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治療理論簡介
作者: 李秀娟 / 13226次阅读 时间: 2010年3月09日
来源: 華家三班 标签: 家族治疗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H[;F5W?U

家族治療理論簡介by 華家三班 李秀娟心理学空间 D"F%k2sZc/I;M

^4w(]}3K t.T0

何謂家族治療?
心理学空间)KaQ:qX kz-k

YU(`H[km0家族治療是指藉著分析家庭中各成員之間複雜且缺乏平衡的關係,來了解個別的病態角色與精神病理,並藉各種理論對家庭中所呈現之病理現象做分析治療,以建立可以處理內在與外在衝突的健康家庭功能單元。

9W#o"h7vCSc0

0{ m AxK$C7Lc0以往諮商與心理治療各理論派別皆以個人為治療對象,重心在探索其內心世界與思維架構,重建當事人的心理歷程,以尋找問題及解決困擾,但此治療進展緩慢。1950 年代中期,開始以當事人所屬的整個家族系統為治療核心,並探討其家庭成員彼此的互動模式,從中研究病理特徵,進而設計治療策略與介入計畫。換言之,家族治療係以家庭互動模式來探討問題,當事人的問題只是家庭功能不良的一種病徵。唯有改善家庭系統,方能有效治療當事人,以發揮其功能,適應社會生活。心理学空间o-cHh Jg

家族治療的歷史發展

r]%d2H*]1`0

M#V7d&o6W'VX%?0早在1920 年代,一些精神分析者,像是Freud,就發現父母對於子女人格形成的重要影響,後來的學者如Aldler、Sullivan、Rogers 等人也愈來愈注意到個案所身處的關係,特別是家庭關係,對於人格 發展的重大影響。1930 年代開始,婚姻諮商團體逐漸盛行,Jackson、Haley、Ackerman 和Whitaker 等學者將婚姻治療合併於家族治療中。以家庭觀點觀察人類行為則始於1940 年代末期和1950年代初期,源自傳統精神醫學中,處理精神分裂病人與青少年不良行為問題所引發的挫敗。

u~SsM.|@L0

2ef2|G:o1eA?0大約在1950 年代,家族治療分別開始於四個地方,像John Bell 開始於Clark University,Murry Bowen 在Menninger Clinic,Nathan Ackerman 在紐約,開始心理分析治療,Don Jackson 與Jay Haley在Palo Alto 開始了溝通學派家族治療。在1960 和1970 年代,心理動力、行為取向和人本取向主導了諮商和心理治療,而後,許多取向共同開創出家族治療典範轉移,成為今日家族治療實務工作者主要理論取向。

`P2Xgl#M*L,}#_0心理学空间.E\ YJK;~m


tu#x4j`3_0自1990 年代迄今,家族治療領域充滿了新想法與新挑戰,沒有任何取向支配此領域,而主要挑戰在於整合我們將討論之各種不同治療取向,並針對特殊群體發展適當之治療技術。

!pg#S f6~z)L\6Oa0

家族治療的八大理論介紹心理学空间l2@Ir9H A

Z-@/@ g-CM0
(iP @q0oZ!x+E phT]0自1950 年代迄今,為數不少之學者投入家族治療方面之研究與論述,可大致歸納為八大取向,茲分述如下:心理学空间&^4|Kod.[

2y&B%QsR$Ni KZ0一、 心理動力取向的理論 –以Nanthan Ackerman 為代表心理学空间 sh5w4c;Tq*W*l.V

心理学空间u ?#O+z(MU

他整合了個人內在取向的「精神分析理論」與強調人際關係的「系統理論」,提出「心理動力論」。他將家庭的功能不良視為家庭成員間角色互補的失敗、持續未解決的衝突,以及偏見的代罪羔羊所造成的結果,他的治療方式在於幫助解開這種連鎖的病態。心理学空间v`x H(g`0uO

心理学空间BT"N qK


;aWhpx ^0此派學者主張,當事人過去未解決的衝突,大部分是因其處於個人覺察之範圍,以致不斷影響當事人現在的生活情境與行為反應,亦即早期個人家庭的衝突經驗,將會引發目前的家庭人際衝突。因此,此派治療的重點置於當事人的過去,其主要論點如下:

