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pathy的内涵与译名
作者: 赵旭东 / 8755次阅读 时间: 2010年10月26日
来源: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年.第6期 标签: empathy Empathy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中图分类号:R749.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10)006-0405-03
心理学空间dBTK$^zh1y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10.06.003

1I ]7CfXP"e&g+F?0
    1专业词汇涵义的约定俗成与“正名”

C6q:pYl(pj(z-F%z f4v(j0
    探讨对专业术语“empathy”的理解、翻译问题,涉及精神病理学、心理治疗学、美学。在目前一些精神科医生已经不太习惯探讨“精神”的情况下,大家对此有讨论的兴趣,有利于代偿生物医学模式只讲“物质”的偏向。

Fz_"K}Ym[Q0
    这个名词的引入、采用与当年译者的理解有关。从实用出发,我们已不用去追究谁先翻译成“移情”、“共情”,为何不用“神入”等更恰当的词,而只能遗憾地说“只是当时已枉然”,因为其后的推广使用受到约定俗成这一定律的制约。现在来讨论“empathy”,重点应该放在该词在当代的语境下,究竟其内涵、外延是否反映临床和社会文化背景的现实,是否能够满足需要。如果大家通过讨论,对这个词汇的理解、体认达成更多的共识,也即经历一次“重新赋义”(re?connoting)或“正名”,接着用就行,不用费力去改名;如果达不到这两点,也许还有更好的替代词汇,即便是更名也在所不惜。比如,也有很多同仁从来就不用上述“共情”等几个词,而喜用“同理心”,也未尝不可。

'@Q.{4`B^r?U0
    2“empathy” 溯源

+{z8qG,{5t"Oh0
    对专业术语追根溯源,读点原著,重温精神病学、心理治疗学的人文情怀与境界,有助于训练精神病学、心理卫生领域中必需的认知和情感能力,培养“心理学头脑”,正如本文关注的“共情”或“投情”、“移情”、“神入”,或“同理心”等。这是精神病学的哲学、文学、艺术的侧面,不是非要用自然科学范式追求“循证”不可。

I_+z4{$dW;w,d0
    《Empathy译名的商榷》一文的作者对“empathy”的理解,对“共情”的不赞同(包括举例说不能与精神病人“共情”),以及最后对替代词“投情”的推崇,有两个特点:(1)较钟情于美学家的观点,较强调英文、德文里原词含有的“情”的成分;(2)觉得“共”字有误导作用,其蕴含的“共同分享”、“互动”或“交互”意义,与临床医生感到的精神病患者甚至神经症患者的“不可共鸣性”有矛盾,循此推论出“共”字不合适,故而强调“投”。

%|D%v^L0
    笔者对这两点部分赞同,但又略有异论。简言之,empathy虽基于人际互动,但在一些情况下(如在临床精神科领域)有较强的单向性,有“投”的意涵;除了情感成分,empathy还有较多认知成分,甚至包括直觉、灵感、情感逻辑之类的综合性、创造性心理活动;在精神病学中和心理治疗学中,empathy的含义、用途各有所别,心理治疗师的功夫就下在“共”字上。我们得分清相同和相异之处。

)YnX(QK+d"g0
    先谈精神病理学里的empathy。既然问题出在翻译上,而大家都认为这个词源于德语的einfühlung[1](1989年版的杜登德语大辞典)或einfühlendes Verstehen[2] 159?160(2000年版的心理治疗治疗词典),以下就先从作者提到的经典著作——卡尔•雅斯培尔斯(Karl Jaspers)的《普通精神病理学》(《Allgemeine Psychopathologie》)里,找找原来的德文词有什么含义。

-e(E{ y3?3G#i BE0
    Jaspers的《普通精神病理学》是精神病理学的奠基之作,1913年出德文版第一版,至1973年共再版9次。1964年英文译本才出版。该书共6篇,其中,与本次讨论话题相关的主要是前3篇,依次为“病态心理活动的主观表现(现象学)”、“心理活动中可理解的关系(理解的心理学)”、“心理活动中的因果关系(解释的心理学)”。“empathy”所对应的德文词是Einfühlung(名词)、einfühlen(动词),但与现代用法最接近的却是以分词为形容词的组合词“einfühlendes verstehen”-“投情的理解”。

;tm-Ot8w~J0
    第一篇论述感知觉异常的特征时,提到精神病患者的感知觉病态体验不只是涉及感官水平的感知,还涉及更复杂的“感受”与“理解”。即他们不能够对别人进行“投情的理解”,或是对别人的投入的理解具有令人痛苦的情感的性质,或是这种理解是不真实的。这里的“理解”,既有情感又有认知加工的成分,较接近俗语“将心比心”。这是从精神科医生作为观察者的角度,依据患者是否在“投情的理解”方面存在障碍,来判断他们的心理体验是否属于精神症状。在该篇有关情感、情绪及心境的障碍部分,“einfühlung”是较局限于情感、情绪范畴的——它是针对别人而产生的强烈情感。一方面,患者有投向别人的强烈情感,但这种情感令其痛苦;另一方面,他们可能感到别人像是机器一般没有情感、没有灵魂。这有点像是“一厢情愿”、“单相思”,但尽管如此,多少还是有点认知的味道,犹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也有点像心理防卫机制中“投射”的意思[3]54,94。

