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系统家庭治疗理论观点看青少年行为问题
作者: 傅文青 / 10359次阅读 时间: 2005年7月03日
标签: 家庭治疗 心理障碍 心理治疗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a(t8{A-?0以系统家庭治疗理论观点看青少年行为问题心理学空间_oI F;[!g#u
傅文青 山东大学医学院医学心理研究所(250012)心理学空间Nd"M%^uU
【关键词】 家庭治疗 心理治疗 心理障碍心理学空间g"Y H[I{K#\w
心理学空间r7|.Y3?|W%ZY3G }Z
在我国社会急剧变革的形势下,由于城市化,信息化,应试教育的影响,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产生了一系列突出问题。我们从日常儿童心理咨询工作中发现,儿童情绪障碍、品行障碍如厌食症、逃学、学习困难、游戏瘾癖、强迫症、神经衰弱、儿童感觉统合综合症等发病率明显上升。许多心理治疗家通过临床实践体会到,目前出现的青少年心理问题不能简单的解释为生物遗传或儿童本身的原因。家庭的生活方式和家庭内部的关系模式对青少年行为和心理问题的有巨大影响。心理学空间0Z4V)qm!?C d
近年对家庭关系的研究在我国有了很大进展。特别在1997-1999年期间德中心理治疗研究院,由十多名著名德国心理治疗师对中国的100多名临床心理治疗工作者进行了为期三年的培训,试图将德国的家庭治疗理论和方法“原汁原味”的引入到国内[1]。从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角度看,这堪称是中西方在思想、文化和方法论方面的一次双方亲历亲为的大碰撞。我们在参加这个为期三年的连续培训过程中,深刻体会到德国的系统式家庭治疗理论在分析我国当前家庭关系问题的实用性。以下我们试图以该理论的某些观点分析家庭关系的常见问题。心理学空间'dJ5c ay-c7K

