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幻境虚假记忆的实验
作者: 斯莱特 / 29177次阅读 时间: 2013年6月15日
来源: 《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 标签: 洛夫特斯 心理学家 虚假记忆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4OL$w XG!T4p9u

记忆幻境虚假记忆的实验心理学空间s.F6e~ @?

心理学空间\%o:Y#?"\Zz

记忆是人生旅程的深浅足印。如果没有记忆,我们的过往只剩一片空白,任凭他人诠释注解。唯有记忆的存在,才能证实从古至今,人类繁衍存续,非虚幻梦境。柏拉图认为记忆是纯粹且完美的,过往经历皆完好地收藏在记忆领域中,随人回顾怀想。弗洛伊德鼓其如簧之舌,有时说记忆由梦境与现实交杂而成,有时則将记忆比喻为重播的影片,滚轴回转到特定时间点,人们透过自由联想,可以还原当时情境。今曰我们对记忆的诸多看法,皆不出自弗洛伊德及柏拉图的观点。心理学家洛夫特斯(Elizabeth Loftus)却打算挑战两位宗师的地位。她怎么说?记忆像诡异多变的河流,像狡黠的老鼠,行踪难以掌握。洛夫特斯大胆创新的见解,震撼实验心理学界。她精心设计实验,测试记忆内容是否真实可靠,结果不仅出人意表,更耐人寻味,也引起各界议论挞伐心理学空间7^@bG'}

心理学空间&h(z [~*ih.G:U

她首先请受试者描述看过的物品,如:交通标志、胡须、农舍、刀子等。她可能会问受试者:“那个标志不是黄色的吗?”只要她言词暗示有此可能,受试者明明看到红色的标志,几乎都会附和说是黄色。其次,她请受试者观赏影片,片中一名头戴面具的男性,身受枪伤,倒在无人街头。她若问到以下问题:“你记得那个人有没有留胡须?”每位受试者都说有胡须,然而片中男子头戴面具,根本无从分辨。任教于华盛顿州立大学的实验心理学家洛夫特斯说:“现实与想像只有一线之隔。”她以这项实验印证上述观点,也让我们知道,即使是微乎其微的暗示,也会影响记忆的真实性。只要告诉某人他看到一座谷仓,打算把谷仓漆成蓝色,大脑就开始酝酿,此种印象逐渐浮现。记忆宛如孩童的水彩画,在画纸上随意涂满浓稠颜料,可能是这样,可能是那样,事实上却是一片混沌。心理学空间Y)f&O*Ou'Y,]

:x7QZ$Fp'do)q7j0洛夫特斯自此声名远播,或说恶名昭著也无妨。不过她发现记忆会遭扭曲,这项发现本身已具有极佳卖点。20世纪70—80年代,多位律师委请洛夫特斯协助,指出目击证人的描述与监视器拍摄画面不符,试图改变陪审团的决定。洛夫特斯说:“我帮过不少人。”包括山腰扼杀者(the Hill side Strangler)①、梅嫩德斯兄弟(the Menendez brothers)②、诺斯中校(Oliver North)③、泰德·邦迪(Ted Bundy)④等。我很惊讶:“泰德·邦迪?”她说:“没错。那时还没人知道他是连续杀人犯。”

"i'j:O/r2ML0心理学空间6L)}Kph @%i@2c

我问她:“你这么肯定?你为这些人辩护,但你怎知他们确实清白无罪?”她回答:“你想知道,我就告诉你吧!虚假的记忆让你我这样的普通人摇身一变成了骗子。现在层出不穷的儿童性侵害案件,搞得人心惶惶,其实虚假记忆这种病才可怕。……每天晚上在我们好梦方酣之时,不知有多少儿童遭强暴或虐待,这些孩子可能不敢讲出来,因为‘没有人会相信事实上,会相信的人还真不少!”洛夫特斯说完,突然哼了一声,接着一阵沙哑的笑声,凸显话语中的戏谑意味。她很特别,略带洒脱散漫的气质,游走于专业形象与个人情感间,来去自如,难以捉摸。她接着补充:“25%的受试者会这样。虽然不到半数,但就统计学层面观之,意义相当重大。这么多人会受……。”她静默片刻,突然话锋一转,说:“我讲过我的情人吗?”今天是2月14日,她刚收到前夫的卡片。这是指她“过去式”的丈夫葛瑞格。洛夫特斯拿出卡片,念着:“你知道我爱你哪一点?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就像弗洛伊德讲的。”她笑说:“我还爱着他,可惜他巳经再婚了!”

7TS-T1z:z;| o,{ c0

k2RP:y3|M%Fj A a01990年是洛夫特斯人生的转折点。一般人很难明确指出哪些事情改变自己的一生,通常都是许多事件纠结不清,逐步酝酿,总得经过多年沉淀,才看清一切始末。洛夫特斯却不是这样。1990年,一位名叫洪葛德的律师致电洛夫特斯,请她为一桩相当棘手的案件出庭作证,被告是一名63岁的老翁富兰克林。他的女儿艾琳指控父亲在二十多年前强暴她的好友且予以杀害。这段回忆在她心里尘封多年,直到此时才想起。年代久远的无头公案,受害者已成一堆白骨,正是心理学天后洛夫特斯拿手的好戏。她当仁不让,跃上舞台。洛夫特斯说:“你目睹重大变故,完全失忆,而突然在十几年后,灵光一闪,想起整件事的始末经过?我认为这不可能。”洛夫特斯并不打算争辩这些重大变故是否确有其事(毕竟总是会有儿童受害)。她质疑的是,受创的经验能否完全与意识脱节,原封不动贮藏在某个秘密空间,等时机在熟,全数涌上心头,犹如深埋地底的珠宝箱,开箱即可见到硕大宝石闪闪发光。洛夫特斯说,记忆的光芒无法持久,转瞬间消褪隐灭。她曾在实验中亲眼目睹纯粹的记忆如何受到污染,此外,时间越久,记忆越模糊。眼前这名老翁富兰克林即将被判有罪,除了女儿的儿时记忆,没有其他确切根据,而她的记忆很可能是受某位新世纪心灵治疗师的暗示而来。洛夫特斯将“暗示”视如妖魔!常人不过一层薄皮覆盖肌肉与骨骼,任何东西都穿得透,才会难以抗拒暗示。这可不是危言耸听。心理学空间!]N8EZ?X

