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该被忽略的心理学家:罗洛·梅
作者: 郭本禹 / 23328次阅读 时间: 2012年4月10日
标签: 郭本禹 罗洛梅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m(o6S9d1W5ju

郭本禹:不该被忽略的心理学家:罗洛·梅 
8K2[+mm ky0a"~0标签: 文化 分类: 心理与潜能开发心理学空间;L9o!O7i:|N8n0k}
(本文为罗洛·梅文集总序,作者郭本禹)心理学空间af5?{:~#@'m

)A,@A*n*gr0罗洛•梅(Rollo May,1909 1994)被称做“美国存在心理学之父”,也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杰出代表。20世纪中叶,他把欧洲的存在主义哲学和心理学思想介绍到美国,开创了美国的存在分析学和存在心理治疗,他著述颇丰,其思想内涵带给现代人深刻的精神启示。
l [.C7@l@s0心理学空间g A7R3H7Wu/r DE#Ou

一、罗洛•梅的学术生平

-s2M@x5o"Q'pe#d"L0罗洛•梅于1909年4月21日出生在俄亥俄州的艾达镇。此后不久,他随全家迁至密歇根州的麦里恩市。罗洛•梅幼时的家庭生活很不幸,父母都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而且关系不和,经常争吵,两人后来分居,最终离婚。他的母亲经常离家出走,不照顾孩子,根据罗洛•梅的回忆,母亲是“到处咬人的疯狗”。他的父亲同样忽视子女的成长,甚至将女儿患心理疾病的原因归于受教育太多。由于父亲是基督教青年会的秘书,因而全家总是搬来搬去,罗洛•梅称自己总是“圈子中的新成员”。作为家中的长子,罗洛•梅很早就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他幼年时最美好的记忆是离家不远的圣克莱尔河,他称这条河是自己“纯洁的、深切的、超凡的和美丽的朋友”。在这里,他夏天游泳,冬天滑冰,或是坐在岸边,看顺流而下运矿石的大船。不幸的早年生活激发了罗洛•梅日后对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的兴趣。
:J3z5u a5l0m0心理学空间!XO;v;T:?X

6N{hxs(Rf0罗洛•梅很早就对文学和艺术产生了兴趣。他在密歇根州立学院读书时,最感兴趣的是英美文学,由于他主编的一份激进的文学刊物惹恼了校方,转学到俄亥俄州的奥柏林学院。在此他投身于艺术课程,学习绘画,深受古希腊艺术和文学的影响。1930年获得该校文学学士学位后,他随一个艺术团体到欧洲游历,学习各国的绘画和艺术。他在由美国人在希腊开办的阿纳托利亚学院教了三年英文,这期间他对古希腊文明有了更深刻的体认。罗洛•梅终生保持着对文学和艺术的兴趣,这在他的著作中也充分体现出来。
3`*OX2@.` tG+r c e0心理学空间VCB J6K
心理学空间P.d_*H7m W&h
1932年夏,罗洛•梅参加了阿德勒(Alfred Adler)在维也纳山区一个避暑胜地举办的暑期研讨班,有幸结识了这位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阿德勒是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弟子,但与弗洛伊德强调性本能的作用不同,阿德勒强调人的社会性。罗洛•梅在研讨班中与阿德勒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和探讨。他非常赞赏阿德勒的观点,并从阿德勒那里接受了许多关于人的本性和行为等方面的心理学思想。可以说,阿德勒为罗洛•梅开启了心理学的大门。
efh.?8z{1q_0
E0y(UzXI#]s0J _0
+BuI/Xq,ovF01933年,罗洛•梅回到美国。1934—1936年,他在密歇根州立学院担任学生心理咨询员,并编辑一本学生杂志。但他不安心于这份工作,希望得到进一步的深造。罗洛•梅原本希望到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心理学,但他发现那里所讲授的全是行为主义的观点,与自己的兴趣不合。最终,他进入纽约联合神学院学习神学,并于1938年获得神学学士学位。罗洛•梅在这里做了一个迂回。他先学习神学,之后又转回心理学。这个迂回对罗洛•梅至关重要。他在这里学习到有关人的存在的知识,接触到焦虑、爱、恨、悲剧等主题,这些主题在他日后的著作中都得到了阐释。心理学空间fZg6WmZ1o
心理学空间w*`)Yg!^}aS4cH'B

7p.F)wY7Lv0在联合神学院,罗洛•梅还结识了被他称为“朋友、导师、精神之父和老师”的保罗•蒂利希(Paul Jahanna Tillich),他对罗洛•梅学术生涯的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蒂利希是流亡美国的德裔存在主义哲学家,罗洛•梅常去听蒂利希的课,并与他结为终生好友。从蒂利希那里,罗洛•梅第一次系统地学习了存在主义哲学,了解到存在主义鼻祖克尔凯郭尔(Soren Aaby Kierkegarrd)和存在主义大师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的思想。罗洛•梅思想中的许多关键概念,如生命力、意向性、勇气、无意义的焦虑等,都可以看到蒂利希的影子。为纪念这位良师诤友,罗洛•梅曾出版了三本关于蒂利希的著作。此外,罗洛•梅还受到德国心理学家戈德斯坦(Kurt Goldstein)的影响,接受了他关于自我实现、焦虑和恐惧的观点。
'Z4C8EgA9}0心理学空间R6EUEb*{w[BoT[
心理学空间zK{B!K%m2F.Jx$i
在纽约联合神学院毕业后,罗洛•梅被任命为公理会牧师,在新泽西州的蒙特克莱尔做了两年牧师。他对这个职业并不感兴趣,最终还是回到了心理学领域。在这期间,罗洛•梅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著作《咨询的艺术:如何给予和获得心理健康》( The Art of Counseling:How to Give and Gain Mental Health,1939)。20世纪40年代初,罗洛•梅到纽约城市学院担任心理咨询员。同时,他进入纽约著名的怀特精神病学、心理学和精神分析研究院学习精神分析。他在怀特研究院受到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影响。当时该学派的成员沙利文(Harry Stack Sullivan)为该院基金会主席,另一位成员弗洛姆(Erick Fromm)也在该校任教。社会文化学派与阿德勒一样,也不赞同弗洛伊德的性本能观点,而是重视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影响。该学派拓展了罗洛•梅的学术视野,并进一步确立了他对存在的探究。
7n^2_-v9j%L"Acv0心理学空间h;P!Sm%G"`dR0z_
心理学空间/\ `&{z d
通过在怀特研究院的学习,罗洛•梅于1946年成为一名开业心理治疗师。在此之前,他已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但1942年,他感染了肺结核,差点死去。这是他人生的一大难关。肺结核在当时被视作不治之症,罗洛•梅在疗养院住院三年,经常感受到死亡的威胁,除了漫长的等待之外别无他法。但难关也同时是一种契机,他在面临死亡时,得以切身体验自身的存在,并以自己的理论加以观照。罗洛•梅选择了焦虑这个主题为突破点。结合深刻的焦虑体验,他仔细阅读了弗洛伊德的《焦虑的问题》、克尔凯郭尔(Kierkegaard)的《焦虑的概念》( The Concept of Anxiety)以及叔本华(Athur Schopenhauer)、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等人的著作。他认为,在当时的疾病状况下,克尔凯郭尔的话更能打动他的心,因为它触及了焦虑的最深层结构,即人类存在的本体论问题。从疾病中康复之后,罗洛•梅在蒂利希的指导下,以其亲身体验和内心感悟写出博士学位论文《焦虑的意义》( The Meaning of Anxiety)。1949年,他以优异成绩获得哥伦比亚大学授予的第一个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博士学位论文的完成,标志着罗洛•梅思想的形成。此时,他已届不惑之年。
3bj}*`$Z"|\Q$d0心理学空间 c3Tvb`:u N,[

