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
作者: 埃里克森 (Erikson) 译者:孙 / 29049次阅读 时间: 2009年11月09日
来源: 《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 标签: 青少年 同一性
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 作 者:埃里克森
出 版:浙江教育 1998
书 号:9787533829957
原 价:¥16.00元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7FNU"lFQ"x

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1968)①心理学空间p3UaI"I#a2[

心理学空间 h&}N g9@~L{U

埃里克森(Erik Erikson,1902~1994)
;hV/y(x%gSfu0
5~3v0e,\ J0【本书精要】:《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是埃里克森有关同一性的理论集大成之作,系统探讨了同一性的概念、同一性的心理健康意义以及自我同一性在生命周期中的地位和作用,并试图用同一性的概念解释美国现代社会中的青少年问题、妇女地位问题以及种族问题。心理学空间#j;i*ex,F2] G/y
心理学空间0Y1D{ M'o v F
【作者介绍】
4u%QI^ o0
ToE1zn&L&HYL0埃里克森(Erik Erikson,1902~1994),现代精神分析理论家之一。生于德国的法兰克福,在他出生前,父母就已经离异,母亲随后嫁给了一名儿科医生。母亲和养父一直对他隐瞒身世,所以当埃里克森知道真相时,就生成了他自己所提出的“同一性危机”。对于这一术语,主要是指青少年对自我认识上的一种心理危机,但埃里克森本人的危机既有心理上的也有生理上的。据他自己宣称,他的危机直到加入美国籍后才得到解决。心理学空间^L/K(EZW

I)| O~-?(?#{0埃里克森只受过大学预科教育。在中学时代他更多的学习了艺术和多种语言,而不是生物和化学。他不喜欢正统的学术氛围,所以,他没有去上大学,而是环游了欧洲,记录下了自己的经历。经历一年的时间,他返回了德国,进入了一所艺术学校。几年后,埃里克森开始对来维也纳弗洛伊德训练营的美国孩子教授艺术和其他课程。从这时起,埃里克森进入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圈子,并且结识了弗洛伊德一家和许多精神分析的医生和专家。1933年,他来到美国,成为波士顿第一个儿童分析学家,并且在哈佛医学院任职。1936年,他接受耶鲁大学人际关系学院的邀请,在医学专业讲授儿童精神分析,1939年至1944年参加了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伯克利分校儿童福利所的“纵向儿童指导研究”,涉及人的生命周期各个发展阶段中的冲突的解决和儿童游戏的性别差异等。他的富有特色的人格发展渐成说,也是在这一阶段完成的。20世纪40年代他曾到印第安人的苏族和尤洛克部落从事儿童的跨文化现场调查,1950年,由于拒绝在所谓的“忠诚宣言”上签名,他辞去了在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工作。1951~1960年任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教授,1960年起任哈佛大学人类发展学教授,直到1970年退休。心理学空间f,L LHPi+X"_

0~ G{.[dC0埃里克森一生著述丰富,主要有:《童年与社会》(1950,1963)、《青年路德:一个精神分析和历史的研究》(1958)、《同一性与生命周期》(1959)、《理解与责任》(1964)、《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1968)、《新的同一性维度》(1973)、《生命历史与历史时刻》(1975)、《游戏与理由》(1977)、《生命周期的完成》(1982)等。心理学空间;L y[4\ K8Sm
心理学空间M+KrN!g e0[
【作品内容概述】心理学空间9}l:W1I E$GYDSs(k

