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动力与客体关系
作者: mints / 29918次阅读 时间: 2010年2月26日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後现代观点

• 历史 心理学空间/o$ji.~:jIb,{TMR

▪ 後现代主义认为治疗师要完全客观是令人怀疑的。因为现实是来自於人际互动和语言的建构所造成的,所以後现代学派其实是一种两人的理论。所以後现代精神分析的修正认为「的确存在著客观的现实,但是精神分析当中两个人是带著自己的观点来架构在这个客观的现实之上」(Gabbard,1997)。 心理学空间7Xw m1yP+L1a

▪ 两人理论当中最具有影响力的就是Mitchell的关系冲突模式(relational-conflict model,1993)。他认为在人格结构当中,冲突是呈现在关系的组态当中而不是张力。因为关系中传承著冲突,尤其是早期的经验就内化到了成年才重新表现出来。他觉得自己的理论是受到费尔本与温妮可以及苏立文的影响。就如同英国精神分析学会的独立团体一样,认为人类的动机是寻求客体而不是寻求满足。

:Rk_1p+Q'C0

▪ 由於後现代理论的挑战,绝对的客观被修改成为互为主体(inter-subjectivity),也就是说会谈室当中的两个人会互相影响对方,在精神分析当中就是分析师和被分析者都会影响对方,但是双方的关系并不对衬,因为个案要付费,治疗师要设定伦理标准,而且焦点释放在了解病人的经验。所以关系是相互的(mutuality),但是是不对衬的。

nX)o-qZRkL]0

▪ Stolorow(1992)认为两个人在会谈室当中本来就不可能完全的客观。他们提出了所谓的互动背景论(interact ional contexttualism)。他们认为个案来寻求自体客体的经验,而治疗师给予个案他想要的经验,这是一种交流的活动并且相互影响。 心理学空间c)Py)P}5E0bg

◊ Renik(1993)认为分析师在倾听和介入的时候无法完全没有个人潜意识的动机,所以是一种无法避免的主观性、也是一种无法减少的主观性。

c.faf.YNW[#e1P0

◊ Hoffman(1998)采取了一种辩证式的建构主义观点(Dialectial-constructivist),认为治疗关系是在治疗师采取传统的精神分析技术,以及个案自发性的互动当中相互变动,他并且认为个案实际上是可以觉察到治疗师的潜意识,并且主动投入影响治疗师的行为,所以两个人也是一种社会互动的建构论。心理学空间 L"UJN-q"|d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关系学派-客体关系心理治疗 客体关系治疗理论
《客体关系治疗理论》
《客体关系入门》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