R6zA,k/A"Px9h(f*P0自20世纪50年代起,罗洛•梅的学术成就突飞猛进。他陆续出版多种著作,将存在心理学拓展到爱、意志、权力、创造、梦、命运、神话等诸多主题。同时,他也参与到心理学的历史进程中。这一方面表现在他对发展美国存在心理学的贡献上。1958年,他与安吉尔(Ernest Angel)和艾伦伯格(Henri Ellenberger)合作主编了《存在:精神病学与心理学的新方向》( Existence:A New Dimension in Psychiatry and Psychology),向美国介绍欧洲的存在心理学和存在心理治疗思想,此书标志着美国存在心理学本土化的完成。1958—1959年,罗洛•梅组织了两次关于存在心理学的专题讨论会。第一次专题讨论会后来形成了美国心理治疗家学院;第二次是1959年在美国心理学会辛辛那提年会上举行的存在心理学特别专题讨论会,这是存在心理学第一次出现在美国心理学会官方议事日程上。这次会议的论文集由罗洛•梅主编,并以《存在心理学》为名( Existential Psychology, 1960)出版,该书推动了美国存在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1959年,他开始主编油印的《存在探究》杂志,该杂志后改为《存在心理学与精神病学评论》,成为存在心理学和精神病学会的官方杂志。正是由于这些工作,罗洛•梅被誉为“美国存在心理学之父”。另一方面,罗洛•梅积极参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活动,推动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1963年,他参加了在费城召开的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会成立大会,此次会议标志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诞生。1964年,他参加了在康涅狄格州塞布鲁克召开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大会,此次会议标志着人本主义心理学为美国心理学界所承认。他曾对行为主义者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的环境决定论和机械决定论提出过严厉的批评,也不赞成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本能决定论和泛性论观点,将精神分析改造为存在分析。他还通过与其他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争论,推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健康发展。其中最有名的是他与罗杰斯(Karl Rogers)的著名论辩,他反对罗杰斯的性善论,提倡善恶兼而有之的观点。
(]%h ue$EF._ WO0
$?W,n9S#cf)N$h#lZ0
TP9e+m`.`Feu020世纪50年代中期,罗洛•梅积极参与纽约州立法,反对美国医学会试图把心理治疗作为医学的一个专业,只有医学会的会员才能具有从业资格的做法。在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早期,罗洛•梅投身反对越南战争、反核战争、反种族歧视运动以及妇女自由运动,批评美国文化中欺骗性的自由与权力观点。到了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罗洛•梅承认自己成为一名更加温和的存在主义者,反对极端的主观性和否定任何客观性。他坚持人性中具有恶的一面,但对人的潜能运动和会心团体持朴素的乐观主义态度。
{3P%vY;HX6Qz0心理学空间/Uf E4ew9|

&H#aNFm'c01948年,罗洛•梅成为怀特研究院的一名成员;1952年,升为研究员;1958年,担任该研究院的院长;1959年,成为该研究院的督导和培训分析师,并一直工作到1974年退休。罗洛•梅曾长期担任纽约市的社会研究新学院主讲教师(1955—1976),他还先后做过哈佛大学(1964)、普林斯顿大学(1967)、耶鲁大学(1972)、布鲁克林学院(1974—1975)的访问教授,以及纽约大学的资深学者(1971)和加利福尼亚大学雷根特学院的教授(1973)。此外,他还曾担任过纽约心理学会和美国精神分析学会主席等多种学术职务。
5B-vIk3a4Gj:D0
"k)Lw/qI%bZ:~0
kx3v"l Z/dn01975年,罗洛•梅移居加利福尼亚,继续他的私人临床实践,并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大本营塞布鲁克研究院和加利福尼亚职业心理学学院工作。心理学空间2jU"]pW4b3m
心理学空间uy$R0{n Tly J

*\D(N a+E\;HGxA0罗洛•梅与弗洛伦斯•德弗里斯(Florence DeFrees)于1938年结婚。他们在一起度过了30年的岁月后离婚。两人生有一子两女,儿子罗伯特•罗洛(Robert Rollo)曾任阿默斯特学院的心理咨询主任,女儿卡罗林•简(Carolyn Jane)和阿莱格拉•安妮(Allegra Anne)是双胞胎,前者是社会工作者治疗师和画家,后者是纪录片创作者。罗洛•梅的第二任妻子是英格里德•肖勒(Ingrid Scholl),他们于1971年结婚,十年后分手。1988年,他与第三任妻子乔治亚•米勒•约翰逊(Georgia Miller Johnson)走到一起。乔治亚是一位荣格学派的分析心理学治疗师,她是罗洛•梅的知心伴侣,陪伴他走过了最后的岁月。1994年10月22日,罗洛•梅因多种疾病在加利福尼亚的家中逝世。心理学空间 AVuO-L}'}K| C,y
罗洛•梅先后曾获得十多个名誉博士学位和多种奖励,他尤为得意的是两次获得克里斯托弗奖章,以及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临床心理学科学和职业杰出贡献奖和美国心理学基金会颁发的心理学终身成就奖章。
'H't^X]:l)b0
OH&g J@,X }0
:em lh9N^01987年,塞布鲁克研究院建立了罗洛•梅中心。该中心由一个图书馆和一个研究项目组成,鼓励研究者以罗洛•梅的精神进行研究和出版作品。1996年,美国心理学会人本主义心理学分会设立了罗洛•梅奖。这表明罗洛•梅在今天依然产生着影响。
AsA5J'DvH%l0心理学空间3Ds#N bo?3[dD,IV
二、罗洛•梅的基本著作心理学空间iW uz)a'P:mV}@
心理学空间w]\4z*GV
罗洛•梅一生著述丰富,出版了20余部著作,发表了许多论文。他在80岁高龄时,仍然坚持每天写作四个小时。我们按他思想发展的历程来介绍其主要作品。
(dDt _p9])Qm3U0心理学空间6a2K j MVSy
罗洛•梅的两部早期著作是《咨询的艺术:怎样给予和获得心理健康》(1939)和《创造性生命的源泉:人性与神的研究》( The Springs of Creative Living: A Study of Human Nature and God,1940)。《咨询的艺术:怎样给予和获得心理健康》一书是罗洛•梅于1937年和1938年在教会举行的“咨询与人格适应”研讨会上的讲稿。该书是美国出版的第一部心理咨询著作,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该书再版多次,到1989年已印刷15万册。在这部著作中,罗洛•梅提倡在理解人格的基础上进行咨询实践。他认为,人格是生活过程的实现,它围绕生活的终极意义或终极结构展开。咨询师通过共情和理解,调整患者人格内部的紧张,使其人格发生转变。该书虽然明显有精神分析和神学的痕迹,但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罗洛•梅的后期思想。《创造性生命的源泉:人性与神的研究》一书与前一部著作并无大的差异,只是更明确地表述了健康人格和宗教信念。在与里夫斯(Clement Reeves)的通信中,罗洛•梅表示拒绝该书再版。这一时期出版的著作还有《咨询服务》( The Minsitry of Counseling,1943)一书。
wuD]a/\g nTO0y0心理学空间V7e?V&^'Ht
罗洛•梅思想形成的标志是《焦虑的意义》( The Meaning of Anxiety,1950)的问世。该书是在他的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在这部著作中,罗洛•梅对焦虑进行了系统研究。他在考察哲学、生物学、心理学和文化学的焦虑观基础上,通过借鉴克尔凯郭尔的观点,结合临床案例,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将焦虑置于人的存在的本体论层面,视作人的存在受到威胁时的反应,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通过焦虑研究,罗洛•梅逐渐形成了以人的存在为核心的思想。在这种意义上,该书为罗洛•梅此后的著作奠定了框架基础。心理学空间0k}8{&LiXU,x{,u}/e