心理学空间z/w%n5G2j nU5NA

所以洛夫特斯出庭为富兰克林作证。她告诉陪审团员,艾琳的记忆未必可靠,问题不在她这个人,而是记忆运作的必然结果,时间一久,遗漏在所难免。遗忘多时后突然恢复记忆,这类案件在当年屡见不鲜,媒体也大肆报导,富兰克林案也是其中之一。洛夫特斯在法庭上指出,人类心灵惯于将事实与想像混杂,改造过的记忆反被当做确有其事。她举实验结果为证:受试者把红色标志记成黄色,不存在的谷仓却描述得煞有其事,印象中有胡子的人事实上却没有。艾琳说她看到父亲用来敲碎好友头骨的石块,看到戒指在阳光下闪烁,她还想起地上有一滩血迹。洛夫特斯说:“这些都不是真的。艾琳后来从新闻报导中才得知这些细节。”陪审团并未相信她的说法,洛夫特斯为此深受打击。事隔二十多年,富兰克林因强暴及谋杀女儿好友,被判有罪。这样的结果令人心寒,也让她决定后续的研究方向。洛夫特斯告诉我:“从那时起,我便立志终身都要帮助那些遭受诬告的人。谷仓与交通标志的实验结果的说服力显然还不够。更何况当时正流行恢复回忆的心理疗法,每个人都相信记忆会受压抑。我知道我不仅得证明记忆会受扭曲,更要证明我们可以把全然虚构的记忆植人人脑,让记忆无中生有。”洛夫特斯露出了得意的神情,好像万圣节时要糖吃不然就捣蛋的小孩。有了机会可以捉弄人,岂有不把握的道理!洛夫特斯拥有斯坦福大学博士学位,是个数学奇才,对流行趋势了若指掌,深知如何迎合时下潮流,让他人接受其信念。然而她的想法未必都是好的。她也许和我们没有分别,也会放大记忆美好的部分。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终究是常人的通病。

m`b9G*p7s?EI'W0

2x?6C;](DH01990年,洛夫特斯为富兰克林案出庭作证,尽管当时一般人普遍认为艾琳是因记忆受到压抑,多年后才回想起当时所见,洛夫特斯却认为这些回忆未必可信。在此之前不久,巴斯(Ellen Bass〉与戴维斯(Laura Davis)合撰的《勇气可嘉的女人》(The Courage To Heal:A Guide for Women Survivors of Child Sexual Abuse),—出版就造成轰动。书中提到:“你觉得受到侵害,……就表示你的确受到侵害!”洛夫特斯对这种主张相当不以为然。还有许多心理治疗师鼓励经历创伤的病人“恣意想像,解放受压抑的记忆”。性侵害的相关法规也逐步修改,原先规定的法律追溯期为事发后5年内,改为记忆恢复起5年内,皆可提出诉讼。换言之,只要子女接受心理治疗后想起什么,即使父母年事已高,也得面临法律诉讼。洛夫特斯说:“这些指控可能是恶意栽赃,罗织罪名,并且联邦调查局探员找不出任何真凭实据。”心理学空间a&OX r2J:B#hjV tRH

d+c1v8z }QJ |0巴斯与戴维斯的书、富兰克林案的审判,多少都有影响。但关键则是全美各地涌来的信件。许多父母看到洛夫特斯在法庭上为富兰克林辩护,纷纷写信求助。许多父母遭子女控诉施暴,尽管内容相当粗糙,情节离奇地让人难以置信,却让这些家庭破碎,让这些坚称自己无辜的父母心力交瘁。心理学空间!NE1N T'_C(B"b

![X ?;PZ;Yl2{3^.@.b0洛夫特斯说:“这些人接二连三来到我家,我的电话费暴增,一个月几百美元。但我知道,除非我提出科学证据来证明心灵不仅会扭曲记忆,而且也可以全然无中生有,否则我帮不上忙。我想要以实验证明这种可能,但怎么做呢?怎么做都会涉及伦理道德。一扯上研究伦理,怎么做都不对了,任何信息都得不到。你只是找人施行心理实验,不管影响再小,就算完全无害,都会被夸大渲染,好像是医师明知病人感染梅毒,却不加以治疗。”她边笑边说:“最好的办法是植人受到性侵害的记忆,但这样不道德。我反复思索,怎样才能让受试者感受深刻,却不会造成伤害。我想了很久,想过许多不同的情境。”心理学空间gr/kU)X0X

心理学空间\w&n8wB w!Af*lg

我问:“比如说?”心理学空间3qA [s/T)K8N5~P N

w&n x"p bm ~0她说:“拜托,我现在哪想得起来!”心理学空间xZa4p1x A(P

%`X?s0W/R Zlg0最后她终于想到用什么办法既能植人虚假记忆,又不违背研究伦理。洛夫特斯和学生想到“在购物中心迷路”的情境,也许最贴近美国民众的生活经验。心理学空间*c {]/F5HlY8I

j%T"I#J m o5H/z u z]d0这项实验分成许多阶段。正式实验前,洛夫特斯要求学生在感恩节假期中,设法让兄弟姊妹产生假回忆,并将对话过程进行录音,然后返校后将录音带交给她。这部分虽然是正式实验前的预试,但已提供充分实证显示了虚构的情节如何扭曲实际的记忆。正式实验时,洛夫特斯在助理皮克雷尔(Jacqueline Pickrell)协助下,找来24人参与实验。洛夫特斯为每位受试者准备一本手册,内容包括四则受试者幼时经历的事件,其中三则真实经历由家人提供,一则在购物中心迷路的经历,则是洛夫特斯杜撰。受试者家人协助为四段经历分别写下长短相近的一段叙述。受试者来到实验室,阅读手册记载的个人经历,且依据记忆,写出相关细节,若不记得有此事,只需写下“我不记得了”。