#p1o3}6WG vUz+N:[0

.b|4F#f-m#?3T4S2T0心理学空间A'tK)HNBl%W
(一) 家庭規則(Family rule)心理学空间m RD]x f0A`?(U
家庭成員在日常生活中,會藉著某些規則重複進行行為的互動,亦即家庭的交互作用乃循著一定的持續模式,此一模式有助於調整和穩定家庭功能。
.c c(y%gJ0(二) 病態連鎖(Interlocking pathology)心理学空间 TWIsVbM${[
指家庭成員間功能不良的表達、維持與控制等互動模式,彼此會交互關連,交互影響。
w)dPl-v-Z z.T&W0(三) 代罪羔羊(Scapegoat)心理学空间I]o*s3Tg
家庭成員當中,最容易被批評、責難、懲罰或輕視之對象。作為「代罪羔羊」之家庭成員往往容易導致內心之衝突與不平衡。心理学空间.ZY6?$C&oB
(四) 內射(Introjects)
e+_X!{"S0過去與家人未解決的互動問題會持續衝擊當事人,成為當事人內心的烙印或記憶,而影響其現在的身心發展與家庭互動。心理学空间7SL;@"dOoY
(五) 家庭倫理(Family ethics)心理学空间cxNQ#Yh(E/a
家庭長久以來保有的公平性、規則化之人際互動模式,可確保每位家庭成員的基本權益會受到其他成員之考量與尊重,亦可作為個人角色行為之依據。心理学空间*L)_B O$S,Nzk

心理学空间sj9|/aC {^"_

二、 經驗/人本治療取向的理論- 以Carl Whitaker和Virginia Satir為代表

QA*Sb#I%C;L(|6i'h1?0

B qRW9@,kg0Whitaker等認為人有權自我決定,在追求自我實現的歷程中,經由克服僵局來獲得成長與成熟,治療時重視當事人現在的經驗;Satir 則強調個人性支持的的重要性,因個人性支持有助於當事人當下的自我覺察,能有自尊且能清楚地與家人溝通。

6xT)@8ev| V0心理学空间oRX9jg{2v*~C

相對於精神分析模式為病人提供解釋和洞察,經驗主義取向治療讓家庭成員有自發性、表達情緒之自由及個人成長之機會,亦即人際互動的經驗才是成長的主要動力,而非僅依賴治療技巧所能達成。

A~@4Agzw1xfgi:e0心理学空间a9uOWRu$`

此派學者其主要論點如下:
)dH"~:cx]-NI!R o0心理学空间&o%[#s#Wn"A2_
(一) 人性觀
!\C ~Y6x S/w0本理論採存在主義之理念,注重人之個人性、選擇的自由和個人的成長:心理学空间+MXvX4LRS

心理学空间*O;@0MO3n-B u

1.個人性(individuality)
B2j.OM,w y+Z-va0Whitaker認為個人能在關係中保有個人性時,才可能與他人有真正的親密關係。在健全的家庭當中,成員間有親密關係,但同時又不失為獨立之個人。
k,f9MT C$C { k7g02.選擇的自由(freedom of choice)心理学空间 \n fLx m8qW8_
Whitaker認為每個家庭成員都有自由選擇成為真正「自我」的權利,家族治療目的在協助家庭成員,發現可以自我實現、增進個人成長和個人性的角色。心理学空间5}TV!}2C }UNN
3.個人的成長(personal growth)心理学空间@q h(c#Ia|%fa
家族治療目的在促進成長,不注重症狀之去除;最終目標在於建立家庭成員之歸屬感,同時提供成員獨立自主之自由。
jst:p%dlL2M b0心理学空间TZ,B"ygP}:qZ#_ z
(二) 提出「認識論」的轉變點以尋找個人內在衝突,以作為處理病患人際不良之基點。
'M T~QC"^"RB/Q0(三) 採取尊重、「此時此地」的治療技巧與清楚的溝通模式,重視當事人的「自我覺察」。心理学空间uL,X&t3b2_
(四) 重視家庭在身心失調病因學上所扮演之角色,治療歷程之運作有賴於真實與象徵性兩項治療因素。
*eM A{7P)Q^wB/`0(五) 鼓勵家庭成員作公開之自我表達,以協助個人成長,並促進家庭功能之健全發展。心理学空间I:k.H i!D7X

R@M0| @9b0三、 Bowen的取向的理論

j\+^eI0心理学空间(B6kw f"f3f r3nU

Murry Bowen 的取向的理論,可視為心理動力取向以及較嚴謹之系統觀點之間的橋樑。Bowen 的理論是以自然系統觀點為基礎 - 人是演化歷程之結果,並兼具所有自然共通之歷程,治療時重視當事人過去與現在的經驗。Bowen 為家族治療領域的主要建構者,它將家庭概念化為情緒關係系統,並提出「八個連鎖概念」,來解釋在核心家庭與大家庭中發生的情緒歷程。其主要論點如下:

#pGT7G8nt Ao0心理学空间;Eg@$q}8kJ

心理学空间^!C#KTrE^
(一) 自我分化(Differentiation of self)「自我分化」是指以家庭系統觀點出發,去檢視個體情感與家庭維持結合或獨立之過程,亦即個體在家庭系統中調整彼此距離之模式。Bowen 以「自我分化」來說明個體區分情緒與思考的程度,分化程度越大,個體越能區分情緒與思考,承受巨大壓力時也不易產生焦慮感或症狀,且越不易受到家庭不良功能之影響。心理学空间^+wm'O&pVht

