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旗帜下的心理治疗
作者: 郑日昌教授 / 7530次阅读 时间: 2012年7月02日
标签: 后现代 郑日昌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z/F |Q

后现代旗帜下的心理治疗
@+t)Un.r8u0心理学空间Fw t-V\#`(c~#`
心理学空间/fo/m y]:n
郑日昌教授心理学空间-PL9H yxBd)WN
心理学空间[@w X8a'S r
  20世纪后半叶,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逐渐进入了后工业和后现代社会,与此相应,在一些发达国家出现了所谓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对世界和人的本质提出了许多新的看法,对现代主义做了全面反思和批判。心理学空间&O |U/j*Qz
  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和哲学思潮,后现代主义不但在文学、艺术、建筑及各个学术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对心理学特别是心理治疗的理论与实务也带来强烈冲击。美国咨询协会(ACA)在1996年召开的世界会议上,曾以“后现代的伦理问题”(Ethical Issues in the Postmodern Era)对此加以讨论,Ivey和Ellis等著名心理治疗大师在会上做了重要报告[1][2]。
|x x,x2wJ0  本文试对心理治疗在后现代主义大旗下的新发展做一管窥。心理学空间8k~.dwQ6c~A a
心理学空间Hcp`9e'y/O6bh
  1 、后现代主义对心理治疗的影响
t5g5TVY _0心理学空间4V Gl9^\P5v Em,D#k!~
  后现代主义并非一种独立的思潮,它包含着许多相互矛盾的概念和思想。法国和德国的结构主义、存在主义、浪漫主义,欧洲传统的虚无主义、不可知论,美国的反形而上学和社会批判论等,均是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源头[3]。心理学空间0yW9W_ ^8|`
  在西方,一般把17世纪以前看作是前现代主义时期,人们笃信世界是由上帝创造的,上帝是人类和万事万物的主宰。启蒙运动以后,随着科学的发展,理性成为至高无上的权威,认为世界是由一些独立于人和上帝的法则所主宰,人类可以通过一套客观和严格的科学程序发现这些法则,掌握控制世界的基本规律。不幸的是,工业文明的飞速发展,并没有使人类进入一个更美好的世界。科学具有局限性和两面性。极端的科技理性(technological rationality)垄断了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贬低排斥了不易被标准化的人文科学,压制了人的多元性及独立性,导致把人物化、非人化的倾向。自然科学的实证主义模式在为人的研究开启一道新的大门的同时,也使对人的研究迷失了方向。心理学空间Rm_M;M uY5\g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进行了全面批判,其中建构主义(constructionism)是后现代思潮的主要流派。建构主义认为我们的知识并不是对真实世界原状的准确反映,而是我们自己或社会用语言建构出来的,受时间、地点、环境及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因而真理离不开特定的历史场合和价值体系,真理存在于我们的语言和文化之中。
\S q;\fWW-_4}6? R0  既然知识和真理都是人创造出来的,而不是发现的,因此必然是主观的、相对的,不存在绝对的、超时空的永恒真理,任何人均不可以把自己或某一团体的标准强加于整个人类或其他文化中。提倡多元,接纳差异,反对权威和常模,否认普遍真理的多元文化主义(multiculturalism),也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潮。
j8C \:@9Ln+g/n0  在建构主义思潮影响下,心理治疗完全被看作是一种谈话活动,一种语言的艺术。一个人的问题是自己在用语言解释经验的过程中建构出来的,因此案主自己才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治疗师的专家地位被彻底摧毁,他(她)的任务和职责只是引导案主重新审视和叙说自己的生活经验,利用自己的资源解决自己的问题,而不是把某种所谓的真理强加给来访者。
+ie }kU X9Ud h0  主张对人类文化兼收并蓄的多元文化主义,一方面提倡对各种治疗理论的整合与方法的兼容,一方面强调治疗理论与方法的本土化,考虑不同阶层、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文化差异,提倡有弹性的多样化的帮助。这两条路线共同导致了多元文化治疗运动的兴起,成为继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等治疗学派之后的第四大势力[4]。心理学空间5a:iZ-|!\B&B Q