k,^VRo7j#Wb!N3o0

p2v I[Azrp0结果让洛夫特斯颇感讶异。不只是惊人的统计数据,而是伴随虚假记忆而来的细节描述。她说:“我很意外,这些人对心理学空间H(y/a:Cm

f7`E{%m*J.f@.u+H$r4l0无中生有的事情侃侃而谈,还深信不疑。”她的语气丝毫不见惊讶,倒有几分兴奋。也许是她已经拨开层层迷雾,看清虚假谎言的源头。以预试为例,有位学生吉姆告诉弟弟克里斯,说他5岁时曾在购物中心迷路。克里斯信以为真,稍后复述此事时,自行加人许多细节及情感的描述。两天之后,克里斯提到:“我那时好怕再也见不到家人了,我发现事情不对劲。”第三天,克里斯“想起”他和母亲的对话:“我记得妈妈跟我说,以后别再这样了!”几星期后,对此深信不疑的克里斯来到实验室。吉姆给的些微暗示,宛如温室里的种子,成长迅速,甚至开花结果。但这些“真实”记忆纯属虚构,充其量是逼真的塑胶珍珠。“我先是和你们一起,过一会我跑去玩具反斗城看玩具,就和你们走散了。我一直找你们,边找边想‘完了,现在怎么办?’我还以为……再也见不到你们了。我真的很害怕。……后来有个穿着蓝色外套的老人走过来,他有点老,头有点秃,……有一小撮灰发,戴着眼镜。……”凭空捏造出这么多细节,实在令人喷喷称奇!显然人心厌恶空虚,无法坦然面对空白,所以就设法填满一切。心理学空间mKPAP$@0@2N*P#^

-Nu EYcF0洛夫特斯的实验揭露一个又一个捏造记忆的实例。在另一次预试中,一名亚裔女孩谈到自己在超市迷路,四处乱跑,急着想找到祖母。她钜细靡遗地描述超市里的情景,货架上毛巾的柔软触感、卖场灯光的强烈刺眼、突然高起的走道让她站也站不稳。正式实验中,25%的受试者会突然想起自己曾在购物中心迷路,后来知道一切纯属虚构,反应都相当讶异,甚至震惊。心理学空间0s/[H!L0HY2E

心理学空间e0oN8INU

发起协助暴力受害者计划(Victims of Violence)且著有《创伤与复原》(Trauma and Recovery)、《父女不伦恋》(Father-Daughter Incest)等书的精神病医生赫曼(Judith Herman)说:心理学空间4T"W#QZR;}I

心理学空间9bt1Zv-{

“‘在购物中心迷路’的实验很有意思。洛夫特斯认为她证实人类记忆不可靠,可是看看实验结果就知道,75%的受试者并未捏造记忆,他们的记忆真实可靠!洛夫特斯想用实验结果说服我们,却适得其反。”心理学空间CQ,qD KJ

心理学空间Mk.\ ~&^)Q

另一位专攻创伤治疗的精神病医生范德库克(Bessel van der Kolk)更直截了当。他说:“我讨厌洛夫特斯,光听到她的名字就受不了。”

7UA0L$s?l+@2] U0

,j5}.e7u*A i$p0洛夫特斯自知在特定领域风评不佳,但她不在乎。也许是因为她对科学的热情,所以不怕打压排挤;也可能是善于自我推销的她知道,宁可声名狼藉,也不愿默默无闻。当我对她提到赫曼的评论,75%的人并未捏造记忆,这似乎意味多数人所言属实,她对此嗤之以鼻。她说:“25%已经是很重要的少数。此外,购物中心迷路的实验也成为其他记忆实验的根据。有些实验发现受试者捏造记忆的比例达到50%,甚至更高。”洛夫特斯接着跟我谈起其他实验:“不可能的记忆”实验,诱导受试者相信自己回想起刚出生的情景;另有实验诱导受试者“想起”婚礼上把酒洒出来的糗事,受试者描述自己身穿白色洋装,水晶酒杯从手中滑落,粉红色的污溃逐渐晕开,还责怪自己不小心。洛夫特斯说:“美国最擅长植入记忆的人,首推波特(Steve Porter),他之前在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任教,你该去见她。”继购物中心迷路的实验后,波特让将近50%受试者相信自己儿时曾遭凶恶动物攻击。洛夫特斯说:“那当然也是假的。”心理学空间p^4Y'LI"_`

心理学空间L)h} o1| H*C5n

1993年洛夫特斯在《美国心理学家》发表其实验结果。当时美国国内一片升平和乐,世界各地的藩篱陆续消失,戈尔巴乔夫宣布苏维埃联邦解散,柏林围墙拆除。许多美国人找出内心的铁幕,正努力拼凑破碎的自我,使其恢复完整单纯。我们想要完整统一的世界,表里如一的自我不想再有任何隐藏伪装。成群麋鹿、夕阳映照的西伯利亚平原,放眼望去,尽是枯黄短草,一切不再遥不可及。一水之隔的美国,弥漫着特有的怀旧氛围,渴望追寻自我。当年美国小姐的告白堪称代表。她面对镜头宣告,自己已摆脱寒冷阴森的深沉过往,将这些不堪的回忆一一释放,让她成为表里如一的个人。“我过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白天的我欢笑愉悦,到了夜里,我蜷缩在床上难以人眠,任凭父亲摆布。”美国小姐接受治疗,回复记忆,找回完整的自我。心理学空间!?P;}}D

)`G,oJ2A,F0美国女星罗森安妮·巴尔(Roseanne Barr)也是。她在接受《众生相》杂志(people)访问中,卸下沉重伪装,承认:“我是乱伦受害者。”巴尔表示她有多重人格,尽管有那么多人共存在她脑中,但彼此还能相安无辜,这些人格以女性居多,也有男性,时而欢愉,时而惊恐。恢复记忆的观点蔚为风尚,《时代》、《新闻周刊》也加以报导,斯迈莉(Jane Smiley)也以此为主题写了小说《一千英亩》(A Thousand Acres),赢得普利策奖。心理学空间&[ Y*`{"Vf6|