$FI7aP0L&Ywy'T(G0(二) 三角關係(Triangles)心理学空间nwE5{I#kJ+\!D
係指一種「三人的互動系統」。一般外在環境平穩時,雙人關係的運作即可保持穩定,但一旦面臨壓力時,為舒緩壓力,低自我分化者會將第三者拉進關係中形成三角關係,暫時轉移雙人關係的緊繃情緒;倘若此三人關係仍不能維持 平靜時,為避免焦慮增加,將會有第四人涉入形成連鎖的三角關係,直到扯入一堆人。心理学空间2r\'l1\e#qQ

心理学空间 f}9Fk s4Z

(三) 核心家庭情緒系統(Nuclear family emotional system)Bowen 指出,一般人往往會選擇與自己分化程度相同的人作為親密伴侶,此兩個分化程度相似的人結合成「共同我」(common self),並形成核心家庭情緒系統。但若兩個分化程度低的人結合時,會和子女形成不穩定之「未分化之家庭自我團」(undifferentiated family ego mass),而出現下列幾種狀況:
p}8~ z~wm0心理学空间Em J r+l| @n5s*J
1.婚姻衝突(marital conflict):
,Zb'j)o/]qE L$Mx@0當夫妻中的一方不再讓步或接納時,婚姻衝突即會產生,而吸收了大量的未分化。心理学空间y"BbF+Vb"n
2.失功能的配偶(dysfunction in a spouse)心理学空间.t;kdMy/x?w
當壓力事件發生時,失功能的配偶會出現失功能症狀,且會因為吸收大量未分化而難以復原。
Me5\Pn:nU,xl03.對子女的投射(projection to one or more children)心理学空间L"fh4a i
夫妻間某些不成熟之未分化,在核心家庭情緒系統投射給子女,於面臨壓力時,提高了子女發病的機會。心理学空间GQXv&d/gQ
心理学空间e6B(~o.fVw~
(四) 家庭投射過程(Family projection process)心理学空间#P1rTk!O#]
父母將自己的不成熟投射到子女的過程。此種投射常是對父母情感最強、分化程度最低的孩子,而未受家庭投射歷程影響的子女則能發展出較父母為高之自我分化。
k Z~,i FBw0
c2l4`"u"i&B0(五) 情緒截斷(Emotional cut off)心理学空间%I tiT8XR
在高度焦慮和情緒依賴的家庭,分化程度低的孩子,會嘗試以地理上、情緒上的隔離,或用自我欺騙的方式,切斷與家庭之接觸,來逃離原生家庭未解決的情緒束縛。心理学空间]A m0Oa

;K?.vgn3gB k!x0C w4d0(六) 多世代傳遞過程(Multi-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process)
4Ee5l#x2~y0受家庭投射歷程影響的子女,成為了比父母分化程度低的人,再由家庭投射歷程影響,造就更低自我分化的下一代,如此代代相傳,終致發生嚴重情緒失調或精神分裂之下一代。
2E%KE-^;a"EU+W5E&{ v0心理学空间j ?]sW:z1tU
(七) 手足位置(Sibling position)心理学空间ID7? i9v#B$^$w
指原生家庭之手足位置與人格特質和婚姻中伴侶之互動型態有關,因出生順序可以預測一個人在家庭情緒系統中所扮演的角色與功能。但是,一個人未來之期望與行為是依他在家庭系統中的「功能位置」所塑造,而不一定是他的功能次序。
4JW8o3R] e'O w0心理学空间SD(?8U*kYN
(八) 社會退化(Social regression)心理学空间h.?GPp6^1qp
Bowen 主張,社會就像家庭一樣,包含了未分化與個體化的相對力量,若長期處在焦慮與壓力之下,亦會降低社會的分化功能,是為「社會退化」。他呼籲社會應在理性與情緒間做較好之分化,做更理性的決定,而非根據情感來行動。心理学空间0RVN4Pv

cr)G7\L$p0(九) 家庭圖(Family genogram)心理学空间']ww`7]5`Z-]

心理学空间UR9x iT4s

Bowen 相信,多世代的關係型態和跨世代的影響力,是了解目前核心家庭運作的關鍵。故Bowen 提出家庭圖(Family genogram),將至少三代的家庭狀態之記錄與資料畫成圖表,以了解現在問題之根源,並用以追蹤家庭中重複性發生的行為模式。心理学空间ggo!q4Zi i