B9m N,@tM:a0《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是埃里克森有关同一性的理论集大成之作,出版于1968年。在埃里克森的体系中,同一性是一个核心的概念。早在20世纪30年代埃里克森就提出有关同一性的见解,50年代发表了一系列有关于同一性的文章,60年代后期,他将近20年来所写的有关同一性的文章做了整理和修订,即为1968年出版的《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他在书的序言中这样写道:“本书的每一章都是近20年来的一篇主要论文的修订,再补充以大约同时所写的一些论文节录。”所以该书是埃里克森有关同一性理论的重要著作,也就是这个原因,各章节缺乏连续性,不免有重复之处。他认为此书可以看作是《青年路德:一个精神分析和历史的研究》的姊妹篇,是《童年与社会》一书的继续,本书对于同一性概念,有着更为深入的介绍。
UMD bF0
;rU.a#x.X6|0全书共分8章,第1章为引言,对同一性的概念作了回顾;第2、5章,着重从治疗的意义上对同一性的概念进行探讨;第3、4章结合心理发展的8个阶段,阐述了自我同一性在各个阶段中的地位和性质。第6~8章则运用同一性的概念探索了美国现代社会中的青少年问题、妇女地位问题、以及种族同一性的问题。下面对每章内容作依次的介绍,以便读者能够了解其主要内容。
#vpR*y PBN-i q"pd0
]$Kp-}i,Ts^0第1章引论部分主要概述自我同一性概念是如何提出的。“同一性危机”这个词的提出起源于二战期间的齐昂山退伍军人健康诊所,为了一种特殊的临床目的而首次使用的。在战争造成的伤员中,有一些病人,既不患有弹震症,也不是装病,而是在战争的紧急状态中失去了个人同一性的历史连续性之感。他们失去了中控制,自我内部控制机制的失灵。因此,就使用了失去了自我同一性来命名这一病症。后来,观察表明,在具有严重内心冲突的青少年身上,也同样出现自我同一性丧失,这些人或是反抗社会,或是极度退缩,体现的是自我控制的崩溃。心理学空间#il7w7i \I
心理学空间'h~/Q0{%o OaU
自我同一性的提出,还与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密不可分的联系有关。个人对自己的判断与他所认为的别人对他的判断有密切关系,而后者又是依据个人与他人的类型学来比较的。此外,个人的成长与其他人分不开,个人的经验的分化与丰富是不断从自身扩展到与自己有重要意义的人,正如婴儿的心理与母亲的心理学的会合,造成了人格的成长。最后,个人的成长又与社会变化不可分割的,个人生命中的同一性危机与历史危机总是有联系的。所以,同一性问题实际上要在精神分析的生物学内容中纳入环境的、社会的分析。
h/s:i:Y3Z7Sc0心理学空间)r$n'T+R,b:mG
就现代根源而言,同一性概念提出的意义在于为人类在高科技面前保持精神的独立和完整,不被高科技所异化。
-G g\"_1L(l/f2fX0
g&a)u!OGs0第2章主要从自我同一性与社会关系的角度,分析了同一性的心理健康的意义。埃里克森利用临床资料主要探讨了3个问题。(1)“集体同一性与自我同一性”。通过对原始社会儿童游戏的考察,儿童的发展由于与身体的发展和文化的意义相符合,与功能的快乐和社会的承认相一致,因而有助于形成现实主义的自尊。这种自尊是逐渐生长的一种信念,认为自我能够有效的整合成一个有形的集体性未来,认为它正发展成在社会现实范围内一个组织得很好的自我。这一意义埃里克森称为自我同一性。与此同时,埃里克森又提出个人同一性与自我同一性的区别:个人同一性是指一个人对在时空存在的自我一致性和连续性的知觉,以及别人认识到一个人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的知觉。而自我同一性是指,所涉及的不仅是存在的实事,而且是这种存在的自我品质,也就是说,自我同一性在于一个人个性的风格存在着一致性和连续性,而且与一个人在本社区内在意义上与其有密切关系的别人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相符合。(2)“自我病理学和病理变化”。