  当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加之对经费和人力、物力的考量,传统的长期治疗越来越不受欢迎,而强调时效的短期治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1970年代首先针对耗时费力的精神分析发展出了心理动力学的短期治疗[5]。九十年代后,整合各种理论和方法的短期治疗及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短期治疗逐渐成为了热门。心理学空间y y bu i4T x9dP0y
下面重点介绍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发展很快而又颇具特色和可操作性的两种治疗方法。心理学空间 Fna:acD
  2 、解决取向的短期治疗心理学空间w,x:u2~!KN
心理学空间3I3fVpSj*i K V
  解决取向的短期治疗(Solution Focused Brief Therapy)是1980年代由美国威斯康星州短期家庭治疗中心(Brief Family Therapy Center)的创办者Steve de Shazer及其韩国裔夫人Insoo Berg Kim共同发展起来的[6]。心理学空间1l Y _DI
  所有现代治疗学派均信奉科学的决定论和因果观,认为一切心理问题或疾病必有其产生原因,搞清原因,对症下药,问题便迎刃而解,并认为非如此不能治本。但De Shazer及其同事在家庭治疗过程中,却发现很多问题原因复杂,难以搞清,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清官难断家务事是很普遍的。因为站在不同角度的人所看到的“真相”是不同的,更何况生活象一团麻,剪不断理还乱,哪怕一个最简单的结果也往往不是单一诱因决定的。影响因素太多或互为因果,常常使我们陷入扑朔迷离的云里雾里。心理学空间$qZ\JU sH$vf
  正是由于心理问题本身的复杂性,才导致众多心理治疗学派的产生。每个学派均宣称自己找到了真理,但所有这些理论都是用语言建构出来的假说,充其量是瞎子摸象得出的片面认识。同一个来访者的问题,分析学派会认为是幼年精神创伤所致,人本学派则认为是不被周围人接纳尊重使然,行为学派却认为是奖惩不当或学习训练不够造成的,而认知学派则强调是认识不合理引起的。可见,所谓原因不过是各种不同学派的主观解释而已。
_?.W'T r0r(k1C0  深受后现代建构主义和系统论影响的De Shazer夫妇,在治疗实践中感到,与其耗事费力、徒劳无功地寻找(实际是建构)原因,不如直指目标,尽快寻找解决之道。他们借鉴中国古代阴阳平衡的思想,从太极图中受到启发。太极图的黑白两部分分别代表阴阳,二者互补互动,相辅相成。传统的治疗方法是,从原因入手,努力减少黑,而De Shazer夫妇主张发展取向,从解决入手,努力增加白,白越来越多,黑自然越来越少。一种充满辨证思想的快速治疗方法就这样诞生了[7]。
:O~ {0gb K:\r0解决取向的短期治疗关注人们的积极因素和正向力量,强调案主的成功经验和可能性,而不把焦点放在问题和原因上。治疗师与案主进行的是目标导向的谈话,通过建设性的前提问句(constructing presupositional question)引导案主说出想要得到什么,想改变什么;通过讨论治疗前的改变(presession change)、例外问句(exception questions)、奇迹问句(miracle questions)、应对问句(coping questions)等技术,引导案主发现在什么情况下或做什么感觉比较好,或在何时何地问题不会发生,或想象一旦问题解决了会是怎样的情况;通过对最初改变迹象(first sign)的赞许(compliment)和鼓励(cheerleading)以及家庭作业(homework)的不断巩固,由小的改变引出大的改变,最终依靠案主自己的力量解决自己的问题[8]。心理学空间9p g {;Mj:x!y1wRS&d
  3 、重写生命故事的叙说治疗
xQN7fL.T1G!C2S0心理学空间?;v;|:q4_}Q
  叙说治疗(Narrative Therapy)是由澳大利亚心理治疗师White M等人于1980年代晚期创立的,是最具后现代特色的心理疗法,其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 [9]。
} \G g$P{y[.O @3C0  现代心理治疗师常把某种所谓一般性的问题原因和解决方法强加于求治者。而在后现代的治疗师看来,任何求治者都是一独特的个体,都具有独特的成长环境和人生经验,所以将其诊断归类为某种精神疾病,以采用所谓正确治疗方案的传统模式是不适当的。所有后现代的心理治疗均是个别化而非普遍性或系统化的。心理学空间z_0O}UQ&xD d{
  White认为,生命中的问题是由对经验的叙说所定义或决定的,一个人对某事物的叙说(故事)或命题,构成该人对那事物的经验,经由不断重复,这些叙说逐渐稳固为“真实”,使叙事者陷入了自己所构造出来的现实里。这就是说,使案主陷入其中的是那些由语言建构的故事。这些故事本身就是问题,问题只存在于求治者有问题的叙说或语言中。心理治疗就是要引导求治者将目前对生命经验或问题的说法,转变为另一种有助于问题解决的说法。因此,心理治疗可被定义为一种语言性的、叙述性的工作,是一种会话管理过程,而心理治疗师则应该是一位精通谈话艺术的大师[10]。
