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我」自己:說話時主詞的「主體建構」與「自由解放」
作者: 蔡榮裕 / 8869次阅读 时间: 2012年1月07日
来源: 北市立聯合醫院精神醫學中心 标签: 精神分析 主体建构 精神医学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2H1CAm N'K~+K0主題:什麼是「我」自己:說話時主詞的「主體建構」與「自由解放」
3F;GAJ7}%_0作者:蔡榮裕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精神醫學中心 / 松德院區思想起心理治療中心心理学空间H$b9WM:pkJ:T
台灣精神醫學通訊2010.03月心理学空间%PK)T2hrQd$Z.~
精神分析與精神醫學專欄
p&|:T9C+A0心理学空间@ {:RMim
心理学空间pT*i"K)hM~
緣起:心理学空间OQ-_"{w5|_9Z

,qWm+_/{1`!Re dkd0英國上世紀的重要小說家Virginia Woolf在其名著< 自己的房間>,是這樣開始的,「可是,你們或許會那麼說,我們是邀請你來講< 婦女與小說>的 ----這與自己的房間又有什麼關聯呢?你們且聽我慢慢道來。」(1)心理学空间#[k^.Y"N U1F%l/X%U
心理学空间x2U&YH.C#^9]
關於自己是誰:心理学空间S+}Pg'l
心理学空间x|L+w }h6tf oIg
關於「自己是誰」的命題,這個精神分析與心理治療的重要目的與追尋,到底要如何開始,以及如何結束呢?何以每次要開口時也總是得繞一大圈,而這麼一大圈的述說,到底跟「自己」有什麼關係呢?我們只得假設皆有所關聯,但是跟什麼有關,或者以很正式的話語,「主體建構」來形容「我是誰」的命題,但這兩者是相同的命題嗎?而且找到「發現自己是誰」這個說法,又與「自由解放」有何關係呢?
0{a%A'E)h SI0心理学空间P.gMO*c*eb/oh
本文在有限篇幅裡,無法提出對這個命題的解答,只是儘力提出一些疑問,讓大家一起思索。
g Sn;k'~0心理学空间;gM6IM9b3J:~
「我」與「主體」的關係:心理学空间A5f h ^pi e

*q7V;C9]v ^l0言談時,總是常聽到「我」如何如何,但是這個陳述裡的「我」是指什麼呢?聽那個「我」在說話的人到底是誰呢?是另一個叫做「你」的人,或者是「他」,或者是「你們」或「他們」,也就是說,當「我」要開口說話時,所預設的對象(或者叫「客體」)是什麼呢?心理学空间slrM2T%N t
心理学空间 fur!h"H]
或者,聽「我」在說話的人,在「我」的內在世界裡只是另一個「我」。這兩個「我」在意識上是同一人嗎?若加入佛洛伊德所強調的潛意識(或無意識)的層面,這兩個「我」是否根本相互不認識。
gmrMm6}"m(e.X0心理学空间9MQC!PH Q'l
也許,讀者會納悶何以要有這麼多的疑問呢?這是真的命題或是假命題呢?這需要進一步說明。
}&Vk+}9\0心理学空间;|"^$c.KoM
「我思故我在」的「我」:
G.].}5p V0
V~8exSQ^?0除了「我」是什麼之外,當然也得確定什麼是「思」呢?這些「思」若沒有變成話語,變成一種溝通,那麼,這個「我」還是存在嗎?這並非純粹抽象的思索而已,試想,在精神分析或心理治療的診療室裡,當沈默時,這是什麼意含呢?只是「思」,當時那是什麼「我」在運作呢?這個「我」何以未將「思」變成交流的話語呢?心理学空间t*x0SNn:H(x'az*x"M
心理学空间u&b z!~,b'e
那麼,除了「思」之外,「情緒」與「情感」應佔有什麼地位呢?難道「我情感故我在」是個不好的命題,或者相對於「我思故我在」,是個相對而言較低下且不可被信任的命題?
eD Ys*H'R9p"_W}#]0
)`R-v SFj$Q9wnjk7f0但是一般互動裡,以及在診療室裡的經驗,我們常見到,當某個人不斷地說自己如何如何,只是聽話的那方卻可能有完全相反的認定,也就是說,例如當某人在話裡行間批評另一人,但是聽話者卻可能是站在對方所批評的那一方。何以說話者想傳遞的那個「我」,並未被聽話者所接納,認為對方所傳遞的那個「我」,並非如對方所說的那個「我」,因而覺得「那不是他」。
/EH(s&yr.[S~7d;n!L;k0
v Y1E[W n7P0聽話者的「那不是他」:心理学空间~.f/|B*U

