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摩梭族葬礼看母系文化对死亡的心理创伤处理
作者: 张洁 施琪嘉  / 14174次阅读 时间: 2011年7月04日
标签: 男女 文章 关键词 摩梭族 分类号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n#a'@%H$a%^

摩梭族葬礼看母系文化对死亡的心理创伤处理

Qqj4mG.v0

lz;oq\V7i.s0张洁  施琪嘉 心理学空间X|UV$z!zaO

心理学空间e9y2w/eda?'k:U?

摘 要:死亡,意味着永久的分离,带给生者的心理创伤是强烈而显著的.死亡也是一种文化,母系文化以其体贴、包容的阴柔之美,重视平等、和谐的集体观念,完成对于死亡的哀悼.摩梭族,作为现今仅存的少数母系为主的社会体系之一,其葬礼的各项仪式渗透了对生者的人文关怀、整体哀悼以及男女间和谐的关系处理,对心理创伤的修复过程有着积极地促进作用.心理学空间Y(V U+eI
心理学空间 g;q(K5ryGKH
关键词:摩梭;母系文化;死亡;葬礼;心理创伤
K'\/naQ0l0心理学空间#p2QJ |r|AR5f
分类号:R741;R395  文献标识码:A 
-? QhS4He0文章编号:1001-117X(2010)04-0266-05

[*DAl} N:QP4`0

ulzq~r01 资料与方法心理学空间9v(lu(iuj A

心理学空间+V"k#gT0@$c}

1.1般资料 2010年1月,调查小组到达永宁摩梭族居住地,参加一次摩梭族的葬礼。死者是该村人数最多的家族中最年长的太祖母的妹妹,该家族五世同堂,在当地算是鲜有的大家族。

K*q z}p3N6e X0

/uNCGQ2k01.2方法心理学空间4O&y9h9c:cc|H~

心理学空间aY9U#x!Eq i%L

采用实地调查法、观察法和访谈法[ 5],并每日在工作结束后进行资料收集、总结、集中讨论。.. 1.2.1工作具体流程心理学空间 il n'jNL

_!^9B(A2C.}A0①以2人小组为单位,前往各家,在不影响家庭正常生活的前提下,对各成员进行访谈,期间尊重其风俗礼节和禁忌;②结束访谈后,进行小组内资料整理、总结和讨论;③每晚进行研讨会,报告当天的见闻、经历,自由发言并交流意见;④由.. Nadig女士从民族学专业角度进行分析;.. ⑤由.. He kele先生和.. Na dig女士从精神分析的观点对各现象进行分析总结。心理学空间n XdLql~\M c

%hi!h_5_4kW01.2.2参加葬礼的实际过程

$H"H a b u6_x0

@+D,x#bi!e,V,b0①到达当天,在.. He kele先生的带领下,一行.. 5人前往该家族登门拜访,慰问并说明此行目的,获得访谈和参加葬礼的允许。.. ②火化前期间,小组成员分小组拜访村里各个家庭,并选择性对不同家庭成员进行访谈;死者去世当天,逝者家人邀请达巴前来净洗遗体;并邀请喇嘛计算葬礼火化的时间,于正式葬礼前告知火化地点;火化之前对遗体进行仪式性供奉,并进行葬礼前准备。③正式葬礼共持续.. 3天,一行5人共同参与,主要采用观察法记录整个过程。第.. 1天:请来部分喇嘛和当地的达巴,于.. 16:00开始念经对死者进行超度,燃放爆竹,家庭内成员聚集,集体悼念;第.. 2天:全体喇嘛和达巴继续念经对逝者进行超度,亲朋好友前来逐一悼念,并由全村集体于.. 11:0 0开始宴请前来参加葬礼的人员,一直持续到下午.. 17:0 0,当晚由男性家庭成员将尸体转移到棺材中,.. 20:O0由达巴带领众人一起围着篝火跳摩梭葬礼舞;第3天:凌晨.. 5:30分开始准备早饭,喇嘛和亲朋好友用餐完毕后,将棺材送至指定地点,进行火化。④小组集中,整理资料。心理学空间r$D$W6ulF'qkvD

