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幸福家园的工作:to 一潭死水
作者: 迟毓凯 / 4195次阅读 时间: 2011年12月28日
来源: 世纪心理沙龙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vT'F1O:dl+_h:p0刚刚在中山上完B证回来,看到一潭死水关于心理援助的留言,这里做一点回应。还是按照以往的习惯,红色字体是我的回复,黑色字体是一潭死水的原文。

,iD x/maK1}ZS u'B0

|HO%O"H0知道老师可能会第一时间把心得写出来。今天是6.14,在这边待了五天了,今晚无论如何抽空去网吧上网,想和老师交流目前工作感想。心理学空间8o~ @{%`OU

心理学空间 `#y w6R%`wfX2UK

1,在幸福家园做大范围的心理入户普查是没有太大意义的。尽管可能因此获得推销的本事。但从团队的目标最大化而言。这并不是最优的做法。幸福家园需要继续关注的只是十来户,恕我没有足够多的同理心,头几天的受挫已经让我充分明白了,待在幸福家园,注定必须干点其他的事。“一老一小,夹住中间”是我们的工作重点。具体回去有时间再说。心理学空间q @ZnlD

心理学空间8g/DrOd {)c0r

关于入户普查,我并不认为是多余的工作。我们所发现的一些重点个案,恰恰是在心理普查过程中所发现的。而这些人,如果没有前期的普查工作,并不一定每一个都会暴露出来相关的心理问题,并向我们求助。幸福家园需要关注的也不是十来户,我们在普查之后需要进一步了解的大约占普查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而十来户是我们已经开始工作的内容。所以你所说的普查意义不大,不知道从何说起。而通过入户取得相应的信任之后开展工作,让更多的居民了解我们的工作,进而支持甚至是帮助我们的工作我个人觉得是心理援助之必须。

7KQj9Tk$tH-Jw0 心理学空间pXuS+N&E B"Ou

2,在新开辟的点开展工作和在原先的幸福家园开展工作,思路有所不同,但相比较之下,我更喜欢在新的处女地做。无奈,整日在幸福家园,但并未感到由工作带来的幸福感。心理学空间K,C-@ | L+S

心理学空间A pU3W5H&k0q

新的处女地,心理援助可能是一篇空白,开展工作可能更能发挥特长;而幸福家园的工作,已经逐步走向攻坚阶段,并且要在更多的心理援助组织中凸显出自己的长处,其实更为艰难。心理学空间*l.Bv}3w P

m X R9VB P%S x03,开展工作需要接着第二批的思路继续,但很不幸的是,我极端的认为,正是因为第二批留下来的思路,在头几天的“继往开来”让我们的工作思路开展很不顺利。自我设限的原因吧。心理学空间@&eWI#pia

K3iS(Y)}"lW'[0你可能没有仔细了解一下幸福家园的情况,幸福家园是随建随住的安置点,一批居民中心理援助工作已经开展得比较深入,而对于新来的住户,则是一篇空白,所以你们其实在这里从哪一点上做起都应该是可以的。我不大清楚你们的问题出在何处。

sK'K&h]'QE,v]0

;VA9?6S*VG04,质性方法在投射心理起到非常好的作用,房树人+3分钟访谈,基本可以诊断一个家伙是否具有进一步关注的价值。正因如此,才发现之前留下的经验其实是在束缚我的手脚;心理学空间(C e*n|s0V&^G

9K4n f Kf4K4I*~0如果你用这种方法说的是小学生的话,我认为有可能;我们原先所做的,关于其中的绘画测验以及生理相干那个仪器,其实可以做一些简化,即发现重点之后再展开即可,后面我也发现汇总这些方法的效率并不高。但是,我个人觉得如果这种方式用于成人,几分钟之内可以了解,绝对属于自吹自擂。心理学空间 h`(}*v uL

心理学空间6NN0|Yc

5,与其说是我们去帮助他们,不如说是他们满足了我们的猎奇心理和“神”的情结。这是我在入户的时候的深切体会。有点羞愧。心理学空间} bQm1e6@

B+K:q mC~0你个人感觉,这一点我没有什么好评论的。

3f nX-V1Q,? c0

C5v\;iO Rxe{\06,越是期待我们的作用,其实越是发现,一无是处。心理咨询不过是“锦上添花”和“雪中送炭”,但在这两者中间的时间段内,只能说“想说爱你不容易”。心理学空间o qle UY'}gVr

心理学空间qJA5KeRs4c/s

心理咨询在安置点绝对不是一无是处,关键是我们对心理咨询技术又真正掌握了多少。如果能力自我感觉还有不足,那么,在心理援助中,还是忘掉心理咨询吧。心理学空间#Nca7{'l7pp,Cl

心理学空间){Y \ ?/]