在这一部分,埃里克森列举了若干大量的病例来说明治疗者必须对病人的自我正在搜寻的特别选择物的历史背景有所理解。而且,他也接受了荣格的“阿尼玛”、“阿尼姆斯”即一个男人的女性方面和一个女人的男性方面的意象,以及“人格面具”中,一个微弱的自我似乎是卖给了一个具有胁迫性的社会原型。埃里克森指出,一个软弱的自我并不能从不断的支撑中获得根本的力量。一个坚强的自我从坚强的社会获得了他同一性的一面,根本不需要任何人处心积虑地人为夸张。精神分析对此所作出的贡献,其有效性的唯一保证乃是其持续不已的人本主义的意图,而不仅是病人对有限环境的适应,也不限于将临床经验应用于世人意识到为原始恐惧所包围的人类潜能的目的。意识形态的内涵是利用有关自我、人的检验新现实器官的概念工具的不可避免的历史方式。(3)“自我理论和社会进步”。自我同一性的形成与社会关系——父母或抚养者是分不开的。若要健康的幼稚自恋残余保留下来,则母亲环境必须创造出一种爱,使儿童确信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环境是良好的。儿童起初获得了经验的连续感和意志感后来形成了良心道德感,最后在青春期,青少年通过将父母、教师、对自己的期望与自己的要求加以对比,形成了内部的同一感。在3个过程中,父母作为权威,总在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Ko Q\1wi/q%E0心理学空间uGi!A;L\@]
第3章主要讨论自我同一性在人生8个周期中的地位及其表现。第1个阶段是婴儿期与相互承认。人生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与弗洛伊德提出的口腔期相对应,时间约从出生到一岁。在此阶段,同母亲的互动产生经验,实际上就是社会经验。若母亲对婴儿的态度是慈爱的,而且是经常的、一贯的、可靠的,则婴儿会产生一种基本信任感;若母亲对待婴儿的态度是消极的、拒绝的,则婴儿会产生不信任感,使婴儿体验到挫折、烦恼、恐惧和怀疑。第2个阶段为儿童早期与表现自主的意识。这一阶段发生在儿童出生后1~3年。在这个阶段,儿童的肌肉开始成熟,言语的表达和动作模型的形成,构成了本阶段的普遍倾向——保持与排除,儿童体验到了自主意志。但儿童的随心所欲和父母的要求之间就造成一种冲突,使儿童陷入与父母的意愿相矛盾之中。此时,若父母能采取理智和忍耐的态度,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儿童的行为,让他能感觉到在自己控制自己,这样就会形成一种自主感。此阶段的积极品质是“意志”,意志是人的一种内在力量,是人自由选择、自我约束。埃里克森认为本阶段人格发展表现是“我就是我所能自由意欲的人。”第3阶段是儿童期与角色预期(4~6岁)。这个阶段儿童活动更为灵巧,语言更为精炼,想象更为丰富。这时期的共同特征为“侵入”,男孩表现为“追求“,女孩则以“捕获”的形成出现。埃里克森认为,在这一阶段如果能给以儿童鼓励、充分的自由,理解儿童,那么他们就会形成主动性,形成一种叫做“目的”的积极品质。本阶段人格发展是“我一定就是我所想象的那个我”。第4个阶段为学龄期与任务自居作用。这个阶段的儿童为6~12岁。这时,儿童的交往范围大了,由原来的家庭和家庭周围的环境扩展到学校、社会,交往的对象由父母、同伴扩大到老师和同学。在学校里,儿童认真学习各种知识,为将来走向社会做准备。教师在这个时期成为儿童重要的影响人物。若儿童在学校里经常取得成功,并得到鼓励和认可,那么勤奋感、胜任感就会就会进一步发展。反之,如果儿童经常体会到失败和沮丧,如没有正确的引导,那么就会产生自卑感。儿童如果能够战胜自卑感,则形成“能力”的积极品质。本阶段的人格发展为:“我就是我所能学会进行工作的我。”第5阶段是青年期,从12岁开始,到18岁左右。这个阶段儿童向成人过渡,此时,儿童要把这些特征和以往的经验着整合在一起,形成自我同一性,这需要一个合法延缓期。同一性包括了:对个人未来的方向和个人独特性的意识;对个人以往各种身份、各种自我形象的综合感;一种对异性伴侣和爱的对象能做出明智选择的意识;一种对未来理想职业的向往和作为社会负责成员的意识。埃里克森指出,本阶段的个人危机和集体行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和相似之处。