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论坛-John Beebe-达成意象
作者: John Beebe / 7492次阅读 时间: 2012年5月27日
标签: 意象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BegL.j C7|sdD

第四届心理分析中国文化论坛-John Beebe-达成意象

KE|9swF+n7A0心理学空间 je1V;bU~a

汉字是一种表型文字,是一种字意和图形的结合的文字,那些即使只学了很短时间的汉字人,都会对汉字作为一种完美的交流工具而感叹。汉字具有类似于梦的某种特有的直接性:把身心想要说的内容转化成可以被直接地辨识的意象,即使这些意象在此刻不能完全被理解。梦和汉字中的意象具有一种共性,在我们对它们产生任何其它的理解发生之前,它们先对我们诉说它们的话语,传达它们的意义,因为这些意义是无法被我们否认的,它们意义的传达可以排除我们所附加给它们的意义的影响。我的母语,英语,想必中文,在表达起来更加婉转和难以理解,因为它是一种关于意愿的语言而不是关于表现的语言。英文不以心理的整合为其驱动的目标,而是以自我的意图为目标,而交流是为了满足自我意图。因此,英文的动词比名词更有意思。英文关注的是“词语的运用”。当我们要表达些什么以便达成某种结果的时候,文学化的结果便产生了。这一意图使得英文在使用上可以和中文一样表达有趣的意思,但是,却不能够说英文和中文一样具有心理成就的意义。中文中,不存在自我希望语言为自己做什么,中文使用名词表达意思,这些意思的传达和心灵像我们展现其关于我们当前生命状态的洞见的方式神秘的相似。

$DNo:@\0心理学空间,B0e7ET,u2V

众所周知,中文是以意象为基础的,但是不那么为人所知的是:汉字的意象根基使得它成为一种“心理”的语言。关于把中文定义为心理的,只需把这个主张反过来,就足以显示这一定义的所有价值,即:如果中文本质上是心理的,它就应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心灵如何运作。此刻,打造“中文是心理的”这一洞察可能非常必要,因为此刻的荣格心理学,在其学科的核心正经受着思想的贫瘠。其中一个就是关于心灵如何达成这些对我们生活有如此深远影响的意象的。荣格心理学所特别强调的意象是如此非凡,以至于我们把它们称为“象征性的”或“原型的”。但是,当我们把它们交付给“无意识”时,我们就把对它们任何被真正理解的可能所排出掉了。  为了要理解这些有意义的心灵意象是如何从未知的源泉中浮现出来并称谓身心的一部分的,我们或许要学习中文中关于意象的杰作。传统中国哲学和诗歌中,我们不断的接触着简单而生动的意象,它们为身心传达着事物的心理本质,并在这之后,才得以对这些事物进行可观的估计。 

T+\$sT;^f8v0

5X~H \:Ba u|0就是这样的意象,在荣格为卫礼贤英文版易经作序的时候,向荣格呈现了自身。于是荣格决定询问易经:关于自己把它介绍给西方的心理观念,它有什么感受。大家都知道,荣格得到了第50卦,鼎。 最近,罗德里克-梅因评论说:易经的本质正好可以用鼎卦(容器、锅炉)来确切的象征,王弼在3世纪的时候已经写道:“鼎卦是关于潜在变革的充分实现(原文:革去故而鼎取新)”。梅因补充说:Stephen Karcher and Rdolf Ritsema 在他们自己翻译的易经的序中所提到的易经询问者问到:你是谁?我该怎样使用你? 结果他们也得到了第50卦。这两位翻译者把鼎卦翻译成具有“器皿和持有”的含义。并把它的意义理解为想象过程的容器,和仪式性的烹饪器皿,这一过程让人们可以通过象征性的符号来代谢经历。鼎的意象描述着易经那离奇的生命经历的烹饪,以便于我们对这些经历的消化,这一意象在1800年间始终保持着其生命力。在任何美好的中国艺术的收藏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商代的鼎,因此,我们可以知道,鼎的意象深深地根植于中国文化之中。正如Ritsema告诉我们的,这一仪式化的烹饪器皿通常由“三足两耳”。我们可以再此稍作停留,思考下为什么这样的意象会成为“给神灵和祖先烹饪食物的神圣容器”的标准描述?三足是指中国的三才:天地人吗?两耳是阴和阳——当生命努力向我们传达信息的时候,男性化和女性化的获得经验的不同途径? 毫无疑问,但是,相对于简单的凝视这一完整统一的鼎之意象,按照如此心理分析的方式来定义鼎的这些零散的特征真的那么有力量吗?它们是不是真的包含了那些隐喻的心理特征?那些还是说,这一视觉上的组合:空洞、三位一体、两个耳朵,在我们给自己或为他们呈现时拿起它时可以抓住的那两耳朵,是不是说这样的视觉组合,不是对鼎本来用途的理解,而是一个文化的观念——即把持、仪式、和容器?这不是个可以由什么人空想出来的意象。它向王弼呈现了自己,就好像它信任他有能力可以读懂它,而几个世纪以后它又向荣格呈现了自己,作为对他的那个向神谕诚恳寻求的回答:对于要把它(易经)介绍给西方人,它怎么看?后来,它又向那未留下姓名瑞士的提问者呈现了自己,此人正是由于荣格对易经的兴趣而发现了易经,并更加谦恭地允许易经自言自语并告知他它是谁,他该如何使用它。