m7da!a K+~02结果心理学空间x&X,xt2G-`fI9G)j V;z

心理学空间:Un2bkM'@.c

2.1摩梭族的葬礼心理学空间P f%y6x|-^U~r

x+Q$]!s9R!^q0摩梭人延续厚葬传统,.. 认为丧葬礼仪的隆重是表达对死者的尊敬和爱戴,也体现家族实力和对传统的恪守。心理学空间$\Q#p(R-S

心理学空间 kwn7\1H#h

计算埋葬日期和地点:死者在去世后当天,家人请来藏传佛教中的喇嘛,根据死者的生辰八字和月历,算出埋葬的具体日期和地点。时间从数天至一个月不等,地点甚有讲究。当地人流传这样的说法,认为天的四面中三面由不同的菩萨镇守,埋葬的当天没有菩萨的一面则为埋葬的方位。原因是,由于采用火葬,这样做可以避免燃烧的气味影响菩萨,以免显得对其不敬。

5cT|h*Q_/h X0

^nH? Rz(WE0净洗:死者去世当天,由摩梭原始宗教中的达巴与非直系亲属一起净洗死者。净洗的过程包括清洗头发、身体,修剪指甲;用摩梭黄油涂满全身并封住七窍,并会象征性地在口中放入金/银;将死者摆呈坐位并用白布带缠好。相对于逝者的净洗,家族成员则在葬礼期间不得洗澡梳头。 

5@.g#P6b!G6H0心理学空间w]'cW"Q4I

供奉:在火葬前的这段时间里,被清洗好的尸体会放于摩梭人传统的祖母屋后的隔问中,呈坐姿。将存放于祖母屋多年的第一块猪膘肉供奉在其面前,代表是属于该死者的葬礼,剩下的则用于招待客人。值得一提的是,会在第一块猪膘肉上插一支一分为二的竹筷,象征死者与生者的分离。家人负责在每天的用餐时间供奉同样的饭菜。火葬前三天,达巴行摩梭语超度亡灵的过程中,还会用到一个特制的三角架,由特殊的松木做成,朝里面撒入各种食物,如米饭、自制索里玛酒、茶、大蒜、羊毛、核桃、各种禽类肉块(鸡牛羊猪等),并请亲人每人朝里面丢一把谷子。告知死去的灵魂无法再在现实中生活,必须和祖先的灵魂们一起离开。之后点燃三角架。 

J8ua+D r'EJ%r8B(Z0心理学空间,m\(Wlh

超度:火葬前.. 3天由喇嘛在摩梭人家中的经堂中用藏语念经超度亡灵,达巴用摩梭语召唤家族中所有祖先的灵魂前来接死者的灵魂一起去另外一个世界。火葬当天用一根绳子一端系在棺材上,一端系在一匹马上,象征由马将死者的灵魂送往另一个世界。宴请:火葬前.. 1天,由全村一起,宴请接待死者家族的亲朋好友,包括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家人和以地缘关系划分的死者的朋友。前来参加葬礼的人员必须到全村的每家每户逐一做客吃饭,本调查小组成员当天共吃7顿午饭,这不仅代表对逝者的悼念,也表达对每家每户的尊重。当晚需在某一家留宿。 

;jUP v0`uO0

E5j}o.s'x0哭丧:由死者的亲属家人及村里的女性共同参与,哭泣的内容包括表达对逝去亲人的眷恋,活着的人的无助与痛苦。对长久无法停止的哭泣者会有专门的亲属劝阻。 

!J&aF7R-?;R0

cw T%fY?OY1k0露天火葬:按照计算好的日期,当天在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开始火化。由喇嘛念经并朝燃烧的遗体中抛撒各种食物及生活物品。在火化完毕后,由先生将剩下的大件遗骨带到家族墓地,通常位于山上的一颗树下。..  心理学空间KVO yF!w{

w.ayEuz-V-U02.2摩梭族的死亡文化观

6w+O?Lt8n0

bn)Q&mh(B0{0我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学派的死亡观是人世,孔子.. “未知生,焉知死.. ”的感悟向后人阐释一种积极的死亡观,只有真正认识生,把生的问题解决好,才能更好理解死,解决死亡的问题。道家则宣扬出世、顺其自然的死亡观,生死是天道所定,只有超越生死的人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快乐。佛教中,释迦牟尼认为生的本质是痛苦的,肉体可灭,而灵魂可以转生,人一生都要与自己的肉体作斗争,只有战胜自己肉体的人才能享受到来世的快乐.. _6。3种观点,对现代人们的死亡观有着深远的影响。 

