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笔记
作者: 转载 / 77974次阅读 时间: 2011年4月12日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第九章 情绪和情感

心理学空间RsA$e6e:[k,jL

^P.fFnx0
第一节 情绪和情感概述

5HG)SL7r0一、什么是情绪和情感心理学空间#\C F7t!Q~1AfNWT
心理学空间i/O}5g*`S QvN
  情绪和情感是人的心理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伴随着认识过程而产生的。它产生于认识和活动的过程中,并影响着认识和活动的进行。但它不同于认识过程,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另一种反映形式,即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
6I cGc.a tZ0心理学空间@s9wK!J.WRc,h
  大家知道,人是具有自己的主观世界的,当外界事物作用于人时,人对待事物就会有一定的态度。根据是否符合主观的需要可能采取肯定的态度,也可能采取否定的态度。当他采取肯定的态度时,就会产生爱、满意、愉快、尊敬等内心体验;当他采取否定的态度时,就会产生憎恨、不满意、不愉快、痛苦、忧愁、愤怒、恐惧、羞耻和悔恨等内心体验。无论是对客观事物有肯定的态度或者否定的态度,我们部能够直接体验得到。因此,情绪和情感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心理学空间6Sw'qFx$i

)v!X4U;OkZs0  在日常生活中,情绪与情感常被混用,或者把它看作是同义词。但在心理学中,把原始的情绪看作是与生理的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的心理活动,把情感看作是与社会性的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的心理活动。
FCytA/X"w M0心理学空间)V ~\E'mlZ.l
  所谓需要是指人的生理的和社会的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一般说来,可以分为生理的(对于食物、水、空气、温暖、运动和休息的)需要和社会性的(劳动、交往、艺术、文化知识上的)需要两大类。当然也可分为物质上的需要和精神上的需要。
'KVmF1Kc1eQ9@0心理学空间J:TARWD|^
  情绪是与生理的需要相联系的。当生理上的需要得到满足时,则有积极的情绪体验(喜悦);当饥饿、渴、疼痛时,则有明显的消极的情绪体验(愤怒、悲哀、恐惧)。
5KWd+haJ0
[r];y"H!^]c0  人类最基本的或原始的情绪是快乐、愤怒、恐惧和悲哀这四种。如,人们见到黑暗、猛兽足以引起惧怕。当一个人看见危险而逃跑时,如有人阻拦他的去路,他必发怒、动武;无路可逃则悲哀;如能逃脱危险则快乐。这都是不学而会的。
9U ^ rcr&]!fR)Q0心理学空间7U$H;AM Lc-{R
  所谓快乐,通常是指盼望的目的达到后继之而来的紧张解除时的情绪体验。愤怒往往是由于遇到与愿望相违背或愿望不能达到,并一再受到妨碍情况下产生的;特别是在所遇到的挫折是不合理的,或被人恶意地造成时,最容易产生愤怒。恐惧是企图摆脱、逃避某种情景的情绪;引起恐惧往往是由于缺乏处理或摆脱可怕的情景或事物的能力。悲哀是与所热爱的事物失去以及所盼望的东西消失有关的体验。悲哀所带来的紧张的释放,就会产生哭泣。无论是快乐、愤怒、恐惧和悲哀又都有强度上的不同。譬如,愉快和狂喜之间的区别,愤怒和狂怒之间的区别就属于强度上的区别。心理学空间VJ$Z1~ b!KW

yg @M IU_0  情绪也往往与低级的心理过程(感觉、知觉)相联系。因此,它是个体意识发展的最初因素。例如,杂乱的环境使人不愉快,整洁美观的环境使人好感;被人打骂时会很不高兴,被人爱抚地拍拍肩膀时却很愉快。一般他说,声音的感受较之光线的感受,与情绪反应的联系更为紧密、更为直接,它更能激起情绪的共鸣。正因为这样,音乐艺术陶冶人们的性情也就比视觉艺术更有力、更有效。
G}aT)D&w#k0
8]+w4_0jg0J0N{^#s0  情绪是动物和人都具有的。但即使是人的最简单的情绪,也与动物的情绪有本质的区别。因为人的生理需要受制约于社会生产、社会生活条件。马克思曾经写道:“……一定的外界物是为了满足已经生活在一定的社会联系中的人的需要服务的。”①人不会贪婪地喝、吃、穿,他总要考虑适当的方式和现有的可能,在一定的社会要求的时间和地点才享用食物。在饮食方面还要求有营养,有色、香、味,并讲文明行为。所以,人的情绪与动物的情绪有着本质的区别。由于人类生活在社会中,因此,人的情绪活动具有社会的性质。心理学空间3VXo-^:`m$K

bC/m}wt_0  情感是人所特有的。它是同社会性的需要、与人的意识紧密地联系着的。它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因此带有社会历史性,在阶级社会中,某些涉及到阶级意识内容的情感往往带有阶级性。譬如,当前使人引以自豪的是能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出力,能为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牺牲自己的一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人民成为社会的主人,他们对劳动有一种光荣感,这是在旧社会的劳动人民所没有的。
2J,jEEf^8O8]0心理学空间s-g8j M&\X0r
  人们的社会性需要是多次客观影响的结果,并且处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比如,幼儿需要玩具、图画书;儿童期需要结伴游戏、学习;青年需要成家立业,重理想;成年人重事业。需要不同,情感也有区别。心理学空间"]PD(K v_3LZ

x Pv:D.s G xB0  由于客观事物和人的需要的复杂性,同一事物可能以其不同的方面与人的需要处于不同的关系之中。因此,人的情感极其复杂,有时甚至引起相反的情感体验;或者在同一时间内,人可能处于交织着不同性质的情感体验之中。如,失散多年的父子相逢时,既喜悦,又悲伤;当听到亲人壮烈牺牲的消息时,既有为烈士为国捐躯的崇高的荣誉感,又有丧失亲人的悲伤感。“悲喜交加”、“百感交集”,说明了人具有“在满意中有不满意,不快中有快感”的矛盾的情感。
8D)YH QxW0
Mc%[;T$C/n0  产生情绪和情感的触发原因乃是客观事物本身,而不是主观需要。任何情绪和情感都是由一定的对象所引起的,都有其客观原因。人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和恨。例如,愉快感可能是由爱抚或亲吻所引起,也可能由来自身体的运动器官的感受(如有节奏的舞蹈、体操运动和唱歌)或者由外界事物的结构、颜色和形象、声音、味道、气味等所引起。恨可能是由于别人突然弄脏了你的衣服,或者是自己犯了某种错误所引起。没有客观现实,便不能产生情绪和情感。只是情绪和情感所反映的是客体对主体的意义,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而不是客观事物本身。心理学空间L#Al:z)KY