.KT`_0um0

\P%_j2K.J`/j0我的结论是,这同一个鼎的意象,在每次需要隐喻易经的时候都呈现了自己,这是因为这一意象对于易经的自我介绍是最合适的,无论询问者是王弼、荣格还是Ritsema提到的那个无名的神谕祈求者。每次都出现同样的意象有些不可思议,但这样的奇迹对于作为心理分析家的我来说并不神秘。我已经习惯了,现实很少会自己找上门来。不仅仅是在被需要的时候合适的意象会呈现自己,不同的人在尝试想象同一个事物的时候同一个意象也会呈现出来。这是关于原型的一个定义:一个不仅仅是古老的,而且是可以被所有人接触到的意象。要让这样的一个意象呈现自己只需要相对少的努力,因为它就在那里,等着被解除到。其它的意象只有通过更加创造性的涌现过程才得以呈现,因为所有形成它们的能力都在无意识当中,这是原型的一个更加微妙的定义。遥想接触到任何一种意象,都需要易经所说的谦卑:要想允许它进入,我们必须先放弃自己判定意象的能力,取而代之的是让那些我们努力要抓住的未知自己来贡献自己的意象,无论这些意象是已经准备好被发现的还是新鲜制作出来。于是,我们可以说,要想成就那些可以改变我们的认识的那些具有原型力量的意象,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暂时放弃我们的意识去以我们意图希望的方向来象征某些事物的倾向性。只有在这之后,意象(无论是已经在那里的还是处于自身达成形态并涌现的状态的)才可以像我们走来。我们必须联系如何“允许意象呈现自身”。这正是为大多数人所不确定的标准的荣格心理学实践的智慧——接纳那些以梦境或预言向我们呈现自身的意象。

$s2Tx.V1x0

*h+rb |.BHq)rCT!D0说实在话:我们并没有必要一定要达成意象,那些主动被我们所拥有的意象,并相信我们可以进入到它的灵魂之中的意象,因为它已经向我们呈现了自己并且已经被我们所接纳。鼎是个例外,因为它是个不寻常的,以其第一次冲击来传达易经那巨大转化力量的清晰的意象。易经中的大多数意象都有些难以理解,要通过翻译才可以完全明白。当我在写“深度整合”一书的时候,我开始对易经第12卦,第三爻感兴趣,卫礼贤把这一爻(包羞)翻译为“它们承受羞耻”,“停顿”或“停滞”。卫礼贤给整个卦所起的其它名字意指他所说的那个时间:处于上升阶段的卑劣者的状态;处于下降期的出众者的状态”。第三爻,指的是这一反向运动状态中的第一个扰动。正如这伟大的所解释的:卑劣的人获得了非法提升的能量,相对于他们自己担负起的责任并不平衡。在他们内心感到了羞耻,尽管最初他们不会表现出来。这意味着向着更好的转变。