这一时期,若不能形成自我同一性,则会产生角色混乱或同一性危机。若危机得到解决,则会形成“忠诚”的积极品质。第6个阶段为成人早期,从18到25岁。此时年轻人通过青春期的发展,已经确立了稳定的自我同一性,其基本的矛盾为亲密感对孤独感。第七个阶段为成人中期,约至60岁。主要的危机是繁殖与停滞。繁殖主要的任务是生育和指导下一代,还包括文学艺术、思想观念和物质产品的创造。繁殖的对立面是停滞,典型的表现是缺乏创造性和人际关系贫乏。此阶段的积极品质是关怀。第8个阶段为成人后期,直至死亡。这时,人生的基本活动都已基本结束,在家安度晚年。如果认为自己一生的生活是圆满的、有意义的,不惧怕死亡,这样的老人具有自我整合感,是“智慧”和积极的品质。与此形成对照的是,不能坦然面对一切的、陷于失望和绝望之中的,会对生活产生“无意义感”。埃里克森认为,上述8个生命周期在各种社会都是普遍存在的。心理学空间)y_w |i2c6X[:T/vE
心理学空间/qm.Rqx#yI]
第4章旨在分析自我同一性的对立面:同一性的混乱。埃里克森认为,一个人要么在青少年期形成良好的自我同一性,要么就形成同一性混乱。这种同一性混乱可表现为:(1)对时间的混乱。它包括一种极大的紧迫感,同时对作为生活的一个维度的时间却丧失了考虑。年轻人对命运、前途、计划、希望和供养者都表示不信任,他们对自己的历史时间的连续性整合不起来,出现倒退。(2)同一性意识混乱。也就是自主性混乱,表现为一个人夸大了自我意识与别人看待他的形象的距离。青年期的自我意识参照于同龄伙伴和权威的判断,更加注重的是集体对于自我的肯定。我们可以看到青少年的那种敏感性,在面对批评时会与对抗的现象相交替。(3)角色固着。只固着于某一角色,反对其他角色的尝试,缺少灵活性。(4)勤奋的混乱。其表现形式或是不能集中注意于所需要的或被提出的任务,或是专心致志于一种自我破坏性的活动。(5)性别的混乱。年轻人不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是男是女,结果是他因为容易受到譬如说来自同性团伙的压力而成为牺牲品。(6)领导的混乱。青少年在同伴中充当领导者和追随者时,往往在所承担的功能中发展惊人的预见性,向成人的职责迈进了一大步,基于同样的原因,共同的理由也允许别人追随或服从(而领袖自己也服从更高的首领),从而在幼稚超我中建立起来的父母意象将会被抑制,被一连串有理想的有等级的领袖意象所代替。(7)价值的混乱。各个时代都有以时显时隐的意识形态向青少年所呈现的思想体系,如果没有这些意识形态的信奉,不管“生命方式”所蕴含的意义如何,青少年总经受着价值混乱的痛苦,这种混乱对某些人和社会都可构成危险。
nG h(t9p N ?0
0m[?f_^9q0在第5章,埃里克森又谈到自我同一性和环境的关系上,他认为自我同一性“更接近于变化着的社会现实,因为他们可以按照青少年的意识形态趋势来试验、挑选和整合那些来自童年的心理社会危机的自我意象”。所以自我同一性与对现实社会的良好适应有关,是一种根据现实要求而确立的理想自我。在本章中埃里克森探讨了“自我”和“自身”这两个词的意义和区别,讨论了环境对各个不同自我层次的影响。
\5z'K x2R,oi8O%Db a F#j0心理学空间`(J#d.?5m!y4iB
第6、7、8章以自我同一性危机理论为基础分别讨论了当代青少年问题、当代妇女问题和当代种族问题。青年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忠诚问题,是自我追求的力量,在这个过程中,社会要给于适当的延缓期。青年人总是忙忙碌碌,精力充沛,要去做一些事,现实社会要从正面引导他们,否则他们就会走向反抗、叛逆和反社会。
1@r/ew4t'^}OT0
+f!Dz-g |n0在妇女解放运动领域,埃里克森也提出了一些见解。他认为,核时代的特殊危险明显地把男性领导们带到了适应性的想象极端,而在妇女解放运动领域一直更受道德热情的支配,男女平等主义对妇女的独特性并不重视。他利用了有关游戏中的空间现象,表现了男性和女性安排空间的2个原则,这2个原则与他们的身体结构相符合,女孩子倾向于制造内部空间场景,男孩子倾向于建造外部空间场景。那么,女性的心理也就相应的以内心的空虚寂寞为特征。埃里克森强调,当谈及男女平等时不能忽视这一事实。