心理学空间Ob!d%c1tj}/zm'?,u

当时社会一方面义愤填膺,谴责加害者,一方面对受害者百般包容,全盘相信,为其疗伤止痛。洛夫特斯就在此种时代背景下发表了研究结果。她独排众议,指出许多人可能受他人暗示,误信假相谎言。谁敢保证这些所谓的受害者有没有受到治疗师的暗示?倘若治疗师积极引导,提供臆测,则真实性更有待商榷。不久之后,洛夫特斯更公开表示,许多受害者捏造不实的陈述,就像她实验中的受试者,说词都不足采信。她更质疑弗洛伊德记忆受压抑的说法。洛夫特斯认为,没有确切证据能证实压抑这种心理机制确实存在,她更进而推断,压抑记忆的案例日益增加其实反映了些许事实掺杂幻想——旁观者的恐惧、讽刺心理,新闻媒体的渲染夸大。洛夫特斯说:“真相有两种.捏造幻想的真相与千真万确的真相。……我们为确实发生的真相加油添醋,只要用心检视这些叙述,不难找出破绽。有时候连自己也会搞混,分不清哪些是真的,哪些是捏造的。”但为何有人要捏造这种骇人的故事?洛夫特斯说:“事实有时候很微妙,言语无法形容。也许这些伤痛看似寻常,当事人却刻骨铭心,找不到适切语言描述,所以才更动原有情节。也可能是当事人已经完全融入自编的故事,且从中找到自我定位:受害者。”

^E o7~ k+uK0

&l{6G `J0当所有人都只关注受害者,又都深信否认创伤记忆会导致毁灭的时候,多数人都不会想挑战主流观点。提出质疑需要极大的勇气,洛夫特斯肯定有此胆量。达尔文曾因畏惧教会的惩处而迟迟没有发表进化论;许多学者批评弗洛伊德顾虑当时保守的社会风气,而未能坚持最初对歇斯底里成因的解释。洛夫特斯从不在意这些因素,她说:“我迫不及待要将自己的想法公诸于世。”这股勇气部分来自于她喜好批判、论辩的特质,部分源于更深层的因素,只是我不清楚是什么。心理学空间:N(kc~S\\}

心理学空间IGNu*[K+TS

洛夫特斯说:“实验结果发表后,不少人以最卑鄙下流的手段对待我。我甚至得请保镖护驾,有人威胁要控告邀我演讲的单位,有人投诉华盛顿州州长,临床心理学系的学生在我路过时会发出嘘声。我和我的学生受到许多威胁。不过,你知道吗?至少我们敢畅所欲言。”心理学空间%f.W H:on

心理学空间 h0M7wN iBr]

洛夫特斯经常只戴一边耳环,因为另一只耳朵每天总要接触电话听筒好几个小时。她睡得很少,就连睡觉都会梦到工作。她满脑子都是统计数据,往来于美国各地,不需看稿就能上台演讲。她全心专注工作,随时精力充沛,外界的批评完全阻止不了她。几年前有位妇女在机场辱骂她是妓女,她住的房子不时逋人丢掷鸡蛋,干掉的蛋黄黏在门窗玻璃上,挡住窗外景观。

:Y `+lH Q!eh I,Y0心理学空间B D#n(I"W:K,G npu

洛夫特斯依然毫不畏惧,她在短时间内树敌众多,却也贏得支持与名声。遭受指控的父母来函道谢,经历创伤的幸存者来信痛骂,信件堆满她的办公室。洛夫特斯只是继续研究。她开始思索,既然能将虚构的受创记忆植人受试者的印象,杜撰的犯罪记忆是否也能如法炮制?在检验这项假设的实验还未设计完成的时候,就发生一件众所瞩目的案件。

?k9l4d `l"["H0

1cE d%j}t/y E j0华盛顿州奥林匹亚市,树木终年青翠,田野一望无际。41岁的基督徒保罗和两名女儿住在此地。有一天,保罗的女儿突然想起,某次宗教静修期间,父亲心生邪念,两人惨遭父亲侵害。保罗在狭窄的房间里接受讯问,长达数小时之久,警员一再逼问:“一定是你,对吧?”警员边问边靠近,保罗几乎可以清楚感受到他讲话时的呼吸。保罗只是个平凡的中年男子,怎堪如此严词威吓。警员又不断对他说:“你一定做过,你女儿是不会说谎的。”一连几天不能睡觉,以咖啡提神,连番讯问,换是你你会怎样?保罗努力苦撑,手紧抓着桌沿,大声呼喊:“上帝,慈悲的上帝,请帮助我!”几天来的冗长讯问和警官绘声绘色地述说,说他抚摸女儿胸部之类的话,终于保罗说他想起来了。一开始还语带迟疑,口中还念念有词:“上帝,亲爱的上帝!”接着他说记忆开始恢复了。就在侦讯室里,保罗首度承认强暴两名女儿。他一开口,就停不下来,还提到自己参与邪教长达十多年。想像突然化为事实,仪式过程都历历在目。他边讲边哭,最后判刑入狱。

h;O&c{B"_0心理学空间)\ }U|(s e#GtU l

洛夫特斯得知保罗的案例及其接受讯问的情形,她感觉事有蹊跷,应该深人探究。于是她联络友人,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社会学家与教派研究专家奥夫希(Richard Ofshe)。奥夫希曾去监狱探视保罗,他和洛夫特斯都是研究暗示的专家,都努力揭露许多看似真实的虚假内涵。奥夫希告诉保罗,他的儿子和女儿指控,曾被迫在他面前性交。保罗瞪大眼睛,说:“我对这件事没有印象。”他一开始都这么说的。奥夫希说:“试着回想看看,想像那件事发生的时候。”他叫保罗回牢房后,试着向上帝祈祷,让他想起这件事。奥夫希随即先行离开。心理学空间"Gu#{ d#k l

\!X#r-Z6jJ0两天后奥夫希再度前来探视保罗。到此为止,都和洛夫特斯购物中心迷路的实验情境如出一辙:先给予暗示,等候一两天。此时保罗已经根据奥夫希捏造的事件写出一整篇自白。保罗不仅承认曾强迫儿女当着他面前性交,连房间颜色、又兴奋又害怕的心情等细节都详尽描述。奥夫希与洛夫特斯在法庭上提出这些事证,质疑保罗曾遭人存心误导,才承认犯下这些罪行。他太容易受影响,所以仆么事都招认。事实上,他们后来告诉保罗,奥夫希所言纯属虚构,保罗也推翻先前信以为真的记忆,但为时晚矣,他已经在狱中度过多年,只因为想像力太过丰富。心理学空间8c;zbyJ;K