心理学空间hFZL5I+P"D5hR

四、 結構取向的理論- 以Salvador Minuchin 為代表心理学空间9Do%ENRz8z-Vht.q(a

心理学空间l?"kag@| w(n

心理学空间] ]-^/w#b4L9Z-ZE
以系統理論為基礎,強調家庭單元的主動性、組織的整體性,以及家庭經由
%sq5FO"D$t0g0溝通模式形成的組織方式;並以家庭成員間的聯盟、界限與權力關係來描述家庭心理学空间{8x8^\ | | [c
系統,認為許多心理疾病與行為是家庭結構或權力運作不良之反應。心理学空间 nT(E#}#vWj z
結構家族治療著重於當前溝通,優先考慮行動而非洞察或了解,藉著參與家心理学空间J5e-v*M9d3avJy
庭以及適應其風格,以了解家庭成員處理問題和彼此對待的方式,最終能夠協助心理学空间sW~v{ g
他們改變功能不良行為,並重新安排或調整家庭結構。其主要論點如下:
T#r(E3@h;q u0(一) 家庭結構(family structure)心理学空间!^/wz:x/Z
家庭結構是結構取向家族治療最主要之概念。Minuchin 認為:結構是「一
5N"_f0_(v2C nG)T0組隱形的功能需求,組織了家庭成員之互動方式」。亦即家庭成員據以產生
%lF} dv^"U?0互動的一種組織模式,以描述可預測的行為順序。心理学空间 w z#x7G;t
(二) 次系統(Subsystem)心理学空间 Osf3m;OcKYvQE&M
在整個大家庭系統中,可依據性別、世代、功能......等分為幾個小的次
9KNN`%@m9{0T{H0系統,而家庭系統就是靠這些次系統來區分並執行功能。一般而言,配偶、心理学空间&`,_UC x;^
父母和手足系統是家庭中最顯著和重要之次系統,在功能良好的家庭中,此
)BAR.[ [?Li0三種次系統的運作是整合的,可保護其分化並達到家庭系統之統整。
3o8o{+H!]"VX[0(三) 界限(Boundary)與界限滲透性(Boundary permeability)心理学空间F-_([[9Su@syf(nS
界限是一條隱形的線,它區分了主系統、次系統及外界環境。因為家庭心理学空间#Nk6TF)Y8Ff2G lC
中每一個次系統都有其功能與需求,「界限」的作用在於保護彼此間的區分;心理学空间5N{"E2lAAe
功能良好之家庭其界限是清楚的。Minuchin 並以「界限滲透性」一詞來描述心理学空间xy S `'ks:yN
此情形:心理学空间ayTvP0S
1. 糾結(enmeshment):家庭成員之間之界限模糊,彼此之間能自由地侵心理学空间dY$s8M F&VB&]i J US
入任何一個次系統,造成過度涉入彼此的生活,為一種限制個人自主心理学空间?2M$B-B g
性發展的家庭結構。心理学空间8D1s ~pl a[A4A*J
2. 疏離(disengagement):當界限過於僵化、缺乏彈性時,家庭成員較孤
)m&}/l,w4]0立,彼此漠不關心或甚少接觸,為過度嚴謹之家庭內界限。
2B(Nw8F/{'p&j0(四) 權力關係(Power)
.JVTs#Z,e*zdx)a0指家庭成員之間權力結構與動力過程,家庭系統中的權力是個人或次系
7oB2y~UMD J)sl0統執行功能的一種相對能力,是否有權力需視其他成員或次系統如何反應。
}&^*} T0j E&c6i/k7A0Minuchin 並用「連線」、「聯盟」、「三角化關係」等概念來說明家庭
4~jNc8_#T0中的權力關係:
"|([)W9mMY&PR{&A:F01. 連線(alignment):當幾個家庭成員聚在一起、站在同一陣線上或共同抵心理学空间?~`1?#U
制另一方,此情形稱為「連線」。

%},[@'D` {:t7K}.q0

\wx9t*U(}{ D02. 聯盟(coalititions):當一般的連線關係其目的是要聯合起來反抗家中其
6l!h%b/NeK)@*W@z0他成員,此情況稱為「聯盟」。聯盟分為下列兩種:心理学空间ZqGzks]
(1) 穩固聯盟(stable coalititions):即家中部分成員集結起來,形成一股心理学空间F`t5\0ojD
固定、無彈性且在家中居於主控的勢力。
6j,z:do-Y${&M0(2) 迂迴聯盟(detouring coalititions):當家中的兩人彼此之間有衝突,
/B!s"V'E3p0fw.a0卻藉著把焦點集中在第三人身上,來逃避原來衝突所帶來之壓力與心理学空间hw@:aL!m/ze8q
緊張。
Gj1Q-sw ^ P7nS03. 三角化關係(triangulation):當父母之間有衝突時,為了掌握權力贏過心理学空间3HU9lwP2|%f8[
對方,雙方都命令孩子與之連線;此種關係會使孩子陷入一種兩難的
6bd azt*y l0情境,這樣的家庭功能也是很不健康的。心理学空间[)kA-[%bl0e
(五) 家庭地圖(Family mapping)心理学空间I y q hk G)a
Minuchin 發展了一種名為「家庭地圖」的輔助工具,以一些線條與符號
CI D-|wr|0來表示家庭之內部動力結構。結構家庭治療中有多種家庭地圖,可用以澄清心理学空间qB0a }Hi:F0C,P1C
家庭互動關係的功能與性質,在治療過程中可以充分發揮效果。心理学空间,[5h KS jYxq6H