%[klE aY#p0心理学空间|5a9\x2}3B_b

摩梭族从元代初期开始接受藏传佛教,并将其与原始宗教达巴教一起列为本民族宗教信仰,藏传佛教中喇嘛的地位也因此逐渐高于达巴。摩梭人将喇嘛视为一种神圣的身份。葬礼中,喇嘛的角色也凸显的尤为重要。 心理学空间3q%Vxs:_6V

心理学空间/K;F}OL1kf

一个葬礼通常要将该地区所有的喇嘛都请来,并给与隆重的接待,而达巴在一个地域只有一至数个。由此也可见藏传佛教对于摩梭人的影响之深。 心理学空间:Y ru9A:DGH-@

心理学空间uKJ[#c#jZ

摩梭人看待死亡也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他们认为死亡意味着解脱,死去的灵魂会到另一个世界去享乐,活着的人却还在受苦,并且需要替死去的人加倍还清未还完的债。对比西方死亡文化中,基督教所倡导的二元论,认为死亡是灵魂摆脱了躯体而皈依上帝.. _7],两者间又似乎有共同之处。 

|4G'K`9Bx"a0心理学空间5jXj$T%Lf

3讨论

b[sU:RE)K*\0

V4j4d(B E%Y&vq0死亡,从心理创伤的角度来看,带给生者影响和冲击是显著的。死亡,意味着一种分离,生者必须割舍原有的与死者生前建立的客体关系,在现实上、情感上与死者分离。从另一个角度说,亲人的离去也增加生者对死亡的恐惧。摩梭族葬礼中,母系文化渗透于修复丧失的整个过程之中,具有其独特的方式和内涵。葬礼体现的母系文化对心理创伤修复的处理有重要的意义。..

@,{ C K+s~w0心理学空间,@t^}#kd'H9j

3.1人文关怀心理学空间 n&e qo3G&Fl-b

心理学空间U,LM5g+m["b0F }

人文关怀,是一种生命关怀,着眼于人性。死亡是一种文化,在我们现今所生活的父权社会中,新的人文关怀受到儒家倡导的人世的死亡观的影响,提倡珍惜生命。马相武在谈论死亡文化的一篇文章中说,“新的人文关怀..并非简单地延续自然生命,而是要求灌注更大的价值与自然生命之中,从而真正使人获得一种比自然生命更加长久的、更具质量的社会生命.. ”。这里的社会生命可以理解为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注入发展的力量。父权人文关怀之中似乎蕴含着一种奋斗、开拓、创造的阳刚意向,而母权人文关怀则展现体贴、包容的阴柔之美。摩梭族对于葬礼的仪式非常讲究。贾晓明l 9]曾强调,祭奠仪式帮助丧失者完成与丧失客体的分离和哀伤的过程。仪式对于死亡所带来的心理创伤的修复意义重大。摩梭人,普遍家中经济条件不宽裕,一般的葬礼对普通摩梭家庭来讲也是不小的开销,然而即便是再困难的家族,也要倾其所有甚至负债,完成各种礼仪。摩梭族对葬礼的重视程度,体现出母系文化中强烈的人文关怀。 

_#v Rsd})FQ0

+Q'E{!X/@I*v0摩梭族母系文化中的人文关怀还体现在对年长者的慰藉。对年长者来说,亲人离去带来的悲痛在心理上已是沉重打击,须得到充足的休息和生者加倍的关怀。摩梭葬礼中,年长体弱者被安排在安静舒适的地方,并由孙辈陪伴。这样不仅照顾到健康的因素,还令年长者在孙辈身上看到生的活力与希望,看到生命的延续,坦然面对死亡及其带来的悲痛。摩梭族对逝去者的哀思和对生者的体贴都体现出强烈的母性力量。女性的细腻周到、温婉包容,都很好地促进心理创伤的修复。对于心理创伤,以精神分析为主的心理治疗在为丧失者提供特别的哀伤过程的同时,也通过移情使丧失者与新的客体建立联系.. ]。摩梭族安排孙辈陪伴长者,似乎与之有共同之处,即希望生者在新生命找到新的客体关系,以抚平丧失所带来的分离创伤。..

