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空间
繁体 心理学人 > 心理学人 > 汤海鹏 >

Friedrich's Watch——忆中德班成长小组

汤海鹏 2012-6-21

Yb'Z?(I#h0两年前,在回来的火车上,我提笔开了个头,但最终没写下去,或许我想把已经结束的小组感受留在记忆里吧。心理学空间'f-r})JS4Q6IM

:MP-a _]7NZ0弗里德里希是当时的德方教员里年纪最大的那位,他刚来中国的时候69岁,到我们毕业的时候已经满70了。他是个头发花白的老头,戴着一副红框的眼镜,笑起来特别的温和、慈祥。心理学空间 f-ae)XT+TaM

3dh5P;f#A.j5d0在第一次参加小组的期间,我最关注的是他总能分毫不差地准时结束小组体验,当然,分毫不差还是夸张了点,但前后不超过一分钟,因为我的确是对着自己的表看的。最让我佩服的地方,是我始终没注意到这个老先生是什么时候看的表,看上去他一直在关注着大家,但到了时间,他就是把左手抬起来,看着自己的手表说,“now,it’s心理学空间,X(c2b?#R#pa5Sq L!M

$VU7Lc)LnM7A/O0time!”,然后起身和我们告别,在一边去做记录,或者离开。这样描述结束,显得有些突兀,但在当时的情境下却十分的自然,有时候在结束前有铺垫和总结,有时候没有,一切都是自然发生的,似乎又刚好合适的结束。有时候,小组里也会有暴风雨,那时,我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真的替老先生捏了一把汗,当有人正处在伤心痛苦的时刻,他如何能离开呢?这真的是令我至今仍然印象深刻的地方,他对当事人说,“我相信你能够好起来”,随即他对当事人身边的陪伴着说,“我相信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你会陪伴和安慰到她,我们下午见!”然后他就转身离开了。或许这便是不含敌意的坚决的最好诠释。

oR~8Pj0心理学空间e'p%IQB.rG

到了下午的时候,他会主动关注上午发生的这个重要事件,但我们那是个20多人的大号小组,很快话题便会被其它人岔开,于是关注点似乎就会跑到其它的地方去,这个时候他便会跳出当下的话题,让另一个人去观察刚才发生了什么;或者谈谈对于当下话题的感受;当然也有挺多的时候他会跳出来对我们解释,大家听理论课时所学到的知识,谁是那个抢蛋糕的人,谁是沉默的小组成员,谁是小组里的替罪羊,谁是小组里的代言人,那些人形成了小组中的小团体,小组中发生的acting in 等等。两年以后的今天,我依然对于小组中老先生运用穿插的情景历历在目,那是此时此地再现的具体体现,它不仅是教学,更多的是当下的感受与理论的结合。在如今,我也更能够体会到在感受中加入结构性的逻辑成分的重要,也更加能够体会到老先生是如何润物细无声地推动小组向前的。

DL5y {0Y0

#[!yH-}P6F+x#k0小组中的蛋糕始终是不够分的,这是一个比喻,他在小组进行过程中经常用到的比喻。所以尽量平衡性地照顾到每个小组成员的感受,是他一直在尽力做到的事情。所以在大家讨论的很激烈的时刻,他也会转向那个小组中沉默的人,说出他的感受,或者是其它小组成员对于沉默的人的看法。于是,沉默的人也变得不被忽视。为了记住每一个人,他让大家写了一张大大的卡片,上面有中文名字和拼音,开始的时候,他会照着拼音念大家的名字,时间久了,他也就可以直接记住大家的中文名字了。他也时常会拿出他的德中字典,对于那些翻译上有些出入的地方,他会仔细的和翻译核对,看着老先生可爱又认真的劲头,心里真的挺感动。每次的课程,从开始到结束,他都会说我努力的学习中文,而大家学习英语,那么下次我们见面的时候就可以有更好的交流了。在这些细节中,感受到的是他真挚的爱心与温暖。

Y3_oT:xI0K3oSL0

)H[!J6n!Q+r0提到深情的部分,在小组中真的有很多深情的时刻。老先生偶尔会提到自己的经历,自己的儿女,以及他对于孩子的感受,然后他会类比于小组中的成员,稍许调侃的说,你看,我就像你的父亲,爸爸是爱你的。在临结束的时候,我得到了老师的一个拥抱,或者说父亲的拥抱,那是温暖和充满爱的一个拥抱。由此,我对父亲有了新的感受,十分不同于以往的感受。心理学空间`"tk#]6S0J

心理学空间-AXRvHwX

回头想想,由理想化而产生的认同与内摄,在人生的道路上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心理学空间 v*p;ELM5p

i-@b:[eiz0仅以此文,作为对中德班老师的回忆,也作为和同学以及参与小组学习的同道们的分享!

:mq%^1il&dCp*^,R0

新一篇:没有了。
旧一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