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特·冯纳吉 亚洲精神分析大会工作坊| Peter Fonagy
作者: 冯纳吉 / 22560次阅读 时间: 2010年10月01日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 _AViLu^J

心理学空间H8AijYi'g!m

.y X;e9xSv;x0心理学空间w?2sT"X)z+G+VSsZ

`+Rhn*[ DD0ICA003心理学空间+@ ]6t ?d?#@{

心理学空间c4WGB _*{2h

基底节,还有一个是后前额叶。这个外显的心智化更多的是集中在前额叶部分。那么当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病人,心理学空间C+r*W'Q._(rD

#jIVWu"oC0不处于高唤起水平的时候,他们是可以做这样外显的心智化.但当他们被唤起,也就是说唤醒水平很高的时候,他们在心智化方面就会出现困扰,出现混乱状况。这种情况不仅仅出现在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人身上,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如此,在唤起水平很高的时候,我们每个人在外显的心智化上的表现都是比较差的。

x/l z&c8B/Z9a O%j0

{:O i%T,y0举个例子,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我正在开车,我的妻子坐在我旁边给我念地图,我们都知道,英国的高速公路是很早之前修建的,因此出口特别少,而我的妻子忘记告诉我应该出高速公路的出口了。这个时刻,我发现我很难去从我妻子的视角思考问题,我没有去考虑这时车上的灯光很暗,出口的指示牌正好标在了地图中间的缝隙处,导致我的妻子看不到。我不会去考虑是因为我没有把车内的灯打开,不会认为是我的错。我只会对她说:“你怎么会这么蠢啊!”。那么这个心智化活动既可以是内部的状态,也可以是外部的一些特征。

Qo6@2E$E,OI]&F*L0心理学空间b7pMP.ts

这些所谓的外部特征,可以是你通过别人的面部表情,行为举止去判断他的心理状态。如果说我们要去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喜欢我们,我们可能会既从内部的心理状态出发,也可能会去判断一下他们的做法。

6}:T3zLh8td L0心理学空间"Q%rW:?,P3Eo

实际上,当你聚焦一个人的内在状态和他的外表时,你所使用的脑区是不同的。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病人,很善于通过一个人的外在的行为举止去判断他内在的心理过程,但是他们不会把外在获得的这些信息同他们内在对于这个人的心理状态的知识进行核查,他们不会问自己“这个人可能有什么样的想法,有什么样的感受。”他们不会去想,这个人通常来说是个怎样的人。这两种不同的心智化模式是在同一个维度上的,所以如果一个差了,另一个就好,即一个补偿另外一个。心理学空间.GnyXf

)DpnCc3T0D\z0所以dBT病人相比我们而言,他们更容易会受到他人外在表现的影响。比如说我的病人,当他看到我看手表的时候,他会说: “你肯定很厌倦了,我知道你很厌倦我。”我说:“不是这样的,我只是看看我们还有多少时间!”可他还是会说:“我知道你肯定是厌倦我了。”因为我看手表的这个行为成为他认为我厌倦他的唯一证据。因此当我看手表的时候,他们会觉得我想结束治疗。事实上,他完全忘记了,几个月来,我每天早上七点钟到诊室为了去看望他,在这一刻,我所做的这一切对于他来说都是没有意义的。而他也没有办法知觉到我是多么全神贯注地去听他所讲的那些无聊的故事。所以在那一刻,唯一对他来说重要的是他看到我看手表。

{%`L {0] _f}2|*~0心理学空间B!p5^$M*d#A


:TB;n5m2eq3A_,c0

p? pJTW"W0心理学空间Gs*T$Y Q%K(cdR*V$H

下面我们要看到的是认知和情感这两个部分,同样是由不同的脑区负责处理这两种心智化,即认知和情感部分,但是除了不同脑区之外,他们所涉及到的逻辑也是一样的。这一点,对于理解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病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e2XZ%RPewc+k0心理学空间$V!O;pUV/E0o\;c