+cY%Rs:D$N0心理学空间.S#C4WDvk

3.2整体观念心理学空间XBIi9Y%A!sdov

6w%`1`oq"w1\7v0母系家庭中家族的整体观念对死亡所带来的心理创伤修复起到积极的作用。心理学空间8X&}\,xr&S'}

5bZ_)g%e7mqQ0首先表现在对逝者子女的抚养上。母系家庭中,由于女性家长掌权,摩梭家族中的所有成员都担负着赡养家中子女的任务。家族中成员的收入大部分上交给女性家长,由其一人掌握财政权,并对赡养费用进行分配,家族中成员由于是共同生活,因此会主动担负起照料逝者子女的责任。 

m:eN {A]#[0

D0w:O C/N6Bo G A0其次,一个摩梭家族葬礼,前来参加的亲朋好友几十人到数百人不等,有时达到两三百人。宴请是一项庞大的开销与负担,此时,同为一个村落的所有家庭,共同承担起接待宴请并留宿宗教人员和亲朋好友的责任。这种互助对逝者家族来说不仅可减轻经济和人力负担,也从村落集体中获得情感支持。 心理学空间cj;sP$U7k"b

/L lq`P-plPj.r X0另外,摩梭祖母屋的火塘是很好的聚会场所。亲朋好友聚集在一起,围火而坐,用餐交谈,营造出温馨和谐的氛围,达到情感相互支持的效果。有助于修复心理创伤。 心理学空间#~COu7phLz"V#Z4f u

心理学空间bl7~.q:Rg

对丧失带来的痛苦,由整个家族和村落等血缘或地缘划分的集体共同承担,这一点在摩梭族的葬礼期间表现地尤为突出。群居的生活环境使得整个家族成员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在现实生活和情感上都有着较强的联系。从精神分析角度看,这种众人聚集也是对死亡与丧失的一种修通。而目前社会中的丧葬,虽然也有亲朋好友的聚集,但与摩梭族的群居有着本质的差别。特别是城市中,单个家庭单元多为双亲与子女的直系亲属,.. 缺少群居所提供的客观环境以及紧密的家族情感支持。因此在这一点上,摩梭族母系文化在心理创伤修复上体现出明显的优越性。..

k ~&n n^j0

(U:y g CT8Y MhkT I03男女分心理学空间 }(?!b3SD(Pe

心理学空间I8R afMg"hGJ

 

Yh8p'wY0g*?9`%G![0

5iMkZ_+J"a*f ~Ro0家族中女性在葬礼举行时,照常承担各种日常家务劳动,也有很多赋闲在家的年轻男子承担生火煮饭的任务。葬礼仪式中的各项工作,根据个人所长进行分配,比如女性家长负责接受礼金,记录出入,打点各项事宜;其余女性负责做饭洗碗。男性中会驾驶者,则负责接送宗教人士;力气大者,则负责挑水、搬运物品。 

U!Y@^Y1I(v0

2y^3kYC)s0整个葬礼的安排中,并没有出现孰尊孰卑的情况。有学者I g]提出,母系社会中女性尽管掌权,但地位并没有高过男性,至多和男性平等。不论该观点是否可信,需要强调的是,在摩梭的母系家庭中,处处体现出男女合理分工、无尊卑之分的成员关系。虽然决策权在女性家长手中,并且女子的多少决定该家族人丁的兴旺,但男性并没有因此受到歧视,“重女不轻男.. ”。女性在宏观上发挥其温柔细腻的特点,掌控全局,合理分配,并处理好各个成员间的关系,男性则承担较繁重和危险的工作,男女尽其所长、各司其职,这种性别间的和谐也可很好地推动丧失导致的创伤的修复过程。..  心理学空间}%O!C5NU2YQR;NF

