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反应:小动作背后隐藏着什么

> 微反应:小动作背后隐藏着什么

姜振宇
凤凰出版社 2011-5-1
9787550602779
26.0

人具有的8种微反应

在本书后面的章节中,我们将为你解读人所具有的各种微反应,其中:

冻结反应(第3 章),是人在受到意外刺激时的第一反应。突如其来的刺激,会让人瞬间出现短暂的停顿,用来看清状况,判断对策。如果在一个问题后,对方出现瞬间的行为停滞,说明这个问题让对方感到意外,意外的刺激是打破对方心理防线的有效手段;

安慰反应(第4 章),是人受到负面刺激(批评、压力、否定等)后可能出现的反应。安慰反应在说谎的时候尤其常见且明显,因为说谎是迫于某种压力而进行的行为。如果对话的情境可以确定存在某种压力,那么安慰反应可以映射出此人当时的内心状态——不舒适;

逃离反应(第5 章),是人感受到厌恶或恐惧的时候会产生的反应。如果面对的刺激具有威胁性(可能伤害到自己),而自己又没有改变局面的信心,则会出现逃离反应。远古时代的逃离是跑,现代社会的逃离则多数比较隐晦。出现逃离反应,可以判断出行为人内心对刺激源所持的负面心态,厌恶或恐惧;

仰视反应(第6 章),是对自己能力高低、地位差异、胜败预测、优劣定位进行判断后的反应。进化积累的本能,使得人会仰视比自己高大的对象,蔑视比自己矮小的对象;反之,人也会本能地尽量抬高自己的身体以期建立优势,也会在认怂的时候,把自己的身体放低。所以,观察一个人的体态高低,可以判断其内心的自我定位;

爱恨反应(第7 章),是人际之间心理距离的两个极端——爱和恨所主导产生的反应。爱的时候会希望对方也能爱,会担心对方不爱;恨的时候会主动拉开距离,会咬牙切齿地质问“为什么不爱我”,还会干出更疯狂的举动。身体间的距离,可以体现出人和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人的某些行为,也可以体现出其内心的喜爱与厌恶;

领地反应(第8 章),是人在自己的“领地”中所表现出来的领导风范。自己的地盘里,人会表现得放松、自在、威严,还可以丝毫不费力地指挥。如果有人敢于挑战自己的领地范围,则会引起强烈的警觉和反击。观察人的姿态和动作,可以判断出其内心是否具有安全感,而挑战对方心中设定的领地范围,可以激起强烈的愤怒,这些可以帮助建立心理测试中的有效刺激;

战斗反应(第9 章),是愤怒的最强体现。引发愤怒和战斗的原因,无论多么具体,都可以归结为生存和繁衍中遇到的威胁,比如“同行是冤家”可以溯源到对生存的威胁,“冲冠一怒为红颜”则可以溯源到对繁衍的威胁。一旦战斗反应出现,除了可以逆推出愤怒情绪之外,还可以预见到“不会轻易放弃”的行为趋势;

胜败反应(第10 章),是战斗结束之后的表现。胜利的人趾高气昂,失败的人垂头丧气。如果经过战斗之后,观察到被测试人的胜败反应,则可以用来分析此人心态,还可以用来预测事情未来的走向。

了解了各种微反应,就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下对他人的情绪和心理作出准确的判断。而准确把握了他人的心意,也就可以相应采取最有效的应对措施。

扑朔迷离的谎言

微反应研究最神奇的地方,也是它最高端的价值,是能够分析他人是否说谎。也就是说,可以判明对方所说的是否就是其所想的,从而为自己的应对找到依据,采取相应的措施。

心理学家们在心理学研究范畴中对谎言作出过很多种定义,每种定义都各具其合理性,而且,为了寻求学术上的缜密,专家们对定义的表述又都相对复杂或晦涩。有的论证到极端的时候,竟然发现表演魔术完全符合说谎的定义,还要特别把它作为例外剔除。

学术的严谨其实很多时候是怕被同行挑错,其实说谎是什么,大家心里都有数。所以我在这本书里不求百分之百的严谨,只是简单地定义为,说谎就是故意把假的信息传达给别人。根据说谎者的需求,谎言的表达形式有很多,从一言不发到滔滔不绝,从一个眼神到连篇累牍的满纸文字,都可以是谎言。

说谎从形式上分大致上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否认真实的信息,“不知道”或者“不是这样的”,学术上称为“掩藏型说谎”;另一种是编造虚假的信息来代替真实的信息,把黑说成白,或者把黑说成有点黑也有点白,学术上称为“捏造型说谎”。

说谎的形式非常复杂,但目的却是简单的四个字——趋利避害。说谎,要么就是为了逃避危害(批评、损失甚至惩罚),有个坏东西摆在那,说真话就得倒霉,说假话就有机会规避;要么就是为了获得利益(奖励、收益以及被喜爱),有个好东西摆在那,说真话就肯定没份,说假话就有机会得手。

