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引论》第二十六讲 里比多说:自恋
作者: 弗洛伊德 / 10002次阅读 时间: 2009年9月12日
标签: 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 里比多 引论 自恋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f MBQ/e2En

第二十六讲 里比多说:自恋
v]9kJ N!P0心理学空间.W U8}7s rn?&PF%p `3N"B
  我们最近已一再讲过性本能和自我本能的区别了。第一,由压抑作用看来,我们知道这两种本能怎样地互相反抗,其后性本能又怎样地在表面上屈服,迂回曲折地求得满足,以补偿其损失。其次,性本能和自我本能对于必要性从一开始便各有不同的关系,所以,它们的发展彼此互异,而对于唯实原则也各有不同的态度。最后,我们还深信由观察而知性本能和焦虑之感比自我本能有密切得多的关系,——这个结论似仅在某一要点上尚未完密而已。要拥护这个结论,可再举下面的一个深可注意的事实:饥渴为保存自我的两种最重要的本能,却从未转变而成焦虑,至于不满足的里比多转变成焦虑,则为很常见的现象。心理学空间-L:mP B j j5]%y
心理学空间4L4a7c B9e
  我们所以要将性本能和自我本能严加区别的理由,那是谁也不能否认的;其实,说性本能是个体的一种特殊的活动,已默认二者之间的区别了。成问题的,只是这个区别究竟有什么意义,以及我们是否严肃认真地对待这个区别。这个问题的答案要看下面的两点:(1)性本能在身体的及心理的表示上,不同于自我本能,究竟到了何种限度,我们是否能加以规定;(2)由这些差异而引起的结果究竟如何重要。我们原无意要坚持这两种本能在本质上的差异,而且即使有了差异,了解也是很不容易的。它们都不过被描述为个体的能力的泉源,我们若要讨论它们在基本上究竟同为一种或分属二种,则决不能仅以这些概念为基础,而必须以生物学的事实为根据。就目前说,我们对于这方面所知甚少;纵使我们所知较多,也无济于精神分析的研究。
(k&\#E_ K0心理学空间/p#J"f A"R+d*M-X[
  荣格以为各种本能都源出于一。因此,凡来自本能的能力都称为“里比多”;这也显然是无济于事的。因为我们采用这个办法,决不能使精神生活中不再有所谓性的机能,于是便不得不将里比多分为性的和非性的二种。然而里比多一词却仍宜保存着,以专称性生活的本能力,象我们以前所用的才是。心理学空间P5Si P`GR#l`7R
心理学空间S6d7`ab4f'~\`
  所以,我想性的本能和自我保存的本能究竟应否加以区别的问题,对于精神分析没有多大重要性,而且精神分析也没有资格讨论这个问题。由生物学的观点看来,显然有许多方面可以证明这个区别的重要。因为有机体的机能只有性这一种才超出个体之外而和物种相联系。这个机能的行使,不象他种活动那样常有利于个体,而且为了得到性的高度的快乐,或不免使生命陷于危险或灭亡。然而个体的生命仍须保留一部分遗传给后代,于是乃有一种不同于其他的新陈代谢的历程,以为达到这种目的之用。个体原自以为非常重要,以为性也象其他机能,只是用来求个体满足的一种手段,但由生物学的观点看来,个体的有机体只是物种绵延的一段,与不朽的种质(germ-plasm)相比,其生命甚短,不过暂时作为种质的寄身之所而已。心理学空间-HD2Qlvh;?