~$^1tS r B&]"j0心理学空间T V:w A]}
种族问题也可用自我同一性解释。埃里克森指出,黑人以及少数民族青年人之所以犯罪率高,与他们的自我同一性与社会的联系的特殊方式有关,它表明的是社会危机。如果社会一开始就对少数民族歧视,他们的家庭教育及儿童的成长阶段,注定会遇到更多的不利于自我发展的因素,他们的自力性、信任感、勤奋感乃至自我同一性都会受到影响。埃里克森问道,什么样的同一性才能胜任美国黑人承担的义务呢?他认为当今世界最潜在的最广泛的和最有吸引力的同一性就是工艺技术的同一性。他最后指出,我们真正的人本主义青少年继续把一种宗教同一性成分扩张到种族关系中,因为在同一性的一切问题中,将会包括人的技术努力和伦理的最终关怀范围内的平衡。
C!c"~}q7j ~4`}j1Y0心理学空间WLz!u&j!S0j i}5A
【简要评介】心理学空间Y| I^a p
心理学空间:j@6{U0\A#k/Q
埃里克森所处的年代是一个剧烈变动的年代,他从欧洲到美国,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他深感弗洛伊德的古典精神分析已不足以应付当代社会的要求,而在另一方面,又觉得精神分析学派在强调社会文化因素的重要性时缺乏精神内部机制的重视和理解。因此,他在古典精神分析的基础上,沿着安娜·弗洛伊德(Anna Freud)和哈特曼(H. Hartamann)强调自我的适应性功能的路线,开创了他的以强调自我的适应和发展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在弗洛伊德的理论基础上创建了以自我同一性为核心的将人的生命划分为八个阶段的人格发展渐成说。他的贡献在于:(1)他将人的发展过程结构即整个心理过程的重心从弗洛伊德的本我转到了自我过程。这就意味着把人的发展动机从潜意识扩展到意识领域,从先天的本能欲望移到了现实的关系中。(2)他重视人在发展的过程中,自我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人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兼具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三方面因素的统一体,这是值得人们重视的。(3)埃里克森的发展学说对未来表现出乐观主义的精神。他在为各阶段提出特定的发展任务的同时,把解决任务视为一种两极分化的对立面斗争的过程,个人便在发展任务的同时,把解决任务视为一种两极分化的对立面斗争的过程,个人便在发展任务的斗争和解决过程中,依次向不同质的下一阶段过渡。(4)个人能否在各个发展阶段顺利解决发展任务,都会对个人未来生活中的具体行为模式产生相应的影响,因而他积极主张在每一阶段都应重视家庭和社会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作用。心理学空间@'j'K.km\~Wc
心理学空间nOQ6^2x
埃里克森也受到了一些批评。(1)生物进化论倾向。他接受弗洛伊德的里比多学说,认为生来就有巨大的潜意识潜能,足够使人格得到充分的发展。“任何反应模式似乎都是‘在生物学上给予’的,而且,任何发展上先天决定的时间表必须考虑为一系列潜能。这种潜能可以改变人与人之间的调节模式。”显然,埃里克森认为,人的行为模式决定于先天的潜能,即先天因素决定后天因素,生物因素决定社会因素,已经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调节,可由一系列先天的潜能而得到改变。(2)个人——社会二因次发展平行论。也就是说,个人发展到了某一阶段,自有进化到一定程度的社会环境来与自我相遭遇,社会则通过一定的结构和组织对此时的个人施加文化上的影响,并对个人提出有利于社会本身发展的要求。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化原来是两个独立且平行的系统,只是在预定吻合的某一阶段才相互发生作用的。埃里克森在著作中阐述的人生八个阶段明显具有个人主义的色彩,危机的积极解决方法和由此产生的积极品质似乎不是发展阶段所固有的实事,而是埃里克森的理想和希望。心理学空间,~ s9A0`-jCV0|