HK!i+R+r01953年,罗洛•梅出版了《人的自我寻求》,这是他早期最畅销的一本书。他用自己的思想对现代社会进行了整体分析。他以人格为中心,探究了在孤独、焦虑、异化和冷漠的时代自我的丧失和重建,分析了现代社会危机的心理学根源,指出自我的重新发现和自我实现是其根本的出路。该书涉及自由、爱、创造性、勇气和价值等一系列重要主题,这些主题是罗洛•梅此后逐一探讨的问题。可以说,该书是罗洛•梅思想全面展开的标志。心理学空间V,y1fct
心理学空间d5O$QD3\
在思想形成的同时,罗洛•梅还积极推进美国存在心理学的发展。这首先反映在他与安吉尔和艾伦伯格合作主编的《存在:精神病学与心理学的新方向》(1958)中。该书是一部译文集, 收录了欧洲存在心理学家宾斯万格(Ludwig Binswanger)、明可夫斯基(Eugene Minkowsik)、范•盖布萨特尔(V.E.von Gebsattel)、斯特劳斯(Erwin W.Straus)、库恩(Roland Kuhn)等人的论文。罗洛•梅撰写了两篇长篇导言:《心理学中存在运动的起源和意义》和《存在心理治疗的贡献》。这两篇导言清晰明快地介绍了存在心理学的思想,其价值不亚于后面欧洲存在心理学家的论文。该书被誉为美国存在心理学的《圣经》。罗洛•梅对美国存在心理学发展的推进还反映在他主编的《存在心理学》中。书中收入了罗洛•梅的两篇论文:《存在心理学的产生》和《心理治疗的存在基础》。心理学空间.vrFE'om` At
心理学空间C.[Z[r3IDC
1967年,罗洛•梅出版了《存在心理治疗》( Existential Psychotherapy),该书由罗洛•梅为加拿大广播公司系列节目“观念”所做的六篇广播讲话结集而成。该书简明扼要地阐述了罗洛•梅的许多核心观点,其中许多主题在罗洛•梅以后的著作中以扩展的形式出现。次年,他与利奥波德•卡利格(Leopold Caligor)合作出版了《梦与象征:人的潜意识语言》( Dreams and Symbols:Man's Unconscious Language)。他们在书中通过分析一位女病人的梦,阐发了关于梦和象征的观点。在他们看来,梦反映了人更深层的关注,它能够使人超越现实的局限,达到经验的统一。同时,梦能够使人体验到象征,象征则是将各种分裂整合起来的自我意识的语言。罗洛•梅关于象征的观点还见于他主编的《宗教与文学中的象征》( Symbolism in Religion and Literature,1960)一书,该书收入了他的《象征的意义》一文,该文还收录在《存在心理治疗》中。心理学空间1K$I9vBK7S*Z

o+EI$^nXJZr0S01969年,罗洛•梅出版了《爱与意志》( Love and Will)。该书是罗洛•梅最富原创性和建设性的著作,一经面世,便成为美国最受欢迎的畅销书之一,曾荣获“爱默生”奖。写作该书时,罗洛•梅与第一任妻子的婚姻正走向尽头。因此,该书既是他对自己生活的反思,也是对现代社会的深刻洞察。该书阐述了他对爱与意志的心理学意义的看法,分析了爱与意志、愿望、选择和决策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罗洛•梅将这些主题置于现代社会情境下,揭示了人们日趋恶化的生存困境,并呼吁通过正视自身、勇于担当来成长和发展。
Y9r1vW!|K6cD8TZl0
:n2SIy%to)?0从20世纪70年代起,罗洛•梅开始将自己的思想拓展到诸多领域。1972年,他出版了《权力与无知:寻求暴力的根源》( Power and Innocence: A Search for the Sources of Violence)。正如其副标题所示,该书目的在于探讨美国社会和个人的暴力问题,阐述了在焦虑时代人的困境与权力的关系。罗洛•梅从社会中的无力感出发,认为当无力感导致冷漠,而人的意义感受到压抑时,就会爆发不可控制的攻击。因此,暴力是人确定自我进而发展自我的一种途径,当然这并非整合性的途径。围绕自我的发展,罗洛•梅又陆续出版了《创造的勇气》( The Courage to Create,1975)和《自由与命运》(Freedom and Destiny,1981)。在《创造的勇气》中,罗洛•梅探讨了创造性的本质、局限以及创造性与潜意识和死亡等的关系。他认为,只有通过需要勇气的创造性活动,人才能表现和确定自己的存在。在《自由与命运》中,罗洛•梅将自由与命运视作矛盾的两端。人是自由的,但要受到命运的限制;反过来,只有在自由中,命运才有意义。在二者间的挣扎和奋斗中,突现出人自身以及人的存在。在《祈望神话》( The Cry for Myth,1991)中,罗洛•梅将主题拓展到神话上。这是他生前最后一部重要的著作。罗洛•梅认为,神话能够展现出人类经验的原型,能够使人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遗忘了神话,与此同时也意识不到自身的存在,由此导致人的迷失。心理学空间 A\+c E#YY;A
罗洛•梅还先后出版过两部文集,分别是《心理学与人类困境》( Psychology and the Human Dilemma,1967)和《存在之发现》(The Discovery of Being,1983)。《心理学与人类困境》收录了罗洛•梅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表的论文。如书名所示,该书探讨了在焦虑时代生命的困境,阐明了自我认同客观现实世界的危险,指出自我的觉醒需要发现内在的核心性。从这种意义上,该书是对《人的自我寻求》中主题的进一步深化。罗洛•梅将现代人的困境追溯到人生存的种种矛盾上,如理性与非理性、主观性与客观性等。他对当时的心理学尤其是行为主义对该问题的忽视提出严厉批评。《存在之发现》以他在《存在:精神病学与心理学的新方向》中的导言为主题,较全面地展现了他的存在心理学和存在治疗思想。该书是在存在心理学和存在心理治疗最简明、最权威的导论性著作。心理学空间x6V,Nx)]k)~7B0}

jU7Y?6F"Q:Z l0罗洛•梅深受存在哲学家蒂利希的影响,先后出版了三本关于回忆保罗•蒂利希的书,它们分别是《保卢斯:友谊的回忆》( Paulus: Reminiscences of a Friendship,1973)、《作为精神导师的保卢斯•蒂利希》(Paulus Tillisch As Spiritual Teacher,1988)和《保卢斯:导师的特征》( Paulus:The Dimensions Of A Teacher,1988)心理学空间gk2h,r)j}]5Vk0nV$?f s
心理学空间Tg~e e)F T
罗洛•梅积极参与人本主义心理学运动,他与罗杰斯和格林(Thomas C. Greening)合著了《美国政治与人本主义心理学》(American politics and humanistic psychology,1984),还与罗杰斯、马斯洛(Abraham Maslow)合著了《政治与纯真:人本主义的争论》(Politics and Innocence: A Humanistic Debate, 1986)。心理学空间/j(UhDo$|8`!t8M

