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贞课"借尸还魂了?
作者: 方刚 / 11250次阅读 时间: 2010年9月02日
来源: 新浪网 标签: 青春期 贞操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守贞课"借尸还魂了心理学空间6s Y1KjrZ0i!@$K.A
心理学空间f@G6R MAf0R
2008年,浙江大学开设"守贞课",当时引起一片批评之声.今天,收到性学家彭晓辉教授的来信,讲,新近这个由美国的基督教基金会组织“爱家协会”的教育理念,又“借尸还魂”般地在云南又推出了一个教材《今生无悔》,其中的核心内容是“三生教育”——生命、爱与性的真相教育。而且被11个省市采纳和准备推行,详见:http://msn.ynet.com/view.jsp?oid=68984351。
irn#kX${7G{R0心理学空间]$k}{qE
这是一件危险的事!
1m Eu1}@6wlw0
#EV*r ?p5M/TD"kI0中国目前强调性教育的呼声很高,在这个过程中,性教育理念的差异往往被忽视了.心理学空间;@C{Zn1l7mU pa
很多教育界的人,不了解美国两种性教育理念的背景与斗争.看到是讲性的教育,就欢迎.其结果,是危险的.心理学空间R-H"ul ?*e_
守贞性教育,不是性教育,而是"反性"教育.
*YQx&E6C+` l5b0现将我两年前写的一篇讨论性教育模式的文章在此发布,以示警惕!
心理学空间g2E,@Ly#bmF9W
心理学空间7PLR]mH z
大学性教育模式的思考——禁欲型性教育与综合型性教育之辩
2{-Fmt0D"b0方刚心理学空间5IN {C Axr k

$eCwmh02008年4月,浙江大学在国内首办了一次“守贞课”,被媒体报道,引发一片争论之声。心理学空间(Jh$crw#g?$[J8ce
心理学空间.[:hJC)C~
今日中国,似乎已经没有人会质疑性教育的必要性了。但是,进行什么样的性教育,却仍然存在很大的分歧。而这种分歧,无论其表现形式如何,在笔者看来,都可以归入“禁欲型性教育”和“综合型性教育”的分歧。虽然这两个概念来自于美国,虽然可能中国的性教育工作者并不知道这两个概念及其内涵,但是,围绕中国性教育的论争事实上也都是这两种性教育理念的争论。事实上,“守贞课”不仅使用的教育是美国禁欲型性教育的经典教材,而且一直是由美国著名的鼓吹禁欲型性教育的组织爱家协会来指导的。本文,便拟在介绍这两种性教育模式异同的基础上,讨论中国的大学应该推行哪种性教育模式。心理学空间4[as(S|NvAj8h
心理学空间R q Qrg1?2WZ/Ej
 一,禁欲型性教育与综合型性教育的背景与比较
2gh7Q[a0
s6\!ySYA#X)F*]8E-j0在美国,当前关于在学校中开展性教育的争论关键是如何开展性教育,即以什么样的指导思想,用什么方式,向青少年传讲什么信息,由谁来主导,是否要提倡道德教育,如何处理教学中宗教和文化传统的地位等等。在中国,围绕“守贞课”的争论,其实也是针对上述问题的争论。这一点,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无论中国还是美国,有其惊人的相似之处。心理学空间 | B b `A8lM4AY
心理学空间iqWr)m/h|%Hd(mKp%el
下面是两种性教育模式的一些主要观点的比较:
综合型性教育禁欲型性教育
强调性行为是一个正常的、自然的、健康的生活之一部分。强调婚姻外的性活动,特别是在青春期的性交从社会、心理、生理各方面都是有害的。
青春期出现包括性交在内的性活动是非常普遍的,在本质上不应该受指责,但也指出青春期的不稳定性。青少年性交应绝对被禁止。尽量回避整体上对“性”的评价。
讲社会和家庭利益,但更强调青少年个体的利益和权利。讲青少年个体利益,但是是在青少年一生和整个社会基础上讲青少年的利益和权利。
从心理、社会、生理各角度讲“性”,但更多的和详细的从生物学角度介绍知识。从心理、社会、生理、各角度讲健康,“性”是其中一部分但尽量回避详细描述。
介绍不同文化、余教、族群对“性”的态度和认识。不主张有绝对道德准则。强调个人信仰选择的权利。强调一种道德规范(婚前贞洁)。主张所有青少年应以此为正确的标准。
立足于青少年性活动的广泛性,美国婚姻外性活动的普遍性,所以“禁止性交”是理想的,但不应该也不可能是唯一的对抗预期外怀孕、生育和性病的措施。反对夸张地宣传婚外性活动的“普遍性”,尤其认为青少年的主流仍是“贞洁的”。认为在青少年期禁止性交是唯一有效对抗预期外怀孕、生育和性病的措施。认为教导以避孕和流产做后盾的“安全性交”是欺骗青少年。
承认宗教信仰可以帮助个人做决定,但反对任何宗教信仰具体介入。强调生物学规律的不可抗拒性,认为婚外性活动并非都有害。强调道德信仰对生物学活动的影响,认为青少年婚前性交是被外界误导和内在缺乏自我满足的结果。
认为异性恋家庭、同性恋结合、单亲家庭都是社会现象,可以接受,不应该被“歧视”为有对有错。认为一男一女的一夫一妻制是唯一符合人类自然娩律、文化传统和道德规范的性生活标准模式。
妇女有权利决定怀孕后是生育还是流产。一旦怀孕就应生育,流产是残杀生命。
(王友平,邓明昱,2005) 心理学空间 i l,~6Qc3yE St;X