心理学空间!^EK tf

洛夫特斯从保罗的案例中得知,人类无中生有的倾向相当强烈且影响广泛,甚至可以凌驾于自我保护的本能之上。我们捏造故事不全是为了帮自己脱罪、而是必然反应或难以抗拒的欲望让我们不计代价这样做。我们渴望获得社会认可,所以采取某种说法,甚至不在乎自己是否会因此成为罪人。心理学空间 L-B:n7j7n'eW

{xy4P"Y;a*h`0洛夫特斯睡得越来越少。她的论点逐渐完备成形,证据益发充分。她在一篇文章中写到:“只要些微暗示,便可创造出虚假的记忆,这些暗示可能来自你所信赖的家人,也可能是听到他人的谎言,或是你的心理医生。……我们可以植人虚假的记忆,却无法断定这段受性侵害的儿时记忆是否属实,也还无法判断何者为真,何者为伪。记忆可以轻易扭曲编造,因此对于自我探索之类的书籍或某些治疗师提出的若干建议,我们应该审慎看待。”这段话实在隐晦难解。不过洛夫特斯稍后另一篇文章中则可略见端倪:“我们身处一个诡异危险的世界,排斥异己,无所不用其极,简直是当年迫害女巫的翻版。”洛夫特斯开始学射击,至今还把射击要领与靶纸贴在书桌前。1996年她接受《今日心理学》(Psychology Today)访问时,最初20分钟内,她两度落泪。她不改平日的多变圆滑,仍然言谈夸张诙谐,畅谈事实与想像间的模糊界限。然而她是坚持信念还是偏执极端,情感丰富还是夸张做作,这都难以分辨。洛夫特斯说:“这和迫害女巫没有两样。”然而这个比喻并不恰当,不仅没能强调时代背景,更凸显她的紧张不安。洛夫特斯似乎忘了,迫害女巫本质上就是对女性的侵害。记忆还是很重要的。心理学空间#J A~2K{C||

心理学空间Q^r q Y&`K [O

和洛夫特斯谈话,感受到了她的豪情壮志,她总是精力充沛、情感热烈,仿佛体内有好几股力量同时并进。让人不禁想问,这些力量从何而来?尽管洛夫特斯最痛恨他人提及过往,我还是开口了。心理学空间9p'qR,l@0k m

心理学空间HX_Y7bZ(Q+X

你发生过什么事吗?心理学空间Y,E0M`R/}"m

心理学空间 D$Yd&U.Xr-OZ"u

说来话长!洛夫特斯的父亲是位数学家,她从小不知何谓父爱,但只要有关数学,不管是三角形角度、圆周长度,甚至是艰深的微积分,父亲都会教她。母亲比较温柔,也较情绪化,常会陷人忧郁。洛夫特斯谈起这些往事时,语调中听不出什么情绪起伏。她说:“我现在对这些事没什么感觉了。不过时间地点如果对了,我也许会哭出来吧!”我有点怀疑她所说的话,她看起来没那么脆弱,不像会轻言感伤掉泪,况且她满腹心思都用来研究别人的故事了。洛夫特斯回想起,有天父亲带她去看表演,开车回家途中,月亮好像钟表髙挂天空,时间缓缓流逝,她听见父亲说:“你妈妈有点问题,她不会好了。”

+wt&{yy*uRmU0心理学空间5e+W,AQ8nvN}lN |

她父亲说对了。洛夫特斯14岁那年夏天,母亲在自家游泳池溺死。他们发现她时,她脸埋在水中,在深水处载沉载浮。那时天刚亮,朦胧天色带着些许红光。洛夫特斯还记得当时自己吓呆了,听到救护车的警笛,医护人员把氧气面罩盖在母亲脸上。洛夫特斯说:“我很爱她我问:“是自杀吗?”洛夫特斯说:“我父亲认为是。每年我回家过圣诞节,我弟和我都会想到这件事。但没有人知道事实。”她停了一会,又说:“那不重要。”心理学空间q*R*cj R~"r

&m3J9gs#E E%g0我问:“什么不重要?”

8gv*z%P!L0心理学空间 zVLT/Xf*V

她说:“是不是自杀不重要,因为事情总会过去。”除了话筒沙沙作响,我没再听见任何声音。

{v)\C:[$k0

z*LYs{%p1XE*l0我问:“你还在听吗?”心理学空间5n]+Y V\&m5C

心理学空间a$F3d Jm C;w ne}

她说:“噢,我在听。明天我要去芝加哥,有个死刑犯等我去拯救。我要出庭,有工作真好。”

C(h(]^B.rVC0心理学空间Z Db5q&L|!D

我说:“你一直都在工作。”

OE!i|];x7T7v F0心理学空间7lP%@[Qk,`[3`&P(_(\

她说:“没工作,我还不知怎么过日子呢!”

L~K c/n1F!g0心理学空间{/YhaVE$t-q r

洛夫特斯在华盛顿州立大学的办公室里挂了一张她与最高法院法官的合照,旁边有一张黛米·摩尔(Demi Moore)的照片,不过脸部贴上洛夫特斯自己的照片。她说:“我想要大腿细一点。”访谈结束前,我不只知道她穿几号鞋,连她的胸围、罩杯都一清二楚。她不拘小节,平易近人,也许正是她的魅力所在。她问我:“可以不把这些写进你的书里吗?”当然可以。放眼当今心理学界,似乎只有她能够纵横学术领域与普罗文化。奥普拉(Oprah Winfrey)、萨莉·拉斐尔(Sally Jesse Raphael)等当红谈话节目她都上过,她的文章不仅出现在《魔力》(Glamour)等时尚杂志,也刊载于学术期刊《心理学及其本质》(Psychology and Its Neural Substrates)。难怪有人对她如此反感,如:记忆受到质疑的受害者。不过为何她想在这些领域出名呢?她的主张对我们有何启示?

