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脚穿不进鞋里?—探索幼儿的象征思惟
作者: 狄洛奇 DeLoache / 10277次阅读 时间: 2011年7月21日
来源: 科学人 2005 . 09 标签: DeLoache 狄洛奇 认知发展 双重再现 象征思维 尺度失误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og"@QP"W

为什么脚穿不进鞋里

+f`B"{b0心理学空间n"g:o OiY/Q

对许多幼儿来说,照片可不简单,因为幼儿还没学会「双重再现」:察觉象征物既是物自身(在这里,就是一张非 常逼真的照片),又是其他物事(一只球鞋)的再现。 许 多幼儿想与照片里的物事互动,就像这个男孩正在做的事 ──他想把脚穿进鞋里。心理学空间#tleqc/L

xxcqJJR&X0撰文 狄洛奇 (Judy S. DeLoache) 心理学空间2g s#C9v h6c&~
摄影 哈里斯 (Randy Harris)
],k-DNH*d dp)Ny]0翻译 王道还心理学空间#ii(ngi4q @
科学人 2005 . 09心理学空间"^t Vh;cl{}J{

心理学空间F!i{&?4uz!x:PO,V

为什么脚穿不进鞋里?—探索幼儿的象征思惟

0{7Mt2EF4zc0

h6Az6y;QK0研究出现意外转折,却得到丰富的结果,是人生最美妙的时刻;20年前左右,我有幸经历过一次。那时我一直在研究幼儿的记忆,正开始以两岁半与三岁的孩子做新的实验。为了那个研究计画,我以实验室里一个房间为蓝本,做了一个模型。那间房布置成典型的客厅,只不过寒尘了些,有长沙发、单人扶手沙发、置物柜等家具。模型尽可能地维妙维肖:家具的形状、质料与表面布料都与原本一样,空间布局也一样。在实验中,孩子看着我们把一个小玩具藏在模型屋里:要是我们取名为「小史努比」的塑胶狗,就告诉孩子那个模型是「小史努比的屋」。然后,我们鼓励孩子去找「大史努比」,就是藏在「它大屋子里同一个地方」的大狗狗(同样的玩具,只是尺寸较大)。我们想知道孩子是否懂得利用记忆中的模型屋资讯,找出大狗狗。心理学空间4Eu N/B^ MF"N1pUa

心理学空间O4v7iOt)kt

三岁的孩子找得到,正如我们所料。他们看我们把小玩具放在迷你长沙发后面,就会跑到真实的屋里,到真实的长沙发后面找出大玩具。但是两岁半的孩子根本不会找,我们与孩子的父母都很意外。他们兴高采烈地跑进大屋里去找大玩具,但是他们多半不知道到哪儿去找,其实他们都记得小玩具放在模型屋里什么地方,要他们去找的话都找得出来。心理学空间w$Q$N(S2?K

心理学空间e'zxs+Z

他们不懂得利用已知的模型屋资讯,推论大屋里的情况,表示他们并不理解模型与实物之间的关系。我很快就恍然大悟,我正在研究的其实不是记忆,而是孩子理解象征的能力;年纪较小的孩子无法通过测验,也许是他们还不懂得一个物品能代表另一个物品的缘故。因此,我的研究可以透露有趣的线索,让我们知道孩子如何学习象征关系、何时学会象征关系。心理学空间!z+~ H4`K9j-q"i7s

J9LZ u Fg{0人与其他生物最大的差异,就是人类能创造、操作各色各样的象征再现。这个本领使我们能将资讯传递给下一代,并代代相传;使我们创造文化;使我们不依赖直接经验就能学习大量事物,例如我们从未见过恐龙,却都知道恐龙在世上生存过。几乎我们从事的每一件事,象征都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也许人类演化与发展过程最重要的面相,就是象征心灵的出现(译注:创造与操作象征再现的能力)。我认为,了解孩子如何开始利用、理解象征物,如何逐渐精通弥漫现代生活的某些象征,是令人无比兴奋的研究问题。就这样,我在模型屋计画邂逅的发现,让我改变了研究焦点,从记忆转向象征思惟。心理学空间 DY"Hg!C8u

