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分析心理学中情结的结构、功能及意义
作者: 范红霞 申荷永 李北容 / 27621次阅读 时间: 2010年10月26日
来源: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年4月 标签: 分析心理学 结构 情结 荣格 功能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关键词】 心理分析;情结荣格结构功能;介绍

[ N,s)rd0
    中图分类号:B84-0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8)004-0310-04
心理学空间sc0P X;x]
    情结(complex)这个词常被使用于各种不同的情境。在心理学领域里,最广为人知的可能是二十世纪初期,作为弗洛伊德的早期合作人,阿德勒所发现的“自卑情结”(inferiority complex)。而在此之前,弗洛伊德就已发现了一种情结,他深信这是一种在儿童早期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个人,尤其是男性的情结,那就是著名的“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 complex)。与之相应,还有恋父情结(Electra complex)。后来来自不同文化的报告显示: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恋母情结或恋父情结。就像荣格后来所发现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文化的影响。并且情结的范畴也得到不断的扩展,如荣格分析心理学中除了提到母亲情结、父亲情结之外,还更多地涉及兄弟情结、姐妹情结、英雄情结、童年情结、阿尼玛情结和阿尼姆斯情结等[1]。

.lo ^| xx0
    情结,作为荣格分析心理学的核心概念或重要理论之一。就其基本结构、功能以及如何形成、怎样运作,对人的心理健康起什么样的作用等,在国内还是一个鲜有人论及的话题。

g.Ei$`#_8Hi0
    弗洛伊德说“梦是通往无意识的忠实道路”。荣格则表示“情结是通往无意识的忠实道路”。1904-1911年间,荣格通过其词语联想的研究,提出了他关于情结的心理学理论。他发现其词语联想测验中的情结指标,不仅仅提供了心灵中无意识层面的直接证据,而且提供了有关无意识的潜在内容及其所具备的情感能量。于是,荣格据此“挑战”弗洛伊德。在荣格正式定名其“分析心理学”之前,曾用“情结心理学”来标示他的理论体系及其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区别[2]。

[+p%h#u]E0
    荣格有这样一句名言:“今天,人们似乎都知道人是有情结的,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情结也会拥有我们[3]。”这一点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临床意义。拥有情结是正常的,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情结,这就要求我们会关照和协调我们的情结。因此,了解情结及其结构也就成为必需。同时它与目前正在悄然兴起的积极心理学的宗旨不谋而合,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增加自我积极的能量、加深人们对人类心灵本质的理解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Nd&Hv}c0
    1 情结及其结构
心理学空间3u%y"e`%T*T n
    什么是情结?情结对于荣格来说属于第一个研究领域。通过字词联想,荣格注意到对某些词,被试发生了延迟反应,并且这种现象在实验中不断重复出现。荣格还观察到引起这种延迟反应的原因往往与某些特殊的“扳机”式的字词所唤起的强烈情绪有关。他就使用了“情结”这个术语来表达这种现象。事实上,这是荣格在字词测验和情结理论方面所做的前期工作,正是这些工作,使得荣格与弗洛伊德有了接触。现在这个术语在一般意义上用来指一个个体对某一个地方、某一个人或某件事情所具有的特殊的感觉,是其个人心理的一个部分[4]。在荣格分析心理学中,这个概念主要指的是:个人无意识中,对造成意识干扰负责任的那部分无意识内容。或者换句话说,指带有个人无意识色彩的自发内容,通常是因为心灵伤害或巨痛造成[5]。此外,与弗洛伊德不同的一点,荣格认为:人的心灵有三个层面,表层是意识,最深层是集体无意识,在这两个层面之间的是个人无意识。