!O u/pA5bu0心理学空间u A4@q!a;V6Hm2Dlm

洛夫特斯不只谈论记忆内容,也探讨记忆是否真实,人类能否拥有纯粹无伪的记忆?她让我们明白,过去犹如繁复多变的织锦,每个人都能挥洒创意,任意拼凑自我形象,不管与现实的落差有多大。她让我们不得不正视存在的深不可测,显然我们并不喜欢这种处境。她毫不留情地指出,记忆随时间推移而消磨,难以持久。严格来说,信息一传到海马回,印象就开始消褪了。洛夫特斯让我们全成了老年性痴呆患者,尽管大脑还未萎缩,记忆已经衰退。

S*H;F7o `9S9Y2jU;[.jI%Ye0

V;S)YH2dR3u#U0洛夫特斯认为记忆的本质松散易变,并不可靠。这与长久以来深植人心的观点与精神病学的理念相悖。我们引用弗洛伊德对压抑的解释,他宣称我们能掌握过往的点点滴滴,回忆清楚分明,只要详实叙述,即可映照出生命实相。洛夫特斯却说,我们掌握的半是幽微梦境,半是虚构故事,全然不可信。她刺中弗洛伊德的要害。心理学宗师沦落至此,我们无法接受。于是生理学家潘菲尔德(Wilder Penfield)上场应战,他找出生物学上的证据,支持弗洛伊德压抑记忆的说法。潘菲尔德掀开癫痫患者的头骨,先以带电的探针碰触其脑部组织,此时病患意识清醒。潘菲尔德发现,只要碰触大脑特定区域,似乎就能唤回所有记忆,小孩站在石墙边大哭、对母亲的印象、泛黄的影像,这一切的记忆鲜明清晰,就在我们脑子里。潘菲尔德的发现鲜为人知,但他以带电探针刺激脑部的做法,且主张脑部特定区域可能藏着不为人知的记忆,却对文化影响深远。洛夫特斯对潘菲德的评价:“资料显示,只有3%的病人在探针碰触脑部时产生回忆,再者,他们的回忆是确有其事,抑或只是梦境的残留都还有待商榷。”的确如此!轮到潘菲尔德受刑,现在他也和弗洛伊德的下场一样了。心理学空间u1H!u1T_ t]:a"h

,\Q)|d y5\ |d L8`-[0购物中心迷路的实验获得惊人的结果,后续亦有多项研究成功地证实了可让受试者相信虚构的创伤经验,如遭猛兽攻击。洛夫特斯决定挑战记忆受到压抑的理论。她曾认为许多压抑的记忆不足采信,因为我们可能是受自我探索书籍或心理治疗师的暗示误导。她更进而质疑,根本没有压抑这种心理机制或现象。洛夫特斯想:“怎么证明压抑确实存在?”要证明太阳是否存在,抬头一望就看得到,阳光照射会让人感觉灼热。但洛夫特斯说:“可是我看不见压抑,证明给我看!”没人做得到。

N bj8i5xa"[0心理学空间/N|rS/`,|]b v

洛夫特斯继续探索。也许压抑作用也被压抑封存在某处,也许拨开覆盖其上的尘土就能看见它如何发挥作用。洛夫特斯检视数百篇相关研究,试图证实受害者会一度全然忘记受创的遭遇,把记忆贮存在脑海某个角落,若干年后受诱导而又浮现。然而她却遍寻不着实际个案,也没有神经科学方面的研究,来发现人脑特定部位是否专门C存受压抑的回忆。她甚至还发现,以往的研究结果都与当时许多受害者恢复记忆经历完全相反。多数创伤受害者不断想起自己的遭遇。例如,纳粹屠杀的幸存者忘不了集中营里的生活,坠机事件的生还者一再想起飞机坠落的瞬间,即使事故发生数十年,幸存者年岁已高,每次搭乘飞机,他们的回忆依然清晰。

J4v/i h2H z j,Z0心理学空间%l#v'O~D*os!IF

洛夫特斯也许是对的,她也引用这些研究印证自己的论点。不过她忽略一件事:这些创伤经验不同于性侵害的创伤。性侵害受害者往往将创伤隐藏心中,伪装若无其事。我抛出这问题,洛夫特斯回答:“如果私密是压抑的要素,为何性侵害他人的记忆不受压抑?这些都是不可告人的事呀!”心理学空间z"^ @7RbT

i }l@Gc0我问:“你需要哪些证据,才相信记忆确实受到压抑?”

3wu5zxV c0心理学空间V^I/Sl5{U

她说:“很简单,眼见为凭。”心理学空间 AN5_"o1x,G-cW(ww

心理学空间&KO R}(v4H

但这一点也不简单。赫曼对我说:“你自己也研究心理学。你该知道,有许多实例可以证明压抑的存在。法国学者沙可(Charcot)、让内(Janet)的研究就是最好的例证。”事实上,哈佛大学研究记忆的学者沙克特(Daniel Schachter)也提及,一名40岁男性脑中不断浮现10岁时被一群男孩包围攻击的景象,最初他不胜其扰,后来终于想起与这事件相关的细节与受性侵害的创伤。一名当时也在场的表亲证实确有此事。所以至少有实例显示压抑记忆确实可能。不过,沙克特也写到:“目前还未找到有力证据显示,童年长期受虐或侵害的受害者在经历创伤后会立即忘记受虐经验。”心理学空间[2Z1c,x/?5y*l fm-{

心理学空间 wjtF(vJ m'U

洛夫特斯小时候有写日记的习惯。她的日记本封面鲜红,内页画着淡蓝格线。她知道母亲有时会翻阅她的日记,于是想出巧妙办法来维护隐私。母亲能够接受的事,她就写在日记本里,至于不想让人知道的,则写在另一张纸上,用回纹针夹在日记本里。若她感觉母亲有偷窥的意图,就把那张纸藏起来。洛夫特斯称之为“可移除的真相”。