8P_J.[8G T;r\0

:Z$OBo'Z[S+Llk0图像与现实心理学空间9]ImCQ

7g$oWY%]L {:[0婴儿与幼儿学会的第一类象征物,就是图像。对成人来说,图像似乎是最简单的象征,但是我与同事发现,一开始,婴儿认为图像教人困惑。问题出在所有象征物共有的双重性:它们是独立的存有物,同时又是再现其他事物的物事。观看者看见它们,必须在心里形成双重再现,才能了解它们:一方面,见山是山,就是把图像当图像;另一方面,见山不是山,就是当它们指涉的是关系(图像与实物间的关系)。几年前,我听说了一些故事,显示婴儿不明白图像的双重性质,因而极感兴趣。三不五时,我就听说某个婴儿想抓取图画中的苹果,或是想把脚套进照片中的鞋子里。于是我就找了几位同事研究这个现象,他们是美国西北大学心理系副教授乌塔尔(David H. Uttal)、圣路易社区学院的皮耶洛特沙柯斯(Sophia L. Pierroutsakos)、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的罗森格兰(Karl S. Rosengren)。当时我们假定这种行为很少见,很难研究,可是还是决定试试看。幸运的是,我们的假定错了。心理学空间 t ~{hJ.j+kV f

(P6XwGl+|/x??0一开始,我们以简单的方式测验婴儿对图像的理解。我们拿一本书给九个月大的婴儿看,书里有个别物事的彩色照片,看来十分逼真。哪里知道,参与我们首次测验的婴儿,每个都伸出手,对那些照片或摸或揉或拍或抓,在后来的研究中,参与的婴儿大部份都会那么做。有时婴儿甚至会向照片里的物事抓去,想把它从纸上拿起来似的。心理学空间e_1b"tK'@V

Ubn;v0E:ufrh0伊利诺大学的人类学家高特里布(Alma Gottlieb)带了几本我们的测验用书与录影机,到远在非洲象牙海岸的班村,给了我们一个独特的机会,让我们研究婴儿的这种反应是不是人类共有的。那儿的测验情境非常不同:班村的婴儿坐在地上或妈妈腿上看我们的照片,鸡、羊在四周晃荡,其他的孩子、村民在附近嬉戏、工作、谈话、笑闹。虽然我们几乎可以确定班村婴儿从未见过一张图片,他们却与美国婴儿一样,会用手去探索照片里的物事。心理学空间KrJ,aRhZ)[nd

心理学空间 {P0j1yEN.k3R.L4M

婴儿面对的问题似乎是概念的,而不是知觉的。婴儿能够分辨物事与图像。要是让他们同时看见实物与照片,并让他们选择,他们会选择实物。但是他们并不完全了解图像是什么,图里的物事与实物(「指涉」)如何不同,因此他们探索,例如有些婴儿会弯腰、低头、用唇触碰照片里奶瓶的奶嘴。不过,只有图像与实物极为逼真的时候(例如彩色照片),他们才会那么做。录影带影像同样让婴儿摸不着头脑。皮耶洛特沙柯斯与范德比尔特大学的特罗赛斯(Georgene L. Troseth)发现,坐在电视机萤幕附近的九个月大婴儿,会伸手去抓在萤幕上移动的物事。但是,图像与实物不怎么相似的话(例如以线条勾勒出的图像),婴儿就没什么探索的兴趣。心理学空间 R |6Xuvj