;\(Y(Au L01985年,罗洛•梅出版了自传《我对美的追求》(My Quest for Beauty,1985)。作为一个学者,他在回顾自己的一生时,以自己的理论对美进行了审视。贯穿全书的是他早年就印刻在内心的古希腊艺术精神。在他对生活的叙述中,不断涉及爱、创造性、价值、象征等主题。
t?X(H.`f*r!O0心理学空间!T ]\ g}i]
罗洛•梅的最后一部著作是与他晚年的朋友和追随者施奈德合著的《存在心理学:一种整合的临床观》( The Psychology of Existence: An Integrative, Clinical Perspective,1995)。该书是为新一代心理治疗实践者所写的教科书,可视作《存在:精神病学与心理学的新方向》的延伸。在该书中,罗洛•梅提出了整合、折中的存在心理学观点,并把他的人生体验用于心理治疗,对自己的思想作了最后的总结。
Q"R j;C2Tj-g5J'V h0
H(CA\"WAYc0此外,罗洛•梅还经常发表电视和广播讲话,留下了许多录像带和录音带,如《意志、愿望和意向性》( Will, Wish and Intentionally,1965)、《意识的维度》(Dimensions of Consciousness,1966)、《创造性和原始生命力》(Creativity and the Diamonic,1968)、《暴力和原始生命力》(Violence and the Diamonic,1970)、《发展你的内部潜源》(Developing Your Inner Resources,1980)等。
!d dj'h"k+lOh0心理学空间F0LY[9a%m HD$M
三、罗洛•梅的主要理论

3O-kWr/iU/_.da0罗洛•梅的思想围绕人的存在展开,我们从以下四方面阐述他的主要理论观点。
(L#@+U2I+]&_w0
u5O*gC^S k(F0(一)存在分析观
}'Tg!w3S]^0心理学空间 YL}$T'} S6kNi
在人类思想史上,存在问题一直是令人困扰的谜团。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存在之为存在,这个永远令人迷惑的问题,自古以来就被追问,今日还在追问,将来还会永远追问下去。”有时,我们也会产生如古人一样令人惊讶的困惑:自己居然活在这个世上。但对这个困惑的深入思考,主要是存在主义哲学进行的。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是存在主义的先驱,他在反对哲学家黑格尔(G.W.F.Hegel)的纯粹思辨的形而上学的基础上,提出关注现实的人的存在,如人的焦虑、烦闷和绝望等。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第一个真正地将存在作为问题提了出来。他从区分存在与存在者入手,认为存在只能通过存在者而存在。在诸种存在者中,只有人的存在最为独特。这是因为,只有人的存在才能将存在的意义彰显出来。与海德格尔同时代的萨特(Jean Paul Sartre)、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n Ponty)、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和蒂利希等人都对存在主义进行了阐发,并对罗洛•梅产生了重要影响。当然,罗洛•梅着重于人的存在的心理层面,不同于哲学家们的思辨探讨,具有自身独特的风格。心理学空间n#gln:N&a5X4im:~

gv|2m%J7~ y4H:z9a01.存在的核心
2F(f8} }3zNKx^6fN0心理学空间[uY v7Y(f T&p:M
罗洛•梅关于人的存在的观点最为核心的是存在感。所谓存在感,就是指人对自身存在的经验。他认为,人不同于动物之处,就在于他具有自我存在的意识,能够意识到自身的存在,这就是存在感。存在感和我们日常较为熟悉的自我意识是较为接近的,但他指出,自我意识并非纯知性的意识,如知道我当前的工作计划。自我意识是对自身的体验,如感受到自己沉浸到自然万物之中。心理学空间/Z3jJi1{V%uzVm

Q ?c3L_{+X0罗洛•梅认为,人在意识到自身的存在时,能够超越各种分离,实现自我整合。只有人的自我存在意识才能够使人的各种经验得以连贯和统整,将身与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联为一体。在这种意义上,存在感是通向人的内心世界的核心线索。看待一个人,尤其是其心理健康状况如何,应当视其对自身的感受而定。存在感越强、越深刻,个人自由选择的范围就越广,人的意志和决定就越具有创造性和责任感,人对自己命运的控制能力就越强。反之,当一个人丧失了存在感,意识不到自我的存在价值,就会听命于他人,不能自由地选择和决定自己的未来,就会导致心理疾病。心理学空间2_1Z9l!@ lm$kTy Z
心理学空间|@ a%S#kSQ
2.存在的本质心理学空间w"eha:xp
当人通过存在感体验到自己的存在时,他首先会发现,自己是活在这个世界之中的。存在的本质就是存在于世(being in the world)。人存在于世界之中,与世界密不可分,共同构成一个整体,在生成变化中展现自己的丰富面貌。中国俗语“人生在世”就说明了这一点。人的存在于世意味着:(1)人与世界是不可分的整体。世界并非外在于人的存在,并非如行为主义所说的,是客观成分(如引起人的反应的刺激)的总和。事实上,人在世界之中,与事物存在独特的意义关联。比如人看到一块石头,石头并非客观的刺激,它对人有着独特的意义,人的内心也许会浮起久远的往事,继而欢笑或悲伤。(2)人的存在始终是现实的、个别的和变化的。人一生下来,就存在于世界之中,与具体的人或物打交道。换句话说,人是被抛(thrownness)到这个世界上的,人要现实地接受世界中的一切,也就是接受自己的命运。而且,人的存在始终在生成变化之中,人要在过去的基础上,朝向未来发展。人在变化中展现出不同于他人的自己独特的经验。(3)人的存在又是自己选择的。人在世界中并非被动地承受一切,而是通过自己的自由选择,并勇于承担由此带来的责任,发展自己,实现自己的可能性。
u(V;ZBi.V"X0
%x8N-L8bs*v03.存在的方式
],k \0]4G(lWytb0人存在于世表现为三种存在方式。(1)存在于周围世界(Umwelt)之中。周围世界是指人的自然世界或物质世界,它是宇宙间自然万物的总和。人和动物都拥有这个世界,目的在于维持生物性的生存并获得满足。对人来说,除了自然环境外,还有人的先天遗传因素、生物性的需要、驱力和本能等。(2)存在于人际世界(Mitwelt)之中。人际世界是指人的人际关系世界,它是人所特有的世界。人在周围世界中存在的目的在于适应,而在人际世界中存在的目的在于真正地与他人交往。在交往中,双方增进了解并相互影响。在这种方式中,人不仅仅适应社会,而且更主动地参与到社会的发展中去。(3)存在于自我世界(Eigenwelt)之中。自我世界是指人自己的世界,是人类所特有的自我意识世界。它是人真正看待世界并把握世界意义的基础,它告诉人,对象对自己来说具有怎样的意义。要把握对象的意义,就需要自我意识。因此,自我世界需要人的自我意识作为前提,现代人之所以失落精神活力,就在于放弃了自我世界,缺乏明确而坚强的自我意识,由此导致人际世界的表面化和虚伪化。人可以同时处于这三种方式的关系中,例如,人在进晚餐时(周围世界)与他人在一起(人际世界),并且感到身心愉悦(自我世界)。
z%Uf8]ap0Ac1S i0
3rc H@ut _ ~04.存在的特征心理学空间6Z6I%b8~Q(@
罗洛•梅认为,人的存在具有如下六种基本特征:(1)自我核心,指人以其独特的自我为核心。罗洛•梅坚持认为,每个人都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独立存在,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人可以占有其他人的自我,心理健康的首要条件就在于接受自我的这种独特性。在他看来,神经症并非对环境的适应不良。事实上,它是一种逃避,是人为了保持自己的独特性,企图逃避实际的或幻想的外在环境的威胁,其目的依然在于保持自我核心性。(2)自我肯定,指人保持自我核心的勇气。罗洛•梅认为,人的自我核心不会自然发展和成长,人必须不断地鼓励自己、督促自己,使自我的核心性趋于成熟。他把这种督促和鼓励称为自我肯定,这是一种勇气的肯定。自我肯定是一种生存的勇气,没有它,人就无法确立自己的自我,更不能实现自己的自我。(3)参与,指在保持自我核心的基础上参与到世界中去。罗洛•梅认为,个体必须保持独立,才能维护自我的核心性。但是,人又必须生活于世界之中,通过与他人分享和沟通,共享这一世界。人的独立性和参与性必须适得其所,平衡发展。一方面,过分的参与必然导致远离自我核心,现代人之所以感到空虚、无聊,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顺从、依赖和参与过多,脱离了自我核心。另一方面,过分的独立会将自己束缚在狭小的自我世界内,缺乏正常的交往,必然损害人的正常发展。(4)觉知,指人与世界接触时所具有的直接感受。觉知是自我核心的主观方面,人通过觉知可以发现外在的威胁或危险。动物身上的觉知即警觉。罗洛•梅认为,觉知一旦形成习惯,往往变成自动化的行为,会在不知不觉中进行,因此它是比自我意识更直接的经验。觉知是自我意识的基础,人必须经过觉知,才能形成自我意识。
J-~ ynWck$`&Y0(5)自我意识,指人特有的觉知现象,是人能够跳出来反省自己的能力。它是人类最显著的本质特征,也是人不同于其他动物的标志。它使得人能够超越具体的世界,生活在“可能”的世界之中。此外,它还使得人拥有抽象观念,能用言语和象征符号与他人沟通。正是有了自我意识,人才能在面对自己、他人或世界时,从多种可能性 中进行选择。(6)焦虑,指人的存在面临威胁时所产生的痛苦的情绪体验。罗洛•梅认为,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焦虑体验。这是因为,人有自由选择的能力,并需要为选择的结果承担责任。潜能的衰弱或压抑会导致焦虑。在现实世界中,人常常感觉到无法完美地实现自己的潜能,这种不愉快的经验会给人类带来无限的烦恼和焦虑。此外,人对自我存在的有限性即死亡的认识也会引起极度的焦虑。心理学空间5]6\`6A*r8`M