3G#Z!_vo7x0  在不同的时间里,由于各种对象和现象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因而会产生这种或那种情绪体验。如,在一般情况下,为了止渴喝下一怀水就能带来愉快;如果他不感到口渴,而强迫他喝水,那末只能感到气愤和不愉快。但在特殊情况下,那怕口再渴,也要把这口水让给比他更需要的同志去喝而感受到内心的愉快。心理学空间7g;|fh7J

9g/@Jm,Va[7vq-W0二、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心理学空间-r+uO*D;pp B
心理学空间 h-_K p;zfM`K
  情绪和情感是既有区别又相联系的。情绪一般比较不稳定,带存情境的性质。当某种情境消失时,情绪立即随之而减弱或消失,所以它是不断变化着的一时的状态,是比较现象的东西。情感与情绪相比,较为稳定,是比较本质的东西,它是人对现实事物的比较稳定的态度。
!Jx/S2m}6Tf&?c:v0
1ik9P@/J H?R${u0  情绪和情感的联系是很紧密的:一方面,情绪依赖于情感。情绪的各种不同的变化一般都受制约于已形成的情感及其特点;另一方面,情感也依赖于情绪,人的情感总是在各种不断变动着的情绪中得到自己的表现。离开了具体的情绪过程,人的情感及其特点就不可能现实地存在,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同一种情感在不同的条件下可以有不同的情绪表现。例如,有爱国主义情感的人,当看到祖国日新月异地发展起来时,是多么的兴奋和喜悦;当祖国受到敌人的蹂躏和侵犯时,会无比的愤怒和激动;当祖国处于危难时刻,又会表现出十分忧虑的情绪。
+c7`Y'V9ev^0
6YpM;S5O0  由于情感常与社会事件的内容有关,情绪则常用于情感的表现形式,因此,情感的发展变化也是通过情绪的变化来实现的,即任何稳定的情感都是在大量的(各种典型情境下的,正面的和反面的)情绪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要转变一个人的情感也就必须依靠情绪共鸣逐渐地达到,它不能迅速、随意地被唤起。心理学空间 V0ih)HC%i
心理学空间|R4p1BEs)a bW J
三、情绪和情感的生理基础
8{.qj;re?&Ho\:X0
MLlV+f0  象其它所有的心理过程一样,情绪和情感也是脑的机能,是客观刺激物作用于大脑皮层活动的结果。心理学空间5r(zr3fv EVW

fR7F v6p;P*Y0  一系列的研究表明,情绪和情感的生理基础是复杂的。概括地说,它是在大脑皮层起主导作用下,皮层和皮层下的神经过程协同活动的结果。而且,一般认为,皮层下部位参与情绪反应,皮层部位参与情绪体验和控制着皮层下中枢的活动。
Gu,Y R!~%gF-PV,Fx0
sTxo HFF7x?i0  现代生理学的许多研究成果都证明,情绪反应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下丘脑、边缘系统、脑干网状结构的机能。心理学空间&rq uiSU'oq

g @&d"Q7h%y-P] E0  下丘脑是植物性神经系统的皮层下中枢,它在情绪反应中有着重要地位。研究证明,下丘脑与怒反应关系密切。美国的奥尔兹(Olds)等实验还表明,老鼠在有活动杠杆的箱子里,如果得到对脑的刺激,它会按压杠杆高达每小时数千次,它们按压15~20小时,直至精疲力尽,睡眠后又再次按压。几乎在脑内所有部位都能发现这样的一些点,但在下丘脑特别明显。因此,近年来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在下丘脑里存在着“快乐”中枢。刺激另外一些部位,动物会按压杠杆去截断电刺激,这些部位就被标志为“惩罚”或“痛苦”中枢。把这样的刺激运用于病人,病人好象也喜欢这种引起愉快感觉的刺激;当给予刺激时,他们出现高兴和微笑,并愿意去按压给刺激的杠杆。①
f AIc(](`hpd0
D*Ce _cZ` G2N0  边缘系统是多机能的综合调节区,它调节着皮层下的呼吸、心血管的血压、消化道、瞳孔、排泄等低级中枢,调节着整个内脏活动。因而调节着与有机体的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绪的机构。现已发现边缘系统中的杏仁核与情绪反应的关系十分密切,切除双侧杏仁核,多半引起凶暴情绪反应降低。
,aHw]|YP2U0心理学空间&mF'iB5U by }4?2?
  林斯利(D B Lindsley)提出了一个激活的学说,这个学说突出了网状结构的作用,他认为从外周感官和内脏组织来的感觉冲动通过传入神经纤维的侧支进入网状结构,在下丘脑整合与扩散,兴奋间脑的觉醒中枢,激活大脑皮层。激活作用包括对情绪的激活,使情感的冲突尖锐。所以网状结构的作用在于激起,它是产生情绪的必要条件。
aQ`3XU2tF Z0
VaK a!|E0  研究还证明,皮层下各部位的机能与大脑皮层的调节是密不可分的。大脑皮层可以抑制皮层下中枢的兴奋,于是它直接控制着人的情绪和情感。或者说大脑皮层调节着情绪和情感的进行,控制着皮层下中枢的活动。
vh3I NnY0心理学空间 r2\2d8CO j\
四、情绪的学说
9]3S,P*r-v0心理学空间 @'d&p\uT
  有关情绪的学说从古到今约有数十种,在这里主要介绍下述三种学说。
,I)Q P,M2j-J~0
%ZgU ~S0  1.詹姆士──兰格的情绪学说
e"z:T:QV5}z0
wx7f/L;jq*`Upx4x#y0  十九世纪的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W·James )和丹麦生理学家卡尔·兰格(C·Lange)分别于1884年和1885年提出了相似的情绪理论,后来被称为詹姆士─兰格情绪学说。这种学说基于情绪状态与生理变化之间的直接联系,片面地夸大了外周性变化对情绪的作用,而忽略了中枢对情绪的作用。詹姆士说:“我以为:我们一知觉到激动我们底对象,立刻就引起身体上变化;在这些变化出现之时,我们对这些变化的感觉,就是情绪。”①由此出发,他说:“我们因为哭,所以愁因为动手打,所以生气,因为发抖 所以怕;并不是我们愁了才哭,生气了才打,怕了才发抖。”①这样,根据他的观点,哭泣,打人、发抖都是产生情绪的原因。兰格认为,“……任何作用凡能够引起广泛的在血管神经系统功能上的变化的,都有一种情绪的表现。”②他把情绪看作是一种内脏反应,如果“让他的脉搏平稳,眼光坚定,脸色正常,动作迅速而稳当,语气强有力,思想清晰,那么,他的恐惧还剩下什么呢?”③
$`t {:o%Q0
S/r4Zi#s%R2hX0  詹姆士和兰格的共同论点是:情绪似乎只是被那些内脏器官的变化所引起的机体感觉的总和而已。所不同的是,兰格认为全部的情绪是由内脏变化所引起,而詹姆士则认为情绪大部分或主要地是由内脏变化所引起。总之,他们把产生情绪的原因归之为外周性变化。所以,这种理论通常称之为“情绪的外周说”。心理学空间UA3Z5[[7ip&I&q