心理学空间 yfedw

五、 溝通/策略取向的理論- 以Jay Haley, Cloe Madanes為代表

o+S6[3\/~df }0心理学空间 EL |s5LS6^#q

從研究精神分裂病人的溝通中發展出的溝通理論,認為問題原因起於互動,心理学空间%f4X#o6{5Z[bE)u
問題維持的原因在於互動間特定的行為次序,非個人的心理病理,因此,治療者
1{"V}YY!O:s0的任務在於發展特定計劃與策略,以解決當前問題為治療目標。心理学空间h~Y F3Gx1V
策略家族治療是一種實用主義的取向,其治療焦點放在過程而非內容,而且心理学空间'q'k1hA9^W
是問題解決導向。策略家族治療也很強調在治療過程中,家庭中的權力、控制與
AT#? BB0階層等主題,所強調的主要概念和結構家族治療相類似。其主要論點如下:心理学空间 F nF8u Ut*tA
(一) 使用指令(use of directive)心理学空间]q+t:i`Vy4S-P
策略家族治療學派其介入措施經常使用「指令」的形式,問題的形成與
wsr0U%zh'dx0治療的目標越清楚,則指令越容易下達與執行。指令在策略家族治療扮演很心理学空间:f*C*H0sM-O
重要的角色。
aS] vJ3Ju0k9G0(二) 矛盾介入(paradoxical intervention)心理学空间 q1O`mw_ D&C j
為了切合問題狀況或因應當事人之需要,運用「矛盾介入」(即反向策
3O ~Ov(Z/MZ#[0略及迂迴)之技術,使當事人處於進退兩難之處境,來切斷當事人之抗拒,
![)IFLP0n6PB,}8i0最後違背「反向指令」而發生改變。這是一種以「症狀處方」的方法,去操
Z#g K] i+bh+RG0縱一個人或家庭,使他們放棄功能不良的行為。心理学空间:W(vh2?tl D9w
(三) 重新框視(reframing)心理学空间;T l{Nu(m&Ca:r
這是一種重新詮釋「問題行為」的技術,此做法背後的假設是:對某個心理学空间`A9[0_w!Q7B
「問題行為」給予新的意義,協助家庭成員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行為,使頑
J;yl ~7n,~;Bo0固行為獲得解決。心理学空间(U#Y'B{ n.Xp

%Y:O5p5I;p02. 聯盟(coalititions):當一般的連線關係其目的是要聯合起來反抗家中其心理学空间av6o#W#q#o!F1T
他成員,此情況稱為「聯盟」。聯盟分為下列兩種:
oi6JFJ0(1) 穩固聯盟(stable coalititions):即家中部分成員集結起來,形成一股心理学空间(Hgm(N9o_ ~ V.s
固定、無彈性且在家中居於主控的勢力。
}JaT?:E,L0(2) 迂迴聯盟(detouring coalititions):當家中的兩人彼此之間有衝突,心理学空间`u.I+EV0S*{.QK
卻藉著把焦點集中在第三人身上,來逃避原來衝突所帶來之壓力與心理学空间@S9k*`}@r
緊張。
x W-B$jY3eS @9j03. 三角化關係(triangulation):當父母之間有衝突時,為了掌握權力贏過心理学空间1Q.h0Ak_9M @)g2_#^ ad
對方,雙方都命令孩子與之連線;此種關係會使孩子陷入一種兩難的心理学空间,tUT(D8\*v.A4sM/k I
情境,這樣的家庭功能也是很不健康的。
J\!CYG ] u-J \0(五) 家庭地圖(Family mapping)心理学空间6v"sX1mj)i\%S*Z
Minuchin 發展了一種名為「家庭地圖」的輔助工具,以一些線條與符號
O)L a(i:|8x \0來表示家庭之內部動力結構。結構家庭治療中有多種家庭地圖,可用以澄清心理学空间 n9|ZD:o
家庭互動關係的功能與性質,在治療過程中可以充分發揮效果。心理学空间%s)D |iS(n$\D