+n4K~ Sl~'IM$u0(二)存在人格观
5A R@s Mi4r0心理学空间\iw-__#x:XQ
在罗洛•梅看来,人格所指的是人的整体存在,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意志的人。他强调要将人的内在经验视作心理学研究的首要对象,而不应仅仅专注于外显的行为和抽象的理论解释。他曾指出,要想正确地认识人的真相,揭示人的存在的本质特征,必须重新回到生活的直接经验世界,将人的内在经验如实描述出来。心理学空间KAh9Szm!nI;I

Q,y/J%~0}` C]#o01.人格结构
2F2lj-FXS/bo0罗洛•梅在《咨询的艺术》一书中阐释了人格的本质结构。他认为,人的存在的四种因素,即自由、个体性、社会整合和宗教紧张感构成人格结构的基本成分。(1)自由。自由是人格的基本条件,是人整个存在的基础。罗洛•梅认为,人的行为并非如弗洛伊德所认为的那样,是盲目的,也非如行为主义所认为的那样,是环境决定的。人的行为是在自由选择的过程中进行的。他深信,自由选择的可能性不仅是心理治疗的先决条件,同时也是使病人重获责任感,重新决定自己生活的唯一基础。当然,自由并不是无限的,它受到时空、遗传、种族、社会地位等方面的限制。人恰恰是在利用现实限制的基础上进行自由选择,实现自己的独特性。(2)个体性。个体性是自我区别于他人的独特性,它是自我的前提。罗洛•梅强调,每一个自由的个体都是独立自主,与众不同的,而且在形成他独特的生活模式之前,人必须首先接受他的自我。人格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自我无法个体化,丧失了自我的独特性。(3)社会整合。社会整合是指个人在保持自我独立性的同时,参与社会活动,进行人际交往,以个人的影响力作用于社会。社会整合是完整存在的条件。罗洛•梅在这里使用“整合”而非“适应”,目的在于表明人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他反对将社会适应良好作为心理健康的最佳标准。他认为,正常的人能够接受社会,进行自由选择,发掘社会的积极因素,充实和实现自我。(4)宗教紧张感。宗教紧张感是存在于人格发展中的一种紧张或不平衡状态,是人格发展的动力。罗洛•梅认为,人从宗教中能够获得人生的最高价值和生命的意义。宗教能够提升人的自由意志,发展人的道德意识,鼓励人负起自己的责任,勇敢地迈向自我实现。宗教紧张感的明显证明是人不断体验到的罪疚感。当人不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时,就会体验到罪疚感。这种体验能够使人不断产生心理紧张,由此推动人格发展。
H1cSk[k5uTtt0
2tlQ${.Nq9LuA^.S02.人格发展
Jx/XsT8C0罗洛•梅以自我意识为线索,通过人摆脱依赖、逐渐分化的程度,勾勒出人格发展的四个阶段。心理学空间8cj0R]~&xlj1V%z
第一阶段为纯真阶段,主要指二、三岁之前的婴儿时期。此时人的自我尚未形成,处于前自我时期。人的自我意识也处于萌芽状态,甚至可以称处于前自我意识时期。婴儿在本能的驱动下,做自己必须要做的事情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婴儿虽然割断了脐带,从生理上脱离了母体,甚至具有了一定程度的意志力,如可以通过哭喊来表明其需要,但他在很大程度上受缚于外界尤其是自己的母亲,并未在心理上“割断脐带”。婴儿在这一阶段形成了依赖性,并为此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心理学空间t+k$gS'L)f
第二阶段为反抗阶段,主要指二、三岁至青少年时期。此时的人主要通过与世界相对抗来发展自我和自我意识。他竭力去获得自由,以确立一些属于自己的内在力量。这种对抗甚至夹杂着挑战和敌意,但他并未完全理解与自由相伴随的责任。此时的人处于冲突之中。一方面,他想要按自己的方式行事,另一方面,他又无法完全摆脱对世界特别是父母的依赖,希望父母能给他们一定支持。因此,如何恰当地处理好独立与依赖之间的矛盾,是这一阶段人格发展的重要问题。心理学空间'k,A(|3[ Y)j1z?