&xneJ GV{n0
    第二篇的内容更多是论述医生如何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进入到心理活动中去,理解心理的现象如何由心理的现象产生出来,也即在患者的各种心理体验之间寻找有意义的联系,进行“心理学的解释”。这种从心理现象到心理现象的理解涉及的是“内在的因果关系”。自然科学的“理性的理解”,依据的是逻辑。患者表达出来的言语内容可以用逻辑原理来理解。但要进一步理解言语内容所由产生的其他心理活动,如心境、愿望或恐惧时,就涉及对这个表达者整体的理解。前者(理性的理解)只是后者(整体心理的理解)的帮手而已[3]253。
心理学空间AX{:`6p}~G
    第三篇论述与理解的心理学相对的解释的心理学,即从外部解释与精神活动相关的基本规律和因果联系,包括环境、遗传、素质和躯体功能的影响。虽没有直接讨论einfühlendes verstehen,但其中对于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学说的批评,指出了理解的心理学有其局限性。Jaspers认为弗洛伊德试图用无意识、性驱力等理论解释精神活动的因果关系,其实仍然没有超越理解的心理学的窠臼,无法形成真正的解释心理学理论[3]450?453。这个观点对于合理使用“投情的理解”是有价值的。
心理学空间;a Q-K?caf3^ c8I Eo9l
    3心理治疗中关于empathy的说法

'J8J6`T3\0
    在2000年版的德文版心理治疗词典[2]中可以看到,德语国家的心理治疗师主要使用与empathy 相对应的empathie,而较少使用einfühlendes verstehen或einfühlung,好像是“出口转内销”。empathie词条被Pawlowsky写成了两个独立的词条。他先写人本主义心理治疗里的empathie,援引了Rogers于20世纪50年代的观点:心理治疗师的empathy是促进治疗性人格改变的必要及充分条件之一。共情就是治疗师尽可能准确地认识另一个人内在的参照系数,连同其所有的情感成分和意义,就好像他是这个人本人似的,但又不放弃这个“好像是”的位置;踏入这个人的内心世界,体验这个人的生活,在其中悄然前行,不仓促进行判断;然后,通过传达、交流他在其中隐约产生的,而当事人自己却没有意识到的感受,使得对方用新鲜的、无所畏惧的眼睛去看待他害怕的事情。这样一种积极的但又若即若离的态度,保持了无偏倚、无成见的立场,却又不是与对方认同[2]159?160。这一点与精神分析里曾有人提到的观念有所不同。第二条写的就是精神分析的empathie:Greenson认为共情是“部分的认同”,Kohut的定义是“代表对方进行的内投射” [2]
    
在认知-行为治疗者中,理性-情绪疗法的创始人Ellis在论述治疗关系时,赞同Rogers对共情重要性的强调。但他很明确地指出,共情有“情感”和“哲学”两个成分;理性-情绪治疗师不仅要向咨客提供情感性的共情(即治疗师向咨客展示“他知道他们的感受”),还要提供哲学性的共情(即表明治疗师理解他们的情绪所依据的哲学基础)。Ellis强调心理活动的整体性,指出理智与情感的区别与互相依存性。这与前述Jaspers有关“理性的理解”和“心理学的理解”的关系的看法正好遥相呼应[4]。

L"{h\"l1[:g0
    在心理治疗的适应证中,神经症首当其冲。患者的共情能力可能确实是有缺陷的,但正因为如此,三大流派的心理治疗师均认为要运用好自己的共情能力去争取促进改变。在这一点上,笔者也以为“共”字大有可为,不能仅仅“投”进去即可。
心理学空间2[c DO2_MO)l)][q
    总之,对共情的理解与运用,有两个要点:(1)情不仅是情感,还有认知的成分;(2)尽管在经典精神病学中有较多“投入”的单向性,而在心理治疗中,有较多“共”的互动性,但这种区别只是程度上的,并非本质上的。若从强调医患关系的共时性、交互性这样一种认识论观点来看,我们应该感激心理治疗为当代精神医学带来的人本主义启示。

Nt:IN0Qu a0
    参考文献

2Ms7Z`$n6^$wKh0
    [1]Drosdowski G, DudenredaktionD. Duden Deutsches Universalw?rterbuch.Duden Verlag:Bibliographisches Institut,1989:399.

q!NB6o%w*a#Oe0
    [2]PawlowskyG. Empathie[M]∥ Stumm G,Pritz A,eds.W?rterbuch der Psychotherapie.New York:Springer Verlag,2000.
心理学空间sk2d(VI
    [3]Jaspers K.Allgemeine Psychopathologie[M].Neunte,unver?nderte Auflage.New York:Springer Verlag,1973.
心理学空间G)o%E"y/^#t8W
    [4]Dryden W,Ellis A.Rational?emotive therapy[M]∥ Dobson K.eds.Handbook of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ies.New York:Guilford Press,1988:214-272.

'| jTQ[.~0
    编辑:胜利
心理学空间S{oI@$g}UH
    2009-11-30收稿,2010-01-06录用(赵旭东)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empathy Empathy
«共情的认知神经研究回顾 共情 Empathy
《共情 Empathy》
Empathy:本源,内涵与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