心理学空间;ld Rr7M Z2@JC
  但以精神分析解释神经病,便不必作这种深远的讨论。性本能与自我本能的区别已可用以为了解“移情神经病”的关键。这种神经病的起源已能追溯到某一基本的情境,而在这个情境之内,性本能与自我本能互相矛盾,或——以生物学的术语说吧,虽不很准确——自我以本身作为独立的有机体的资格与其本身的另一种资格,即作为物种延续的一分子,是互相反抗的。这个分立或者到了人类才开始存在,因此,总的说来,他之所以较优胜于其他动物,或许就在于他有患神经病的能力。人类的里比多的过分发展及其精神生活的异常复杂(这或由于里比多发展而来),似乎构成了引致这种矛盾的条件。无论如何,人类已明白地在这些条件之下,有了远远超出动物的进步,所以他的患神经病的能力,似乎只是人类文化发展的能力的对应面。但是这些仍然只是使我们离开目前课题的推论而已。心理学空间 LKX,kW)j;k7E5f7j

,O4U]YRB4}0  我们研究的进行仍旧是根据这么一个假定:性本能的表现和自我本能的表现可以区别开来。在移情的神经病内,这种区别是不难求得的。凡自我对于自身的性欲对象的能力的投资,我们称之为“里比多”,而来自自存本能的他种投资,则可称为“兴趣”;我们若推求里比多的投资、变化及其终极的命运,我们就能初步了解到精神生活中各种力的进行。移情的神经病为这个研究提供了最好的材料。但是,关于自我——及其构造和机能的种种组织——仍然未能了解。我们乃不得不相信他种神经病的分析或可用来帮助对这些问题的理解。
(qP,U/~m qV0
tqW8`v B5I'hQp0  精神分析的概念,早就有人推用于这些其他情感的研究了。1908年,阿伯拉罕和我讨论之后,便发表了一种主张,以为早发性痴呆(dementiaprcox)以没有在外物上投资的里比多为主要的特征。〔《癔病与早发性痴呆的精神性欲的区别》(ThePsycho-Sex-ualDifferencesbetweenHysteriaandDementiaPrcox)〕。但是那时发生了一个问题:患痴呆症者的里比多既经离开了它的外物,那么又如何结局呢?阿伯拉罕毫不迟疑地认为里比多又回到了自我,又以为里比多的这种回复乃是早发性痴呆中夸大妄想的起源。这种夸大妄想正好比恋爱时夸大对方的身价。因此,我们由于研究精神病的情绪和常态恋爱生活方式的关系,才第一次懂得精神病情绪的一个特点。心理学空间a.ts1\y
心理学空间)o)f3N2lO
  我要告诉你们,阿伯拉罕的这个见解在精神分析中仍保留着,而且成为我们关于精神病理论的基础。我们已逐渐了解到下面这个概念:里比多虽附着于某种对象之上,而且表现一种想在这些对象上求得满足的欲望,但也可丢掉这些对象而以自我本身为代替;这个观点又逐渐发展得更为周密。从前P.纳基用自恋(narcissism)一词来形容一种性的倒错,即一个成年的个体用施于爱人身上的拥抱抚摩滥施于自己身体之上。我们现在便借用这个名词以称里比多的这种应用。心理学空间 mf"OZ{0y} |.Jf|\

q(~.F}Cd1h!h0  我们只要稍加思索,便足见世上如确有这种爱恋自己身体的现象,那么这个现象必不完全是例外的或无意义的。也许这种自恋乃是普遍的原始的现象,有了这个现象,然后才有对客体的爱(object-love)。但自恋的现象却也不必因此而消失。我们必须记得“客体里比多”(object-libido)的进化,在这个进化的初期,儿童的许多性冲动都在自己身体上寻求满足——这就是我们所谓的自淫的满足——性生活之所以退化,而不能学会对于唯实原则的顺从,便可用这种自淫的能力作为解释。因此,自淫现象似乎就是里比多在自恋方向上的性的活动。
6j!Z.JD;H3X5m!F0心理学空间4?&FU%IM'I$N'A
