

翻白眼

翻白眼是比较常见的眼部表情,它既是复杂眼球运动,实际上也是一个复杂的视线转移过程。

经典的翻白眼常用于表示轻蔑。如果我们对这个动作进行慢速回放的话,就可以看到有几种情况:

(1)如果翻白眼的动作从正视对方开始,那么接下来的动作就是闭合眼睑;然后睁开眼睑,将视线转向上方(此时可以看到部分眼白);随后将视线从上方转向远离刺激源的一侧,同时转头;随后将视线转移至远离一侧的下方,闭合眼睑;最后将视线停留在侧面,视线水平或向下,也有可能将头转回来重新看向刺激源。如组图10-16所示。

(2)如果翻白眼的动作从脸侧面朝向对方开始,那么接下来的动作就是:先将视线转向对方的一侧,看对方一眼(不用正眼看人);然后将视线向上转移,同时闭合眼睑;然后在睁开眼睑的同时,再次将视线转移至自己面孔正对的方向,甚至反方向一侧。

(3)如果是女孩子向自己的男朋友撒娇类的翻白眼,同时配合着“讨厌”之类的台词,还会比前两个翻白眼的动作多一个环节,那就是在最后,视线还会转回到对方瞳孔上,一方面表达诚意(有时会报以一个或娇羞或蛮霸的微笑),一方面观察一下对方是否接收到了自己这个撒娇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