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性的意义——鲁格•肇嘉:《父性:历史、心理与文化的视野》中文版序言
作者: 申荷永 / 10464次阅读 时间: 2009年11月22日
标签: 申荷永 肇嘉 父性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H/I-BKK0父性的意义
7W)?rqb wIk0鲁格•肇嘉:《父性:历史、心理与文化的视野》
vt3|1r6W0中文版序言心理学空间 D_`N_ ha
申荷永
+V(g%Zc}D9P-C ]y0心理学空间zsF%w"_/^!z+cw
受鲁格•肇嘉博士之托,来为《父性:历史、心理与文化的视野》撰写一个中文序言。我与作者有多年的交往,对其幽默和智慧的性格,及其心理分析家的专业素养十分欣佩。他曾任国际分析心理学会(IAAP)主席,在《父性》之外还撰写过多部影响深远的著作。
6yJ2a3O8kQc,pl0看起来似乎不成为问题的问题,难道做父亲还要学习吗?难道我有了孩子还不就是“父亲”了吗?都在鲁格•肇嘉的阐释下凸现出特殊的心理、社会和文化的意义。
2]?] d B!q"vr*p-F7`0是的,做父亲是需要学习的,即使是我们有了自己的孩子,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能成为父亲,就能承担父亲的责任和呈现父亲的意义。
/h$gY4w i7\\0作为专业的心理分析家,鲁格•肇嘉是从精神分析本身开始对父性意义阐释的。他在该书的“导言”中首先分析了弗洛伊德与他的父亲,以及父亲对于弗洛伊德及其整个精神分析的影响。
6f{ ~ g![C F0那本来是一个众所周知的故事,雅各布•弗洛伊德(弗洛伊德父亲)给儿子讲述了自己的一次经历,因为是犹太人,被人从人行道上赶了下来,帽子也被打掉在地上……鲁格•肇嘉总结说,如果没有这样的一段插曲,精神分析或许会以其他有不同的方式发展。实际上,欧内斯特•琼斯,弗洛伊德的学生与法定传记作者,也曾肯定地认为,看起来似乎是件小事,但正是这件小事,却在弗洛伊德性格形成过程中产生了最重要的影响。鲁格•肇嘉在其“导言”的开始,也引用了诺依曼的观点:“弗洛伊德揭示的普遍原理——其无意识的犹太人反宗教倾向是这个发现的部分根源——是西方人在父亲意象(父权制)上的心理意义……弗洛伊德的对犹太教父亲原型的英雄式的抗争……既不是弗洛伊德个人的事情,也不单是犹太人自己的问题。西方文化(宗教信仰、社会和伦理道德)主要被这种父亲意象所构造,而个体的心理结构正被这种文化部分地伤害着。”(E. Neumann, Freud und das Vaterbild,1956)于是,弗洛伊德所喜欢的那段出自《埃涅伊德》中的诗句:“假如我不能让天堂之神屈服,我会使地狱之神感动。”也被用来注解弗洛伊德的父亲情结。
SiE0wC cD1S d BX0弗洛伊德的父亲情结包含着童年对父亲的失望,那么,我们的孩子都对父亲有怎样的期望与期待呢?若是我们不曾想过,或难以获得自己的答案,那么可以来参考鲁格•肇嘉的阐述:我们的孩子不仅期望父亲表达安慰、关爱和正直,而且希望父亲是强大的,希望父亲具有权利,获得成功。