$Y|KG mgt0

U'f A$@;r0早在当时,洛夫特斯已经习于不断改变的叙述。她应该从那时候就开始怀疑历史都是人类编造出来的。早在20世纪50年代,“后现代”(postmodern)这个词汇还不像今日如此泛滥,当年的她,早熟世故,颇有远见。心理学空间,{ zYR"M%v;y&yy

心理学空间 Q&QAC|t

洛夫特斯将记忆比喻为可移除的真相,批评者认为她引喻失当,尤其不适用于创伤记忆。范德库克说:“洛夫特斯告诉我们,受试者以为自己小时后曾在购物中心迷路,这类经验与创伤记忆无法相提并论。人脑对于创伤记忆,自有完全不同的反应方式。”心理学空间:w @"W)_Q@$O'~

心理学空间g{~@ VF

风度翩翩的荷兰精神医生范德库克,家在波士顿南区的街道上,那里宛如童话世界.鹅卵石路面,煤气街灯,时间仿佛在此停驻。范德库克相信“身体必定留有印记”,家门前那条街保存着历史的痕迹,人脑也会留下时间的印记。范德库克认为,某人遭遇重大变故后,身心难以承受这些创伤经验,而无法诉诸一般的言语叙述,记忆因此转而贮存在脑部非语言区域,即体感觉皮质区(somatosensory cortex),并以若干生理反应表现,如:肌肉疼痛、莫名的严重焦虑、突如其来的幻觉。意识还来不及反应,生理反应就已消逝无踪。范德库克认为,心理治疗的主要任务便是将这种非语言的生理反应,提升到脑部负责掌管语言反应的部分,这样才能消除创伤的诅咒,用言语来描述创伤,接纳其为人生经验的一部分,与其他事件融合共存。心理学空间u]P Q0p

心理学空间4|Sx v:E%h4k?d5E

洛夫特斯则认为,范德库克这番理论缺乏确切证据。范德库克在著作中引述脑部影像的研究结果及其观察所得的证据(anecdotal evidence),洛夫特斯认为范德库克早有预设立场,引用这些证据只在印证其假设。洛夫特斯甚至表示,就算范德库克对创伤经验由分裂到整合的理论成立,也无法证实记忆会受压抑。个人对于引发创伤回忆的暗示,确实可能产生身心反应,如:焦虑发作、肌肉僵硬等等。但身体留下害怕的记录,并不等于心灵全然忘记创伤。如果我们询问罹患战斗疲劳症(shellshocked)的军人,他们是否忘得了战场上的情景,强暴受害者会不会记得在污秽走道上遇到的施暴音,洛夫特斯会说,身体会记录一切,但这不等于心灵就失去作用。心理学空间sG7c+n2D4x_

心理学空间#V.^'@g:sJ5\ ZT

赫曼认为创伤记忆可信,刺激脑部即可产生反应,若千动物实验结果可以印证。例如,老鼠若在高度紧张状态下学会某件事,便很难消除这种行为。罗英特斯对此解释:“他们引用这项实验,就表示他们认为人和动物一样,创伤经验的记忆‘不可抹灭’。他们批评我把大学生和创伤受害者相提并论,可是他们却拿老鼠来解释人类。”

'g|%S gT0心理学空间 G"o:y[v(zL/Xk

洛夫特斯开始广泛涉猎有关创伤记忆的信度(reliability)研究。有项研究就是以目睹士兵持枪扫射校园的儿童为对象。研究者在枪击事件发生后,立即访问若干目击儿童,请他们说出当时身在何地,看到什么。事发一星期后,这些孩童的记忆有些模糊,也可能受到扭曲,同样的问题显现出了不同的回答。例如,一名女孩原先说自己身在运动场内,后来改口说她站在运动场的篱笆外。她的记忆似乎并不深刻,7天之内就混淆改变。洛夫特斯的同事研究挑战者号太空梭爆炸对民众的冲击。

-U"ps9A$WM-d*RI0

hpHf2]y`:iaQ0埃默里大学的奈瑟尔(Ulrich Neisser)在爆炸隔天访问若干民众,问他们事发当时身在何处,并加以记录。“我当时站在电话亭前”、“我在厨房里煎蛋,收音机放在窗台上"。3年后,奈瑟尔等人再度对这些受访者提出相同问题,绝大多数人的回答明显改变。原来在煎蛋变成正切肉;原来在厨房变成在海边;原来在电话亭前,摇身一变跑到博物馆里。受访若看到自己当年事故发生时的回答,都大感讶异,反而认定此时的叙述才是真的。此一现象显示,“感觉真确”并不等于“正确无误”。虚假记忆渗透到受试者的内心,改变他们对真实的感受,在这混乱颠倒的世界里,明明是杜撰,反而让人觉得是事实。心理学空间0eG%F3F'FC

心理学空间rQU4?}2a|

挑战者号太空梭爆炸时,我和姊姊正在塔夫茨大学的学生餐厅里吃着鲔鱼三明治,棕色面包边缘露出些许新鲜生菜。落地窗外,只见光秃秃的树枝与耀眼天空恰成强烈对比。我印象中一直都是这样,不过现在我也不确定了。搞不好我其实在老家客厅里,覆盖家具表面的缎布已经泛黄,铺着粗呢的地毯,看着电视画画中太空梭的尾端冒出浓烟,分为两道。不过,似乎有点不对!那天好像还下着雨吧?搞不好我其实是和爱尔兰男友在酒吧里喝啤酒,还是更晚一点?只要打开电视,太空梭解体的画面一再重播。我记得一开始总是兴奋的人群垫起脚尖,满怀期待,仰望天空,接着兴奋转为错愕,太空梭开始分解,碎片纷纷落下,完全看不出原先模样。心理学空间wNA\ cMep

%~/V6u\j/G0EVK,^+B!q!?+v0我问洛夫特斯:“挑战者号爆炸时,你在哪里?”心理学空间uEv y"@4M JX

心理学空间`0H nz c

她说:“我一个人在办公室。”我想像她独自待在办公室,又想像她独自在家,美国西岸常见的宽敞房子,前夫的领带还放在衣柜,仿佛他还会回来。洛夫特斯说:“他离开是因为我放不下手边的工作。他想过正常生活,希望偶尔休息度个假,我却只想坐在电脑前想事情。”心理学空间%_]1J![)q