h2P4\Pj$H!z%o!~0  2.巴甫洛夫的情感学说
pv{/G }:_0
@$Olo2f6}-\8w0  按照巴甫洛夫的说法,情感是在大脑皮层上“动力定型的维持和破坏。”他认为,假如外界出现有关刺激使得原有的一些动型得到维持、扩大、发展,人就产生积极的情绪;如果外界条件不能使原来的动型得到维持,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他举过很多例子,比如有一个有癖好的人得到渴望已久的珍品(如集邮者得到一枚珍贵的邮票)便感到高兴;亲人的团聚,观点一致者谈话的投机所产生的欢乐,都是大脑皮层原有的动型得到维持的表现,而相反“在习惯的生活方式产生改变时,例如,失业或亲人死亡,信仰粉碎时,所经历到的沮丧情感,其生理基础大半就是在于旧的动型受了改变,受了破坏,而新的动型又难于建立起来”④。当然人的各种动型往往是相互制约的,某些次要的动力定型虽然是遭到了破坏,但由于与人的思想意识相适应的更主要的动力定型得到维持和发展,因而也会引起愉快的情感。
;R}b3\$i9?0
Gb$@,|6V`#eS0  动力定型的维持和破坏都会引起皮层上的兴奋通过扩散或诱导作用使引起或改变皮层下中枢的活动。当皮层下中枢接受了皮层传来的兴奋后,就会引起一系列内脏器官和腺体等活动的变化(如,心跳加快,呼吸加快,瞳孔放大,内分泌增加等),并通过躯体神经引起骨骼肌的相应活动。所有这些变化又发出传入神经冲动,从皮层下中枢反馈到大脑皮层,并与正在进行着的动力定型的变化结合起来,这时我们就会体验到各种情绪。心理学空间 ZqE+Y#c

-l/N?!~O]0s"^0  3.现代的强调认知作用的情绪学说心理学空间*Vg SZyUw

ceJj Lh5i'Q"MB0  现代心理学理论从信息加工的观点分析情绪,强调了情绪的发生依赖于整个有机体过去和现在的认知经验,以及人对环境事件的评估,愿望、料想的性质。比如:
i8Qe6qD+x0心理学空间!mRqKw#H}O
  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M.B.Arnold)在本世纪五十年代提出了情绪与个体对客观事物的评估联系着的情绪评定——兴奋学说。她强调了来自外界环境的影响要经过人的评价与估量才产生情绪,这种评价与估量是在大脑皮层上产生的。例如在森林里知觉到一头熊引起惧怕,但在动物园里知觉到一头关在笼子里的熊却并不惧怕,这就是个体对情景的认识和评价在起作用。心理学空间l%pFQ(M.l

*QF6rK7~0  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S.Schachter)提出的情绪三因素学说,“把情绪的产生归之于三个因素的整合作用:刺激因素、生理因素和认知因素。他认为,认知因素中对当前情境的估计和过去经验的回忆在情绪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例如,某人在过去经验中遭遇到某种险境,但能平安度过。当他再经历这险境时,回忆过去经验,便泰然自如,并无恐惧或惊慌。也就是说,当现实事件与过去建立的内部模式相一致,事情将平稳地进行时,人将无明显情绪。而当现实事件与预期和愿望有足够的不一致,或预料为无力应付时,就会打乱已建立的内部模式,产生紧张的情绪。情绪和情感正是通过认识活动的“折射”而产生的(见图9一1)。
*D,X F?"u6G C K0
p q8z(G;} X0Y1|o0  美国的斯比斯曼(Speisman)、拉什鲁斯(Lazarus)、摩德科夫(Mordkoff)和戴维森(Davison),1964年的实验同样说明了认知对情绪的影响。他们用皮肤电反应来测验正在看一部紧张的电影的四个不同的组。对第一组用声音来加强所看到的银幕上的残酷的画面;对第二组则用声音来否认此画面情境中的痛苦;对第三组只出现一个超然的理性的描述;第四个组是观看无声的电影。结果如图9—2所示,显然,紧张的声音会增加对电影的情绪反应(皮肤电反应较明显)。否认和理性描述的声音会降低对电影的紧张情绪反应(皮肤电反应较低),而且比肃静无声地观看电影组的紧张情绪反应还更低一些。①在拉什鲁斯看来,每一种情绪反应,都是某种认知或评价的功能。
g |sNo3X6|0心理学空间%B4a.\.i&vWGD6a
五、情绪的机体状态
$k@HD6\.j9f/{7H:R(n0
.W/T.AhG)Lg0  情绪和情感是由一定的客观事物引起的,而且有一定的客观表现。例如,悲伤时流泪,高兴时手舞足蹈、捧腹大笑,痛恨时咬牙切齿,惧怕时手足无措,虔敬时合掌低头等,这些都是机体表现。
_"[E$y*c@u8e/@0
d}fJ%m6v$b%?.r0  由于情绪刺激物的作用,可以引起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和外部腺体(汗、泪)与内分泌腺活动(肾上腺素、胰岛素、去甲肾上腺素、甲状腺素)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也可以引起代谢(血糖升高或降低)和肌肉组织(手舞足蹈等活动)的改变。因此,人在发生情绪时,在机体内部和外部有各种各样的表现。
7t?j7Y.]0
-x+f'}Wd J_0  据研究,人在愤怒时每分钟呼吸可达40~50次(平静时,每分钟呼吸20次左右)。突然惊惧时,呼吸会发生临时中断。狂喜或悲痛时,会有呼吸痉挛现象发生(图9一3)。人在笑的时候,呼气 
t{-Z;o7o7l~5c@W0
9z*`._,^)\1mEZp1o0  1.高兴一一每分钟17次:
7`Cf7ql+M7z0  2.消极悲伤一一每分钟9次;心理学空间/rE5M b8m D!BST-rg
  3.积极地动脑筋——每分钟20次;心理学空间H*beOLku c
  4.恐惧——每分钟64次;心理学空间4U_h+g ]8rF;qox
  5.愤怒——每分钟40次。心理学空间],MmkJ3A8Lvj