趋利和避害都会存在掩藏与捏造的情况。根据我们的测试和实验统计,在趋利中,捏造的情况更多,而且是捏造事实以提高自己的情况居多;在避害中,否认的情况更多些,将对自己不好的信息都掩藏起来或者否认掉,当然,捏造的情况也不少,一般会是捏造与事实不同的信息或者把负面信息的主体更换成别人,进行责任推卸和转移。如图2-1。

谎言是经过思维和推导之后的复杂反应,归属于大脑中的高级功能管理,其逻辑复杂程度非常之高,下面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问题:你是不是获得过专业比赛的冠军?(积极信息)

说谎的回答:是。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属于捏造,目的是趋利。因为这个专业比赛冠军的头衔,能够带来更多的收益(精神的被崇拜和被喜爱,或者物质的奖励)。

如果回答“没有”,那么说谎的可能性就比较小。否认自己拥有这种好的头衔,不能趋利,不能避害,没有说谎动机。

问题:你是不是偷偷挪用过公司的钱给自己消费?(负面信息)

说谎的回答:没有。

直接否认负面信息,目的是避害,逃避可能面临的惩罚(精神层面的不信任,或者物质层面的处罚、开除)。

如果回答“是”,那么说谎的可能性就比较小。承认自己犯过错误,会引起惩罚,或者失去获得利益的机会,没有说谎的动机。

不过,上面的两个例子,只是一层逻辑的直接判断,如果事件本身的规则就很复杂,或者被测试人有什么宏大的欺骗计划,则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现在让我们把上面的两个谎言复杂化一些。我们会发现,当问道第一个问题“你是不是获得过专业比赛的冠军”时,如果对方回答“没有”,那也不一定就是实话。因为可能存在这样的一种规则,只有非职业选手(业余选手)才能参加这项比赛,大家都是业余的,比赛选手在同一水平区间内,比赛胜利了,奖金很丰厚。这个时候,就会出现专业的选手隐藏自己的履历,以强欺弱,获得好处。趋利!

而对于第二道问题“你是不是偷偷挪用过公司的钱给自己消费”,如果被测试人回答“是”,也有可能是在说谎。真实情况可能是,钱是朋友(儿子、老婆、女友、上司)挪用的,自己很干净,但是为了保护朋友(朋友安全潜伏下去能够获得更大的利益),实现更大的利益,自己认也就认了。传说中老大作案,小弟自己跳出来顶包就是这种情况。这样可以迅速摆平整个事情,不但自己将来能上位,全家老小也能得到很好的照顾(安家费),否则的话,自己和家人还可能遭到迫害。这种复杂规则下的说谎,趋利和避害兼具。

情绪泄露的心理秘密

怎么样才能制造有效刺激呢?

首先,得把直接危害别人健康甚至生命的行为排除在外,毕竟现在是文明社会,大家都是文明人。

那怎么办?

情绪,要抓住情绪。

情绪是人内心深处的原始反馈,是直接与动物性的生存、繁衍需求相关的神经系统反应。人如果没有情绪,就是机器人;人如果全部都由情绪主导,就是低级动物。每个人都会有情绪。同样一个刺激,一千个人会有一千种情绪反应(没反应也算一种);另一方面,每个人也都会有关心则乱的刺激源。

人类常见的情绪有(排名不分先后,也不分简单和复杂):

平静、满足、得意、高兴;惊讶、轻蔑、厌恶、担忧、恐惧、愤怒、威胁、恨;不悦、委屈、惭愧、为难、尴尬、悲伤、悲痛等。

情绪是真实的心理反应,刺激有效的前提下,人就会产生情绪。

但是,有的人即使被刺激了,表面上看起来也会波澜不惊,很难被观察到。

很难被观察到,并不是观察不到。

完全没有反应,说明刺激不够有效,应继续加大刺激力度或更改刺激源;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那家伙服用了镇静剂或者神经系统有疾病。

更多的人属于另外一种情况——快速调整。在受到有效刺激的最初瞬间他们出现的反应非常真实,但随后会很快控制住自己的反应,甚至改变和伪装成另外一种反应,还要故意表现给你看,让你印象深刻。那一点点真实的反应,时间很短、幅度很小,而且因为人人都有,见惯不惊,不足为奇,不以为意,很容易被忽略。但这些微小的反应才是重点,通过分析它们才有可能获取真相。

所以,如何分辨情绪反应以及它们的真假,则成为了新的更高级别的问题。

情绪的作假可从种类和程度两个方面来分析。

该愤怒的时候却貌似微笑,该恐惧的时候却貌似愤怒,该高兴的时候却貌似悲伤(惋惜),这种情绪种类错位相对容易分辨。

分析情绪的真假,难在对程度的判断。反应程度太小或者太大,都会让人不太容易确定反应是不是真的。

那怎么办?

我们可以遵循情绪和能量匹配原则。

情绪是需要消耗能量的。与情绪所引发的反应(肌肉运动)需要的能量相比,情绪需要消耗的能量更大。小刺激产生的情绪程度轻,情绪需要的能量小,表现出来的动作幅度就应该小,时间短;大刺激产生的情绪程度重,情绪需要的能量大,动作的幅度就应该大,时间相对长。

因此,表现出来的反应如果与刺激的程度不匹配,就是在作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