W2n7`/Z9fYNW7j!RU0

2r? gT0qR#|0即使道德的无处不在世肯定的,认识到伦理态度转化正在发生的事实,也是非常机敏。但是卫礼贤是如何通过这个意象而获得这一洞察的呢?我想,是通过他的翻译技能。肯定的是,它还有个儒家学者的帮助Lao Nai-hsüan, 他告诉他书中每一爻下的传统意义。但是,老先生和他的老师们又是如何得知这些爻的含义的呢?他们也必须把这些爻辞的翻译成儒家的术语。当我在写《深度整合》的时候,另一个住在旧金山的现代的儒家圣人(Wu Yi)告诉了我关于这一爻的另一含义,他在课堂中明确的提出这一爻之含义“他们与羞耻相拥”。当时,我正在写着关于达成道德的完整所必需具有的羞耻感,我自然拥护他的这种翻译。我爱上了一个儒家的概念,而这并不是易经原本的意象。我注意到吴教授自己出版的翻译本中,这一爻的翻译又有些不同。这里变成了“拥抱那些该以之为耻的”。他所使用的儒家翻译“工具”把这翻译为(1)避免卑劣的自大(2)化羞耻为伟大心理学空间%x X w'O"Eof IE

心理学空间+P2w$C%U;|8t%F

我开始不信任这一翻译。与此同时,我迷上了另一个翻译,这个翻译来自于华盛顿道教研究中心的Wu Jing Nuan:“为了某个错误而持有一种赎罪中的供奉”。他基于这一爻中两个汉子得出了这个翻译。这两个字是“包羞”。他告诉我们:古文的包字有胎儿在子宫之中的形象,是个持有和照顾内在的象征。羞是一个供奉的牺牲的羊。”这位翻译者努力要解释清楚这奇特的并列在一起的意象,当读到这些的时候,我终于体会到了他的意思。我理解了为什么卫礼贤在翻译的时候所使用的是“忍受,而不是持有、供奉和拥抱。这里的“忍受”可以最好的表达这一爻所包含的时间过程,同时也最好的表达了它在这卦中的意义:停顿,因为,它不仅仅指忍受一个负担,也指承受一个孩子。卫礼贤的翻译认识到这一爻的关键意义是基于怀孕的隐喻,是那些在开始没有显示出来的,是需要时间才可以得到婴儿出生的那些。和用于牺牲的羊并列着的怀孕意象表达了这样的意思:那些现在被孕育在内部的,但最终会展现出来被看到的是一种“羞怯”,那具有认错态度的自我对自己所做的并不骄傲。在英文中,这样的羞怯一词可以被翻译成“羞愧”,这是牺牲的(祭祀供奉的)态度的核心,在要求不恰当的规则放弃其权利的时候,需要这一态度。我明白到,卫礼贤所说的“他们忍受者羞耻”,是对这两个图像的非凡的翻译,其中包含了这复杂的思想,当某人向上天呈现自己的羞耻的时候必然存在着某种似是而非的孕育。这一爻在说,此刻,这一羞耻仅仅在人们内部孕育,但它在那里,而一个确切的赎罪已经开始了。 心理学空间;i4})\)e[~7Q Q

心理学空间 wsf8LMt W?

我希望这个例子让你明白了意象为什么要被翻译出来,以便于在它们被身心所吸引之后仍然可以保持其力量。翻译,不等于诠释。当我们使用诠释,以至于我们距离意象本身的轮廓越发遥远的时候,意象的转化力量便无法实现。从这一短小的爻词中,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在我们努力寻求心理学的理解的时候,我们需要先学会保存意象的共鸣之声。我们无法听到,当这些为自己曾经误用权利而感到羞耻的人在知道了自己正在拥抱羞耻的,或已经在为错误承受赎罪的时候,他们在内在如何负担着这一羞耻。我们只能在这一爻被翻译为“他们忍受着羞耻”之后,我们才能够体验到他们那羞耻的内在所承受的关于需要赎罪的领悟。心理学空间P_u-JDt t*TWAl

(V~7o6AZ6Nr1~;W3r0当意象被如此翻译,并因此而可以被心理所理解的时候,并不意味着意象完全被身心所达成。心灵还必须进入意象并生存在其中。我们就这样栖息于意象之中。为了要进入意象的灵魂,心灵必须有能力象征其中的经历,于是,是呈现的象征带领着的过程的发生,而不是一个过程带领着其它象征的发现。让我来举个例子,当我在写“深度整合”的时候,我很惊奇地发现道德经被翻译成“整合的的德性”而不是“完美的美德”,这一翻译是由宾夕法尼亚大学著名的汉学家 Victor Mair完成的。我给他写了信,他很明确的回答我他的翻译基于很早期的象形文字的含义.在那个时候,道家和儒家都还十分年轻。在那个时期,可以很容易看到这一象形包含三个元素:眼、心和一个行走的人。   心理学空间 Q*q;esZ*bQd