lg&`%uOR/q|4y0第三阶段为平常阶段,这一阶段与上一阶段在时间上有所交叉,主要指青少年之后的时期。此时的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原谅自己的偏见,能够在选择中承担责任。他能够产生内疚感和焦虑以承担责任。现实社会中的大多数人都处于这一阶段,但这并非真正成熟的阶段。由于伴随着责任的重担,此时的人往往采取逃避的方式,依从传统的价值观。所以,社会生活中的很多心理问题都是这一阶段的反映。心理学空间~2f w3Z1`FgzOw
心理学空间2Y&u(T p#M,CbXI0lD)E
第四阶段为创造阶段,主要指成人时期。此时的人能够接受命运,以勇气面对人生的挑战。他能够超越自我,达到自我实现。他的自我意识是创造性的,能够超越日常的局限,达到人类存在最完善的状态。这是人格发展的最高阶段。真正达到这一阶段的人是很少的。只有那些宗教与世俗中的圣人以及伟大的创造性人物才能达到这一阶段。不过,常人有时在特殊时刻也能够体验到这一状态,如听音乐或体验到爱或友谊时,但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心理学空间)]q X;kR m
心理学空间].jB"K(sO}!i$XT
(三)存在主题观
+ub {%q}P ]8O2f3V0
;D`%m{X4d`w0罗洛•梅研究了人的存在的诸多方面,涉及大量的主题。我们以原始生命力、爱、焦虑、勇气和神话五个主题,来展现罗洛•梅丰富的理论观点。
iVOX'md`0心理学空间2i(_$i5Ix,vL_k
1.原始生命力
;tV3Ck8h9l6i0原始生命力(the daimonic)是一种爱的驱动力量,是一个完整的动机系统,在不同的个体身上表现出不同的驱动力量。例如,在愤怒中,人怒气冲天,完全失去了理智,完全为一种力量所掌控,这就是原始生命力。在罗洛•梅看来,原始生命力是人类经验中的基本原型功能,是一种能够推动生命肯定自身、确证自身、维护自身、发展自身的内在动力。例如,爱能够推动人与他人真正地交往,并在这种交往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j s.wIEs&p0心理学空间(`"k'?HOPc Y
原始生命力具有如下的特征:(1)统摄性。原始生命力是掌握整个人的一种自然力量或功能。例如,人们在生活中表现出强烈的性与爱的力量,人们在生气时的怒发冲冠,在激动时的慷慨激昂,人们对权力的强烈渴望等,都是原始生命力的表现。实际上,这就是指人在激情状态下不受意识控制的心理活动。(2)驱动性。原始生命力是使每一个存在肯定自身、维护自身、使自身永生和增强自身的一种内在驱力。在罗洛•梅看来,原始生命力可以使个体借助于爱的形式来增强自身生命的价值,是用来创造和产生文明的一种内驱力。(3)整合性。原始生命力的最初表现形态是以生物学为基础的“非人性的力量”,因此,要使原始生命力在人类身上发挥积极的作用,就必须用意识来加以整合,把原始生命力与健康的人类之爱融合为一体。只有运用意识的力量坦然地接受它、消化它,与它建立联系,并把它与人类的自我融为一体,才能加强自我的力量,克服分裂和自我的矛盾状态,抛弃自我的伪装和冷漠的疏离感,使人更加人性化。(4)两重性。原始生命力既具有创造性也具有破坏性。如果个体能够很好地使用原始生命力,其魔力般的力量便可在创造性中表现出来,帮助个体实现自我;若原始生命力占据了整个自我,就会使个体充满了破坏性。因此,人并非善的,也并非恶的,而是善恶兼而有之。(5)被引导性。由于原始生命力具有双重性,就需要人们有意识地对它加以指引和开导。在心理治疗中,治疗师的作用就是帮助来访者学会对自己的原始生命力进行正确的引导。心理学空间[ B1Xo9@ Zb

B%y6?^8N0罗洛•梅的原始生命力概念隐含着弗洛伊德的本能的痕迹。原始生命力如同本能一样,具有强大的力量,能够将人控制起来。不过,罗洛•梅做出了重大的改进。原始生命力不再像本能那样是趋乐避苦的,它具有积极和消极两重性,而且,通过人的主动作用,能够融入到人自身中。由此也可以看出罗洛•梅对精神分析学说的扬弃。心理学空间? yTj)HV
心理学空间$`q7bQg:^$c
2.爱心理学空间&]x#nEhwNR!x5~_
爱是一种独特的原始生命力,它推动人与所爱的人或物相联系,结为一体。爱具有善和恶的两面,它既能创造和谐的关系,也能造成人际间的仇恨和冲突。
vtw-BcI9Z;Im0心理学空间$oB0i1S7M1|
罗洛•梅关于爱的观点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早期,他对爱进行了描述性研究,指出爱具有如下特征:爱以人的自由为前提;爱是实现人的存在价值的一种由衷的喜悦;爱是一种设身处地的移情;爱需要勇气;最完满的爱的相互依赖要以“成为一个自行其是的人”的最完满的创造性能力为基础;爱与存在于世的三种方式都有联系,爱可以表现为自然世界中的生命活力、人际世界中的社会倾向、自我世界中的自我力量;爱把时间看作是定性的,是可以直接体验到的,是具有未来倾向的。心理学空间 LX3@Vw'QN!U
心理学空间;x*Uk2tON+^
后来,罗洛•梅在《爱与意志》中,将爱置于人的存在层面,把它视作人存在于世的一种结构。爱指向统一,包括人与自己潜能的统一,与世界中重要的他人的统一。在这种统一中,人敞开自己,展现自己真正的面貌,同时人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更肯定自己的价值。这里体现出前述存在的特征:人在参与过程中,保持自我的核心性。罗洛•梅还进一步区分出四种类型的爱:(1)性爱,指生理性的爱,它通过性活动或其他释放方式得到满足;(2)厄洛斯(Eros),指爱欲,是与对象相结合的心理的爱,在结合中,能够产生繁殖和创造;(3)菲利亚(Philia),指兄弟般的爱或友情之爱;(4)博爱,指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的幸福而不希望从中得到任何回报的爱。在罗洛•梅看来,完满的爱是这四种爱的结合。但不幸的是,现代社会倾向于将爱等同于性爱,现代人将性成功地分离出来并加以技术化,从而出现性的放纵。在性的泛滥的背后,爱却被压抑了,由此人忽视了与他人的联系,忽视了自身的存在,出现冷漠和非人化。心理学空间]$S_w`;ok,`
心理学空间BU;K)U:[-Q
3.焦虑
-Jr0t9|d0在罗洛•梅看来,个体作为人的存在的最根本价值受到威胁,自身安全受到威胁,由此引起的担忧便是焦虑。焦虑和恐惧与价值有着密切的关系。恐惧是对自身一部分受到威胁时的反应,当然恐惧存在特定的对象,而焦虑没有。如前所述,焦虑是存在的特征之一。在这种意义上,罗洛•梅将焦虑视作自我成熟的积极标志。但是,在现代社会中,由于文化的作用,焦虑逐渐加剧。罗洛•梅特别指出,西方社会过分崇拜个人主义,过于强调竞争和成就,导致了从众、孤独和疏离等心理现象,使人的焦虑增加。当人通过竞争与奋斗试图克服焦虑时,焦虑反而又加剧了。20世纪文化的动荡,使得个人依赖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受到削弱,也造成焦虑的加剧。心理学空间1z$U/`5xO3z8pF4T