:R&b+r6e_T(z0在人类进化的历史上,与父亲相关的角色需要去捕猎养家,需要拼杀护家或不惜以战争来维护各自的国家利益。于是,历史画面中的父亲,比如在荷马史诗中,总是身着盔甲,即使是在拥抱自己孩子的时候。鲁格•肇嘉也捕捉到了这典型的意象,称之为“冷漠的拥抱”,并由此阐发了“父亲的悖论”:“我们因此在父亲的内心发现了一种无法袒承的不安全感和一种矛盾的情绪。这是一种外部矛盾的相应反应——他的孩子所怀有的矛盾的期待。”
9C5l3`*~OAK0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不能获得或满足内心深处对父亲的期待是痛苦的,甚至会产生分裂和精神症状。鲁格•肇嘉是专业的心理分析家,他在书中也呈现了有关的个案内容。也就是说,父亲在关爱与扶养孩子的同时,也可能给孩子造成心理上的缺陷,尤其是那些根本不理解父亲的意义,又不能满足孩子内在期待的父亲。
n6n3E*d/I9u0需要指出的是,根据心理分析的基本原则,我们在谈论“父亲”或“父性”的时候,尽管与现实中的父亲息息相关,但却已经超越了具体的父亲本身,而是进入了父亲意象的范畴。因而,我们所寻找的,也并非仅仅是个体的父亲,而是父亲的意象,父亲的意义。若是我们根本就不理解父亲的真正含义,那么,我们也就无法满足我们孩子的期待,尤其是内在心理上的期待。
0d A$D"q_j'e)F0于是,理解父亲的意义是一种追寻。鲁格•肇嘉是这样做的。他在书中所呈现的是关于父亲的历史、心理和文化的视野。心理学空间b4h/q8kM!uEV
从这广泛而具有深度的视野中,我们可以看到,“父亲”在蛮荒的原野上出现,在人类的历史中形成,也在历史的进程中消退。他曾走近我们,把他年幼的孩子高高地举向空中;他也离我们而远去,不管是为了战争还是为了工作,几乎就要消失于我们的视野,甚至成为逐渐模糊的面孔和记忆。
3YjfB/wu8l.rt0父性的缺失是家庭的不幸,是妻子的忧愁,孩子的悲伤,也是社会的抑郁。设想一下,若是用我们文化的阳刚之气作比喻,缺少的时候将会是一种怎样的情景。于是,意识到了缺失就要去寻找。但是,鲁格•肇嘉同时也提出进一层的命题:比父亲的缺失更加为严峻的,那就是对父亲的追寻的缺失。这也应和的一句中国的谚语:心则不竟,何惮於病。在这种双重的意义上,读《父性:历史、心理和文化的视野》,能够听到那发人深省的警世钟声。
T8J MR.xi6~0我的博士研究生张敏等将《父性》译为中文。这同样是一种努力而富有创意的工作,而这工作本身和工作过程,也得到了原书作者鲁格•肇嘉的高度评价。心理学空间"J Y Ezo&m&W
前不久在广东东方心理分析研究中心组织的一次有关“父亲意象心理分析”的研讨会上,鲁格•肇嘉生动地讲述了其《父性》的研究和创作经过,张敏也为他做了同声的翻译。我在该研讨会的总结中,表达了这样一种感受:作为“男人”,总是要外出“打猎”或“工作”的,甚至是不惜走的很远……但是作为“父亲”,要想着回家,还要记得回家的路,还要克服回家途中的困难……这其中所包含的,是情感、是认知,是意志,同时还有责任……《父性》一书是关于父亲的心理学,也是一部关于父亲的当代启示录。
1e+rE]m"PO[d0
2FO4K6A|&St0申荷永心理学空间g.|la^C7|b
2006年3月于天麓湖洗心岛 