{/g&I(|y eQ0{0
    荣格曾用一个十分形象的例子来对情结加以说明。他说我们可以暂时把心灵想象成一个类似于太阳系的三维空间体。自我意识就是地球,大地和天空;这是我们生活的地方,至少我们醒着的时候如此。地球周围的空间布满了星星和陨星,有的大,有的小。这一空间就是荣格所称的无意识,而那些行星和陨星就是当我们冒险出来想进入那一空间时首先会遇到的对象,荣格称之为情结。荣格认为,个体无意识里主要是情结。集体无意识里则主要是原型[6]。

r~ n%O7KS0
    笔者认为,对荣格集体无意识的理解离不开对“原型”这一概念的理解。简单地讲,原型是先天的、遗传的心灵倾向性。荣格曾把这个术语描述成“一种本能的自性模型”,这种模型就是指那些被个体出生后带到所有那些被提供给他的情境中去的要素,无论是内部情境还是外部情境。人们很少有人能看到那些未曾被深深嵌入在某种历史或文化的模式中的原型经验[7]。

-p R3eC t;v0
    在荣格分析心理学体系中,心灵(psyche)是涵盖了意识、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在内的一个概念[8]。因此,不难理解,就人格的意义而言,它远比自我更完整,因为它包含了超出意识之外的无意识范畴,所以说它是更为完整的人格整体。而情结,事实上是“人格碎片”(personality fragments),因为,它从完整、和谐的人格内部分离了出来,失去了与人格整体活动的一致性。当然它也可被视为“人格断面或次级人格” [9],是一个具体而微小的人格结构,并且它本身又构成了一个独立的人格子系统。这一系统通常具有很强的整体性、内在性、自主性、情绪黏结性和动力性[10]。比如,当一个人情绪失控的时候,正是这一子系统在发生作用。它是独立的、完整的,即意识不参与控制的,或在某种程度上无法控制的。其内在性是指它的内部活动过程并不易被我们的意识所觉察,我们为什么容易被别人的某一句话所激动?为什么容易被某一件事所激怒,而另一个人则不容易,无意识中什么在起作用,我们意识上并不知道。其自主性指不易受个体意识所控制,而是受其自身的机制所支配。其情绪黏结性则是指它总是伴发着强烈的情绪或情感,并对个体情绪产生较强的影响作用。关于这点在后面情结的作用或功能部分将会更加详细地说明。
心理学空间7H2e-D#\h%_
    情结是如何产生或形成的呢?形成之后的结构状态又是如何的呢?

:xb [~/G+r;Ac0
    荣格认为,情结一般是由创伤造成的[11]。而且,每种情结又都根深蒂固地源于一种原型。这就意味着,情结的形成既有与生俱来的内因,又有后天经验所提供的外因。经历创伤之前,原型元素是以某种意象和趋力的形式存在的,但却没有情结的那种干扰和制造焦虑的特质。创伤的发生与原型相关联而导致充满情绪的记忆意象,两者的综合便冻结成为相当稳定的结构。这个结构携带一定能量,由此就可以把其他相关意象卷入进来而形成网络,情结的内涵于是渐渐丰富,并会由日后类似的经验而延展。但并非所有的创伤都来自外界,也有产生于心灵内的创伤。荣格指出,情结可能是基于“人类终究无法成为完人的道德冲突”所造成和触发的[12]。
心理学空间B A$[ F'g#J v
    这样看来,情结通常是由两部分所组成。为了帮助读者了解这种构成,我们不妨列举临床上的个案来加以说明。在两个组成部分中:
心理学空间1Y/z{6`h3~
    一部分是产生创痛的意象或心灵痕迹,以及与此紧密相关的原型意象或心灵痕迹。情结中的二元核心依靠把各种联想聚集在它的四周而成长,这个过程可以持续一生。比如,一个男人可以用其特定的声调、对人的反应方式、情绪反应强度等以唤醒一位女士对其严厉、暴虐的父亲的记忆。可以说,他们接触交往的结果是在这位男士身上聚集了这位女士的父亲情结。如果他们一同生活一些时间,这个男人的其他特点便会附加在这个情结上。如果这个男人虐待这个女人,那么负面的父亲情结就会进一步深化、强化。而这个女人则会在父亲情结聚集的情境中,表现得更加反叛。渐渐地,这位女士有可能完全避免与这类男人相处,或者有可能极其容易被这类男人吸引。无论是哪种情况,她的生活都将是越来越受到这个情结的限制。情结越强,它们限制自我选择自由的范围就越大。