心理学空间&v*n;iN)F;a8_Y%h

3.4哭丧中的男女角色差异

4oPU C8t uM U0

f^%\TX.]}+?F0哭泣是一种对情感相对剧烈和极端的表达方式,而葬礼中的哭泣通常表达.. “悲极.. ”的情感口。在父权社会中,普遍认为哭泣是一种懦弱的体现,男性作为社会和家庭的掌权与主导者,与哭泣绝缘。摩梭族葬礼的哭丧仍然主要由女性完成。在哭丧过程中,几位女性哭到悲情处,不能自已,家中的舅舅以训斥的口吻阻止并强行将其拉起。这样的行为令人很自然联想到父权。分析这一现象,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点进行解释:①摩梭的母系文化在经历众多历史阶段后已产生变迁,深受父权的影响,两者存在持续地对抗,男性意识逐渐觉醒并不断扩大;②摩梭家族中,舅舅的地位非常高,有“舅掌礼仪母掌财.. ”的说法,并有独有的.. “舅权.. ”;③摩梭人具有.. “重女不轻男.. ”的观念,虽然家中女子的多少直接决定该家族人丁数量与兴衰,但是却并没有因此降低男性的地位;④母系文化中母权思想所体现的包容与平等,承认女性的阴柔特性,并不将哭泣视为一种懦弱的象征,而是一种有效的情感宣泄方式,不仅可以表达自身对逝者离去的悲痛,也促进整个家族的哀悼过程,帮助整个家族表达被压抑的悲痛情感。 心理学空间~iP'T@$b[

pZE.~P0在与摩梭人接触的过程中还发现,人与人相处时对于内心情感的表达并不流畅,特别是对儿童的情感关怀。这在对心理创伤的修复中起到阻滞作用。究其原因,除去当地受教育水平的限制之外,与摩梭族对情感的压抑,特别是其特有的爱情观和走婚习俗似乎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但目前,并无法断言,该现象也是母系文化的产物,两者之间的联系有待进一步探讨。 

7Bw#hgj0

\+tQ!Jj&^a0需要注明的问题:母权还是女权?有观点指出,母权与女权是相互对立排斥的,母权用于维护夫权,忠实地服务于夫权、家族和国家,而女权则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的象征。但本文采用与父权相对应的母权一词,侧重于摩梭族的母系文化。对于母权与女权的差异并非本文探讨的重点。注:本次由施琪嘉教授、Hekele先生与.. Nadig教授带领笔者和江瑞芳一同前赴云南省宁蒗县永宁乡摩梭族某村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实地调查,以访谈的方式了解摩梭族的生活习俗与文化。心理学空间B {{5d#V8o_,jJ

心理学空间$`-EX1s#fZyGC

施琪嘉教授,医学博士主任医师中国精神分析学组武汉组组长,湖北省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武汉市心理医院副院长。..心理学空间@D3Q|b'j3g!_

b Q9R'~-e7qw0WolfgangHekele,德国埃森地区精神分析督导师,德国及国际精神分析联盟的成员、心理剧治疗专家、德中心理治疗研究院理事。..心理学空间2m?H+}g W

;n e]bi r2t0MayaNadig,民族学博士,德国不莱梅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精神分析督导师,德国及国际精神分析联盟成员。

w9mn2A}e0心理学空间IR2tV[;t p ]

张洁,湖北大学教育学院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在读硕士。心理学空间x;t+K?2KYEY:u B