  总结一句话,我们对于“自我里比多”和“客体里比多”的关系已获得一个相当的观念,而这个观念则可借用动物学方面的比喻加以说明。你们要知道最简单的生物只是一团未分化的原形质。这原形质常随所谓“假足”(pseudopodia)而向外伸张;但也可缩回这些假足再将原形质集为一团。这些假足的伸出,正好像里比多投射在客体之上,而最大量的里比多仍可留存在自我之内;据我们的推想,自我里比多在常态的情况之下,不难转变而成客体里比多,而客体里比多最后又能为自我所收回。心理学空间S$k k t"BA:t

,qu`!tf5U$`0  用这些概念的帮助,现在就可以解释整个心理的状态,或者退一步说,也可用里比多说来描述常态生活的情况了,例如恋爱,机体疾病及睡眠等状态。就睡眠的状态来说,我们可假定睡眠状态乃是由于脱离外界而集中精神于完成睡眠的愿望。我们已知道半夜里梦的精神活动也是以保持睡眠为目的,而且全受利己主义的动机的控制。借里比多说的帮助,我们可以更进一步,以为在睡眠的时候,所有一切在外物方面的投资不管是里比多的或利己主义的,都被撤回而又集中于自我。这难道还不能使我们对由于睡眠所导致的体力恢复及一般疲劳的性质有一新的了解吗?睡眠和胎内生活的相似之点既可因此证实,又可在心理方面扩大其意义。里比多分配的原型或原始自恋的现象都可重现于睡眠,那时,里比多和自我的利益同处一堂,在自足的自我中,合为一体而不可划分了。
V:h4]1]G&gV#T0
4L}n#K,q2o7P0  这里有两种观察要附带说一下。第一,自恋和利己主义的区别何在?由我看来,自恋系以里比多为利己主义的补充。我们讲到利己主义,仅着眼于某人的兴趣。至于自恋则有关里比多需要的满足。二者在实际生活上,可为各不相关的动机。一个人也许是绝对利己主义的,但是假使他的自我要在一个客体上谋求里比多的满足,则他的里比多对于客体也有强烈的依恋;那时,他的利己主义便得使他的自我不因为对客体的欲望而有所损伤。一个人可以是利己主义的,同时又是强烈的自恋的(即感到不很需要客体),而这个自恋或表现为直接的性的满足,或表现为所谓“爱情”,从而有别于“肉欲”(scnsuality)。就这些情境而言,利己主义是明显而常存的成分,至于自恋则为变动的成分。利己主义的反面为利他主义,利他主义可不是以里比多投资于客体之上的一个名词;利他主义和里比多不同之处在于它没有在客体上谋求性的满足的欲望。但是假使爱情达到最高的强度,利他主义也可在客体上作里比多的投资。大概地说,性的客体可将自我的自恋吸去一部分,于是自我对于客体的性的估计便常常过份。假使于此之外再加以利他主义,将得自爱人的利己主义引向客体,那么性的客体就成为至高无上之物;而完全吞没自我了。心理学空间,o7j"u7AE:x!U)[
心理学空间)e7v%buy Ws
  假使在这些枯燥的科学的玄想之后,引一段诗来说明自恋和热爱的区别。而加以“经济的”对比,对你们也许有所帮助。诗系引自歌德的《东西歌女》(West氹stlicheDivan),为楚丽卡与她的恋人哈坦的对话:心理学空间Uj@K4o

X n8a O@5QO.l0  楚丽卡——奴隶、战胜者和群众们,都异口同声地承认,自我的存在乃是一个人的真正幸福。假使他不失去自己的真我,便没有拒绝任何人的必要;假使他仍然是他,便可忍受任何物的损失。①
eCQvS{3y~O0
P1c)I2bL3jIi,A0  ①译按:此系自恋的表示。——译者心理学空间n BS)z,e7dC#^Ek

m3b\C0t6CD0  哈坦——就算你如此吧:我来的可是另一条路,我在楚丽卡的身上,看见了人世幸福的总和。
?W uv6ab v9w'^0心理学空间y;_Aj:B