\v1RqeJD0婴儿到了一岁半,就懂得图像只是实物的再现。他们不再在纸上探索,而会指着图像说出图里物事的名字,或是问别人图里物事的名字。关于这个发展,最近耶鲁大学的普瑞斯勒(Melissa A. Preissler)与哈佛大学的卡瑞(Susan Carey)共同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例子。她们使用一张搅拌器(whisk)的简单线图,教一岁半与两岁的孩子 whisk 这个单字。那些孩子从没见过搅拌器。结果,大多数孩子都假定whisk指涉搅拌器,而不只是那张图。换言之,他们将图像当做象征──图像代表它的指涉,而不只是与它的指涉相似而已。

:wv b8h ^P(Vs0

0m/fr'j'L?m0我们认为,导致孩子不再以手探索图像的因素,有一个是抑制能力的发展。婴儿在出生后的头几年,越来越能克制冲动,这个发展是由额叶皮质的变化支持的。我们推测,由于婴儿越来越能控制自己,因而能够压抑与图像直接互动的冲动,于是他们就有机会像成人一样,只是单纯地注视图像。

o|4O4dh0心理学空间4jh[:Z,A-n-\.H2E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婴儿遭遇图像的经验必然扮演了一个角色。在图像丰富的社会里,大多数孩子每天都会与家人的照片、图画书照面。这些互动让孩子知道图像与实物不同,图像是思想、交谈的对象,而不是行动。

.Hk!z^ X;e/N9]]e E u0心理学空间0]%jW.Z aU

不过,孩子还是要花几年时间才能完全理解图像的本质。例如史丹佛大学的佛莱弗(John H.Flavell)与同事发现,给不满四岁的孩子看一张一碗爆米花的照片,再翻转照片,许多孩子都认为照片里的爆米花会从碗里撒落地。心理学空间2ZL1^]`E9G

T0A{-{&T5Z[*`0照片不是唯一会让幼儿摸不着头脑的象征物。多年来,我与同事、学生看着小孩儿到我们实验室来、尝试坐到从缩小屋模型里取出的小椅子上,观者无不惊讶。在家里,乌塔尔与罗森格兰也观察到自己的女儿想躺上洋娃娃的床,或是挤入玩具车里。我们翻遍了科学文献,发现没有人提过这些教人惊讶的行为,好奇心油然而生,就决定自己研究。

%y z$f C{0心理学空间C ? fF.Me^E^0Q

大人国与小人国心理学空间5[$P8d|g[

心理学空间E%|&W.e&Fz+L

一岁半到两岁半的孩子,常犯尺度失误。他们往往与迷你物事互动,就像与正常尺寸的物事打交道一般。尺度失误是缺乏双重再现的另一个例子。这位小男生无法坐在椅子上,不断从椅子上跌下(我们在实验中使用的物事,有的更小)。

GX%@4mYt2@0
心理学空间#@o9] {1]2cd

我们将一岁半到两岁半的孩子带到一间屋里,屋里除了其他物事,有三件大型玩具:室内滑梯、儿童座椅、儿童车。那车孩子不但可以乘坐,踩了踏板还能在屋里四处开。孩子每件玩具至少玩过两次之后,就带出去,然后我们以缩小的模型掉换那些玩具。等到孩子回到屋里,我们对玩具已经掉换的事实只字不提,让他们自然地玩耍。不过,要是孩子没注意到那些缩小的玩具,三、四分钟后,我们会指引他们。

6C9f/L[_4`0心理学空间^4@ a _q u

事后我们以录影带记录分析孩子的行为──我们感兴趣的是我们叫做「尺度失误」的行为:孩子认真地从事一看就知道不可能完成的行动,因为孩子的体型与行动标的,相对尺度差异太大。我们以非常保守的判准,判定孩子是否犯了「尺度失误」。心理学空间/_%a|/kI'{;R(pM