7,在不断受挫中学会成长,这是我到这儿的最大收获,明白了很多的道理,成长了不少。所以说,我来这儿,是获得,而非付出。心理学空间4?_+I6X ouV

E!sK#aV/g"L0每一个去灾区的志愿者都会有这种感觉,志愿者是在付出爱心,但很多时候他们收获更多。心理学空间!MG5M AoOW

心理学空间2y$v0dBsm

8,回校再说……心理学空间LR9D'z,^G+C$c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男人与女人:是什么让我们相互吸引 迟毓凯
《迟毓凯》
郑希付、王志超:如何做好心理援助工作»

 迟毓凯

迟毓凯,男,博士,华南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系副教授。
迟毓凯博士联系方式:
地址: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邮编:510631
网站:www.xlxcn.net
电邮:chiyukai@126.com
微博:weibo.com/chiyukai
博客:chiyukai.blog.163.com/


1992.9-1996.7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本科 获理学学士学位
1996.9-1999.7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硕士研究生 获硕士学位
指导教师:周国韬 教授 研究方向:学习心理,教师心理
1999.9-2002.7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博士研究生 获博士学位
指导教师:莫雷 教授 研究方向:学习心理,阅读心理
2002.7-2003.12 广东教育学院教育系 讲师
2003.12-2005.12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后流动站
合作教授:徐光兴
研究方向:道德心理,社会认知,学校心理学
2005.12-至今 华南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系 副教授

文章著述:
1998年:
迟毓凯:同伴交往指导-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吉林教育》1998.1
迟毓凯:金庸笔下的“离魂症” ——《心理世界》1998.5
迟毓凯:精加工策略漫谈——《职业技术教育》1998.14
迟毓凯,李大维:心理教育与素质教育——《吉林教育科学》1998.12
周国韬、张明、迟毓凯:《教师心理学》——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
1999年:
刘晓明,迟毓凯:学习策略研究与学法指导内容的重构——《中国教育学刊》1999.1
陈宏,迟毓凯编著:七彩迷宫-情绪心理咨询——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
迟毓凯编著:心海明镜-障碍心理咨询——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
2000年:
迟毓凯,莫雷:课文表征中的情境模型——《四川心理科学》2000.4
2001年:
迟毓凯,莫雷:课文表征研究新进展——《心理学动态》2001.1
韩迎春,迟毓凯等:Fan效应与情境模型研究——《心理学动态》2001.2
迟毓凯参编:《心理学》(撰11、12、13、14共4章)(莫雷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002年:
迟毓凯,莫雷:情境模型与语篇理解研究——《心理科学》2002.3
迟毓凯,莫雷:金西文本表征理论述评——《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4
迟毓凯参编:《教育心理学》(撰第十八章:教师心理)(莫雷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参编
迟毓凯参编:《学校心理咨询百科全书》(刘晓明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迟毓凯:鲁利亚神经心理学研究述评,载《心理学名家名著》(莫雷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003年:
迟毓凯,周国韬:教师关心、自我调节学习与学业成就的关系——《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3.4
迟毓凯参编:《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撰第七章:青少年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莫雷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1
2004年:
迟毓凯,莫雷等:文本阅读中情境模型空间维度的非线索更新——《心理学报》,2004.3
迟毓凯,莫雷等:当前西方文本阅读研究的主要共识与争议——《心理科学》,2004.4
迟毓凯,莫雷等:时间因素对空间维度非线索更新的影响——《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1
迟毓凯,莫雷等:文本表述结构对空间维度非线索更新的影响——《心理学探新》,2004.2
管延华,迟毓凯:文本表征中的图式与情境模型——《四川心理科学》,2004.2
迟毓凯:中小学心理教师的尴尬——《新世纪教育论坛》,2004.4
迟毓凯:从叛逆者到大英雄——孙悟空个性心理分析,载《世界文学名著心理案例集》(徐光兴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0
袁立新,迟毓凯等:大学新生心理健康与个性状况调查———《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4
2005年
迟毓凯,莫雷等:角色目标对空间维度非线索更新的影响——《心理科学》,2005.1
王穗苹,迟毓凯等:不同性质语篇背景信息激活与抑制——《心理科学》,2005.2
迟毓凯,莫雷:当前西方文本阅读研究的主要共识与争议——《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3
迟毓凯副主编:《教育心理学》(撰第17、18、19、20章)(莫雷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0

会议论文:
《角色目标对情境模型空间维度更新的影响》——中国心理学会全国第九届心理学会议,2001.11 广州
The effect of functionality on updating of spatial situation models without clue.——28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sychology,2004.8 Beijing, China.
《孤单与拥挤:内隐的旁观者效应研究》——中国心理学会全国第十届心理学会议,2005.10 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