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美丽的守护天使——荣格
郑世彦 作者: 郑世彦 / 17061次阅读 时间: 2010年10月09日
标签: Spielrein 荣格 郑世彦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我美丽的守护天使——荣格心理学空间w)[+tM1u

 心理学空间&|7lE8K7}

 心理学空间jn1H5b%g2{(Jn

爱情心理治疗到底谁会超越谁?影片《我美丽的守护天使》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心理学大师荣格不止是治愈了萨拜娜的歇斯底里症,更是终其一生守护着她的心灵。心理治疗阻止了他们的爱情,但更博大的爱却超越了心理治疗,伴随着萨拜娜的一生——这就是弗洛姆说的“爱是生产爱的能力”。

$S,B'lgOz r0

 心理学空间9j4YB"xM7wH

 心理学空间tm&P2h/p0@ x`

 

w3r'In u*mZ Z3R3R0

一、荣格的救治之道心理学空间4k.I,L#z:pN6C$b

“什么离了雨水还能生长?什么能够永远不停地燃烧?”“石头离了雨水还能生长;爱情能够永远不停地燃烧。”电影《我美丽的守护天使》就如她的广告宣传语一样诗意动人。意大利艺术家赋予影片流畅的节奏,加上悠扬的俄罗斯音乐,使这部影片有着一种独特的艺术味道。这里的石头,代表的是荣格医生的灵魂,萨拜娜将它夹在日记本里守护其一生;爱情,指的是荣格和萨拜娜错误而美丽的相遇,最终却化为更博大的爱超越时空。

E ay.S)u"?]0

患有间歇性歇斯底里症的萨拜娜来自列宁斯大林时代的苏俄莫斯科,从小在专制和暴力的家庭环境里长大,她一直渴望着有一位守护自己心灵的天使。在她的姐姐出事故去世之后,萨拜娜就充满了对死亡的恐惧(当荣格对萨拜娜做词语联想测验时,荣格说出“萨拜娜”一词,她却说出了“死亡”两个字,这便是萨拜娜潜意识中对这两者的联结,而且当时她的皮肤电反应非常强烈)。她自认为是一个坏孩子——就如别人眼里的一样,于是把死本能的能量全朝向了自我,经常伤害和虐待自己的身体。萨拜娜,原本一个美丽且充满灵性的女子,现在却因歇斯底里旁人都将她看成是疯子。心理学空间0th0a:R0b-[Ou][

所幸的是,萨拜娜遇到了荣格来做她的主治医生。荣格用自己不同于别人的关心和爱,一步步地将萨拜娜从疯癫的状态带回了正常的世界。他认真地倾听萨拜娜讲述荒诞的火星故事,他用词语联想测验测出萨拜娜的潜意识情结,他带着萨拜娜走进餐厅喂她吃巧克力蛋糕,可以说,萨拜娜在荣格身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照顾和关爱,这一切的一切都让萨拜娜的心灵逐渐地恢复正常。然而,当荣格回瑞士服兵役的时候,萨拜娜又出现了严重的退行和自残,荣格再次用深刻的关怀和爱将她拉回了现实世界。他交给萨拜娜一颗扁平的石头,说这是他的灵魂,从此他们要成为彼此的心灵守护神。萨拜娜终于化蛹为碟——蜕变成了一个健康又有美丽的女人。然而,当萨拜娜的歇斯底里消失殆尽之时,他们却又双双染上了一种叫做爱情的疾病。

)bs$`+K FH0

 

)y7[W8n ON5],WW0

二、被禁止的爱心理学空间T%Yg u?%j)v(D"Re a

在早期的在心理治疗中,移情就犹如洪水猛兽让人避之不及,更不消说病人和医生之间的爱情了。当初布洛伊尔医生在治疗安娜·O的歇斯底里症时,安娜·O严重地移情说自己生下了他的小孩,吓得布洛伊尔赶紧结束了他们的医患关系。然而,萨拜娜和荣格对彼此的爱和欲望却是真实存在的,荣格在梦中听见了野马的嘶叫(代表着未满足的欲望),萨拜娜则直接说出了对荣格一直的性渴望。后来当他们赤裸缠绵在一起,萨拜娜说梦中也没有想到这么美,荣格则说他感觉到了从来没有感觉到的东西。他们还合做了一首诗以示庆祝:“为你,与惊涛骇浪搏击;而今,作为胜者:我舞动双桨,你恰是天赐。”如果说爱情是真实不幻的东西,那么萨拜娜和荣格之间就应该是真实的爱情。心理学空间Kc3e6_2flI:U