F2nh*{ E0结果,几乎有一半孩子犯了一次或多次这种失误。他们以看来非常认真的态度对待缩小的玩具,想以先前的方式玩耍。有些孩子会坐到小椅子上:他们向小椅子走去,转过身、弯屈膝盖、身子坐下。有些就坐在椅子边上,有些坐得太使劲儿,椅子溜了出去。有些孩子坐到迷你滑梯上面,想溜下去,结果通常是身子翻倒;有些想登上台阶,却使滑梯翻倒。(椅子与滑梯都是以结实的塑胶做的,高仅12.7公分,幼儿没有受伤之虞。)有几个孩子想坐进迷你车里,当它是先前玩过的大车:他们打开车门,想将脚伸进去,有的孩子锲而不舍,教人动容。有个小女孩,居然把鞋脱了;她显然以为那样脚就伸得进去了。

)U E o+T[a du0

*w Au6A.^4m*N0有趣的是,大多数孩子对自己搞不定迷你玩具的事实没什么反应,甚至没有反应。有一两个似乎有些生气,有几个看来腼腆的,但是大部份孩子接着去做别的事就算了。我们认为,这是因为幼儿的日常生活中,本来就充满了各种不成功的尝试。心理学空间 C{4cz8OqXQ:@ j

心理学空间4T0[E[S/xP

关于作者
2F[QsH#i1i0 狄洛奇是儿童认知发展专家,专门研究象征思惟的发展,担任美国维吉尼亚大学心理学肯楠二世讲座教授。她在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的心理系也有教职,她在那里得到博士学位,自1970年代末起任教迄今。作者感谢参与她研究计画的许多孩子,以及他们的家人。

6gM\ XjG9M0
心理学空间}6F-k-e7bVNv

我们对「尺度失误」的解释是:幼儿利用视觉资讯计画行动与控制执行的系统,是分离的。幼儿看见一件熟悉物事的迷你版本,视觉资讯(那件物事的形状、颜色、质地等特征)便启动了那件物事的心象。与那个记忆相连的是与那件物事或其他类似物事互动的运动程式。我们研究的幼儿,有一半可能启动了这个运动程式,但是又抑制住了,因此他们不会尝试与迷你版本互动,当它们是大型原版似的。心理学空间W`-df3ox$o

Y8V!r;Hk0但是,另一半幼儿的运动程式没有抑制住。一旦典型的动作顺序启动了,幼儿就根据那物事的实际尺寸(视觉资讯)正确地执行动作。举例来说,有些孩子会弯腰低头,仔细打量两脚中间的椅子;那些想钻进迷你车里的孩子,会先打开车门,然后设法把脚塞进去。幼儿与迷你复制品进行互动的决定,依据的是物事正常尺寸的视觉资讯,但是互动的当儿,他们以迷你复制品的实际尺寸指引行动。幼儿在决策与执行运动程式的过程中,利用不同的视觉资讯,符合视觉资讯处理的流行理论。那些理论假定,在脑子里,辨认物事与拟定计画,以及执行与控制行动,由不同的区域负责。心理学空间 Dnb,P9_.YUFLN

心理学空间s lzsz#@6K

「尺度失误」源自双重再现失败,幼儿无法分辨象征与指涉。我们知道这是问题所在,因为要是我们要幼儿做的认知作业不需要双重再现的话,幼儿就不会混淆象征物件与指涉了。那是我在1997年发表的发现──那时罗森格兰、伊利诺大学的米勒(KevinF.Miller)与我让一些两岁半的孩子相信,我们有一架机器,能够将日常物事缩小。(用不着说,我们取得了孩子父母的同意。)心理学空间Q7|BW3i-r

心理学空间oKE;O `U,WR*]q,n

神奇机器

)h.r ?^,y_ ] ]o0
心理学空间A0XV3V9_L!h$o

两岁的孩子无法理解模型屋与实屋的象征关系。心理学空间'z1@ Q_\FM

(u?/A9K{+w5\*|u0这个男孩能看见模型屋里藏在植物后面的玩具,却不知道到实屋里的植物后面找玩具。

r.X+s y%vL0
心理学空间J:f*ozv }JeU

我们想出这个神奇缩小机的点子,是希望了解幼儿无法理解象征物的关键是否在:看见一个物事却需要同时以两种方式再现它。要是孩子相信我们有一具能缩小物事或屋子的机器,那么就能把迷你复制品当做原件。由于房间与模型之间没有象征关系,孩子应该能将关于大屋子的知识应用到模型屋上。心理学空间c7f ~ @A1Mm