/Q/K;D'|j1p4f0  快,吸气慢,呼吸的比率低(约是0.30);人在惊讶时,吸气约是呼气的两到三倍;人在恐惧时,呼气和吸气的比率从一般状态(约0.70)上升到3.00或4.00。人在吃惊和恐惧时,心跳每分钟约增加20次,血压也会增高(妇女比男人高一倍)。心理学空间#nI2Oy0R V
心理学空间T~VCz1N6M"I'v
  人在吃惊、恐惧、困惑或紧张时,皮肤电反应最为显著。皮肤电阻的变化是由于情绪状态中皮肤血管收缩的变化和汗腺的变化所引起的。一般地说,人在等待一些责任重大的活动时,皮肤电阻会降低;活动之后,它降得更低。如果皮肤电阻增大,则说明过度疲劳,或由于活动前有不利的紧张状态。心理学空间k)\b-[6I_,R8J9\
心理学空间c q*h*^+H,]
  一个被试在看电影时,当银幕上出现两个扭斗者从悬崖上滚到急流中去时(28),他的皮肤电阻降低至最低度(如图9一4)。
8n$D-gQ:p*F"I,P0
b'un X#f0  此外,人在紧张和忧虑时,脑电波α波幅减低,波动甚大,呈低振幅快波——β波(图9一5)。如果有病理性的情绪障碍,则会出现高振幅的慢波——θ波。所以,为测定人的情绪反应,人们常用生理多道仪来记录人的呼吸、心跳、血压、皮肤电反应和脑电波。
9?w:P KD[p0心理学空间M d"_0\+R)U G
  有关情绪的机体表现以面部的研究为最多,其次是身段和言语表情的研究。面部表情动作,包括眼、眉、嘴、颜面肌肉的变化,是最能表示一个人的情绪的。例如,喜悦与颧肌,痛苦与皱眉肌,忧伤与口三角肌有特殊的关系。达尔文曾经通过大量的观察和调查,写出了《人类和动物的表情》一书,指出现代人类的表情和姿态是人类祖先表情动作的遗迹。即就其发生史来说,最初乃是适应对机体生命具有重要意义的情境而产生的。例如,愤怒时的咬牙切齿,鼻孔张大等表情是人类祖先在行将到来的搏斗中的适应性动作。因此,那些基本的或原始的情绪是全人类性的。美国的埃克曼(Ekman)、弗里森(Friesen)和埃尔斯沃思(Ellsworth)在1972年对六种面部表情(图9一6)作了测定,也确实发现不同 
9b8GXe$b#Yd,Y(l0心理学空间e4zBi6p!jF
  A 表示在焦虑状态下,α波消失的脑电图记录。
:?s:J c\&xo t0心理学空间l'e3wZr \(QpB`7F
  B 表示在正常状态下,规则的α波的脑电图记录。心理学空间SJ8M q4^o KLx!p

fe7c!x]r#Ld1o0  民族对这六种面部表情的判断具有很高的一致性(见表9一1)
Fv ^BQ}2s0
&?,_*y V`0  身段表情是指身体各部分的表情动作。诸如,欢乐时手舞足蹈,悔恨时顿足捶胸,惧怕时手足无措,狂喜时捧腹大笑,虔敬或沉痛时肃立低头等表情动作均为身段表情动作。言语表情是指情绪发生时在语言的声调、节奏速度方面的表情。一些研究(埃克曼等,1976年;克劳斯等,1976年)表明,当某人扯谎时,平均音调(或基音)比说真话时要高一些。不过,这些区别一般人是听不出来的。但如果用电子仪器来分析声音就能准确地把谎话与真话区别出来。这类表情动作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已具有社会性的机能,即它已成为社会上通行的交际手段。所以说,情感的表现方式——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文化方面的制约。外周的生理变化与特定的情绪活动之间并没有简单的一对一的关系。例如,同样是两个人的目光接触,可以表示爱情、热情和极大的关心;也可以用来吓唬人。这两种表面上矛盾的含义——友谊和威胁,主要取决于社会文化关系。又如,男女都有悲哀之情,但由于男孩子从小受到一种特殊的教育和培养,“男孩子嘛,不要抽抽泣位的”,所以男人是不轻易哭的。再如,中国古时的见面礼是作揖,现在是握手,外国人大多是拥抱、亲吻。欧洲人用耸肩表示遗憾或惊奇,日本人以微笑表示抱歉,中国人以拍肩表示关心。总之,人可以自觉地利用表情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当然,在有些情况下也可以把情绪的外表活动控制住,不予表现。
,d'X'A1X5m9W;[t M7o0
J(FFg7c0  教师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鼓励学生或者对他们表示自己的不满,往往要利用有表情的动作,使语言表达得更为生动。同时,通过学生的脸部表情、身段表情和言语表情,教师还可以了解学生对问题理解的程度和情绪的激动程度。
B!w g;dC$a^!e6?r \0
8ZF G3o|P0u0
第二节 心境、激情、应激