  假使她有意于我,我愿牺牲一切。假使她舍我而去,我的自我也立即消灭。那时哈坦的一切也都成过去;假使她很快爱上某一幸福的爱人,我只好在想象中,和他合为一体。②
n b-]iN\0
^1F%dG"V{gv0  ②译按:此即热爱客体的表示。——译者
}+x^[g+S]%Q0心理学空间?$hBN D*azW+_M
  第二,是梦的学说的扩大。梦之起因是不可解释的,除非我们假定潜意识中被压抑的观念已对自我宣告独立,所以自我为求睡眠起见,虽已撤回自身在客体上的投资,然而这种观念仍不受睡眠欲的支配,而保存其活动力。只有这个假定,才可使我们懂得这种潜意识的材料究竟如何能利用夜间检查作用的消灭或减弱,而塑造白天剩余的经验,从而造成一种为本人所不许的梦的欲望。反过来说,这种剩余的经验和被压抑的潜意识材料本来已有一种联络,由此联络或可产生一种抗力,以反对睡眠的欲望和里比多的撤回。因此,我们现在应该把前讲中所有关于梦的构成的概念再并入这个重要的动力因素。心理学空间 n%j"^|3w%nhew
心理学空间#~e~:?fU$m _
  有些条件——如机体的疾病,痛伤的刺激,及器官的发炎——显然可使里比多由客体上撤回。如此撤回的里比多又重新依附于自我而投资于身体上病痛的部分。我们简直可以说,在这种状况之下,里比多由客体上的撤回比起自我兴趣由外界事物上的撤回,更令人惊异。这似乎有助于我们对忧郁症的了解;在此症中,有些在表面上看不出病痛的器官却要求自我的关注。但是关于这一点或者其他可以用客体里比多之返回自我来解释的情境,却不拟再加讨论了;因为我此时已觉得你们必将有两种抗议。第一,你们要问我为什么在讨论睡眠,疾病等时一定要坚持里比多和兴趣,以及性本能和自我本能的区别,其实,要解释这些现象,我们只须假定各人都有一种自由流动的一致的力,投射到客体之上,也可凝集于自我之中,就可以达到这方面的目的,也可以达到那一方面的目的了。第二,你们要问我怎么竟如此大胆,以至于视里比多的离开客体为疾病的起源,假使这种由客体里比多转为自我里比多——或一般的自我能力——的变化,乃是一种每日每夜所常有的常态的心理历程。
?4M MOh']C/o T0
Mt;G@A+XhL0  下面就是我的答复:你们的第一个抗议听起来好象有相当的理由。由睡眠,疾病及恋爱等情形的研究,也许不足以看出自我里比多和客体里比多,或里比多和兴趣的区别。然而在这一点上你们却忘记了我们出发时的研究,其实,对于现在所讨论的心理的情境,正是用这些研究为根据的。我们既明白了由移情的神经病而引起的矛盾,于是乃不得不将里比多与兴趣,性本能与自存本能加以区别。自此之后,这个区别便常引起我们的注意了。而且若要解决所谓自恋神经病,如早发性痴呆的谜,或要完满地解释它们和癔病及强迫性神经病的异同,便不得不假定客体里比多有变为自我里比多的可能,或者换句话说,便不得不假定我们必须承认有自我里比多的存在。然后,我们才引用由此而得的不可否认的理论来解释疾病,睡眠及热爱。这些理论到处应用,看究竟在哪方面可以走得通。而没有直接根据分析的经验的,只有一个结论:就是,里比多无论附着于客体或自我,总仍然是里比多而不变为自我的兴趣;而自我的兴趣也一定不变为里比多。但是这个话仍只是表示性本能和自我本能的区别;这个区别,我们已加以批判的考察,从启发的角度看来,暂时仍然有用,等到证实了它没有价值之后再说。心理学空间G0G*AHj#ZA
心理学空间w FN9Ry!ItN0P