荣格向自己的老师弗洛伊德写信道:“我知道你会说这是我的错,可是逻辑和理性有时候是不起作用的……我很内疚成为自己欲望的受害者,但正如你常说的,爱是最接近潜意识的一种东西,爱是疯狂的……”荣格说,他是因为她动人的激情并可以深入他的无意识深层而爱她。可惜这潜意识中无法控制的真实的爱,怎么也不能为意识所接受。治疗师的道德超我也不会允许这一切的存在,按照心理治疗师的伦理道德规范来说,荣格和萨拜娜之间发生的关系足以成为当时心理治疗届的一大丑闻。而且荣格正处于事业的顶峰,稍有不慎他的成就和地位就会毁于一旦不复存在;更何况他还是一位父亲、丈夫和爱人,家庭的责任也让他无法在爱面前尽显勇敢。因此,荣格不得不在爱情面前向世俗低了头,向这段美丽的恋情说出了残忍的“不”。

)zUk(mTY| eA1kH0

荣格舍弃了萨拜娜这份灵魂之爱,也许正是他个人独立成长的一个象征。但是萨拜娜愤怒荣格没有像她一样勇往直前,她痛恨他在爱的面前竟如此懦弱。于是,萨拜娜直觉的心灵准备狠狠羞辱一番荣格,让这个男人在社会上颜面尽失。然而,当她走进大厅看到周围众人正在热烈地为荣格鼓掌之时,她对他的爱阻止了这一切。萨拜娜把她对荣格的心里话倾诉给了一个毫不相干的医生,就转身离开了,留下了惊愕的荣格夫妇和众人。爱永远在荣格身上,可是恨却可以转移,这便是萨拜娜对荣格伟大的爱。身后荣格轻轻唤起她的名字,这却成了他们最后的告别。心理学空间L"n,NTOX cV

&y;S,P%[jp0LS0

                                     心理学空间1sIH p7{W:W}$A

三、杀人刀与活人剑

1f.RG&o4| _-WX0

心理咨询或治疗中,严禁治疗师和病人之间发生任何形式的爱情或性关系,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太多病人和治疗师之间的爱情都虚假不真,只是病人对治疗师的强烈移情——把治疗师当作爱自己的人和自己爱的人。但是,病人和治疗师之间的爱情最终还是会损害病人的利益,试问谁又见过多少治疗师爱上难看或残疾的病人呢?

HrmW4wWWx+{!|0

然而,当魅力诱人的女病人殷勤地向治疗师投怀送抱,倘若治疗师真的丝毫不为病人的殷勤所动,这样也是不行的。试想,荣格若始终不动声色地招架,也就失去了常人的同情之感,如此只能是精神科里治病而不是心理治疗了。这就如禅学里所说的枯木禅,若只有杀人刀,却无活人剑,那么这样治疗师只能是一个俗汉而已。关于枯木禅的公案有一则是这样说的:

D7yd,A7l;u0

有位老太婆建茅庵供养一位和尚修行二十年,平时都由一位二八佳人送饭服侍修行和尚。一次,老太婆对女子说:“等一下你送饭去时,抱住他试试他修行的功夫。”女子送饭时依言抱住僧,问他感觉何如,那僧人说:“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意!”老太婆听了,非常生气地说:“我二十年来供养的竟只是一个俗汉!”于是她赶走和尚,一把火把茅庵烧掉了。心理学空间?o1oL#nY%T z h

这位和尚已经修行到“枯木倚寒岩”的地步,然而老婆子仍斥之为“俗汉”,就是因为那个和尚能“死”而不能“活”。他只是一味要求斩除一切妄想,而无法复活心中平常的真实念头(他至少要感激这位女子每日给他送饭之情),这就偏离了枯木禅的本意,枯木逢春才是枯木禅的旨趣所在。心理学空间~#i)X"b C D.Te{,|w

心理咨询或治疗中移情的处理道理亦是如此。在心理治疗中,移情是可以的,甚至也是必要的(不是说爱情)。通过萨拜娜对荣格的移情,她才能靠近并信任荣格;通过荣格对萨拜娜的逆向移情,他才能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关键之处在于在移情之后,荣格能够再通过反移情的技术,成功地让萨拜娜和自己认识到移情现象的发生,而不是陷入这个迷情或是对此避之不及。当治疗师拥有了移情和反移情的技术,就犹如禅师拥有了杀人刀、活人剑,一刀一剑,能杀能活,方有息妄显真之用。