1@sO5R.a*m F+B]8\ gU@0  情绪状态在一个人的生活中有着很大的意义。在一般情况下,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带有情绪的色彩,而且以不同的心境、激动和紧张状态显露出来。
u'Nb.Y Xh UC ]+B0心理学空间(e"HP+DO;jF/XS
  情绪状态可能依赖于所进行的活动、行为的性质,也可能依赖于自我感觉的性质;同时它本身也会对活动、行为和自我感觉发生积极的影响。例如,良好的心境和激情,能使人的认识活动和意志活动积极起来;不良的心境和激情,则会降低和削弱人的活动能力。
.kO+Xc'ago*B0心理学空间8qjI/}@1m'WE
  这种积极的、良好的情绪和消极的、不良的情绪,突出地表现了情绪的两极性。情绪的两极性还表现在强度上,即从弱到强的两极状态,以及情绪的肯定和否定的性质上,如满意和不满意,愉快和不愉快,热爱和憎恨等等。
0al9cfr h6N |0心理学空间6k#zn ~!U&o.H)n2W
  情绪状态一般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心理学空间a{Cw ?t(g2c m"e

+mB ^;E)iD%T0一、心境心理学空间$]tA2h$yY,Ct6gu\
心理学空间&Pd/V$j(q zP({
  心境是一种比较持久的、微弱的、影响人的整个精神活动的情绪状态。心境不是关于某一事物的特定的体验,它具有弥散性的特点。当一个人处于某种心境中,往往以同样的情绪状态看待一切事物。良好的心境使人有“万事称心如意”之感,遇事易于处理;不良的心境使人感到凡事枯燥无味,容易被激怒,甚至“草木皆兵”,遇到困难也难以克服。中国的古语“忧者见之而忧,喜者见之而喜”,说的就是心境。心理学空间e[ V*sLP*gf~)m1dq

3@+Z(o(c0C MO `0  心境可以由对人具有重要意义的各种情况所引起。工作的顺逆,事业的成败,人们相处的关系,健康的情况,甚至自然环境的影响,都可以成为引起某种心境的原因。但归根结蒂取决于自己的立场观点。有时对过去的片断回忆,无意向的浮想也会导致与之相联系的心境的重现。虽然人对引起心境的原因并不总能清楚地意识到,但它总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
S/~Z e4\} NK0心理学空间&d]u+i o_ Oq4L
  心境对人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积极、良好的心境有助于积极性的发挥,提高效率,克服困难;消极、不良的心境使人厌烦、消沉。因此,努力培养和激发积极的心境,克服消极的心境是很重要的。我们应当学会做心境的主人,使自己经常保持良好的心境,朝气蓬勃地向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向前进。
z0[JHur9W0zW0心理学空间#w5`"jbc;Q:S6H
二、激情
Z f{e6R^0心理学空间yTa qw3HWf0O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然而是暴发式的情绪状态。激情通常是由一个人个活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所引起的。对立意向的冲突或过度的抑制也很容易引起激情。激愤、暴怒、恐惧、狂喜、剧烈的悲痛、绝望等都是激情的例子。心理学空间$p$F0J X;KO

5q B8P$^1xt-X6]N0  激情发生时有很明显的外部表现(吹胡子瞪眼,咬牙切齿,面红耳赤,冷汗一身,手舞足蹈),有时甚至发生痉挛性动作。而且话多而快,语音尖声尖气的。处在激情状态下的人,其认识活动的范围往往会缩小,控制自己的能力减弱,往往不能约束自己的行动,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的行动的意义及后果(但仍能意识,只是模糊些)。因此,对于不良的激情需要动员意志力,有意识地控制自己,转移注意力,以冲淡激情暴发的程度。但有些激情是积极的,它可以成为动员人积极地投入行动的巨大动力,在这种场合,过分地抑制激情是完全不必要的,从个性培养的观点来看,也是不利的。心理学空间7J8V+n*E`*L6P5Q3b c5`,o
心理学空间bR(ba!J'jFj3c'\L7E
三、应激心理学空间%O0\{SuF

0u } }Kr(D0  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下所引起的情绪状态。例如,司机在驾驶过程中突然出现危险情景的时刻,人们在遇到巨大的自然灾害或地震发生的时刻,这时需要人迅速地判断情况,在一瞬间就作出决定。同时紧急的情景惊动了整个机体,它能很快地改变有机体的激活水平,使心率、血压、肌肉紧张度发生显著的变化,引起情绪的高度应激化和行动的积极化。在这种情况下,有时会使人作出平时所不能作出的大胆勇敢的行为,有时却会使人认识狭窄得很难实现符合目的的行动,容易作出不适当的反应。例如,失火时会猛敲、推撞门(其实应向里面拉或左右拉)。心理学空间)N(GE3HC1T3WsW.]

]3q A mYM~0  人如果相当长时间地处于应激状态,对健康是很不利的,有时甚至是很危险的。按照加拿大生理学家谢尔耶(G.Selye,1974)的研究,他认为应激状态的延续能够击溃一个人的生物化学保护机制,使人降低抵抗力以致为疾病所侵袭,甚至由于人体能量资源的枯竭而导致死亡。心理学空间h.rHN9E"}'m#T

2S8m%i2Dw[$f#^FT0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情绪和健康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情绪的骤然变化,例如,喜形于色、惊恐万状、焦灼不安、怒发冲冠等, 都会引起一系列的生理变化。有人曾做过试验,如果使一个健康人处于舒适状态,并用语言暗示使之精神愉快,那么此人的动脉血压就可下降20毫米汞柱左右,脉搏每分钟也可减少8次。这时,倘若用X光观察被试的胃部,就会发现,胃的体积缩小,张力随之增高。反之,因精神焦虑会招致血压上升,胆固醇升高,即使咀嚼食物,也分泌不出唾液。心理学空间$q"U$M n!s
心理学空间"B'D"d(}_Bt g
  凡是乐观、开朗、心情舒畅的人,可以使各种内脏功能健康地运转,增强对外来不良因素的抵抗力,而且只有在这种平静的情绪状态下,人才能从事持续的智力活动。忧郁、焦急不安和烦恼的人会造成内脏器官功能活动受到阻抑,如果反复出现这种情况,就可能成为疾病的因素。古人认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恐伤肾”,与临床经验是一致的。临床上发现,急躁易怒,孤僻爱生闷气的人,易患高血压病;沉默忧郁,多愁善感的人,容易生肺病;青年失恋,痛哭数日会出现呕吐现象。而且,情绪的激烈变化,常常是许多疾病加剧和恶化的先兆。因为神经系统的正常机能是有机体健康的重要保证,一旦情绪剧烈变化,神经系统的功能失调,特别是大脑皮层细胞遭到破坏,必然会使机体的正常功能发生紊乱,从而导致疾病,早衰也就接踵而来了。所以,为了健康和长寿,在现代化建设中多做贡献,我们必须始终保持革命乐观主义的情绪。
(P8o#et0_Fh0心理学空间,QU@T B