心理学空间 B"X-V R(_0l

洛夫特斯没有丈夫,也没有子女,这让她深感遗憾。她说:“我们开始尝试,但为时已晚。那时我已经36岁,每次看到月经来潮,失落感就更深一层。”

U"B4k?2]&p0心理学空间+PYi'Y Lvq

我想像她独自在办公室和家里的模样。多数时候她都专注于追寻真理事实,同一时间,挑战者号上第一位平民女太空人麦考利夫(Christa McAuliffe)正从晴空中陨落。我不禁思索,洛夫特斯若是男性,她的发言是否也会受到质疑?我倒不认为性别有损其可信度。尽管她在某些方面未能达到社会对女性的期望,但也不是这个问题。重点是大势已定后,洛夫特斯似乎无法掌控全局。她似乎茫然无头绪,言论总不得体,办公室墙上贴了一张射击练习的靶纸,但她的记忆实验的确令人赞佩。洛夫特斯打电话给我,却挂了电话,随后又很难为情地打电话来说:“天啊,我太没礼貌!”她没多做解释,真怪!她说:“我就是想要让因为不实记忆而分裂的家庭恢复完整,回到从前和乐融融的时候。”这名没有母亲的女孩,20年后离婚,到现在客厅里还放着前夫的东西。她对我说:“我想要一切恢复完整。”但她似乎没有发现,一直以来她所有的尝试努力,都是徒劳无功。某种因素造成了她的分裂矛盾、悬而未解、抑郁寡欢、日益偏颇。她自己历经创伤,却还质疑创伤是否属实。这是她最大的盲点。心理学空间CH J*e?hL~-D

e Sj,u-cH1Z6M0不过洛夫特斯的重大贡献不容抹灭。她独排众议,另辟蹊径,带给我们许多不容忽视的重要思想。挑战者号爆炸时你在哪里?你还记得吗?洛夫特斯让我们知道,不管我们飞多高,离地多远,都无关紧要。心理学空间(K$H||7R4R/S7Z

心理学空间 ?e#@JL$L

我问她:“什么力量支持你?如果记忆不能信赖,我们能依赖什么?”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我们需要一些美好的记忆,才能在世界上找到信仰。然而要是你若在洛夫特斯的世界里待上片刻,就会不知该将信仰寄托何处。我问她:“你有宗教信仰吗?”我这样问:“你有什么可依靠?”其实我想说的是:我们究竟还有什么可依靠?心理学空间;H2R"^}3P/R lw

_2df0QS+tP0洛夫特斯没有回答,她只说:“我前几天写了一封信给我母亲!”她拿给我看。心理学空间i7_:S/Q*y @!E{y1[

m"pa5z!^/ofDn$ux4K0亲爱的妈妈:心理学空间U:Z0B:z"zH

%W$Q,N:K%VA7Q$K7@0今天星期天,外头下着雨,天空阴沉沉的。今天醒来,只觉得郁闷。你离开我们40年了……,我想告诉你,过去40年来我所做的一些事。最近我到芝加哥参加一场研讨会,发表有关记忆的演讲,主办单位是美国国家司法受害者协会(National Conterence On Wrongful Death convictions and The Death Penalty)。我遇到26名男性、两名女性,这些人曾遭误判死刑,差点冤死狱中,他们彼此拥抱痛哭。因为工作之故,我得以接触到这些饱尝社会不公不义的受难者。心理学空间V V-~ZOU%{j

心理学空间,|o)pf L[

我不做研究,也不上课的时候,就拿来研究受不实指控的案例。我不敢确定我要帮的这个人究竞是罪有应得,还是遭到误解。但想到这些指控可能是罗织的罪名,我就无法里之不理。……我一定得帮忙,连片刻犹豫都不应该。

%{t1a"D h8U0

"].N3}%x |8`Tt0我为什么这么沉迷工作?是想逃避某些痛苦的想法?还是想借工作找到弥补从前失去的重要事物?……我现在忙着工作,没太多时间去想我失去什么。家庭的爱与亲密,这是我失去的,也是我想念你的原因。心理学空间na j8}0b)z8PT"i

永远爱你的女儿 贝丝

@oN!C U6q'H6ZA0心理学空间0m7k.WZB,dy

最后,洛夫特斯还是没说她有什么可依靠,不过她倒是说出心中的失落遗憾。最后我们只看到她灵光乍现的远见及全然的痛苦。也许全然的痛苦就是我们仅有的了。记忆不可靠,只会不断退化。这是惟一确定、惟一可以依赖的。或许我们不妨效仿洛夫特使堆叠过往记忆、站上顶端。这样就能触及某个目标。

NX,B#e(m F;v#\`0

M5V"I%L/K0------心理学空间x,q.vF'I

心理学空间0u2}3EYB5{O

①1977年,Kenneth(Alessio)Bianchi与表亲AngeloBuono于加州犯下多起强暴谋杀案.受害者死前皆曾遭受残酷凌虚。1979年洛杉肌警方将两人途捕归案。一译者注

|1e SD{C;C u7cG0

6D'vv2w$L0②LyleMenendez与ErikMenendez,加州洛杉矶富商之子。两人于1989年8月24日,冷血谋杀双亲。丨990年遭逮捕.两人被判无期徒刑,不得假释。一译者注

M0^#i$oG0

.}iE^dB"n7D0③1992年,雷根政府壜发非法对伊朗军售丑闻,诺斯中校在囯会听证会中,—肩扛下所有责任,成为全美家喻户晓的人物。——译者注心理学空间7UCe4t(jC(N(Qhn7Sj

心理学空间mn_*fO

④横行1970年代,诱骗多名妇女,强暴后予以杀害,丨990年判刑后处决。——译者注

&usk%C8I1c-|g1d Y;f3V6^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洛夫特斯 心理学家 虚假记忆
«记忆可以植入──关于「商场迷失」实验 58 洛夫特斯 | Elizabeth F. Loftus
《58 洛夫特斯 | Elizabeth F. Loftus》
Our changeable memories:legal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
延伸阅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