(\gn,HU!\3r:m0

 心理学空间"S"yHt D9G [8w

四、爱是生产爱的能力心理学空间KVr#^^L"~

弗洛姆说:“爱是生产爱的能力。”爱全在给予而不在索取,最成功的爱莫过于让他人学会了如何去爱,继而他或她再去爱其周围的人。最成功的心理治疗也是如此,心理治疗的终极目标莫过于传递给病人一种能力,而爱的能力又是最大的能力。事实上,治疗师只有用自己真切的爱才会让病人学会如何去爱,所以,在心理治疗中固然不可有治疗师和病人之间的爱情,但治疗师对病人的深切关爱却是更不可缺!试想,一位冷酷无情的治疗师必定无法向病人传递爱的真谛!

?9Ojwt8|n g F0

荣格看出了萨拜娜在心理学方面的天赋,建议她去学习心理学的课程,去阅读弗洛伊德的书籍。她凭藉自己非凡的智慧与灵性,很快就掌握了心理学的很多知识,甚至还能与荣格一起做词语联想、相互分析梦境。但是,更重要的是荣格用自己对萨拜娜真切的关爱,让萨拜娜也学会了如何去爱护他人。爱,通过心理治疗永不停息地向下传递,却又超越了心理治疗和时空,从弗洛伊德时代的奥地利传递到列宁斯大林时代的苏俄!

#[V(|;n^)x!U{+f e0

萨拜娜回到故乡后,在莫斯科创办了一所名叫“白色”的幼稚园。她和同事们悉心照顾着每一个孩子,用弗洛伊德的方法来释放儿童的天性,教授他们音乐并探索人类身体的奥秘。他们的课程贯穿着大量的课外活动,小伙伴们在“白色”幼稚园里快乐地成长着。萨拜娜说自己也许是第一位心理学家在经营幼稚园,在用心理学的知识去培育儿童。她想证明的是:“如果一开始就教给孩子们自由,那么孩子们就会真正自由地成长起来。”我想,萨拜娜对这些孩子的爱,又必将在他们的身上继续传递下去。

1\5L-P)p5A3Y _0

令人悲伤的是,德国纳粹的魔爪伸进了莫斯科,战争毁掉了美好的一切。1942年,身属犹太人的萨拜娜跟她的女儿被关进了犹太教堂,纳粹将她们和许多犹太人一起枪杀了。萨拜娜临死前把随身携带的日记本悄悄放进了教堂的桌子抽屉里,日记本里还夹着那块石头是荣格的灵魂,枪响时荣格从床上起身,仿佛心里听到了萨拜娜对他最后的呼唤。

WT:MFYJ u}({f#lx0

 

W I/x;N~8jg6J#b0

五、后记

\yA Jw!qy*s5w w+]7vc0

萨拜娜,的确是荣格真实经历过的一位女歇斯底里病人。1904年,萨拜娜从莫斯科来到苏黎世寻求荣格的治疗,那年她刚19岁,是一位漂亮的俄罗斯犹太姑娘。不像荣格的妻子爱玛,萨娜谈到的梦和无意识似乎总能和荣格的思想融合。但是,荣格还是在这位女病人爱上他很久以后,才彼此成为真正的情人。他和萨拜娜的这份恋情长达五年。当荣格36岁时,他写了《转换的象征》一书,他认为自己当时正处于成年早期,其主要的任务是处理好“爱”与“工作”的关系。荣格舍弃萨拜娜这位“灵魂的女性”,象征着自己摆脱了对母亲的依附——也就是他的恋母情结。后来,荣格又说到这也许和他原始意识中的意象有关,他逐渐认识到这类女性形象在他的男性意识里扮演了一个原型的角色,就像每个男人的内心世界中都存在着一位女性的灵魂,他称之为阿尼玛。

0r!dGS])P)X&qR&C0

 心理学空间tZR$h a{n R/}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Spielrein 荣格 郑世彦
«齐泽克评《阿凡达》:土著的回归 心理电影评论
《心理电影评论》
是性还是人性?——评李安《色,戒》»
2011-09-11 08:53:21 armtotootharmtotooth

收藏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