_-v(D cY0需要说明的是,一项研究结果指出,禁欲型性教育从1993年开始鼓励接受其教育的青少年签署“守贞契约”,到2000年已有250 万青少年立誓禁绝婚前性交,但其中88%在婚前就性交过了,而且这些宣誓过的青少年一旦开禁就比未宣誓者更少使用避孕套(Bearman & H. Bruckner,2001)。心理学空间P-f!IQ-G-X,H$g"\3wH

$iix:bbz02007年4月14日美联社也有报道称,由美国国会委托进行的一项研究调查的报告显示,参加过专门的“守贞课”的美国学生与未参加有关教育项目的学生相比,在性行为和观念方面并没有表现出更多的节制。参加过禁欲教育中四种主要课程之一的学生,与未参加禁欲教育课程的学生相比较,整体上两种学生有相近数量的个人性伴,并且这两种学生与他人发生初次性关系时的平均年龄相同——都是在14.9岁。目前,美国政府每年在婚前守贞教育项目上花费大约1亿7千6百万美元的经费.
~9z1~XmaydbR\0
f$GP%g0Q0 二,我看禁欲型性教育的虚伪性 
AE{"n*_Tj0心理学空间U'f9J7siY0f W e
            为什么说它是性恐吓教育?心理学空间c:sqK?F HojG

$zc(T/fdy0          1,只讲关于性的负面信息,不告诉我们关于性的正面信息。性可以给我们带来激情,使我们更热爱生活,更热爱学习和事业。守贞课上这些都不讲,专讲性会让我们得病。放映的录像片里面不是性病就是艾滋病的恐吓。
4mMO:V*{P$e W&z0          2,夸大关于性的负面信息。守贞性教育的宣讲给我们的印象是,似乎只要有婚前性行为,就必定有悲剧发生。无论是得性病,还是感情破例,或者怀孕。甚至告诉我们说,有婚前性行为的人80%婚后都会离婚。这个数字显然是经不起推敲的。
:b6RVq?A0          3,偷换婚前性行为的概念。婚前性行为可以是非常安全的,如果是两人相爱的,相守的,只在二人之间的。即使他们一天做十次,也不会自己“造”出来艾滋病。而守贞课的性病艾滋病恐吓中,婚前性行为似乎都是“淫乱的”、多性伙伴的、高风险的……
;h&MU:kh"N6\E0D0
?8q{ A:J*y6^q#{0            为什么说它不切实际?
+i;I_ ]0|,Q.zt_r,S:J0
Y ?Lu~#fPux-T0          1,守20年贞,你能做到吗?现在的人十四五岁开始进入青春期,二十四五,三十四五结婚,一直禁欲,现实吗?人性吗?健康吗?
2dq%h6dD/`_0          2,社会中的性现实,你守得住吗?如今已经是一个性变革、性开放的时代,守贞教育不可能被主流社会接受。上几节守贞课无法改变当前社会性文化对我们的影响。二十年前,中国人就解决了关于婚前性行为的价值观问题,现在反对势力借着性病艾滋病又回来了。心理学空间5W%Jl*}k
          3,自愿的情感表达,负责任的健康的性,会去守吗?有必要去守吗?我们倒底应该为了爱情而做爱,还是为了婚姻而做爱?心理学空间p8ZF]r
          4,什么是“贞操”?“守贞”的界限在哪里?如果阴茎不进入阴道,相互手淫,口交,是不是就是守贞了?或者如果性不出轨,但同时和好几个人同时恋爱,还是守贞吗?这样的质问足以揭示守贞教育的虚伪性。
XUe!f2F&?0心理学空间1Q/unNnj[
          为什么说它是有害的?
1aB;k/r]9W'm[0心理学空间V$Gq Zy9\"{Y9Z8x
          1,禁欲教育不讲安全性行为。相反,放的录像一直告诉我们安全套多么没有用处,指责综合性教育教给学生使用安全套是诱导学生发生性行为。难道,教给我们使用灭火器就是教我们放火吗?
vKX Lqf r;]5]0          2,守贞课不讲性行为也可以是负责任的,将性行为污名化。负责任的性,婚前婚后都是好的,不负责的,婚前婚后都是不好的。我们应该反对不负责的性,无论婚前还是婚后。心理学空间-B7\^c&?$b9l
          3,守贞课在事实效果上,主要是针对女性的,增加性别偏见。虽然守贞课导师说课程针对男女生,但至少在济南的课堂基本上只有女生来,男生几千年都没有贞操观,你要让他们有,现实吗?守贞教育的结果只能是进一步造成女生在性上的弱势体验,有过性经历再分手的女性更加自责,所以它实际上是在进一步推崇处女膜情结。心理学空间] qlkR,Rh$Hgx
          4,守贞课不倡导健康、快乐的性。只要是婚前性就是不好的,似乎根本不存在健康快乐的性、好的性。心理学空间d`u'S`C
          5,守贞课的性恐吓增加性的羞耻感和罪恶感,增加性心理问题。守贞课的导师讲了许多心理门诊中因为婚前性行为受伤的例子,却看不到更多的人,绝大多数的人是不受伤的,他们不进心理门诊。那些进去的,事实上都是被守贞这样的观念害的,因为有了这样的观念,他们才会觉得丧失。
$Q] `Wr[0          6,守贞课剥夺个人的自主权,推广者把自己当老大,不相信别人。守贞课的推广者认为自己是正确的,自己是成年人,可以处理好性问题,大学生不可以。而大学生也是成年人,你怎么知道他们不如你?
(`*a"r?s%A W0心理学空间,FK W0Sz]3O%?
    (受博客发文篇幅限制,有大量删减.)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青春期 贞操
«为什么你的烟总也戒不掉? 社会心理评论
《社会心理评论》
刘洪波:免疫风波中的民意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