F EE{;}+k+MQ~0
第三节 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s^%`'U Fj/E0  人的情感是多种多样的,是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的情感具有人所特有的社会性,反映着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状况,并对人的社会行为起着积极的和消极的作用。心理学空间Y3B&^ P3C^-TI2\

B"T-}2c/U+F:w0  人类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道德风尚的完善、完美的艺术享受都能给人以诸如愉快感、满意感、赞赏感、幸福感等肯定的情感;而道德败坏、凶暴行为、侵略战争都会使人产生忿恨、恐怖、不快等否定的情感。这些肯定的或否定的情感又会对人的社会行为发生一定的影响。心理学空间7u m2W7bI0p0w*]
心理学空间\Z%kB%WU;c$F ~W
  人类的社会性情感主要有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N$ml)F(t*GG0心理学空间va^{fQ&]
一、道德感心理学空间'O.?5`vy.JO:d

k-e"p X6p%u4_0  道德感是关于人的行为、举止、思想、意图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行为准则而产生的情绪体验,它是由那些能满足人的社会道德行为准则的需要而产生的。
0toxkA!M0心理学空间$n8CLk9NIP p%p
  道德感按其内容而言包括:对自己祖国的自豪感和尊严感;对阶级的和民族的敌人的仇恨感;对社会劳动和公共义务的义务感、责任感;对社会集体的集体主义感、荣誉感;对同志的友谊感、同志感以及国际主义情感等等。许多道德感有明显的阶级性。心理学空间w1j&HWf9O

0d.w"j+G;i$M\0  道德感是道德意识的具体表现。一个人对现实的观点、态度和道德品质,常常以情感的形式表现出来。有经验的人民教师总是善于从学生日常对别人和自己的行动举止所流露出来的情感,观察出他们的道德品质。
(}$iu~;MY2m0心理学空间f5V:u+kPj6F
  道德感按其形式而言,可分为以下三种:
)T(x1D?kd0心理学空间h$\ _7? `,Vo$g/x
  1.直觉的情绪体验,这是由于某种情境的感知而引起的,它的产生非常迅速突然。例如,人由于突然的不安之感而制止了某些不道德的要求和行为(偷窃,乱丢废纸等);由于一种突如其来的自尊感而激起了大胆而果断的行动。这种道德体验尽管缺乏明显的自觉性质,但它仍然与人的实践经验有关,或者说它是周围的舆论与个人对这种舆论的态度的反映。心理学空间:V cZ0Aa+ac
心理学空间W ?4i5eq5Vy
  周围的舆论是以议论、褒贬、奖惩等形式反映个人与集体、小集体与大集体关系的言论和意见,它可引起人的情绪的波动和思想上的考虑,并促使人调整自己的行为。由于它具有道德行为的迅速的定向作用,因而组织健康的舆论以及帮助青少年形成对待舆论的正确态度,便显得十分重要。它是产生荣誉感、自豪感的一个重要源泉,也是引起羞耻、内疚感从而使之回避和克服错误行为的一个重要源泉。心理学空间{*OL.T1m~0j

v@z'wG3U0  当然,在不健康的舆论下,这种情绪体验也会使青少年产生不良的道德行为。
'x!H$cdQ,|&w;U7\0心理学空间R,V1o/`9i-f7E.{:[
  2.与具体的道德形象联系的情绪体验,它是通过人的想象发生作用的一种情感。
w(a`R/cS'S0R0
\)tua r(ah MaL0  青少年特别是少年期的情感主要是和具体的对象相联系着的。他们最容易被英雄人物的高贵品质和英雄事迹所激励和鼓舞。因此,利用作为他们榜样人物的道德品质的实际范例来进行教育,很容易激起他们的道德感,很容易激起他们对英雄人物的向往和爱慕,从而学习英雄,克服缺点。文艺作品,包括电影、戏剧、幻灯等在培养这种道德体验中也有很大的作用。
JxyH L0心理学空间8l D+K;} d%A
  道德榜样在青年学生的道德感形成中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容易激起学生的道德体验上的共鸣,而且还能使他们更具体地领会共产主义道德要求和意义,从而使他们逐步形成无产阶级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品质,所以它又是道德说理教育中的一种直观形式。心理学空间 ?)X4AuU:M9Uw
心理学空间/R1X5H6c^ E
  3.意识到道德理论的情绪体验,这种体验只是在青年期(14、15~24、25岁)的情绪生活中才开始占重要的地位。它是在意识到重大的社会问题、广泛流行的社会观念、对人生理想的理解基础上引起的。心理学空间 C0?dtaT*dl

tmn w N&|3y"IO x0  青年人正处在世界观形成时期,从这个意义上说,青年期的道德感是为他的世界观所决定的。因此,它是一种最概括而比较深挚的道德感,是一种比较持久而富有强大动力作用的情感。它是与一个人的信念、理想紧密相联系着的。当他按照理想完成了符合要求的举动时,他会产生自重感、自豪感和自尊心;相反,作出了消极的举动,则会产生另一种情感:懊悔、屈辱、失去自尊心。这种情感可以成为行为的最重要的动机,也是自我监督的手段。心理学空间8Y3GC,^g0M?~