9Pf3R2Hh5G kb:S0
5@4A#p~"k0五、 溝通/策略取向的理論- 以Jay Haley, Cloe Madanes為代表

4\6} {/Hc%Sk R0心理学空间OPw:sKY


N4HU1opeK'o7`R0從研究精神分裂病人的溝通中發展出的溝通理論,認為問題原因起於互動,
N,CibJC_\C0問題維持的原因在於互動間特定的行為次序,非個人的心理病理,因此,治療者
y6|$vD8\0的任務在於發展特定計劃與策略,以解決當前問題為治療目標。
z`Jos1}1GS0策略家族治療是一種實用主義的取向,其治療焦點放在過程而非內容,而且心理学空间4Gl+pg9Q X+z,V
是問題解決導向。策略家族治療也很強調在治療過程中,家庭中的權力、控制與心理学空间Lw`.{ e!P
階層等主題,所強調的主要概念和結構家族治療相類似。其主要論點如下:
0A I{6\6r0(一) 使用指令(use of directive)
c$j:p UnB0策略家族治療學派其介入措施經常使用「指令」的形式,問題的形成與心理学空间9_\z7ci q;KG;D
治療的目標越清楚,則指令越容易下達與執行。指令在策略家族治療扮演很心理学空间 X(ZS[1fmFq
重要的角色。
Tp t^]/?0(二) 矛盾介入(paradoxical intervention)心理学空间^I!R*`$EUk
為了切合問題狀況或因應當事人之需要,運用「矛盾介入」(即反向策心理学空间{+]Z*w%AH2Q/v
略及迂迴)之技術,使當事人處於進退兩難之處境,來切斷當事人之抗拒,
,]8v,z$V/`,Z0最後違背「反向指令」而發生改變。這是一種以「症狀處方」的方法,去操心理学空间b,`*J [D9R P
縱一個人或家庭,使他們放棄功能不良的行為。心理学空间k7q a yt
(三) 重新框視(reframing)
J|-pd2fW?#rB$fv0這是一種重新詮釋「問題行為」的技術,此做法背後的假設是:對某個心理学空间y+dIew
「問題行為」給予新的意義,協助家庭成員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行為,使頑心理学空间2z(t#i*{$jGDV:J
固行為獲得解決。心理学空间OFP`Nu
(四) 假裝技術(pretend technique)心理学空间!R3P0h(X%VD-E!o

心理学空间*LY+zV[F%|0]4Xo M

家族治療理論簡介心理学空间 LI"hN)k
by心理学空间#N4R(a?6E~8c7F J~3_F
華家三班心理学空间&?]%Of4G#C(c]-}0u
李秀娟
-{8?)h4Z5EKq02009.06心理学空间veG y1w"bq9P4i
7心理学空间`bw0QqX
此種技術具矛盾特性,不適合用於引發違逆與反抗,但有助於克服家庭
ax|(CNDr'w'G0抗拒。治療師透過改變背景脈絡,而不知不覺地要求當事人自願去控制行心理学空间*S.k;s$krDrY$J)y
為,以假裝的方式去解決原來真實症狀的狀況。
1u JFd7gu0(五) 家庭隱喻(family metaphors)心理学空间w/?PQx)I\ m
讓家庭成員在一種不受威脅之情況下,透過某種自然界圖像或象徵物,心理学空间6Mx4J-{m[/wi*Y
將當事人內心的想法引導出來,協助產生新的觀點與覺察,對事務能有更深
4R0K;fz PW|*gG YC8E0入之認識與體會。心理学空间 es~J;?5I:k

心理学空间IF0ro L

六、 米蘭/系統取向的理論心理学空间3RO)O*jE7J.Erw

a X$mn"]H*P0此理論以「循環認識論」為基礎,在處理精神病及厭食症患者上相當成功;
b/R%sF0e"}D0他們認為失功能之家庭,往往源自「破壞的心理遊戲」,這些遊戲與真實生活並
g0odfFg3N_*L0不相容。米蘭治療者認為:家庭遊戲規則界定並維持關係,非個人之力量;為了
9]f!hy1b{m|0維持家庭恆定,每個家庭成員之行為皆與發病之症狀行為有關。
m n;O l*K Y`0米蘭/系統家族治療之目標,乃賦予家庭生活模式新的意義,以打破此一家
yvu?(}9`0庭的「心理遊戲」,同時強調家庭獲得新意義、新價值重於對療效的洞察與行動。心理学空间 g$@:coFEt
其治療理論與技術包括:
3[+Pk6}a Me"]K6o0(一) 假設形成(hypothesizing)心理学空间R9bez&h:Z EnhG
此為米蘭取向的核心,也是此種治療的第一步。假設形成是指治療團隊心理学空间OYD-TR
在與家庭會談之前積極地討論,並提出導致家庭問題的可能成因,來形成一心理学空间%OaDBb
個關於家庭問題之「地圖」,並指引治療師詢問問題之方向,以蒐集答案去
`:{FiGNmT'@s!?0證實、修正並推翻假設。心理学空间9v:p"e-UC!z#h
(二) 家庭儀式(rituals)心理学空间(heu6XzS
例如成年禮、結婚、畢業、喪禮......等,這些轉型期是用來標示並促進心理学空间8gd t[\b
家庭之發展過渡期與改變;儀式的目的是為了釐清家庭關係中可能出現之混
S"[0_WW'b:?b0淆。
QZ%Xe'^-K~},l1g0(三) 正向解讀(positive connotation)
y4X KI)y9o6H"n0是一種對家庭行為的重新框視,透過此方式病症行為被當成正向、善意
*d.Vj,N,[ W)OYl0的,因為它保持了家庭系統的平衡,並促進家庭的凝聚與幸福感。心理学空间,iN0} @5]2h3cQ
(四) 循環詢問(circular questioning)
7M s(Fd6` P D,a0此種技術透過設計每個問題,使其能發掘不同成員對於某些事件或關係
-G7QyI/H%Y4q,|0在觀點上之差異;它是著重在家庭的關連性,而非個人之症狀。
G g|h2{h0(五) 中立(neutrality)
;F!Dy4A~k0是指治療師努力與所有家庭成員維持聯盟,避免陷入家庭的聯合與同盟
wZC/QA3@0之間;治療師不會去建議家庭應該怎麼做,而會去引發家庭的能力來產生自
:y%vIxnh"E/y}y0己的解決之道。