9jS?M*Ibj&F2{9T0這是一個有趣且值得進一步深思的命題,何以當某人聽另一人說話時,對於對方欲傳遞給他「我是怎樣的人」的說話時,卻覺得「那不是他」呢?
8LVMm'j9kH0
c6C,[LH9^L0也就是,當有另一人在聽話時,說話者的「我」,對於聽話者的思考裡是「他」,但是當聽話者要開口回話時,「你不是那樣子」,呈現出來的是「你」。這其中包含了「我」與「他」,以及「我」與「你」的關係。
O6{1q vv/Q0
z0[ ld+{#ku)x"P0在這些有說出口或沒有說出口的代名詞「我」、「你」、「他」裡,何者才是「主體」呢?以診療室裡的說話與聽話為例,在相關書籍裡,常提及精神分析或心理治療的過程時,「我是誰」是個重要的命題,也就是說,有個叫做個案的人,一直以「我是怎樣怎樣」來描述他自己時,意味著在這個描述過程裡,發現或者創造出那個「我」。
'R+]W9_n)g0心理学空间#z1dtg C
其實在診療室裡的言談更複雜。可參考某位被筆者督導的案例的某次治療片段,來呈現這個複雜性。心理学空间Y$XI C,b#_QG
心理学空间 jc{0r7}.D P)Z
診療室裡的「我」與「爸爸」「媽媽」:
6h'B_#g5Qrv0心理学空间*H"B-b/Uw~
某次治療紀錄的片段(為了隱私,內容稍有調整。):「這次治療,個案遲到35分鐘,一進門個案便主動提起自己遲到的原因。是因為在車站時己經晚十分鐘了,若要搭接駁車要另再等五分鐘,坐捷運來恐怕拖更久。但個案不想搭計程車,所有決定搭公車過來。沒想到搭公車開這麼久,所以才遲到。個案想到自己的治療剛開始時也常遲到,過了幾次就漸漸準時了。可能因為最近中間停了幾次沒治療,這兩次又會遲到,難道又要幾次之後才能準時嗎?個案進一步想到,其實自己有很多部分是受爸爸影響,爸爸之前受到壓力時也是不斷逃避,自己現在也是這樣,我覺得這根本是爸爸影響我的。但是他都不承認,覺得是媽咪影響我的,其實根本不是這樣。」這是女性個案的描述。
0T6^#i&b/T#o zLv0心理学空间$`J(eC4t
個案到底是在談論做為「我」的她自己,還是在談論爸爸或媽媽呢?這些比較皆是個案自行主動談出來的話語的簡略描述,讀者也許很多好奇與疑問,筆者在此僅就這個落段裡的一些主詞來提出一些疑惑。心理学空间B-Z}RD"_'cr L
心理学空间V-X|(M g @N ?
首先,得再加入聽話者(治療者)的想法與感覺,聽話者覺得個案是更像她媽媽,這當然是依据以前個案如何描述她的媽媽,而累積出來的一些感覺。但是這也可能是錯誤的印象,因為之前對個案媽媽的印象也是來自個案本人。如何在這些複雜的陳述裡,找出來「我」自己是什麼呢?何以這個案堅持自己的「我」,是由於「爸爸」的影響,而不是來自於「媽媽」?也就是說,個案的「我」認定她的某些部分是「她爸爸」,但那卻是她想將之排斥趕走的部分。心理学空间UKBv)v\_ R-pY-Y!~
心理学空间 L\3t$h&W8P"|+Z
但是治療者的感覺裡卻也承受了個案之前的「我」所描述的「我媽媽」,而覺得個案「她」所描述的「我」是屬於「她媽媽」的一部分。但也可能治療者所感受的「她媽媽」與個案「她」所描述的「她媽媽」是相同的對象,尤其是治療者常常不曾見過個案的媽媽。
h%yz*N'k9Y ~2]3z!Pn0心理学空间\|6]T$J*a3N;d I
筆者再引進另一個概念,來進一步思索前述的內容。
v^)}5k%s \ TQW@0心理学空间'q-OG%B.[
精神分析裡的「我」:
+\(BL[ Y{If0心理学空间$A&R @K~P2B
如果我們假設,個案的「我」所描述的周遭人物皆是他的一部分,尤其是指他的內在世界而言。也就是說,假設個案的「我」所描述的其他人,皆是他自己的「我」的向外投射
*e2L/yJ3MJ%v0
]k?{]0C:?Hq+M0就內在世界的假設而言,經過精神分析百年來的努力與探索,不少精神分析的術語也變成了日常用語的一部分,筆者再引介三個常用的「我」。心理学空间#KTU%G-li`

#|+Pt*a2K8b bZ0佛洛伊德在(2)裡將他的後設理論進一步結晶為「自我(ego)」、「超我(super-ego)」、「原我(id)」的概念。這是針對潛意識裡的「我」所做的細分類,這些皆是「我」。但是那一個「我」才是「主體」呢?心理学空间#or#Y dd'g0c:s!N

