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家庭治疗的先驱者,包括Nathan Ackerman、Murray Bowen、Ivan Boszormenyi-Nagy、Carl Whitaker、Don Jackson、Salvador Minuchin都受过精神分析的训练。由于怀着创新的巨大热情,他们逐渐背离了旧的心理动力(psychodynamics),转向新的系统动力(systemsdynamics)。一些人,诸如Jackson和Minuchin,离精神分析的根源非常之远;而另一些人,例如Bowen和Nagy,他们的工作还保留着明显的精神分析的痕迹。
1960年代到1970年代,跟随Jackson和Minuchin的家庭治疗不仅忽略精神分析学说,而且对之进行毁誉。Jackson走得很远,宣称个人的死亡。Minuchin(1989)宣称:“我们认为去情境化的(decontexted)个人是个神话中的妖怪,是由心理动力眼罩造成的幻觉。”
1980年代,一个令人惊奇的转变发生了:家庭治疗师重新重视个人的心理学。这一兴趣的复苏反映在精神分析学派的转变———从弗洛伊德个人主义的理论转向为更重关系取向的客体关系理论和自我心理学———就好像家庭治疗本身的变化,特别是对于控制论模式机械因素的不满。在所有的书中,提倡与精神分析学派友好的有:《客体关系:个人与家庭治疗之间的动力桥梁》(Objective Relations:A Dynamic Bridge Between Individual and Family Treatment)(Slipp,1984)、《客体关系家庭治疗》(Objective Relations Family Therapy)(Scharff夫妇,1987)以及《系统中的自我》(The Self in the System)(Nichols,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