g3VVSQ0罗洛•梅区分出两种焦虑:正常焦虑和神经症焦虑。正常焦虑是人成长的一部分。当人意识到生老病死不可避免时,就会产生焦虑。此时重要的是直面焦虑和焦虑背后的威胁,从而更好地过当下的生活。神经症焦虑是对客观威胁作出的不适当的反应。人使用防御机制应对焦虑,并在内心冲突中出现退行。罗洛•梅曾指出,病态的强迫性症状实际是保护脆弱的自我免受焦虑。为了建设性地应对焦虑,罗洛•梅建议使用以下几种方法:用自尊感受到自己能够胜任;将整个自我投身于训练和发展技能上;在极端的情境中,相信领导者能够胜任;最后通过个人的宗教信仰,来发展自身,直面存在的困境。心理学空间g3l(J'U1[+@q W
心理学空间#f|?O'U/Z
4.勇气
7[.e6vb[Q5iXH0在存在的特征中,自我肯定是指人保持自我核心的勇气。因此,勇气也与人的存在有着密切的关联。罗洛•梅指出,勇气并非面对外在威胁时的勇气,它是一种内在的素质,是将自我与可能性联系起来的方式和渠道。换句话说,勇气能够使得人面向可能的未来。它是一种难得的美德。罗洛•梅认为,勇气的对立面并非怯懦,而是缺乏勇气。现代社会中的一个严峻的问题是,人并非禁锢自己的潜能,而是人由于害怕被孤立,从而置自己的潜能于不顾,去顺从他人。
0v(on6Pf0心理学空间3|9XOY;np
罗洛•梅区分出四种勇气:(1)身体勇气,指与身体有关的勇气,它在美国西部开发时代的英雄人物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他们能够忍受恶劣的环境,顽强地生存下来。但在现代社会中,身体勇气已退化成为残忍和暴力。(2)道德勇气,指感受他人苦难处境的勇气。具有较强道德勇气的人,能够非常敏感地体验到他人的内心世界。(3)社会勇气,指与他人建立联系的勇气,它与冷漠相对立。罗洛•梅认为,现代人害怕人际的亲密,缺乏社会勇气,结果反而更加空虚和孤独。(4)创造勇气,这是最重要的勇气,它能够用于创造新的形式和新的象征,并在此基础上推进新社会的建立。
!S DhE5b!L_ie"s?0心理学空间6Q*x8Y9Xb!p'w^ j'F @ B
5.神话心理学空间"f#}lD-Z?
神话是罗洛•梅晚年思考的一个重要主题。他认为,20世纪的一个重大问题是价值观的丧失。价值观的丧失使得个人的存在感面临严峻的威胁。当人发现自己所信赖的价值观念忽然灰飞烟灭时,他的自身价值感将受到极大的挑战,他的自我肯定和自我核心等都会出现严重的问题。在这种情境下,现代人面临如何重建价值观的问题。在这方面,神话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途径。罗洛•梅认为,神话是传达生活意义的主要媒介。它类似分析心理学家荣格(Carl Gustav Jung)所说的原型,但它既可以是集体的,也可以是个人的,既可以是潜意识的,也可以是意识的。如《圣经》就是现代西方人面对的最大的神话。
x ]A$HHm#m9]s0心理学空间7Tq2Hf$}3@:k"@^SK
神话通过故事和意象,能够给人提供看待世界的方式,能够使人表述关于自身与世界的经验,使人体验自身的存在。《圣经》通过其所展现的意义世界,能够为人的生活指引道路。正是在这种意义上,罗洛•梅认为,神话是给予我们的存在以意义的叙事模式,能够在无意义的世界中让人获得意义。他指出,神话的功能是,能够提供认同感、团体感,支持我们的道德价值观,并提供看待创造奥秘的方法。因此,重建价值观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通过好的神话来引领现代人前进。罗洛•梅尤其提倡鼓励人们运用加强人际关系的神话,以这类神话替代美国流传已久的分离性的个体神话,能够推动人们走到一起,重建社会。
J:t`3Qe}0
5]{g&p-_WsK"|7H0(四)存在治疗观
"Y6Z8x&k }P}!{1R0心理学空间.}u4t9W$f
1.治疗的目标
0p8J&R@ i#Dm0罗洛•梅认为,心理治疗的首要目的并不在于症状的消除,而是使患者重新发现并体认自己的存在。心理治疗师不需要帮助病人认清现实,采取与现实相适应的行动,而是需要加强病人的自我意识,与病人一起,发掘病人的世界,认清其自我存在的结构与意义,由此揭示病人为什么选择目前的生活方式。因此,心理治疗师肩负双重的任务,一方面要了解病人的症状,另一方面要进一步认清病人的世界,认识到他存在的境况。后一方面比前一方面更难,也更容易为一般的心理治疗师所忽视。心理学空间}i0u6VMVtR

!i0eUI;d"o0具体来说,存在心理治疗一般强调两点。首先,患者通过提高觉知水平,增进对自身存在境况的把握,从而作出改变。心理治疗师要提供途径,使病人检查、直面、澄清并重新进入他们对生活的理解,进入他们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其次,心理咨询师使病人提高自由选择的能力并承担责任,使病人能够充分觉知到自己的潜能,并在此基础上变得更敢于采取行动。心理学空间 `]'Q:Eb"E7H
心理学空间Ze SX e4H6jx
2.治疗的原则和方法心理学空间w'vm{@+Ca7O"Q!C
罗洛•梅将心理治疗的基本原则归纳为四点:(1)理解性原则,指治疗师理解病人的世界,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够使用技术。(2)体验性原则,指治疗师要促进患者对自己存在的体验,这是治疗的关键。(3)在场性原则,治疗师应排除先入之见,进入到与病人间的关系场中。(4)行动原则,指促进患者在选择的基础上投身于现实行动中。
'~&}t6n3P'I0
S+jKr,J@S"nhv0存在心理治疗从总体上看是一系列态度和思想原则,而非一种治疗的方法或体系,过多使用技术会妨碍对患者的理解。因此,罗洛•梅提出,应该是技术遵循理解,而非理解遵循技术。他尤其反对在治疗技术选择上的折中立场。他认为,存在心理治疗技术应具有灵活性和通用性,随病人及治疗阶段发生变化。在特定时刻,具体技术的使用应依赖于对病人存在的揭示和阐明而行。心理学空间 w)gZ0z5Q3WpdG

4RV,Y\ eOR03.治疗的阶段心理学空间,Q r7s,?:]'W'l c$`3H
罗洛•梅将心理治疗划分为三个阶段:(1)愿望阶段,发生在觉知层面。治疗师帮助患者,使他们拥有产生愿望的能力,以获得情感上的活力和真诚。(2)意志阶段,发生在自我意识层面,心理治疗师促进患者在觉知基础上产生自我意识的意向,例如,在觉知层面体验到湛蓝的天空,现在则意识到自己是生活于这样的世界的人。(3)决心与责任感阶段,心理治疗师促使患者从前两个层面中创造出行动模式和生存模式,从而承担责任,走向自我实现、整合和成熟。
{$v'Mp'T0心理学空间6[*q(J U"d4I
四、罗洛•梅的历史意义