-kfM3@M|I0前述個案談論她自己的「我」的某些部分是源於「爸爸」,但這是指個案意識上所不想要的「我」的部分,個案似乎不想要遲到的「我」,或者說,是不想要她的那個擁有「爸爸」成份的「我」。就此次治療片段而言,這個不想要的部分卻是常常出現的,也就是不曾消失,甚至是更常出現的「我」或「爸爸」。心理学空间O(?4w&~'V;D
心理学空间!Sm TyR\%T-Jf
如果我們重新解讀個案的說法,是因為個案的「超我」不允許她自己常以遲到做為與人互動的開始,但是「原我」卻是一直常想要以重覆「爸爸」的某些做為,來做為懷念與記憶「爸爸」的某種方式。「超我」與「原我」似乎相互矛盾,而需要「自我」出來協調「超我」與「原我」,因而,行動上重覆遲到,但意識的思考上則是要排除具有「爸爸」性質的「我」,而同時滿足「超我」與「原我」。
"V}!j3D3R B y0
;V+QlhmH)L0那一個才是「主體」呢?那個看見自己孩提照片時,仍覺得那是「我」的人。或者這三個「我」合起來,就是那個我們所覺知的「主體」嗎?心理学空间"KX"Q5k/Y#t:JK

,i/RoQ6v%r"g;?B0有的只是「嬰兒與母親」:
1U+Ag/ED lI0心理学空间W-vY7D;@%? a0b j
如果精神分析或心理治療的長期探索過程裡,逐漸找到或者逐漸創造出「我」,那個「我」是個獨立的自己,一如個人主義者所形容的那個自己嗎?筆者當然會先提出疑問,一般人所理解的個人主義底下的個人,真的是精神分析的潛意識探索裡的「我」嗎?心理学空间gT\y EM1Z*f)E
心理学空间N6s'I E3H5zwj
英國精神分析師Winnicott曾提及,沒有嬰孩這件事,有的只是嬰兒與母親。以及探究嬰兒的原始情緒發展時,對於那個「我」的描述(3),如果精神分析的流程裡,所找到「我」,其實並非如一般所想像的,那個彷彿很獨立且精於意識上算計的「我」,而是那個「有的只是嬰兒與母親」的「(嬰兒的)我」。是否,這個「有的只是嬰兒與母親」的「(嬰兒的)我」,較接近我們所宣稱的「主體」呢?
:@1dlZ0U)q|0
r,EVZU b0最後,若延續筆者於< 精醫通訊>2010.01月份專欄文章(4)的概念,若推論「自由解放」是精神分析技術的主要目的,而這個目的是要找到「我」自己,也就是那個「有的只是嬰兒與母親」的「(嬰兒的)我」。這是本文標題如是下的原因。至於心理世界裡,誰「自由解放」誰呢?以後再議這個「動詞」。心理学空间~C~`X

QNv$e9A:X0後記:
&A _6xt},S(d0
.?Ca3h&U%[0在十九世紀時,對於女人也應有自己的房間,來書寫「我」,Virginia Woolf在其名著< 自己的房間>的結尾如是說:「但我要堅持的說,只要我們為她而努力,她會來的,我們即使貧窮、潦倒中努力苦作也值得。」(5)
8W$h dy#e6Wli k0心理学空间Y b x2v _9Nd
註:心理学空间6EN lb k!{4b
1. 本文的中譯取自張秀亞翻譯:自己的房間(A Room of One’s Own),頁18,2000,天培出版。
To%N_ax02. Freud, S. (1923), The Ego and the Id, p.1-66, SE.19, London: Hogarth Press.心理学空间7Qd3P@nQ!M
3. Winnicott, D.W. (1945). Primitive Emotional Development. Int. J. Psycho-Anal., 26:137-143.心理学空间4N"d0G)C2l7S
4. 蔡榮裕(2010)精神分析的主要目的:Free Association and Free Floating Attention, 精神醫學通訊,頁7-10,第29卷第一期。心理学空间O!a#M!Rk\A
5. 取自張秀亞翻譯:自己的房間,頁190,2000,天培出版。

8o]`:k8Gb f,qH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精神分析 主体建构 精神医学
«心理治療與精神分析的差異如何成為價值 蔡榮裕
《蔡榮裕》
「精神分析取向」與「精神動力取向」心理治療有何差別嗎?»
延伸阅读· · · · · ·

 蔡榮裕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精神醫學中心主治醫師
學歷:高雄醫學院醫學系畢業
經歷:英國倫敦Tavistock Clinic精神分析研究、臺灣精神分析學會理
事長、台灣精神醫學會監事
專長:精神分析、心理治療與精神醫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