#L)y6q},QN)T}0江瑞芳,华中科技大学应用心理学在读硕士心理学空间wA[`i ws.alx

_0I+P-A/RK0
1]%Z5k @-z.`E0参考文献:心理学空间t^)u T V

,Y]6v\v4Pc0[1]徐兆寿.母系文化到底是怎样确立的[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206c 2f01000 bij.html,2007-10-10.
\gG$b^ygDb6[0[2]苏萍.母性崇拜与古代文士的审美价值取向[J].社会科学辑刊,2003,25(5):167-169.
BL?*{,Vepvp3R0[3]杨丽娥.论摩梭母系文化的变迁[J].思想战线,2005,31(6):72-75.心理学空间6AH y)Y{7g:?D
[4]刘遂海.摩梭的母系家庭和阿夏婚姻探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25(9):40-43.心理学空间*G9ar9r4T] _S
[5]徐黎丽.关于民族心理学研究的几个问题[J].民族研究,2002,24(06):95-110.心理学空间%K]K M.q HC;[3o {j
[6]刘衍永,周晓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死亡观及其现代意义[J].船山学刊,2008,77(1):64-66.
A"P~^I#hvL^f0[7]郭金秀.从丧葬礼仪看中西方死亡文化中的宗教因素[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26(10):45-46.心理学空间'g Z,Q$_QHs5Z'r
[8]马相武.死亡文化开题[J].中国作家,2007,25(3):165-167.
iU#c oE:i0a@A0[9]贾晓明.从民间祭奠到精神分析-关于丧失后哀伤的过程[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8):569-571.心理学空间!S SJ%_J(k e
[10]谷继建.母权,一种社会逻辑:母系氏族、经济渗透力、权力非持平和女性阴柔美建构历程[J].晋阳学刊,2007,28(6):113-118.
V!}XB[*V0[11]王晓凡.探析中国传统葬礼中的哭泣现象-兼谈中西传统葬礼中的哭泣所反映的文化差异[J].传承,2009,28(8):110-111.心理学空间-G!vTl&fZz"NN
心理学空间E6YM1U&~O
收稿日期:2010年4月19日心理学空间K'lEa;eE
出版日期:2010年7月25日

f6o(?aRSDH0心理学空间VVP'n6x g

--------------------------------------心理学空间T#X?z%I5U!| b

心理学空间Mz!Q_y;tn

从摩梭族葬礼看母系文化对死亡的心理创伤处理心理学空间@p4V7c u(?s7z
心理学空间 L V2p!P;q5L~

$V{KCZ.D0
*k~ l I1Y{7}!f|0The Coping on the Psychological Trauma of Death in the Matrilineal Culture: a View from a Mosuo Funeral心理学空间 alk7\6Pi ?,Wth&C
心理学空间f,v?;J T
ZHANG Jie  SHI Qi-jia 心理学空间hJ0x/hO
心理学空间(]M2V&uUl*r
作者单位:张洁(湖北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武汉,430062) 
CK E4c b7X0     施琪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武汉市心理医院,武汉,430019) 
lA/Mw3j]0近现代,仅有少数部落仍保留母系为主的社会体系,居住于我国西南地区的摩梭族属其中之一。本文试通过对摩梭族母系文化葬礼的描述,对母系文化中人们如何面对死亡、如何处理丧失等心理创伤进行总结分析,探讨其优越性,以帮助在现行社会中更好地处理由死亡丧失带来的心理创伤。
V:oz ^#|j(ELD J*j[(u0徐兆寿在关于母系文化的文章中写道,在原始社会中,生产力并非今天普遍意义上的生产力,而是指人力。母系社会中的女性,作为繁衍子孙后代的唯一承担者,被视为生命之源,其生育能力代表着家族的兴盛与延续,理所当然也就成为群落的统治者。母系文化中极具有代表性的当属母性崇拜,主要思想为女性是万物的创始者。
!s!D-Vh$AR7Iv;aC6U0摩梭族,作为世界上保留至今、为数不多的母系社会之一,其母系文化经历众多历史的变迁引。有文章提出新的观点认为,现生活在泸沽湖周边地区的部分摩梭人,其母系家庭起源于元代初期,并非从远古传下来。但是对于摩梭族现今所实行的母系家庭制度是公认的,母性血缘思维仍然是该民族根深蒂固的观念。
[S$k6}?8Uv_0 心理学空间A^]Jx/_)[Y&zfJ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男女 文章 关键词 摩梭族 分类号
«心理创伤治疗的基本原则 创伤
《创伤》
创伤的代际传递»

 施琪嘉

施琪嘉 教授
医学博士,中国首批国家注册心理督导师。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学院武汉市心理医院常务副院长,武汉市心理卫生研究所所长。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学院心理卫生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精神分析学组华中地区组长,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曾获得德国对外学术交流基金(DAAD)留学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及获得国家教委对外学术交流基金留学奥地利茵斯布鲁克(INNSBRUCK)大学。



微信公众号:人人江湖


施琪嘉老师的微课
微信扫码报名

创伤30讲



真正的疗愈,是内在小孩的成长




精神分析入门60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