!AG:fK[0我们利用这具神奇机器的魔力将玩具变成迷你模型,将帐篷缩小。当着孩子的面,我们将玩具(一个有鲜艳紫色头发的神话人物)放进帐篷里,然后以机器对准帐篷。然后孩子跟着实验人员逃进另一间屋子,等机器施展魔力。等到他们回到实验室,一个小帐篷正杵在原来放帐篷的地方。(这个研究最有意思的是,机器居然能将东西变小,孩子丝毫不感讶异;机器得背着人施展魔力,孩子也不觉得奇怪。)

Q ?3Hy5fs0

0lIv3Qz(?3Z'V0我们要孩子去找玩具,他们立即就到小帐篷里找。孩子相信小帐篷就是原来的帐篷,只不过缩小了,因此他们找出了玩具。这个实验与前面介绍的模型屋实验不同,孩子不需动用双重再现的能力就能过关。根据幼儿的世界观,小帐篷与大帐篷是同一个帐篷,因此玩具仍然藏在原地。心理学空间%lW/~8^Jiu#I$J&Xm

心理学空间r`6|"Wn9Z:mD

了解双重再现在幼儿运用象征方式中扮演的角色,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例如在性侵害疑案中,调查人员利用玩偶访问受害幼儿的做法,我们认为必须三思。遭到暴行的受害者,往往是幼儿,他们很难进行访谈。于是许多专业人员(包括警察、社工人员、心理健康专业人员)利用刻画了解剖细节的玩偶,他们假定运用玩偶比较容易让幼儿描述自己的遭遇。请注意,这个假定蕴含了另一个假定,那就是:幼儿既能将玩偶当做玩具,又能以它再现自己。

l3\YyPR8cX0

\.C"tF K0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布鲁克(Maggie Bruck)、康乃尔大学的塞西(Stephen J. Ceci)、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的欧恩斯坦(Peter A. Ornstein)等人的团队已对这些假定产生怀疑。这些研究者在几个独立研究中,请学龄前儿童叙述记忆中小儿科医师对他们做的检查,那些检查有的包括生殖器,有的没有触及生殖器。有时,研究人员以刻画了解剖细节的玩偶询问孩子,有时没有。一般而言,要是不用玩偶,孩子的叙述比较正确,用了玩偶的话,孩子更可能捏造医师触摸生殖器的情节。

q M6Y5H j9[RX0

G{:d3_'uj[~+?0我研究了幼儿解释象征物所遭遇的困难后,不免怀疑幼儿也许无法将自己的身体与玩偶建立关连。史密斯(Catherine Smith)在我的实验室利用一个非常简单的对应作业进行过一系列实验。她将一张小贴纸贴在孩子身上某个地方,例如肩膀或脚上,再请孩子以更小的贴纸贴在玩偶表面。三岁与三岁半之间的孩子,通常能将贴纸贴到正确的对应位置上,而不满三岁的孩子,贴得正确的不到一半。这个实验情境极为单纯,既无记忆负担,又无情绪介入。幼儿在这种情境中都无法将自己的身体与玩偶建立对应关系,是有力的证据,反对在侦查情境中,利用刻画了解剖细节的玩偶访问幼儿。(由于已有许多类似证据公布了。在美国,对不满五岁的孩子以玩偶取得证词,已不若过去一般受重视;至少有一州完全不采信这种证词。)心理学空间"{2l]y2^^0s

c L&^~+?)yt0教育方面的意义心理学空间}K9\*f&T7SE!@7h

u,nG vo^)`A1t0双重再现这个概念对教育人员也有实用价值。幼稚园与小学老师都使用操作性玩具当教具,例如设计来再现数量的积木、棍子等玩意儿。运用这种教具的始意是,这些具体物事能帮助孩子理解抽象的数学原则。但是,要是孩子不了解这些物事与它们的指涉的关系,这种教学法反而会使孩子糊涂。有些研究的确显示,孩子往往不了解操作性玩具,也不知怎么运用它们。