ki8MgH?0l~ ej)BN0
    另一部分是个人人格中与生俱来且受制于其气质的因素。这个部分是原型的,人格的原型要素是与生俱来的气质倾向,会以特定的可预测的方式反应、行为和互动。它们是使我们具有人类特质的要素。身体或心灵具备人类的特质,并且为所有日后的经验、发展和教育创造了先决的倾向性的条件。在人的日常生活中,原型要素就是透过情结的经验被体验[13]。
    
 2 情结的功能

U p9yv/|0
    情结既然作为一个具有整体性、内在自组织性、自主性、情结黏结性和动力性特征的存在,那么它是如何对人的意识发生作用和影响的呢?
心理学空间;z8_:Pd0W|HK6X)U
    情结常常由于某种外在的诱因而开始明显地冲击心灵。一般而言,情结冲击心灵后的心理效应会延续相当一段时间。一些实验研究表明[14],情结的强度或活动曲线具有波浪形的特征,每段“波长”可达数小时、数天、数周或更长时间。激发情结的刺激或轻或重、或长或短,但它对心灵的效应都能延续很久,而且可引起意识的波浪式的情绪或焦虑感。心理治疗是否有效就可以用情结干扰效应所持续的时间长短之变化来显示。如果某情结对意识的干扰能够较快速地复原,就表明自我力量渐增及其与心灵素质的整合,以及情结力量的递减,干扰持续时间的缩短表明情结的力量已经减小。然而情结不可能被完全消除,它造成的“余震”也会令人精疲力竭,情结的强烈的释放可以消耗极大的身心能量。

We;s,H0z0
    情结通常是无意识的,但又是如此地“膨胀”和富于自主性,其行为看起来就像是与意识自我处于冲突中的第二个自我。因此,情结展示了在两种真实、两种意愿的冲突之间的个体,并且它威胁着要把个体撕成两半。

~3R;x9UOD0R*{y&Sf0
    如果情结是如此带有情绪色彩地要把意识拉入它的空间内并制服和吞没它的话,那么,从某种程度上说,情结就会在这个空间内成为意识自我的控制者,接下来我们就可能部分地或完全地分不清自我与情结了。最令这些人觉知不到的事实是,他们父母所说的字词、话语、观念、愿望以至于动机等已完全占有了他们的自我,他们完全成为了父母的工具或代言人[15]。

U a8Y@h?$EA I;j E0
    令人惊讶的是,在心灵意象与外在真实之间似乎存在某种密切的对应关系,虽然心灵从未经验过它。著名的动物行为学家劳伦斯研究某些动物回应特定刺激时的反射本能时发现,当老鹰凌空而至、鹰影投射在地面时,从未接触过老鹰的小鸡就懂得逃跑和寻找掩蔽物。当用某种电动机投射出类似的老鹰影子时,未受过训练的小鸡一看到影子就奔跑掩蔽。可见,对猎食者的防卫性反应是小鸡生理系统的本能,而猎食者的影像也是小鸡天生就能认得的。荣格认为,情结也是以类似本能的方式运作,说“类似本能”是因为它们对特定的情境或人物会产生立即的、直接的、特指性的反应。然而与本能不同的是,它们不完全是与生俱来的,而更大程度上是创伤、家庭互动模式、文化制约等经验的产物,这些经验再综合了集体无意识原型的原始性要素才产生了情结。所以,情结是心灵将经验重建为内在客体后的产物[16]。