那么对于认知部分心智化来说,它遵循的是:(动因),态度,语序。那么动因,态度,语序是什么样的呢?比如,“我觉得外面下雨了”这句话,就是这个类型的陈述。这样的一句话是可以有真伪辨别的。只要我们看看外面是否下雨,就能知道你说的是否是真的。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别,就是说,个体心理的状态同物理世界之间是有个有明显的分界的,也就是我相信下雨了,并不会真的让它下雨。但是刚才我们说的这个逻辑,并不适用于情感或者情绪心智化这个部分。

:[.s,BP3tE6v0心理学空间K(M\KD

那么在情感这一部分,所有事件的发生都是基于自己的主观感受,所以它的命题是属于“自我—情感”这样一个命题,我对于其他人的情感的知觉都是从来都是从我开始的,所以如果我说:“我很快乐,因为你很痛苦。”这句话听起来就很有问题。为什么有问题呢?是因为如果我感到痛苦的话,我不会高兴,那么怎么能说你感到痛苦会让我高兴。但如果我们把认知心智化的部分用情感心智化的逻辑去套就会出现问题。因为这样的话,你只会相信你所感受到的部分。你认为你感受到的部分就一定是真的。那么对于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人来说,他们常常会认为他们感受到的就是真的,这要他们感受到这件事情,那么这件事情就是真的。那是因为他们将情感或情绪心智化的原则套用到认知这个层面上。心理学空间3`/semQd#|

2Z"D(y%?2]0心理学空间9G7N]E"K'G[Q"N e

ifga g0EH0心理学空间c2qM7s#Tl1Q YmH X9J

最后一个维度是自我和他人这个维度,这个维度是让人好奇和兴奋的。为什么说这个维度很让人好奇和令人兴奋的?因为似乎有两个不同的系统来分别对应自我心智化和他人心智化。但是这两者之间又是互为影响的。心理学空间*`CFE*[%dj&^"C^9P r;Q

eC6nW}8GB&a0那么第一个系统,是我们之前说过的在前顶叶的部分的(近上限)神经元系统,当我们看到一个行动,或者说我们自己做某一动作的时候,这些神经元就会放电。另一个系统是前额叶系统,主要是为了区别我的心理状态和他人的心理状态,举个例子,“这个食物是你妈妈最喜欢吃的,还是你最喜欢吃的?”。那么这个(近上限)神经元系统似乎是在告诉我们,我们会和其他人的感受产生共鸣。也许你们中有些人曾经看过伍迪 艾伦的电影《变色龙》,这部电影所讲的就是一个变色龙效应,当我们在社交场合的时候,我们会彼此相呼应,彼此靠拢。我可不可以在现场做个演示,大家把一只手放在桌上,然后着我的手,当我说1的时候,请你们举起食指,当我说2的时候,请你们举起中指。(数1,2)。在刚才这个演示当中,如果我说1的时候,你举的是食指而没有举中指,你为什么能够这么做了,是因为你前额叶抑制了你出现变色龙效应。如果说,前额叶中部功能不是特别好的话,那我们非常容易收到变色龙效应的影响。我们曾经做了一个研究,这个研究是在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病人身上做的。我们发现,对于他们非常困难的一点是,当我说1的时候,但是出的是中指(2)的时候,他们很难去把食指抬起来,很容易把中指抬起来。换句话来说,当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病人跟其他人在一起时,他们很难做自己。如果说你有这样的困难,你会做什么呢?有些病人会退缩,会拉开自己与他人的距离,但是他们又需要这些人,而这时你应该怎么做呢?你可以尝试去影响,控制他们的想法,让他们按照你的想法去做。我们之所以会认知到这一点是因为我们发现这些病人会大量使用投射性认同方式,这些病人他们会尝试去控制别人的想法和感受,从而把自己同这些人区分开。所以我们来看这样的一个图景,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病人,他们在这四个维度上不是处于平衡的状态,而是分别处于比较极端的状态,比如说他们在内隐控制自动化这个维度上,他们是比较冲动的。他们很难把注意力聚焦在一个人的内部状态,而更多的受他们所观察到的他人的外部行为的影响。在判断一个命题的真伪方面,他们会把自己的感受作为唯一的最重要的指针加以判断。最后的一点就是,BBD的病人非常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他们很容易模仿别人。这是因为他们很容易受到(镜向)神经系统的影响,如果大家曾经接触过一群BBD病人的话,那么你对我刚才说的话是深有体会的。