9H1B z Z:by4c!dL0  传统的或现代的治疗模型均由三个要素组成:一是搞清问题成因,二是将问题归类,三是提出解决办法[11]。解决取向的短期治疗只有第三个要素,而叙说治疗则否认第二个要素,认为不可能也无必要将问题归类,强调每一个案的独特性;问题本身及形成原因均存在于个人的语言中,案主的故事或叙说就是问题的成因;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将原有故事加以重述。为此,治疗师必须帮助案主建构或讲述一个关于他(她)的经验的新故事,这个新故事(叙说)与原故事(叙说)相比,较少压迫性,较多解放性,可为自己提供新的选择,为新的生命经验铺路[12]。
*V9d s|"u7V cV}7k0  在叙说治疗中,治疗师的工作是倾听并回应案主的叙述,通过自己的介入,改变案主习惯用于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和习惯性的消极用语,借助询问、质疑、解释、阐述及忽视等谈话技术,解剖案主的自我认识,挑战其对自己生命经验的叙述,从而有助于当事人创造一个新的较为轻松积极的故事,并按照新的故事去生活[13]。
x2`{"uxF0  许多现代的或传统的治疗方法也常帮助人们重新认识自己过去或现在的经验,如精神分析会为求治者做出对问题的解释,促使其领悟;认知疗法也会质问并批判求治者对自己问题的观念与假设,以转变其不合理认识。然而与后现代叙说治疗不同的是,所有传统的或现代的治疗学派均声称,依据他们的理论系统所提出的观念与看法,反映了某种超乎语言之外的真实或真理,而后现代主义的治疗师却认为这种真实或真理是不存在的,即使存在也是无法把握的。
Vi NJ`0  上述两种后现代治疗方法与我们以往信奉的哲学理念是背道而驰的,但我们仍不妨拿来一试,只要有效,何必拘泥于虚无缥缈的理论呢?理论问题不争论,与后现代主义也算不谋而合吧!心理学空间D n c%Q:d0Nx6B

;Bx&G M,m q!@6i0参考文献
Q%s(i$q,R0F qq0心理学空间"@9W@(hYF4s6Y
1 陈志贤. 后现代的咨商与辅导. 辅导季刊. 1998, 34 (2):23-30心理学空间'KB"j{Ot%Y
2 Ellis, A. Postmodern ethics for active-directive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counseling, 1997,19:211-225.
/a#}:T+j'e0M03. 王岳川. 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LN y m04. 郑日昌. 心理辅导的新进展. 心理科学. 2000, 23 (5): 599-602心理学空间0x6C\ Fte_l
5. Levis R. Wolberg著,成蒂、林方皓译. 短期心理治疗. 台北:心理出版社. 1996:5-11
7v,i+U~2~,kn:q06. De Shazer S.& Berg I.K. Doing therapy: A post-structural re-vision. Journal of Marital and Family Therapy, 1992, 18: 71-81
orITfG1I07. Berg I. K. & Gallagher D. Solution Focused brief therapy. In T.C. Todd & M.D. Selekamn (Eds.) Family therapy approaches. Needhan Heigh, MA: Allgn & Bacon, 1991: 93-111.
z;[?NH%}6m08. Walter, J.L.& Peller J.E. Becoming solution-focused in brief therapy. NY: Brunner/Mazel Publishers, 1992心理学空间{Hxq T ABH.bw
9. Cowley G. &Springen K. Rewriting life stories. Newsweek, 1995, April:70-74心理学空间$usD-OrRCe
10. Anderson H. & Goolishian H. The client is the expert: A not-knowing approach to therapy. In S. McNamee & K. J. Gergen (Eds.) Therapy as social construction. Newburg Park., CA: sage, 1992: 25-39
d!h QX])y!U6d011. Barbara S. Held 著. 汤正匀, 苏贞凤译. 回归真实—--后现代理论在心理治疗上的应用之探讨。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2:80-81
`5u-GDG012. White M. Deconstruction and theory. Dulwich Center Newsletter, 1994, 3:21-40
"HO g+T:~ tif013. Parry A. A universe of stories. Family Process, 1991, 30: 37-54心理学空间7p:r!c q:p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后现代 郑日昌
«心理测验与评估 郑日昌
《郑日昌》
没有了»

 郑日昌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