t YH[;_6]/H Q/~J0心理学空间&n{(K3i4\#}x

七、 行為/認知取向的理論

)F[G-OcM0

$r9~w1z(Ps u0
A'~2D_tGv3G]7S0心理学空间 [(N`n&G'Z gO

ko cvu c0此種技術具矛盾特性,不適合用於引發違逆與反抗,但有助於克服家庭
#R8s ~1}%x9a0抗拒。治療師透過改變背景脈絡,而不知不覺地要求當事人自願去控制行
kmY] aa0為,以假裝的方式去解決原來真實症狀的狀況。
;f4F B)Q6I s0(五) 家庭隱喻(family metaphors)
a5mHy-XsH3L0讓家庭成員在一種不受威脅之情況下,透過某種自然界圖像或象徵物,心理学空间:oDUxAN
將當事人內心的想法引導出來,協助產生新的觀點與覺察,對事務能有更深心理学空间g*v#_h[%sG
入之認識與體會。

#E,Osc!QW3Ya|0

$x$uIc7wv;Q7I%A0六、 米蘭/系統取向的理論心理学空间m f-rl5x7v(W

#UV+V&Q z,I0n)x0此理論以「循環認識論」為基礎,在處理精神病及厭食症患者上相當成功;
"s.~A"a4R1K}0他們認為失功能之家庭,往往源自「破壞的心理遊戲」,這些遊戲與真實生活並
9io0^4FM0`Z,HMF0不相容。米蘭治療者認為:家庭遊戲規則界定並維持關係,非個人之力量;為了
o'w P{$IK7Q#o6G0維持家庭恆定,每個家庭成員之行為皆與發病之症狀行為有關。
MxG @E5sG0米蘭/系統家族治療之目標,乃賦予家庭生活模式新的意義,以打破此一家心理学空间*L2u*lX,d/HK3_5H
庭的「心理遊戲」,同時強調家庭獲得新意義、新價值重於對療效的洞察與行動。
#h g(q#~,^)V5S6kT0其治療理論與技術包括:
F s)gv)eL0(一) 假設形成(hypothesizing)
c$Q;ZXm9] h0此為米蘭取向的核心,也是此種治療的第一步。假設形成是指治療團隊
.m rF#b ^v\P0在與家庭會談之前積極地討論,並提出導致家庭問題的可能成因,來形成一心理学空间7B,V a3] K
個關於家庭問題之「地圖」,並指引治療師詢問問題之方向,以蒐集答案去心理学空间HOx/kv#R5?
證實、修正並推翻假設。
#U+?}7X{3Jb4d0(二) 家庭儀式(rituals)
_TqV$z1f/T0例如成年禮、結婚、畢業、喪禮......等,這些轉型期是用來標示並促進
'RMR'm Js|0家庭之發展過渡期與改變;儀式的目的是為了釐清家庭關係中可能出現之混心理学空间6L:u m-}y7v,B
淆。心理学空间 H7}2U^)Q8N
(三) 正向解讀(positive connotation)心理学空间R$PJP/K3n
是一種對家庭行為的重新框視,透過此方式病症行為被當成正向、善意
:y)k ya"K0的,因為它保持了家庭系統的平衡,並促進家庭的凝聚與幸福感。
*h6LI Vtml#['h^ t!g0(四) 循環詢問(circular questioning)
2})~4Nc*j w A7pl0此種技術透過設計每個問題,使其能發掘不同成員對於某些事件或關係心理学空间W1D+{MK*x/_
在觀點上之差異;它是著重在家庭的關連性,而非個人之症狀。心理学空间M;JTA t'idQPE
(五) 中立(neutrality)心理学空间Y^L%B@_
是指治療師努力與所有家庭成員維持聯盟,避免陷入家庭的聯合與同盟心理学空间X#o ](bX7r0? r"G
之間;治療師不會去建議家庭應該怎麼做,而會去引發家庭的能力來產生自心理学空间 x.?|%b,K"~ eVE
己的解決之道。心理学空间H#@(TT8[(U