}*@siy)k;A}HR9L0心理学空间*F&\-Oy+y(b"oO(Q_l

提问环节:

)UYa{_A5aa(M0心理学空间 Q P?(Yt

1, 刚才您说到BBD的病人非常聚焦于一个人的外在行为特征,但是我接触到的一个BBD的病人她是非常聚焦于人的内在心理过程,她曾经说自己就像一个X光机一样,可以轻易的读懂别人在想什么,这一点请问您怎么看?

*Q/{0\-\ \6s [0

K.l,f},kKiGMjG I0我们要知道X光机的质量也是有好坏的,那么你这个病人的”X光机”的质量是不太好的。你的病人所表达,或者说所描述的是:她觉得她能够知道。如果说她那么确信她能够知道别人是怎么想的,那么这个“确信”本身就说明她在心智化控释上面是有问题的。因为我们都知道,其实心理状态是十分模糊的,不清晰。如果说你的病人属于心智化程度比较好的,她可能会说这样的话:“我真的很想成为一个能够读懂别人心理在想什么的X光机。但是让我失望的是我没有办法读懂别人在想什么。”这些病人,他们对于外部的一些线索是相当敏感的。所以他们可以在治疗师还没有意识到之前,告诉治疗师说:“我知道你是怎么想的!”或者说“我知道你的感受!”,这会让治疗师有个错觉,认为他们能够读懂别人的心理。但是实际上,恰恰是因为心智化功能的失败或者说缺损,才给这些病人带有幻想的一种能力,使他们认为自己是可以读心的。心理学空间4M,?J|q_[

心理学空间cI,jhw:W

2, 我发现我的病人能够非常敏感地去知觉到他人的想法,行为线索,状态,但是他们没有办法把这些整合到背景中,也就是说没有背景。

th l.M5x.jw0心理学空间q0a7sZNh1aH

确实,这些病人他们会过度心智化,他们对于别人心理在想什么,会有一个非常丰富的画面。但是这些画面会远远超出我们一般人对彼此心理判断的限制。心理学空间{"rM#s5~G+T

C*bMEv:\7t*~l#l03, 刚才您已经很明确地说了,边缘型的病人他们处于一个极端化的水平,我第一感觉是如果处于边缘型病人的对立面,也就是说心智化活动是更为外显的,是更能够聚焦于我们的心理内部的,是更能够使用认知原则,并且更受到前额叶中部以及扣带回底层的控制,这样应该是更健康的。为什么您会说平衡的才是好的,而不是说对立才是好的?

:?-a$Zr%v8md_ \0

t'I2O;]v`W}0如果你被精神分析26年,可能你心智化的水平就处于完全外显的这一端,但是我们的问题是,这个是好事吗?你在做完26年的精神分析之后,你的心智化会过度反思,会过度的聚焦于内部的状态,那么如果你的前额叶后中部损毁,这个时候,你会做一些很尴尬的事情,但是你不会意识到,直到你在录像机里面看到你刚才做了什么。失去了对于自己行为的觉察和监控。如果说你只使用认知原则,就是动因态度这样的命题,那么你的行为就有点像心理变态或者说反社会人格障碍。你能够知道别人在想什么,你能够判断他们的感受是什么,但是你不会通过认同的方式来限制自己做伤害他们的事情。我们大脑赋予我们一种寻找平衡的能力,但是每个人都会有一点点的偏移。 心理学空间2u@E+I!L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Psychotherapy meets neuroscience 冯纳吉 | Peter Fonagy 福纳吉
《冯纳吉 | Peter Fonagy 福纳吉》
心理化基础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