~Z+TJ&r Y`8s0
  
    3 情结的爆发

lp I p9i0
    对荣格情结理论的学习和领悟,加上临床上不断的经验和自我体验,使我们无数次地感受到,情结能突然间爆发而入侵意识并掌控自我。当自我被情结俘虏也就被情结及其目的所同化了,因而导致自我行为失控,可人却往往不知其真实原由。
心理学空间RZ6fG@5r*F:`1I I
    一旦情结被触发而起作用,无论人是否意识到,情结总能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极具强度情感的影响,甚至是主导性作用。强烈的爱或恨,快乐或悲伤,感激或愤怒等情绪,总是会伴随着情结的触及而发作,这时我们已不能再理智地表现本来的自己,而是被情结所占据和控制。于是,受某种情结所困的人往往会表现出被情结所支配的心理与行为。

A(hO*M|0
    从临床意义上来看,情结多属于心灵分裂的产物。意思也就是说,它们原本是一个完整体,但由于原型作用、创伤性经验、情感困扰或道德冲突等,都会导致某种情结的形成。当外界生活中或内心世界中某些“扳机”式的诱因一旦撞及这些内在情结,就会引爆。事实上,存在于人们人格中的情结很多,但不一定个个都被引爆,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内外世界的诱因。但在另一方面,即使它不被引爆,可能也会以更加不为意识所注意的方式在发生作用。情结爆发后,可能事情已经过去了,它的作用并不一定就及时结束,那种上面所述的波形作用方式还会存在。存在的强度或长短则因人而异。如果一个人过分认同自己的情结,就会表现出一定的心理病症。弗洛伊德说的俄底浦斯情结和阿德勒讲的自卑情结都是十分著名的例证。弗洛伊德在其著作《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中描述的口误、笔误、忘记熟人姓名等日常现象,都可以看作是情结作用的表现。
心理学空间;F]i6F3|d
    可见,我们拥有情结是正常的,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情结,这就要求我们会关照和协调我们的情结。但是,当情结拥有我们的时候,就是心理病症开始的表现[17]。

R/[kt._K*w@ `9J0
    4 情结的心理分析意义
心理学空间5ywTz-DY
    从荣格对情结的描述和研究来看,情结是必定会产生和存在的,因为有来自无意识原型之内因和经验塑造之外因;而从里比多的退行的观点来理解,即复杂的心理发展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完全前行的过程,经历各种经验后人人都会有情结,只是数量和种类不尽相同。

%J~/?jP3W0
    情结往往与创伤性经验相联系,又总是突然闯入意识,并牵制了很多里比多于无意识之中,所以,情结对心理的影响大多是消极的。但是,情结也有积极的表现,它使得里比多可以有方向性地投注于一定的活动,从而促进活动的达成。比如,一个积极的业余爱好可能是一个情结的作用,它把人的兴趣指向有利身心健康的方向,是为积极作用。

[@V/V~:_2n*D0
    临床上发现的情结也往往与我们的创伤性经验相联系,又总是突然闯入意识之中。同样显示情结对心理的影响似乎大多是消极的。事实上,情结也有很多积极的表现,在此方面的研究还有待大大加强。情结的能量朝向积极的方面还是消极的方面,在分析的意义上讲,受到一系列复杂因素的影响,如一个人的情结是否与其所选择的职业方向一致,是否可以得到周围现实的赞许,是否为个体所认识等等。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有一些广泛意义上的情结不同于这里所说的情结,如中国人对国画的喜爱、国人在国外相遇后倍感亲切等。因为这毕竟是我们略加思索即可成为意识的内容。

w-mU`mp0
    荣格认为,那些苦恼的情感经验、精神创伤等个人生活经历往往导致情结的产生,但是对于意识自我来讲,这些都可以成为有利条件来加深个人见识,增强自我的适应,使人格更充实。情结还常常是人类灵感和趋力的源泉,对于伟大的艺术家而言,如凡高、毕加索为绘画之境癫狂,莎士比亚、郭沫若为文学之美着魔,伟大的艺术作品莫不由艺术家内心情结的驱使喷薄而出[18]。
心理学空间 X!biz*I a.W0E
    从某种角度看,阿德勒提出的人的自卑情结就可以是积极的。虽然自卑本身为消极态度,但如果人能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来应对此情结,那么,人会超越自卑,追求卓越,将压力转化为动力以自我实现 [19]。