心理学空间@w Z;S {


7N)q)K J/w2?0七、 行為/認知取向的理論

Bj!HvDqxG0

1Vp^V$cwzl0家族治療理論簡介心理学空间_l.sMi K~#Im$D
by
0yi7Y JxK0華家三班心理学空间X"Hz[3Vf v
李秀娟心理学空间4U)\Iscp:R!C
2009.06心理学空间&F4?4K][2G{
8心理学空间Y Z+z'|fU
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試圖藉由影響個人思考模式來改
m H']uVt0變思想與行為,主要以「學習理論」為基礎,傾向於強調家庭中特定的行為問題,心理学空间*f)WR8Uhs
而非對家庭動力的全面了解;行為家族治療則透過 發展出定期監督、以資料為心理学空间h1kEGE(n ^ a,~q
基礎的介入程序等,將科學方法帶入治療過程,並強調環境、情境和社會的行為心理学空间 hIR'B yF
決定因素。其主要治療理論與技術包括:心理学空间0tQ"e"{9S] u
(一) 行為分析(behavioral analysis)
Q2A#rle\"u8mDVG0行為分析包括客觀地記錄家庭成員間具體行動之交流、被視為先行刺激心理学空间5AGP-@+kb
之他人行為,以及問題行為之互動結果;行為分析之目的為增加家人之互
9ME0Ka[` |0動、改變妨礙互動之環境條件,以及訓練家庭成員維持改善後之行為。心理学空间K?n-K#l gjEb
(二) 制約(conditioning)心理学空间.s|"nkr[N
分為古典制約(classical conditioning)與操作制約(operant conditioning);
W o9n!vl-ik0古典制約意指原來未經過制約刺激(鈴聲),在重複與能引起反應(唾液分泌)心理学空间&h rQ#Q;embC;|
之未制約刺激(食物)配對後,也能引起該反應。操 作制約則是藉由選擇性酬心理学空间 B6yP1U8s/_lBg
賞或增強,使該行為比其他未得到酬賞的行為發生次數更頻繁。
0Y!f3SUYe }0(三) 增強(reinforcement)
)q#nV(A(E \fM0是指利用行為之後立即的結果,以增加該行為發生之頻率,而增加行為心理学空间 af3MO'W9Z$d2F@
發生頻率之事物則稱為「增強物」。
$O#z\/j [$B;k[0(四) 行為模塑(shaping)
/{3JoQ"F)x0對逐漸接近目標的行為予以增強,藉著逐漸增強小的步驟而非只增強最
_3qP%{Og^0後的反應,來達到想要的行為。
;GnWE"R0(五) 後效契約(contingency contracting)
#H!nNl,Qt*U0意指增強相互交換令人喜愛行為的過程。契約是一種非強制性工具,藉心理学空间\)[3Ek;net
者指明因果關連,家庭成員能對互動規則達成協議,並決定遵從這些規則的
)a8O0H+XD!K~)kf0結果。
@,RzYR5@!X0(六) 認知重建(cognitive reconstructuring)心理学空间:t6BbW/l*{A p0y
是一種修正當事人對於事件的想法和知覺,以產生行為改變的治療程心理学空间/p6H&d dyf-| Lv.C
序。心理学空间Re Rxd`/I

心理学空间X\9z,d*MQ7ec4ID

八、 後現代主義家族治療心理学空间BF(x_"u#vav+S

HH^u:_0為家族治療的新時代取向模式。後現代主義家族治療不同於先前的客 觀概心理学空间/SCF4|L
念化系統,而是一種觀察者依賴系統;他們認為人類會運用語言主觀建構對現實心理学空间3S&u p;G,o"Y
的觀點,創造個人的人生。其治療目標在於:經由家庭成員對家庭故事的重述,
U%f B3BVkkYF0來重新建構他們的人生,亦即經由對舊問題情境的重新建構及賦予新意義。心理学空间R*iT+E`0Jg{
1990 年代以後的家族治療拒絕以機械化方式做系統性的思考,而偏好使用心理学空间T3o9IT,n)X
敘事的隱喻,談話的焦點在於領導家庭生活的故事,而非家庭的結構或行為互動
UrE/U+b0的次序;近年來的家族治療文獻亦很少探討一般的家庭共同問題,而是致力於探心理学空间'MG'_1P(]
討多元的家庭型態,如族群、種族、社會階層和性別偏好......等主題,以及多元
/T6^6oK$Q0化家族治療技術的使用。心理学空间K(w1X'P R&Hf

s2gE,HD5I;f(CW0
X a+Pa8j0K0J@ |:F?$H0在邁入二十一世紀的同時,家族治療新興理論除了後現代主義家族治療之
i6GG [.P9Z V)~ d0外,尚有多元文化主義、女性主義家族治療、焦點解決家族治療、敘事性家族治心理学空间$W0f-^V(Z
療、醫學家族治療以及整合家族治療模式......等。

5\m~6E*L ^'gI4h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家族治疗
«家庭治疗概论 by Goldenberg 家庭治疗
《家庭治疗》
家庭治疗技术»
延伸阅读· · · · · ·
查看全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