心理学空间hK%Q1U/s)H

   Ezra Pound对《大学》中的德,有个很著名的翻译,他把它称为:这是一个直视自己内心,并将结果付诸实践的过程”。这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波洛尼厄斯对他的儿子累而提斯所说的是显然是一致的: “最重要的:对自己的忠实,要象夜晚对白昼一样的追随,你不能对任何人不忠。”  但是,Pound对德的定义和波洛尼厄斯的关于整合的德性之间的找到相似处,仅仅是因为翻译爱上了他对他所翻译的事物的自己所理解的概念。他没有费尽周折的真正的栖息在他所翻译的意象之中。在德性的象形中,有一个行走的人,可以把他确切地翻译为“对结果的身体力行”。心的意象可以翻译为个体自己的心。眼睛的意象,在它的上面确有一条直线。Victor Mair把这一意象发给了Fay丛书的编辑 David Rosen, 作为深度整合一书的封面,而这让我有足够的时间和它生活在一起。而只有当我用我的想象栖息在这一意象之中以后,我的直觉才开始告诉我Ezra Pound存在问题。我难以相信那里的研究仅仅是在直视着心,这样的话,就会加重了心的意象,其代价忽视了眼还可以看到的其它任何东西。最终,我向我的心理分析家同事Paul Ruefli说出我的想法,当他还在苏黎世接受训练的时候我认识了他,当时他正在努力掌握汉语,他告诉我说我是对的。因为,眼睛上方那个直线意思是眼睛正在看的是外界,而不是Pound所假设的内部。   

'| FKf,|*r6in9NjN0心理学空间]cY|7M

Paul的发现来自于他以中国的方式对中文进行的理解,这一方式这让他可以进入到上方有着直线的眼的象形之中,其中包含的精神允许他栖息在这眼中,正如这一意象所要求的那样。任何人,只要足够深入这个同一个意象都会理解,眼睛的意图是朝外看,意思是我们不能够满足于我们主观心灵的感受,无论这一感受多么深刻。同时,我们要努力用眼去记录,不是记录我们内在的感受,而是当前情境中那客观的存在。要达到关于意象意图的这一层次的洞察,我们必须栖息在意象之中。如果我们真的要理解一个意象,我们必须顺从意象的方向,而不是我们自己的方向。 心理学空间F N*S#Whyb

o9Hr6M7I_0在我的亲身体会中,由于负责任地这样做,使我获得了关于德性的洞察,德性不仅仅是狭义的对自身的忠诚,而是个复杂的进程。这其中有三个不可或缺的元素,正如大多数英语字典定义中至少有关于德性的三个不同的解释一样,这三个意义在德的象形中给出了: (1)意识到自己的心;(2) 能够看到情境的客观状况,而不是看到主观对它们想象中的样子 ;(3)能够在客观的看到一种情境之后,能够以一种方式行动,这种行动不仅仅关乎心的感受,而且关乎眼睛所见。凝视德的象形中的这些被我翻译出来的元素,我得以在这一个意象中达成德性的一个模型。这一模型在我写书的时候一直在躲避着我,而只有在我开始盯着我所创作的书的封面刊的时候,它才向我呈现了自己,这是奇特的。

'M%yG Yap8gE/v0心理学空间Nt,lH ^o%yr:l#Z

让我来做个总结,同时,也表达一下,我希望通过听这个关于“荣格心理分析中的意象作为转化的中介”的大会主题报告后,大家所获得的。达成一种可以对于身心具有治疗性影响的意象,意味着允许它呈现自己,在不冒犯它本身的轮廓的基础上尽可能精确的去翻译它,并把它融入生活,直到它能够变成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换句话说,意象必须被真正的看到、感受到、生活着,在这之后我们才能够说它被身心所“达成”并可为人类所用了。难道,不是我们应用于所工作的意象的三个现实:眼、心、德性的行走在转化着我们吗?心理学空间t(mLh*j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意象
«《品德深度心理學》书摘 约翰·比贝 John Beebe
《约翰·比贝 John Beebe》
关于自我ego、自体selfe、和自性Se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