  你们的第二个抗议也引起了一个合理的问题,然而论点仍不免错误了。客体里比多回复到自我确未必都可致病;里比多每夜在睡眠之前撤回,醒后又复原,也都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譬如原形质的微生物收回假足之后,往往即复伸出。但是假使有一种确定的,很有力的历程,强迫着里比多由客体上撤回,那结果便很不相同了。由此而成为自恋的里比多不再能找到返注于客体的途径;里比多在自由运动上受到障碍,那便不能不病了。自恋的里比多若储积到某种限度之上,似乎就变得不可忍受。我们或可推想它之所以投射于客体之上者正是因为这个缘故。而自我也只得放出里比多,免得里比多的过分储积而致病。假使我们的计划要对早发性痴呆作更特殊的研究,那么我或可告诉你们,使里比多脱离客体而不能复返的那一历程实和压抑作用有密切的关系,而应视为压抑作用的又一种。无论如何,假使你们能知道这些历程产生的初步条件,据我们现在所知,几乎和压抑作用互相一致,那么你们对于这些新事实便不难了解了。所谓矛盾也彼此相似,而互相矛盾的力量也是相等的。然而其结果之所以不同于癔病,那只能是因为倾向的不同。这些病人所有里比多发展的弱点是位于发展的另一时期。而引起症候的执着点也有不同的位置,也许是位置于初期自恋的阶段之内;早发性痴呆最后便返回到这一阶段。总之,就自恋的神经病而言,我们乃不得不假定它的里比多在发展上执着的时期,远较早于癔病或强迫性神经病,但是你们已听说自恋神经病实际上较移情神经病更为严重,但由关于后者的研究而得到的概念也足以为前者的解释。二者之间确多互相沟通之点;在基本上,它们是同一组的现象。所以,一个人若不先有关于移情神经病的分析的知识,便难望对于这些病症(应属于精神病学)能作相当的解释。心理学空间 ^f9FnI5gm$L
心理学空间ej]4A^?G+o
  早发性痴呆的症候不同,它们的发作不由于里比多返自客体而储积在自我之内,象自恋那样。它们还表现有其他现象,可追溯到里比多要复返于客体而力求恢复的结果。事实上,这些才是这种病的显著特征;它们类似癔病的症候,间或有少数也类似于强迫性神经病的症候;但在各方面说,仍多不同之点。就早发性痴呆而言,它们的里比多返回到客体或客体观念的努力,似乎的确不无所得,但是所得的仅不过是原物的影子——如附丽在原物上的名词或影像。这里为篇幅所限,对于这个问题,不再作进一步讨论,但在我看来,里比多返回到客体的努力这一方面可用来了解意识的观念与潜意识的观念之间的区别。
j/Q-GGNe:h0
'gB6J\S Z }0  分析的研究现在已可望再推进一步了。自从有了自我里比多的概念之后,自恋神经病已有了解的可能;我们目前的工作,就是要在这些疾病里求得动力的成因,同时因对于自我的了解,而去扩充我们对于精神生活的知识。我们的目的在于建立一种关于自我的心理学,然而自我心理学不能建立在我们自己的自我知觉所提供的材料之上;也一定要象里比多心理学那样以对自我病狂的分析为根据。我们或许以为自我心理学若能成立,则我们现有的得自移情神经病的研究的关于里比多的知识就会无足轻重了。然而,我们现在在这方面尚未取得很大的进步。自恋的研究不能用研究移情神经病的有效方法来进行,你们不久便可明了理由何在。就自恋的病人而言,我们往往走通了一小段路之后,又会碰壁而不能通过。你们知道,移情神经病内也有这种抵抗的壁垒,但这个壁垒可以一段一段地冲破。至于自恋的抵抗是不能克服的;充其量也只能伸长颈子去窥视墙外有什么经过,聊以满足好奇心而已。因此,我们不得不设法改变研究法,但现在还找不出一种改善的方法。关于这些病人的材料并不缺乏,虽不足以解决我们的疑问,但材料的分量却很可观。现在我们只能用得自移情神经病的研究的知识去注释他们所说的话。这两种病症的相同之处已足以担保我们有了满意的出发点。至于用这个方法究竟收到何种成效,那就得看将来了。