Ojj6TSf1g0  比如,与一个人的信念、理想相联系的羞耻感是善心的忠实保卫者,是对于卑鄙可耻的事物的一种强有力的抗毒剂,它可以使人坚决抵制任何人的怂恿和教唆,避免不道德的、违法的、犯罪的行为。与一个人的信念、理想相联系的自重感可以不断地鞭策自己前进。
y8\6vDzh(n0心理学空间4i [0N#T%~E
  所以说,发展到这一阶段,他的道德行为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和灵活性,就能自觉地控制自己的行为,自我教育的意向也就出现了。
p DJwkf0心理学空间2H `/ed4mQ+o C}
  道德感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它是使青少年把道德概念转化为道德行为(即言行一致)的中间环节。道德知识如果没有以道德情感和道德习惯为依据,那么,它比表面上学会的行为更容易具有表面性,而且不容易产生相应的行为,有时甚至会象乌申斯基所提出的那样,可以成为伪善和假仁假义借以藏身的屏风。所以,教育要“动之以情”,即在进行道德品质教育时,要注意道德情感的感染,使道德观念和情感体验联系起来。例如,教师在讲述爱护集体利益的行为事迹时,应以高兴的情感使用称赞、欣赏的词句,使学生产生荣誉、向往、羡慕的体验;在讲述不遵守纪律的事例时,应以厌恶的情感使用指斥、责备的词句,使学生产生羞耻、鄙视、不满的体验。只有当学生对某种道德要求的认识带上积极的情绪时,才能为其形成某种信念打下基础。同时,也只有通过实践活动,使之多次体验到各种道德情感,即通过情绪经验的积累才能培养和改变学生的情感。道德感的培养在道德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Z2Q?P8|8m7|#\0
0F(k^&rAi0  此外,教育者还必须以深厚的无产阶级情感去点燃一个人幼小的自尊心之火花。因为一个人丧失了自尊心,道德品质就会瓦解;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一旦产生了对立情绪,则教育就会失效。《学记》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是符合心理规律的。心理学空间b+J1[z7[2L
心理学空间dL e`za!p
二、理智感
]@s%{;Hfu Q0
;y ];R1G`0  理智感是在人的智力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体验。它是和人的认识活动、求知欲、认识兴趣的满足、对真理的探求相联系的。
yYA2j6o0
0xvL.}}1R8YL$T0  例如,求学的热情,探索宇宙秘密的热情,这种情感在人的智慧活动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①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认识的深入。特别是热情,它是一种具有巨大鼓舞力量的情感过程,是人的活动的强大动力,是意志活动和情感因素的统一,它能激励人们积极地去从事智慧活动。心理学空间|d?A _y/J g!w

5M9~;v)i7I*JO/XG0  理智感的表现形式是:在人的智慧活动过程中有新的发现,找到了办法时会产生喜悦感、愉快感:对科学研究进程中出现的新现象,会产生怀疑感或惊讶感:在不能作出判断时会产生犹豫感,以及对真理的确信感等。心理学空间 o7x-c0]is
心理学空间G)s_N*T?
  伟大的波兰科学家哥白尼曾说,他对于天文的深思产生于“不可思议的情感的高涨和鼓舞”。这种情感是他在观察和发现天体的奇妙的时候体验到的,正是这种情感才使他创立了“日心”说。一个人的思想只有被深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思考,并能克服一切困难。心理学空间2sz:t ?%EJb
心理学空间I*]Ua;w Dr
  学生的理智感主要表现为对他所学课程的兴趣、爱好和好奇心,并能体验到一种获得知识的乐趣。这也是激发人的智力的重要的心理条件。这种对科学知识爱好的情感,常常是从最初的愉快感,以及多次接触之后发展起来的。当学生经过努力学习,成绩有所提高,并经常受到肯定时就更热爱学习;反之,如果学生经过努力,学习也获得一定的成就,但受到的都是批评,或经常由于不及格、受惩罚、受讥讽而体验到失败和不愉快,就会厌恶或放弃学习。所以,为了培养学生从小热爱科学,应当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经常鼓励和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尽力避免使他们产生不愉快的体验。即使学习成绩很差的学生,教师也应当满腔热情地帮助他,注意选择恰当的时机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鼓励他们探求真理的意向。心理学空间9E9}g[6zR}

N)hLKL$H0  研究证明,教师对学生抱期望的态度,会明显地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教师的爱会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并能激发学生潜藏着的力量,使学生变得更聪明、更活跃。反之,如果学生对教师有反感、惧怕或抵触情绪,则会使他们分散精力,削弱智力,变得消极、迟钝、笨拙。心理学空间]t"Ay#V P

7IO A-e+`&_L0三、美感
Jz aU-EU'~0
T!hj eK9~-Q'c'a0  美感是对事物的美的体验。它是根据美的需要,按照个人所掌握的社会上美的标准,对客观事物(包括内容和形式)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
t$f-l-X,n8vb0心理学空间6{%u s([Z1`]L
  美感是在欣赏艺术作品、社会上的某些和谐现象和自然景物时产生的。凡是客观事物中存在符合于我们美的需要的一切东西都能引起美的体验,而且百看不厌,百听不厌,百读不厌。审美时主体心理有一种自由的感受,所以美感总是伴随着某种快感。美感的两个明显特点是:(1)具有愉悦的体验;(2)带有倾向性的体验。多次欣赏,达到迷恋的程度。但美感不等于快感,快感也不等于美感。美感比快感所具有的内容丰富得多,深刻得多,高超得多。欣赏悲剧时也有美感。
Yk:_8C/ro6J ^0k0
,uGH;PZM0  美感总具有直觉性,即物体的颜色、形状、线条以及声音方面的特点在美感的产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事物的外部特点是不能离开事物的内容而存在的,作为美感发生的源泉并不只限于事物的外部特点,起决定作用的是事物的内容。《巴黎圣母院》里这个问题表现得很突出。道貌岸然的神父、军官是假、丑、恶的化身,面貌丑陋的敲钟人反而是人们颂扬的真、善、美的代表,正说明形式上的美总是服从于内容上的美。所以,一个人的真挚、诚实、纯朴和助人为乐、热情无私都会给人以亲切的美感,体残心不残的人也会给人以美感。这就是形式美和内容美的统一。
$VA$J~ g8xc G U0
a4w3E&n e M0  美感和道德感一样,也受社会生活条件所制约。一个人的美的需要总是反映了一定社会关于美的标准。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不同的社会制度和不同的风俗习惯,影响着对客观事物的美的标准的不同,因而对美的感受体验也是不同的。心理学空间+[ i"Si/^zA|