#c{{{,A5~0(一)开创了美国存在心理学心理学空间+G U8Kz$e1~Gx-m
在罗洛•梅之前,虽然有少数美国学者研究存在心理学,但主要是对欧洲存在心理学的引介,而罗洛•梅则形成了自己独特而系统的存在心理学理论体系。前已述及,他对欧洲心理学作了较全面的介绍,通过1958年的《存在:精神病学与心理学的新方向》一书,使得美国存在心理学完成了本土化。他还从存在分析观、存在人格观、存在主题观、存在治疗观四个层面系统展开,由此形成了美国第一个系统的存在心理学理论体系。在此基础上,罗洛•梅还进一步提出“一门研究人的科学”(a woking science of man),这是关于人及其存在整体理解与研究的科学。这门科学不是停留在了解人的表面,而旨在理解人存在的结构方式,发展强烈的存在感,促使其重新发现自我存在的价值。罗洛•梅与欧洲存在心理学家一样,以存在主义和现象学为哲学基础,以人的存在为核心,以临床治疗为方法,重视焦虑和死亡等问题。但他又对欧洲心理学进行了扬弃,生发出自己独特的理论观点。他不像欧洲存在心理学家那样过于重视思辨分析,他更重视对人的现实存在尤其是现代社会境遇下人的生存状况的分析。尤为独特的是,他更重视人的建设性的一面。例如,他强调人的潜能观点。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他给存在心理学贴上了美国的“标签”,使得美国出现了真正本土化的存在心理学。他还影响了许多学者,推动了美国存在心理学的发展和深化。布根塔尔(James Bugental)、雅洛姆(Irvin Yalom)和施奈德(Kirk J. Schneider)等人正是在他的基础上,将美国存在心理学推向了新的高度。
b:u7q f"aVq t*ZG0
CA+x8_'?[0(二)推进了人本主义心理学心理学空间F1_(KZ.c/@
罗洛•梅在心理学史上的另一突出贡献是推进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从前述他的生平中可以看出,他亲自参与并推进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历史进程。从思想观点上看,他以探究人的经验和存在感为目标,重视人的自由选择、自我肯定和自我实现的能力,将人的尊严和价值放在心理学研究的首位。他对传统精神分析进行了扬弃,将其引向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方向,并对行为主义的机械论进行了批判。因此,罗洛•梅开创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自我选择论取向,这不同于马斯洛和罗杰斯强调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自我实现论取向,从而丰富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体系。正是在这种意义上,罗洛•梅成为与马斯洛和罗杰斯并驾齐驱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三位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_ ~v:vX7~jy}4?0
+p%M_%L6Q5J5|0罗洛•梅还通过理论上的争论,推进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健康发展。前面提到,他从原始生命力的两重性,引出人性既有善的一面,又有恶的一面。他不同意罗杰斯人性本善的观点。他重视人的建设性,同时也注意到人的不足尤其是破坏性的一面。与之相比,罗杰斯过于强调人的建设性,将消极因素归因于社会的作用,暗含着将人与社会对立起来的倾向。罗洛•梅则一开始就将人置于世界之中,不存在这种对立倾向。所以,罗洛•梅的思想更为现实,更趋近于人本身。除了与罗杰斯的论战外,罗洛•梅在晚年还对人本主义心理学中分化出来的超个人心理学提出告诫,并由此引发了争论。他认为超个人心理学强调人的积极和健康方面的倾向,存在脱离人的现实的危险。应该说,他的观点对于超个人心理学是具有重要警戒意义的。
.Hp Ci7K[?gj0心理学空间ft E;y2NP ]
(三)首创了存在心理治疗心理学空间d-P8m{"o1p
罗洛•梅在从事心理治疗的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这就是存在心理治疗。它以帮助病人认识和体验自己的存在为目标,以加强病人的自我意识,帮助病人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为己任,重视心理治疗师和病人的互动以及治疗方法的灵活性。它尤其强调提高人面对现实的勇气和责任感,将心理治疗与人生的意义等重大问题联系了起来。罗洛•梅是美国存在心理治疗的首创者,在他之后,布根塔尔和施奈德等人作了进一步发展,使得存在心理治疗成为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存在心理治疗与来访者中心疗法、格式塔疗法一起,成为人本主义心理治疗领域最为重要的三种方法。
!z1tft.X:vq\L0
xx-V os9dW`y0(四)揭示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心理学空间1W2zBy P8F
罗洛•梅不只是一位书斋式的心理学家,他还密切关注现代社会中人的种种问题。他深刻地批判了美国主流文化严重忽视人的生命潜能的倾向。他在进行临床实践的同时,并不仅仅关注面前的病人。他能够从病人的存在境况出发,结合现代社会背景来揭示现代人的生存困境。他从人的存在出发,揭示出现代人在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远离自身的存在,从而导致非人化的生存境罗洛•梅指出,现代人在存在的一系列主题上都表现出明显的问题。个体难以接受、引导并整合自己的原始生命力,从而停滞不前,无法激发自己的潜能,从事创造性的活动。他还指出,现代人把性从爱中成功地分离出来,在性解放的旗帜下放纵自身,却遗忘了爱的真正含义是与他人和世界建立联系,从而导致爱的沦丧。现代人逃避自我,不愿承担自己成为一个人的责任,在面临自己的生存处境中感到软弱无能,失去了意志力。他不敢直面自己的生存境况,不能合理利用自己的焦虑,而是躲避焦虑以保护脆弱的自我,结果使得自己更加焦虑。个体顺从世人,不再拥有直面自己存在的勇气。他感受不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处于虚空之中。在这种意义上,罗洛•梅不仅仅是一位面向个体的心理治疗师,他还是一位对现代人的生存困境进行诊断的治疗师,一位现代人症状的把脉者。当然,罗洛•梅在揭示现代人的生存困境的同时,也指出了建设性的问题解决之道,提供了救赎现代人的精神资源。不过,他留给世人的并非简易的行动指南,而是丰富的精神资源,需要世人认真地消化和吸收,由此才能返回到自身的存在中,勇敢地担当,积极地行动,重塑自己的未来。
ga4K!prn0
q6cv1a mH2O&t8~0罗洛•梅在著作中所考察的是20世纪中期的人的存在困境。现在,当时光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后,人的生存境遇依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观,甚至更加恶化。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个体所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内心的焦虑、空虚、孤独等愈发严重。人在接受社会各种新事物的同时,自身的经验却越来越多地被封存起来。与半个世纪前相比,人似乎更加远离了自身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罗洛•梅更是一位预言家,他所展现的现代人的生存图景依然需要当代人认真地对待和思考。心理学空间,B2}:_TCEN9_5c

:i#]Z+Jf'Op#\0正因为如此,罗洛•梅在生前和逝后并未被人们忽视或遗忘。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了他思想的价值,并投入到真正的行动中去。罗洛•梅的大多数著作都被多次重印或再版,并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出版。进入21世纪以来,这种趋势依然在延续。也正是基于此,我们推出这套《罗洛•梅文集》,希望能有更多的中国读者听到罗洛•梅的声音,分享他的精神资源。心理学空间;dh)C P.F&jQdv

7|%V1k.C%d/kf+M0郭本禹
)|9X M7Wx5Vi#tf q\02008年9月1日心理学空间vf|c5{lXb
于南京师范大学
,s_j[)c%B0
F3`*@8m(V.L)wh0

DE/Q7Ig'U~s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郭本禹 罗洛梅
«罗洛.梅的存在分析观阐释 罗洛·梅 Rollo May
《罗洛·梅 Rollo May》
罗洛·梅健康人格模型介绍:具备完整人格的人»
延伸阅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