x)A{6D;_ T!`*\ aD#U0心理学空间J2Oxt[ N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困难阻碍着我们的进步。老实说,只是在移情神经病上作过分析研究的人们,才配去研究自恋神经病以及和自恋有关的精神病。但是精神病学者从来不研究精神分析,而我们精神分析家所见过的精神病的例子又嫌太少。现在必须培养一批精神病学家,使先受精神分析的训练。美国已开始在这个方向上努力了,有几位精神病学者领袖在对学生讲演精神分析的学说,医院及疯人院中的主任医生也都想用精神分析的理论以为观察病人的指导。我们有时也探到了自恋幕后的一些秘奥,因此,现在我们想告诉你们一些关于此病的见解。
,]$Y8wSo0心理学空间;~6]H!lzS
  妄想狂(paranoia)是一种慢性精神错乱,在今天精神病学的分类上,有一很不确定的地位。但是它无疑和早发性痴呆有密切的关系;我已提议过,二者都应同属于妄想痴呆(paraphrenia)的名下,妄想狂的形式随幻想内容的不同而异其名称,例如夸大的幻想,被压迫的幻想,被妒忌的幻想,及被爱的幻想(erotomania)等。我们决不希望精神病学能说明这些现象。试举一个不很好的老例子吧,精神病学也曾凭理智的努力,想用这些症候互相解释:病人深信自己受人迫害,因此推想自己一定是一个要人,于是逐渐产生妄自夸大的幻想。而据我们分析的概念,这种夸大的幻想乃是由于里比多从客体上撤回,而使自我膨大所致,这是第二期的自恋(asecondarynarcissism),是早期的幼稚形式的回复。但在被迫害的幻想里,我们从观察中得到了一个了解的线索。第一,我们知道就大多数的事例而言,迫害者和被迫害者是同性的;这原可有好意的解释,但是就某些已受严密研究的例子而言,似乎病人在健康时本对这个同性者极其亲爱,只是到了发病之后,才以他为迫害者。这种病又可因联想而进一步发展,可以把一个被爱的人换成另一人,例如把父亲换成严师或权威者。由这些大家常相一致的观察看来,我们以为一个人因为想要抵御一种强有力的同性恋的冲动,乃采用被迫害妄想狂作护身符。爱既一变而为恨,恨又足以危及既爱又恨的对象的生命,这个转变无异于里比多冲动之变为焦虑,都是压抑作用常有的结果。试举一个最近看见的例子加以说明。一个年轻的医生必须离开他的寓所,因为他在那里曾恫吓一个大学教授的儿子。这人本来也是他的密友,他这时以为这个朋友有超人的魔力和邪恶意图;他以为近年家庭的种种不幸,和自己在公私两方面的困顿,都是他在作祟。而且不仅如此,这个恶友和他的父亲又引起大战,致使俄国人侵扰边疆;他们曾用种种方法来伤害他的生命;他于是深信此恶人不死,则天下的大乱不止。但是在实际上,他仍深深爱他,以致虽有枪杀他的机会,可是手软不能放枪。我和病人作短时间谈话的结果,才知道二人深密的友谊起于在学校中同学的时候;至少有一次他们已经远超出友谊的范围,二人在某一夜内曾有过一次完全的性交。病人就年龄及人品说,那时都应有爱女人的情感,可是他始终没有这个意思。他曾和一个美丽富有的女子订婚,但是她因他太冷酷,宣告解约。多年之后,正当他初次能给一个女人以性的满足的时候,他的病爆发了。当她在感激和热爱中拥抱着他的时候,他忽感到一种神秘的苦痛,象利刃切颅似的。其后,他诉述那时的感觉,好象尸体解剖时头部切开时的那种感觉;因为他的朋友是病理解剖学家,所以他渐以为只有这个朋友才会以这个女人来引诱他。于是他对于前所受自这个朋友的其他迫害,也更能了解其阴谋诡计了。
P3?6w9Z&`N0DvN P0心理学空间w9wW4wKN%Zt([
  但是迫害者和被迫害者有时也可为异性的,那么说这种病是抵抗同性爱,岂不是与事实互相矛盾吗?我曾有机会诊察过这种情形的病,表面上虽与此说相矛盾,实际上则互相证明。一个年轻的女子想象自己为一男人所迫害,这个男人曾经两度和她发生过亲密的关系;事实上,她最初颇怀恨一个妇人,这个妇人或可视为这少女的母亲的代替者。直至第二次和他相会之后,她才将受迫害的幻念由那妇人移到那男人;所以在这个病例中,迫害者的性别和被迫害者相同的说法,仍可成立。只是病人向律师及医生诉说时,对于第一次的幻想片言未提,因此在表面上,和我们关于妄想狂的理论便互相抵触了。心理学空间;Q^4?/JL)T8D`Nqn