U"k!?da6k%`0尽管如此,埃里克森提出的“自我同一性”和“同一性危机”等概念不仅对现代西方心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对“精神病学、教育学、甚至就整个文明的评价来说,都已成为一个中心问题……显示出一扫无遗的跨文化倾向……并已像弗洛伊德所梦想那样变成一种对一切有关人性东西的关注。”②就其对心理学的影响而言,以这些概念为基础,许多心理学家应用不同的方法研究青少年的发展,发现了青少年身上的确存在着自我同一性和同一性混乱,并用同一性混乱解释一些青少年吸毒和犯罪的原因。心理学空间!xV0Q CAJ9^

%IV;s-P zL,}0----------------------------------------心理学空间;S{|.st4@ qOa

;x1O'Z~qq0①埃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孙名之译,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r)r }2vt`0②墨菲等:《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林方等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422页。

t'~1I#\/Gs?E0

?'vO?y7?*|0心理学空间"b;|:_F2~H

-mRS D"o"LWr0

p(K D3b,Q2?C0简介心理学空间"_Kv@&b-M [5i!nY

%d!]9wR2\"dYvg0作者在新精神分析运动中属"自我心理学\"分 支,他是当代自我心理学的旗手。60年代,美国社会动荡,越战失败、种族歧视、女权运动、青年造反等此起彼伏。埃里克森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致力于青年心理学 的研究。在他的理论体系中,同一性(Identity)是一个中心问题,围绕这一核心,发表了一系列研究论文与专著。
KU+}#B _o0
f)S"U/ha4WldU L;t0在第三章中,他修订了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渐成说,提出了独树一帜的心理社会发展说,把人生分成8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其中心任务(具体矛盾)。心理学空间7HV)Rt P]}
在第四章中,他列举美国青年同一性混乱的几种表现:1.时间混乱, 2.同一性意识的混乱,3.角色固着,4.工作瘫痪,5.性别混乱,6.价值的混乱。 这一诊断有利于"对症下药"。但他未着重评析其社会政治根源。心理学空间7Z;v"TkiE,IQ

!B:I@/T)hq+L ]0
7C#G+k{ CK8Bi7{(N0目录
sr0Y Dm H-E~0心理学空间(n {3Ku y
心理学空间 ^-o9W~s
“20世纪心理学通览”序 心理学空间H t_%J$gt
中文版译序 
p \/@7STZj0序言 心理学空间,T4z/`A.|
第一章 引论 心理学空间#E;Sb ](f$`2O5w$e"`2c
第二章 观察的基本原则 心理学空间)R(T @/`_#e8h7Z?%A
第三章 生命周期:同一性的渐成说 心理学空间(gA F%~fJx U
第四章 生命史和个案史中的同一性混乱 
#Bc3n N E0第五章 理论上的插曲 
!b U7v c1xA0第六章 当代青少年问题 
/}[;Y gmh0hd0第七章 妇女气质和内部空间 
FD*b.M+y0第八章 种族和更广泛的同一性 心理学空间8\xse0}}.T;\:?
本书根据的著作 心理学空间1UuF$b9GrA(a;K
索引 心理学空间Ii:R4?2P-v7OJ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青少年 同一性
«青少年的发展课题与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12 埃里克森 | Erik H Erikson
《12 埃里克森 | Erik H Erikson》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状态的发展及其与父母教养权威性、同一性风格的关系»
延伸阅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