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Herbert A. Simon的《漫谈科学研究方法》一些理解
作者: 转载 / 10131次阅读 时间: 2009年11月21日
来源: http://www.sciencenet.cn/ 标签: Simon 司马贺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VF'z^FK@0读到这篇文章并不偶然,年底的研究院学生研讨会上,Keynote Speech是秦裕林教授讲解Herbert A. Simon的研究之路与如何做研究工作。秦教授在卡内基.梅隆大学心理系博士毕业,师从Simon,也是Simon的自传《我生活的种种模式》的主要译者之一,自然对Simon有着很深的了解。由于Simon的自传我看过一部分(主要是孩提时代的生活以及人工智能有关的那部分),所以很期待秦教授的讲座。原以为秦教授会讲这本书里面的内容,却没想到他拿出一篇92年在中文期刊上协助Simon发表的一篇中文论文《漫谈科学研究方法》:司马贺(Herbert A. Simon). 漫谈科学研究方法.自然辩证法通讯, 14(1), 1992: 6~12.

(B!c+q9Y[+qX9c B3X8@0


0{2m9i q1`OSH0漫步在卡耐基-梅隆大学

6\,v's3l[7x A7K0

'I)t8sum_W9X:lh0之前我从没看过这篇论文,读完甚是喜欢。与Richard Hamming的"You and Your Research"相比,这篇文章当然没有那么出名,原因我想可能是因为只在秦教授的帮助下发表了中文版的缘故(特别在CMU的数字图书馆中查了一下,Simon的publication中确实没有找到英文版。),但是这两篇文章却都对从事科研的人员有很大的启示:Hamming的文章强调做研究要寻找大问题、重要的问题,给我的印象中并没有十分强调问题的可解性,而Simon则对什么是好的研究课题作了较为全面的解释。另外给我启迪比较大的突出的思想便是要在选择自己的研究领域时本着“适时更换研究领域”和“尽量不追该所谓的热潮”。在这里记录下一些其他的感受:

[*w K9y.QM0

:T!E*@k8@f0“解答的可检验性”,针对我现在的研究来讲,倘若所提出的理论无法用客观的实验验证,则算不上是好的课题。

/m{$LucT)eN0

z-P@H([0“解答的质量”一部分强调了论文发表在有良好声誉的期刊上的重要性。写论文的目的之一是解决问题,但是发表的成果若没有人关注,则除了总结成果的功用外,没有起到交流的作用。心理学空间GmA4n$p&n$w!b E)U

心理学空间*a~!LKOk3N:S

Simon特别强调了“实用价值”,这使得我感到做“有用的研究”的意义,而对于进行的一些理论方面的工作,也提醒自己时刻牢记挖掘它的实际意义。心理学空间/U{`/y\sH

心理学空间T9iAEJ~bM

文中Simon指出“从近期出版的专业期刊论文中寻找他们的研究课题”不是上策,这似乎有违现在普遍接受的观点,我想这个观点应当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方面Simon似乎强调了个人在实际生活中提取问题、分析问题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强调了修补他人的研究成果只是科研方法中的一种。

h|k Qa9B/D0心理学空间)GV9v o!o a4P6Q.B

特别受益的是文中的两句话,其中一句是“彭加勒(Poincare)曾所指出的:‘我们最不缺乏的是假说’”。这句话说明了类似于“XX绝对是重要的问题,可以获得XX奖”,或者“XX做出来就可以发在XX和XX”这样的假说在科学的历史上就是遭到反对的。假说谁都可以提,但是解决问题才是最关键的。另外一句是:“科学家远在知道其研究领域的各种事情之前就开始工作了”。以前我个人的一个想法是:在具备领域内全面的基础之前,很难开展科研工作,这个论断现在看来似乎也不太对。不过Simon在关于“秘密武器:知识与技术”以及“新现象:意外”这两部分的论述也充分说明了积累知识的重要性。看来科研确实是一个不断深入、不断纠正的过程。

S.T'o5pF Q0

W:iV KyU6Y f!g#`0“跨学科的小组”这一部分Simon强调了研究小组内每个人的知识构成都需要多元化,这点我的感触是很深的,倘若研究院没有脑信息学这个研究方向以及平时周末的发表会上向各位老师同学的学习,我们这些计算机背景出身的人则很难意识到认知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对的融合研究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多元化的知识也可视为文中提到的“转换领域”做些铺垫的准备。而当看到关于何时转换领域的时间时,更感到George A. Miller有关“神奇的数字7加减2”相关工作的重要性和普适性。

Z0r)S@$i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Simon 司马贺
«广博又专一的司马贺 37 西蒙 | Herbert A. Simon
《37 西蒙 | Herbert A. Simon》
人工科学:复杂性面面观»
延伸阅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