]-_ v0jAb0  选同性为对象比起选异性为对象来,与自恋原来就有更深切的关系;所以,同性恋的热情一受拒斥,便特别容易折回而成自恋。关于爱的冲动的途径的基本计划,在这些演讲里,我还没有机会把我们所知道的全部告诉你们,现在也不能有所补充了。我要告诉你们的只是下面这几句话:对象的选择,或里比多超出自恋期以上的发展,可有两种型式。第一为自恋型(thenarcissistictype),以能类似于自我者为对象以代替自我本身;第二为恋长型(theanaclitictype),里比多以能满足自己幼时需要的长者为对象。里比多强烈执着于对象选择的自恋型,也是有显著同性恋倾向者的一种特性。
r'ZA&H{/_*kR0心理学空间|ND3Gt~{
  你们当记得在本编的第一讲中,我曾引述过一个女人的幻想的妒忌。现在我们的演讲快要结束了,你们一定会希望我能用精神分析说来解释幻念。但是关于此事,我所能告诉你们的不能象你们所期望的那么多。幻念不受逻辑及实际经验的影响,它和强迫观念相同,都可用它们与潜意识材料的关系加以解释;这些材料一方面为幻念或强迫观念所阻遏,一方面却也借幻念或强迫观念表现出来。二者之间的差异实基于此二种情绪的形势的(topogra-phical)及动力的差异。心理学空间;\]4dTE.X nL!l

xVi&bho,IT0  抑郁症(可分为许多不同的临床类型)和妄想狂相同,我们也可约略窥见这种病的内部构造。我们已知道这些病人所深感苦恼的无情的自我谴责实际上都有关于自己所已失去的或因有某种过失而不再加以珍视的性的对象。因此,我们乃以为患抑郁病者确实都把自己的里比多由客体上撤回了,但因有一种“自恋的以他人自比”(narcissisticidentification)过程,把客体移植在自我之中,用自我代替了客体。这个历程,我只能给你们以一种叙述的观念,可不能用形势及动力的名词加以说明。自我于是被视为那已被抛弃的客体;那些要加在客体身上的一切报复的凶暴待遇,都改施于自我了。推而至于抑郁症者的自杀冲动也可因下面的假设而更可了解:就是,病人对自我的痛恨,与对那一既爱又恨的客体的痛恨同样强烈。在抑郁症中,与在其他自恋的病态中相同,其情绪的生活都显然有布洛伊勒所定名的而为我们所常说的矛盾情绪(ambi-valence);这个名词的意义是指对于同一人而有两种相反的情感即爱和恨)。可惜我们在这些演讲里对于矛盾情绪一词不能有更详尽的讨论。
],J/^/E/JF(J:l}0
$GS8YaCi"r0  除自恋神经病外,还有一种癔病的“以他人自比”的形式,这是我们早已知道的。我很希望能用几句话,就使你们明白这二者的差异;可惜事实上没有可能。抑郁症有周期式或循环性,现在稍讲几句,会使你们感到兴趣的。在适宜的条件之下,我们可以在病去而未来之间加以分析的治疗,以阻止其病态的再发。(我已一再尝试成功了。)因此,我们乃知道在抑郁症,躁狂症(mania),及其他病症中,都有一种特殊的解决矛盾的方法在进行着,这种方法在先决条件上和其他神经病是一致的。你们当可想象到精神分析在这方面还是很能有用武之地的。
|yrw0v%p [0