l#yWf8x}#cR0
    可见,情结是否消极,不仅取决于它本身是什么,更决定于意识自我以怎样的姿态面对它,如何与之相处,如何使无意识情结及其能量意识化。而心理教育着手于人们对情结现象存在之认识,心理分析则着手于帮助受析者对自己深层情结的了解和把握,这样将有利于大大促进人们去接触情结、了解情结并学会与情结和谐相处。
心理学空间\;xp:ly C0P
    正确地理解心理分析对待情结的态度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o`{2o~+r_ |0
    简言之,对情结的分析和理解是为了揭示情结,使无意识的情结暴露在意识的自我面前。意识的种种积极的“干预”可以某种程度地改变情结。在心理分析中,人们会不断地对自我有一个更完整、更深入的了解,而这种了解很大程度上基于对自己情结的了解,当然还有其他方面,如面具、阴影、阿尼玛等。随着分析的深入,人们会不断地意识到目前一些特异或强烈行为动机的深层原因,也会对自己的普通行为有更为客观的了解。与此同时,也会感受到意识自我的力量在不断地增强,而情结的力量则在不断地减弱。这可以说是一种专业的干预。而日常人们所说的内省或反思,则是在一定程度上的较浅层次的分析或干预。在心理分析中,人们会了解到情结是什么样的,怎么形成的,如何发生作用的,以及怎样防止它们不断地重现和干扰。如果意识自我缺少这种干预,情结就会像外来的、陌生的怪物使人的心理和行为肆虐猖狂。受制于情结的人会非常无助,而且情绪完全失控。    
    
情结产生后虽稳定而不能消除,但可以被有意识地进行“修正”和“重构”,而且心理分析的治愈潜能也正有赖于此。心理分析就是要对情结的冰冻记忆意象进行消融,以达到对该情结的(某次级人格)某种程度的重构。众所周知,移情作用可以使治疗师在不同的治疗阶段扮演来访者父母双亲(以及其他的心灵人物)的角色,当父亲或母亲情结凝聚在治疗师身上,来访者对其双亲的各种经验就会在原有的情结上附加素材,进而植入或长成崭新的层面。它可以对原有的情结做出重大修正,使情结不再以耗损主体能量的方式来限制个人生活,比如,暴虐父亲的意象所造成的痛苦可能因为新的结构而减轻(消融)和抵消。

8i+l2E4J&n]?0
    心理分析目的不是要消除或根除情结,而是要观察和理解情结,通过理解情结在自己心灵结构中所具有的能量、作用方式来转化并吸收其能量,从而使意识自我的能量增强。如果我们不能觉察和认识自己的情结,就会在不同程度上受情结的摆布。而一旦我们能认识和理解了情结的存在和意义,它也就失去了控制我们的能量。尽管情结不会消失,但我们能逐渐减小其影响。这样地来实现所谓的“绕开”情结行走。打个比方,如果孩子总是通过哭闹来吸引大人注意,那是因为大人没有给孩子适当的照顾和关注,要是大人已经很好地照顾了孩子,那么他一定会安静的,而不是通过哭闹来表现他的存在。
心理学空间Q#b6m,U9WY1iK d
    要想真正地理解情结,就要有意识地对无意识进行“吸收”(assimilation),这里的吸收指的是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一种相互渗透、积极交流,而不仅仅是意识对无意识的单方面的解释、判断和估计等等[20]。随着交流的不断深入和推进,原来完全处于无意识状态下的情结就可以被意识自我所涵纳,同时,这就是意识自我对自己完整的心理和人格的全面了解,是心理能量里比多的通达前行,是劣势人格和优势人格的共同发展,也是心理分析作用的途径和方式。

MR tg[a0
    参考文献

A,TK*Y`(d0
    ?1 Mary Ann Mattoon, Jungian Psycholo?