"p?LRb [s#n0心理学空间5J1ywjb;p

我和乌塔尔以及西北大学的研究生阿玛亚(MeredithAmaya),正在测验与象征物接触的经验对幼儿学习字母与数字的影响。我们以专门设计来教幼儿数学的积木,教六、七岁的孩子做必需用到借位法的减法(对幼儿来说,还蛮难的)。我们以纸笔教对照组做同样的题目。结果两组学得一样好,但是以积木学习的实验组花了对照组三倍的时间才有同样的表现。有个实验组的女孩事后建议我们:「你们想过用纸笔教孩子吗?那可容易多了。」心理学空间E1{SUh0J

E$q4?(Vd-[E;cHV9}0许多为幼儿设计的书也运用了双重再现。这些书有一种形式非常流行,就是书里有各色各样的操作性玩意儿,鼓励孩子与书直接互动,例如展开来就是图画的折页、一扯就能使图片活动起来的拉柄等等。

I$fd"X1M\0

.K$i jn6r|0研究生蒋雯绍与我推论,这些操作性玩意儿也许会让孩子分心,对书里的资讯反而不甚注意。于是我们最近用不同类型的书,教两岁半的幼儿英文字母。一类是单纯的老式字母书,每个字母都以单纯的黑色字型印刷,再配上适当的图片,例如字母A以苹果(apple)当例子,字母B以男孩(boy)当例子的那种书。另一类书配了许多操作性玩意儿。结果,以平实的书教出的孩子,认得的字母较多,用花俏的书教的孩子却比不上。想来,孩子读平实的平面书,比较容易集中注意力,另一类书反而会使孩子分心去注意那些立体花样。为幼儿编写的教育书籍,也许越不花俏越能达成教育目标。

tGK&o;y\I i}#@+d^0

*`j-OZ&E0这些不同的研究显示,象征的许多面相,大人似乎觉得再自然不过,可是婴儿与幼儿却摸不着头脑。他们必须学会象征的概念,了解象征物再现的究竟是什么;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得克服重重障碍。今天,新的象征层出不穷,他们有许多人得精通各色各样的象征,多多益善。对人类发展象征心灵的各个阶段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之后,也许研究人员就能分辨与难以掌握象征意义有关的学习问题,并筹谋对策。

hE!^cS]f0心理学空间p,~iB2B(a3ZB!d5[

王道还 中研院史语所人类学组助理研究员心理学空间G!l @Z:epLC9g4S;k

d$t$y:E9s!z xq!if0延伸阅读心理学空间8D1s!{&A3D5f.k.S

x ALB,CAO01. Jeopardy in the Courtroom: The ScientificAnalysis of Children's Testimony. SJ Ceci and M. Bruck. American PsychologicalAssociation, Washington, DC, 1995.心理学空间-[(jt6A)Aq!K

CesDJ$K Z0Q02. Becoming Symbol-Minded. JS DeLoache in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Vol. 8, No. 2, pages 6670; February 2004.

3jt9XK~0心理学空间K'` n j*` l5M

3. ScaleErrors Offer Evidence for a Perception-Action Dissociation Early in Life. JS DeLoache, DH Uttal and KS Rosengren in Science, Vol. 304, pages 10271029; May14, 2004.心理学空间%m3J8P:oHP1~#m0AI z*I

:b(T:t@ u@04.幼儿犯下象征关系失误的影片片段,可参见: www.faculty.virginia.edu/childstudycenter/home.html心理学空间 JB9z Qe.[y l;g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DeLoache 狄洛奇 认知发展 双重再现 象征思维 尺度失误
«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进展 教育与发展心理学
《教育与发展心理学》
嬰幼兒神經與語言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