qjb(l5vR$\9[lL Qt0  我还要告诉你们,自恋神经病的分析,有助于略知自我及其由种种官能和元素所构成的组织这方面的一些知识。我们从前在这一方面作过初步探讨。对于所观察的幻念的分析,我们已得到这么一个结论:就是,自我有一种官能,不断地在监视着,批评着,和比较着,因此,乃和自我的另一部分互相对抗着。所以,我们以为病人的诉苦,认为自己的每一举动都有人监视着,每一思想便有人知道而加以考查似的,这时其实已说出了一个没有人能知其为真理的真理。他的错误仅在于他以为这个可恨的势力非他自己所有,存在于他自己的身体之外;其实,他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已创造起来一种自我理想(anego-ideal),他在本人的自我中觉得有一种官能的界尺,可利用自我理想衡量自己的实际自我和一切活动。我们更推想他之所以要创造这个理想,其目的在于因此求得与幼时的主要自恋联系着的自我满足,这种满足自从年龄长大,已屡受压抑而牺牲了。这种自我批判的官能就是以前的所谓自我的检查作用或“良心”;夜间梦中表现为抵抗不道德欲望的,也就是这同样的官能。这个官能若在被监视的幻念中分解出来,我们便能知道这个官能的起源,乃由于受父母师长及社会环境的影响,通过以这些模范人物自比的过程而产生的。
IT#tO:EV1|0
4I2q8D0KnM0  这是精神分析应用于自恋神经病所得的一些结果。可惜还嫌太少,有许多还未能使我们有明白的概念,因为这种概念只有当新材料经过多年的研究之后才可望有所成就。这些结果之所以可能,乃由于应用自我里比多或自恋里比多的概念;因有这些概念的帮助,所以我们能够将移情神经病方面的结论推广到自恋神经病。但是你们现在可要问我:自恋神经病及精神病的所有一切失调是否都可用里比多说加以解释,疾病的发展是否都由于精神生活中的里比多因素,而完全不由于自存本能的失常。由我看来,这一问题的解决似乎还不很重要;同时,我们现在还没有答复的能力;尽可静待将来的解决。据我推想,那时必可证明:致病的能力乃是里比多冲动所特有的。所以里比多说无论在实际的神经病方面,或最严重的精神病方面,都可取得胜利。因为我深知里比多的特性就是不服从现实及必要性的支配。但是我又以为自我本能在此也可有联带的关系,里比多既有致病的情感,于是自我本能的机能乃不得不因此而受扰乱。纵使我们承认自我本能在严重的精神病中是主要的受害者,我也看不出我们研究的方向便因此而失效;这都等将来再说吧。心理学空间:rNBc/@8@4b)K2Ht)q
心理学空间/L2@'y6c4h n+S
  现在暂时回来再讲焦虑,以期能说明前所未能了解之点。我们曾说过焦虑和里比多的关系本很明确,但不是和下面一个不可否认的假定互相调和:就是,针对危险而发生的真实的焦虑乃是自存本能的表示。但是假使焦虑的情感不起源于自我本能,而起源于自我里比多,我们便将如何应付呢?焦虑之感究竟常伤身而有余,程度越深,为害也愈显著。它常干涉着那唯一可以保全自我的行动,不管它是逃避的或自卫的行动。所以,假使我们把真实的焦虑的情感成分属于自我里比多,而把它所采取的行动属于自存本能,那么一切理论上的困难都可迎刃而解了。你们将不再主张我们因知道恐惧而逃避了。我们的知道恐惧而逃避,都起源于对危险的知觉而引起的同一冲动。经过危险而幸存的人,以为他们未曾有恐惧之感,他们只是相机行动——譬如举枪瞄准进攻的野兽——这确是他那时最有利的办法。心理学空间 GB6q?$Sh5G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 里比多 引论 自恋
«《精神分析引论》第二十五讲 焦虑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精神分析引论》第二十七讲 移情作用»
延伸阅读· · · · · ·
查看全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