m1H"S^w01.以分化和融合理论分析当前家庭的问题心理学空间j;X6L&ryj)}BF
心理学空间9]`Z [txcS
德国家庭治疗家Bowen把家庭当作一个系统整体,提出分化与融合的概念,从家庭关系互动角度分析对个体健康的影响[1,2]。他认为在每个家庭成员的内心,都存在着两种相反的生命力:其中一种生命力称为“分化的力量”,这种力量驱动着儿童成为情绪上越来越与家人分离的人,作为独立个体去思想、感受和行动。与此同时,还有另一股相对应的生命力称“融合的力量”,这种力吸引儿童与家庭成员之间保持情绪上的联系。家庭象一团在社会中漂浮着的细胞,内部存在这两种力的冲突,其成员是否能健康的自立于社会,关键是能否和家庭划分出与其年龄适宜的界限。如果家庭内部成员过于融合,分化程度低,个性化的发展就会受阻。心理行为就会表现出适应不良的症状。常见的这类家庭问题如下:心理学空间^cJbA${
心理学空间gJR NE#j^\ Q,C
1.1 父母对某个孩子的过度关注
'yR{ yr0
心理学空间9w C+s*|S'g
在我国,有一些父母,通常是自己的情感不成熟的父母,总是要挑选孩子当中最稚气的一个作为注意的焦点,这个受到父母较多关注的孩子,倾向于以较高的程度与家庭融合,并因此对于家庭当中的情绪性压力、紧张具有比其他孩子高得多的易感性。与其他未受特别关注的同胞相比,这样一个孩子在寻找配偶,建立人际关系、社会适应方面常有更多麻烦,产生精神障碍和心身疾病的机会也大得多。在另外一些家庭,这种偏爱会激起同胞之间以及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不和。
4\,]!G~5l0心理学空间Wi d uP d%W9D%e
1.2 家庭内的三角关系
,x,vY4wM:l0
心理学空间)].jWcVt$b
家庭具有建立“三角关系”的现象。通常是分化差的两个男女结婚后,必定要相互依赖,相互融合。但由于分化越差,就越不能独立,也就不能为对方提供互补性的满足。为了稳定他们的情感关系,缓解相互指责造成的紧张性处境,结果第三个成员就被拉了进来,由此形成三人互动的局面。也即稳定的三角关系. 但是,三角关系的形成或”“三角化”,并不总是能够缓解紧张,“通过三角化来解决问题”的信念,又会有助于造成某些家庭成员的低分化状态。特别是导致子女的低分化,使其难以独立面对社会竞争。如一个自我为中心的父亲,往往要求儿子按他的观点、愿望行事,而儿子总是感到父亲对他控制过严、权利欲太强,自己没自主权,从而对父亲发出的任何信息持对抗性回应。父亲也就觉得儿子不可理喻,“儿子有病了”。但儿子觉着父亲有问题应找心理医生,其模式表现为“控制和反控制或对抗”。在这个家庭中如果母亲没有主见,即迁就自私的丈夫又疼爱儿子,母亲就会表现的犹豫不决,在父子俩中间成为可利用的、然而也易于被抛弃的筹码。母亲会成为一个没有自我,忙于平衡,整日愁容满面的人,有时会产生一些心身症,如失眠,心慌等。如果母亲表现的强有力,而又过度保护儿子,母子易于结成联盟,儿子表现为依赖母亲而对抗父亲,几经冲突后父亲可能放弃对儿子的控制而转为斥责、蔑视。这种三角关系会影响夫妻之间的亲密和独立。父亲可能游离于家庭之外,忙于工作或朋友之间的交往。在这里家庭成员的发展和停滞、独立和依赖、痛苦和无聊,互助合作与敌对分离、民主平等和相互控制、粘结成团和四分五裂的矛盾程度,都会以三角关系的互动表现出来。心理学空间6kGc7T-A~.n
心理学空间*Vb,ZrhM!tT
2.父母的愿望成为派遣子女的主导驱力心理学空间2O%O3{? vR
心理学空间'j6J)J"w{&G3bl wG rui
德国家庭心理治疗家 H.stierlin在论述了他提出的:家庭" 派遣理论"概念[1]。“派遣”(delegation)理论认为,由于父母与子女之间是一种无条件的忠诚和孝顺关系,很自然的父母要把自己认为重要的使命交给子女去完成。于是受到委托、派遣的一个孩子,得到许可、受到鼓励,带着一项使命离开父母的圈子到外部世界去。但这种出走,经常是受到父母严格控制的,而且其宗旨主要是为了完成对于父母来说至关重要的一些任务。这些任务往往是父母尚未实现的追求,或没有得到满足的需要。实现这些追求,满足这些需要的任务,现在由父母交给了孩子。心理学空间H@lq0?|4MM2V
这种心理动力学现象普遍存在于我国当前的家庭中。当然这也是一种必要的、合情合理的过程,它赋予生活以意义和方向。但是,这个过程目前在我国发生了明显的偏异,我们在心理治疗中看到了大量由此产生的病理性后果,例如:
~MD_t?!| C\9`0(1) 使命对子女的天赋、资源储备,特别是与年纪相当的能力提出了过分的要求,使之不堪重负,把儿童作为成人来要求。如我们社会上广泛存在的现象,希望子女琴棋书画无所不通,文理百科出类拔萃。心理学空间N9Le;v,X.^ I
(2) 使命引起子女严重的孝心冲突。比如说,一个孩子作为受派遣者从父母亲的一方得到的任务,是要贬损和攻击另一方。夫妻之间的战斗要孩子来完成。即以孩子作为父母斗争的筹码。
/\!i ikr6b ZQ5y2EK,H0(3) 派发的使命互相矛盾,儿童无所适从。如既要其学乖听话,又抱怨他胆小怕事,不能自立。
/x4fBX C2_sG#e+@0(4) 子女领到了使命,却放不开手让其独立行动。比如父亲经常对儿子说"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多,还不按老子说的去办"。子女永远被当作小孩对待。
:Ma#f W/D8mI0(5) 孩子被送出去却没有什么使命要完成。这样的孩子往往是受到家庭忽视或排斥的孩子。他们容易变成社会上游手好闲的人。
w%zM:e$h a3cBlGB0象在我国这样一个处于发展启动时期的国度,上演着如此激烈的生存竞争,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为了一份象样的生活就得拼命去取得成功。特别是现在正担负着抚养、教育孩子重任的一代父母,是急剧变迁的年代中失去得最多的一代。名目众多的政治运动、上山下乡等,浪费了他们的时间和精力,耽误了全面发展的好时光。对于很多人,这份损失只有通过自己的孩子才能弥补回来。这样一股强大的成就动力,驱动着一种极其激烈的派遣过程。家庭驱动的这种“成功上瘾综合征”是导致心身障碍的重要原因。总之,家庭是一个人出生、成长的原窝,是一个人建立他的思想、情感和性格的发源地。家庭既是个体的资源,也可能成为个人发展的历史包袱。如果全社会以及为人父母者都注重研讨子女养育的科学方法,青少年的心理行为问题就会大大减少。
BC9x5ur0]R.~0心理学空间xp-j,dw[[
参考文献心理学空间^ G0[%c/EP
1.赵旭东. 系统式家庭治疗在中国的临床应用.德国医学.第15卷 第4期 (1998)219-220.
|TaH!O+O:G+l]8c02.赵旭东. 系统家庭治疗中有关治疗关系的观点.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第22卷 第2期,1995,65-70.
"D @ z ~ |px]0  

s v+oH*Bw.{.`e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家庭治疗 心理障碍 心理治疗
«精神分析关于人的心理发生和发展理论的新进展 傅文青
《傅文青》
在系统式家庭治疗实践中的若干观察与思考»
延伸阅读· · · · · ·

 傅文青

傅文青教授,心理学博士,现任苏州大学临床心理学研究所所长、医学心理教研室主任,苏大苏南地区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中心咨询部副主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委员会委员,美国中华健康卫生杂志编委。

联系方式 . . . . . .

电子邮件:tangliu@groupsych.org;gonghaifeng@groupsych.org ;
QQ:524584885; MSN:jackwelch@sohu.com
电话:0512-65880120(办);
手机:13862157902(龚老师);15950005998(唐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