#~xP.X*}m_'d)X:Z0
    ?gy in Perspective. Obstacles Z Helpsto
心理学空间)V2oZ/ne!H&H
    ?Self?Understanding. From: http://w?

8^/HG0Z9QV0
    eb.ukonline.co.uk/phil.williams/index.htm. Page updated: 5 September 1999.
心理学空间ZEY uI{2id-L-q
  
    2 申荷永.著.荣格与分析心理学.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5.
心理学空间l}w }7[4i1a6iz/d2l G
    3 申荷永.著.荣格与分析心理学.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4.
心理学空间 w%^VD P#n@6V
    4 Singer T, Kimbles SL. The Cultural Complex: Contemporary Jungian Perspectives on Psyche and Society. Psychology. Printed in Great Britain: Psychology Press.2004:185.

:J.i$p;\3l0
    5 Stein M. 著.荣格心灵地图.朱侃如.译,蔡昌雄.校.台湾:立绪文化事业有限公司,中华民国,1989:285.
心理学空间w'{%fz$z.d r.?8a
    6 Stein M.Jung's Map of the Soul. Open Court, Chicago and La Salle, Illinois.1998:36.
心理学空间.XR?4GzkYH
    7 Kirsch TB. Cultural complexes in the history of Jung, Freud and their followers. Aprimer of Terms and Concepts. Toronto: Inner City Books, 1991:185.
心理学空间 A RWh4t@
    8 Stein M.Jungs Map of the Soul.Open Count,Chicago and La Shaue,Illinois,1998:234.
心理学空间R?r7[K_| BW}y*G5L
    9 Stein M. Jung's Map of the Soul. Open Court, Chicago and La Salle, Illinois.1998.51.
心理学空间6N-y j^ xw!~&H
    10 Stein M.荣格心灵地图.朱侃如.译.蔡昌雄.校.台湾:立绪文化事业有限公司,中华民国,1989:63.
心理学空间$FCC#s!iu4R
    11 Stein M.荣格心灵地图.朱侃如.译.蔡昌雄.校.台湾:立绪文化事业有限公司,中华民国,1989:61.

%~_{o(V&WG7~0
    12 Stein M. Jung's Map of the Soul. Open Court, Chicago and La Salle, Illinois.1998: 54.
心理学空间0U0h4X$x_Pb3PZl
    13 Stein M.荣格心灵地图.朱侃如.译.蔡昌雄.校.台湾:立绪文化事业有限公司,中华民国,1989:68.

/v$~2j }+}k({ Y0
    14 Stein M.著.荣格心灵地图.朱侃如.译.蔡昌雄.校.台湾:立绪文化事业有限公司,中华民国,1989:65.

F!wF(Iyz-r0
    15 Jung CG. A Review of the Complex Theory. CW 8,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2:96.

^;@(MQ@Q;Ks0
    16 Kirsch TB. Cultural complexes in the history of Jung, Freud and their followers. Aprimer of Terms and Concepts. Toronto: Inner City Books, 1991:49.

k Be5f&R,j0
    17 申荷永.著. 心理分析:理解与体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04:136-137.
心理学空间vCv~.Qp&`
    18 [奥]阿德勒.著.超越自卑.黄国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5:58.
心理学空间lP.z0a/w;ai
    19 尹立. 意识、个体无意识与集体无意识-分析心理学心灵结构简述. 社会科学研究,2002, (2): 62-65.
心理学空间-bJ&f bANx
    20 [瑞士]荣格.著. 寻求灵魂的现代人. 苏克.译. 冯川.校.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7: 18-19.

#A]d)GNc i0
    责任编辑:胜利

@4Vq2Bsd/f0
    2006-08-10收稿,2008-01-21修回(范红霞 申荷永 李北容)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分析心理学 结构 情结 荣格 功能
«私密的神话:梦之解析 心理分析模型
《心理分析模型》
荣格积极想象形成的四个阶段»
延伸阅读· · · · · ·
查看全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