}`-Js(yQU:^:Z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申荷永 肇嘉 父性
«神话的力量——阅读Cambell 心理分析模型
《心理分析模型》
分析心理学的相关概念 by FIONA»
延伸阅读· · · · · ·
2009-11-22 15:25:54 mintsmints


父亲:会像野生动物那样灭绝吗?

父亲:会像野生动物那样灭绝吗?
——访《父性——历史、心理与文化的视野》作者鲁伊基·肇嘉
记者:李晋悦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年10月

    鲁伊基·肇嘉(Luigi Zoja),荣格心理分析家,曾任国际心理分析学会会长。1984-1993年任意大利心理分析学会会长,其著述丰富。《父性》于2001年问世,并被翻译成多国语言,此次推出的中文版是该书第一次在亚洲出版。
   
    问:是什么让您在心理学领域开始关注“父性”这个主题,并写作《父性》的呢?
    鲁伊基·肇嘉:记得多年以前,我曾经读过一本美国出版的书,其中一段对于父亲的评价让我印象深刻。该书认为:20世纪50年代的父亲是最美好的时期,毕竟那个时候的父亲就是我们想像中的。尽管在后来的研究中,我不认同这个观点,但是它警醒了我。事实上,在我的病人里经常有来自单亲家庭的孩子,其中绝大部分人是没有父亲的。后来我开始关注这个话题,接触到一些数据让人触目惊心。比如调查显示,20世纪末,美国有一半孩子完全或者部分地与单亲母亲度过童年,私生子占总出生率的30%以上。
    而且在非单亲家庭中,父亲传统心理角色也变得越来越弱。尽管他们给孩子的钱越来越多,但是陪伴他们的时间却越来越少,在孩子生活中的扮演的角色则越来越不重要。比如美国的统计显示,父亲每天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平均为7分钟。可以说父亲在孩子成长中起到的作用已经到了在历史最低点,而且还有继续降低的趋势。
    然而,在心理学和精神分析领域,心理学家对父亲的研究没有引起重视,仅仅占母亲角色研究的1/10。我觉得应该为此做点什么,不要等“父亲”像那些野生动物似的,只有灭绝了人类才开始重视。
    问:《父性》是从心理学以及历史文化的角度思考“父亲”问题的,你核心的观点是说,父性在衰落。你能否简要介绍一下你这么说的理由?
    鲁伊基·肇嘉:这个原因很复杂,应该说父亲的衰落从一千年前就已经开始了。但是从工业革命以后变得更加严重。农业社会的父亲可能拥有一块土地,他的时间灵活并且可能和家人一起工作。今天的父亲,他可能是个小职员、或者是一位总裁,也可能是个自由职业者,生活却变得复杂得多。他们无法控制自己的日常工作安排,生意应酬占用了很多业余时间。他们经常出差,而且经常是突发性的。职业的多变性,让子承父业成为很少的现象,父亲不需要教孩子如何工作,甚至都不知道应该把孩子引导到那个社会群体。全球化导致的人口流动,让我们在城市和国家中迁移,他们不能给孩子讲授任何关于价值和规律的东西,因为这些东西会随着地理的转移而不具任何规律性。而20世纪的战争更加雪上加霜,它不仅仅杀死了数百万儿童在战场上的父亲,也活下来的父亲死在了回家的路上,因为这些退伍军人已经不能再恢复他们做父亲的身份了。
    而父亲消失的趋势则遵循这样一条路线:从美国到欧洲,再到发展中国家;从大城市到小城市,然后到农村;最后从上层社会到下层社会。
    问:父性的削弱是否也和女性地位的提高,女权主义的兴盛有关呢?
    鲁伊基·肇嘉:父亲急速消失的事实在女权主义存在之前就已经开始发生了,而我认为,女权主义的出现其实可以看作是对父性需求的表现。
    从本质上,雄性天然地不断为争夺雌性交配权而争斗,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今天的动物世界依旧保持这一特性。只有人类发明了一夫一妻制后,男性才更多地担负起抚育孩子成长的责任。但今天,父性的颓废最终迫使女性要在人类社会中开始证明,自己能够填补家庭中父亲的缺席。当然,社会的变迁的确改变了父亲的形象,从威严、不可一世一家之长,到温和可人给孩子换尿布的爸爸,这种变迁与女性在家庭中地位的改变是有很大关系的。雌性作为母亲的角色是确定的,而雄性完全不同,它可以不必承担责任,不必充任父亲的社会角色。因此父性比母性更脆弱,更容易受到社会环境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问: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守卫父性?你在书中用“进化”一词描述了父性的变迁,那么父性的未来在哪里?
    鲁伊基·肇嘉:我是一名心理学家,很遗憾,我也不知道该如何守卫父性。但是这本书的意义就是希望唤醒人类的记忆——对父亲的记忆。记忆并不是没有用的,越多记忆,也就越有可能避免把父亲抛弃到一个黑暗的角落。如果我们对父性的历史毫无所识,那么未来的父亲就比现在的父亲更加惨淡。
查看全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