$BL-h4o/``(D fA7PL2{S0  中国商代以前处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生产十分低下,衣食极不丰富的情况下,看到羊长大了,成为一种好吃的食物(意味着幸福美好),于是“美感”油然而生了。现在,人们对美的要求更高了,不仅看到一个人健康,身体强壮,充满着青春活力而感到美;看到一片绿油油的庄稼长得又茂盛又整齐而感到美;不仅用动物的牙齿、角或植物来装饰自己而感到美,还会对一个人的语言、行动和内心世界产生美的感受。而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审美的对象越来越多了,大到宇宙太空,小至微观世界,所有这些都能引起人的美感。而且,随着理智水平的提高,审美的标准也越来越高雅而不俗气。
d Z7QL [4A0心理学空间Y,M7x"]+s
  世界上各民族由于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传统观念以及所处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不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民族特点和生活方式,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美感的差异。尽管也有许多共同的美感,不同的美感也可以相互交流,对于别国人民健康的美感我们应当借鉴,但是这种借鉴应当符合中国的民情和习惯,应当适合中国人民的民族风格和民族形式,以及符合中国现代社会的道德规范。心理学空间]:_&hqUU GqDx v

Z[/B3}6K~0
w$h0v*h.H/yE{ _0
第四节 情操
心理学空间,i%?x1Ny)L
  情操是指比较复杂的带有理智性的,即与正确的价值评价结合在一起的各种高水平的情感的综合体。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价值观的基础,构成个性品质的重要因素。由于个人的修养程度不同,有着明显的个别差异。具有高尚的情操是情感发展成熟的标志。心理学空间5f^0C)aXy[x
心理学空间+[)oLd#qK
  必须指出,情操是指高尚的情感体验,对那些按照不正确的价值标准进行评价所引起的情感体验,我们把它称之为低级的不健康的情调,不属于情操范围。心理学空间!s bu9Z`~2zg

-V8\(f:ZR~#L)MM0  高尚的情操主要分为三类:
@~*[)h|0
3Oc5]Ag2R:KgcL0  1.理智的情操,也称认识性的或逻辑性的情操。心理学空间0p_~"e\g;FSm

'G$K T`u7Ws0  这是在评价事物真伪的过程中引起的体验。它不同于求知欲。它不但要有对知识的渴求,要有足够的知识和高度发展的思维,而且要能不以个人的利害为准,只以客观真伪为准来评价事物。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理智的情操。心理学空间6h&PfM ufC(f'G&Q
心理学空间8VUJFK0O*i9F
  理智的情操经常在企图寻找理性的东西的行为中表现出来。例如,模范共产党员孙冶方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反复地为《社会主义经济论》打腹稿,他说:“死不足惜,名声毁了也不要紧,但是我长期从事经济研究领域的经济学观点不能丢,我要为真理活下去!”①具有理智情操的人,能“以发现和追求真理为乐”,“以确信与服从真理为荣”,“以为真理而奋斗为莫大的快乐和幸福”;与此同时,“以未找到真理为苦”,“以违背、逃避真理为耻”,“以坚持真理而受到他人的讽刺为受辱”。在我国,有许多象孙冶方那样的具有理智情操的人,正在为寻找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律而付出自己的心血。心理学空间;O%rrU9s_F)D'\
心理学空间q _!?P-]
  2.道德的情操心理学空间 Ov+Y~VNu~H6AQ
心理学空间u~'c^u/I&r
  这是与评价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相联系的高水平的情感体验,它是情操的核心部分。它要求以社会道德的准则作为区分是非、善恶、好坏的标准。
t3@f)O&z%l G XH0心理学空间/N%?-L2B8@El
  有道德情操的人,能“以热爱祖国,为祖国效劳为乐”,“以关心集体,助人为乐,遵法守纪,积极劳动为荣”;或者“以能够推进国际和平事业和支持民族解放运动为乐”,“以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共产主义为荣”。与此同时,“以不能为祖国效劳为苦”,“以自私自利,违法乱纪,不劳而获,贪生怕死为耻”。加拿大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乐于支援中国的抗日战争;长春物理研究所的张新夷在法国留学期间,经过艰辛的努力学习,通过了法国国家物理学博士论文的答辩,当他抱着自己的法国国家博士论文稿送给打字员,要求他在扉页上打上“献给我的祖国”六个中国字时的情感体验,以及第四军医大学的学生和干部二百多人在华山突然看到旅游者十多人从陡峭的崖梯跌落下来的险情时,不顾自己的安危,立即冒险抢救时的情感体验,都属于道德的情操。情操与道德观念密切结合,具有时代、民族和阶级的特征。心理学空间Vr;X4s1BS
心理学空间2Q&C5b"Og,vIH
  3.美的情操心理学空间Z,K7Sc!C6o(FT s] _
心理学空间i)roze?*N,s
  这是与崇高的人类进步事业相一致的种种美的高级情感体验。这种在美好的理想指导之下所体验到的美的音响、旋律、色彩、线条,画面会带给人们巨大的精神力量。因此,培养青少年美的情操与培养道德的情操和理智的情操一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心理学空间&|X dcq+b)I
心理学空间%L0l7YUj
思考题心理学空间0VDT.m*\3?

*a+b&[kGpGW6H0  1.试说明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心理学空间(H8zX2h2S
  2.为什么要控制消极的激情?怎样控制激情?
fv7w Bn5@j X2A)ysr0  3.道德感的培养在道德品质的形成中起什么作用?怎样培养道德感?心理学空间;B i\kR:|Pj
  4,学生的理智感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试举例说明理智感是激发人的智力的重要的心理条件。
,P2]dC0]ca Ie&J0  5.什么是情操?为什么说高尚的情操是情感成熟的标志,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学空间m["Q0G8{Y
心理学空间]}"z(k8Xs S
(祝蓓里)
I oVo_Gc/Y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的普菲斯特奧斯卡獎 Oskar Pfister Award 综合
《综合》
2010美国心理学院系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