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里斗"
作者: 胡慎之 / 12077次阅读 时间: 2010年6月19日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圈子,是最近出来的一个新名词。顾名思义,圈子其实就是团体。

6^o.yY:w^0    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更需要团体?恐惧与害怕的时候,人更需要团体。内心的恐惧有个人一起分担,那恐惧的感觉就少了一半。因此,人在遇到意外事件发生后,会体会到强烈的无助与无力,找一个人说说,这样的感觉就会缓解很多,特别是找遇见有同样经验或者经历的人,所谓的同病相怜,就是这个意思了。心理学空间K-sC SB
心理学空间tHE&Tmw*`6cCl4d
    有一首歌《团结就是力量》,这很好的说明了,在团体中,更能让人有强烈的掌控感与有力量的感觉,这样能更好的应对内心的无力感。心理学空间8Ei$PJ.~E(|
心理学空间YYfEUh
   有出国经验的人,很能够体会到同为中国人的好处。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人会体会到孤独和无助,有一个相同文化背景的群体在一起,相互之间有一种被理解和支持的感觉,这是非常吸引人的。为什么说中国人在平时喜欢“窝里斗”,而到了外面反而很团结,其实就是这个原因。很多人把这样的现象冠以民族自豪等等华丽的名词,事实上都是为了应对内心对未来,对陌生环境的恐惧而已。
;xO'cM],\,a ?0心理学空间O;a`)F;I
   出门想家,这是人之常情。之所以想家,那是因为家是安全,支持的代名词。而一旦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中,有着相同的背景或者上地域文化的人自然就会亲近,同乡,同学的圈子也就成为家的象征。有一句话:老乡见老乡,屁股打一枪。家人更宽容,因此,对家人下刀需要承担的责任和可能受到的惩罚自然被看得轻了,下手也就果断,利索了。在我们的社会中,有太多人对外人宽容,对家人刻薄的例子比比皆是,又是“窝里斗”的行为。心理学空间!q:J$h%Q6wF|m

;V*z8}%y7eQq\b%e0   “窝里斗”又是什么现象?那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里的成员之间的纠缠太紧密,越是农村,越可以体现出这一点。紧密是因为家庭成员彼此都感觉无力后的抱团,而抱团太紧,又会有很强烈的压迫感。这是一对矛盾,唯一的解决之道就是成员自己发展自己的个人能力,以至对家和家人减少期待,距离产生美,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的间隙,让人感觉到舒服。越感觉自己无力的人,越是依赖;越依赖的人,绝对不允许有间隙的产生,他们对亲近的人的期待就越高,也就越容易期待受挫后产生愤怒。每个成员的能量全都用在内耗上了,向外的能力就越弱。这就是中国式的“窝里斗”形成的基础。心理学空间 Bg D}3UGY+E$K G
心理学空间']5M~N Pr7uNs
   一个对自己能力有自信的人,他(她)是不会对群体中的任何人有过高期待的,因此自己也就轻松,没有那样恐惧和害怕。这样,他(她)才有能力享受着属于自己的轻松和自由。
JJ |fry)}q[L(?0心理学空间'xSm,G(R+q
   当有危机来到我们身边,每个人内心的焦虑和恐惧感再一次的被激发出来,更多人选择了在群体中慢慢等待和相互取暖。这也就让人对群体有了更强烈的需要。
"Y1b0_2W^3S7b]0
:} {/c\U*tQW6L9e0   看08年的地震,多少的中国人忽然之间一条心,用无私的大爱应对灾难。大爱,恰恰是没有私欲和竞争的爱。这样的爱是我们内心深藏的人性本能,但这样的大爱在现实的世界中能被激发的可能性太小。因为,人类要保护自己的利益,在物质社会中,保护自己就要战斗。而那些通过自己战斗获取更多的物质的人,这时候才能更坦然的与别人分享,那是胜利者的姿态;又或者是内心满足的人,也愿意与他人分享,因为他(她)有。
Y1D6E&M%K:C%_0
d,] \0f%anN0   网络上有很多人攻击王石,看来,灾难面前,人们还是没有忘记传统“窝里斗”。这让我想到了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最吸引人的可能是人性中对于团队的认同,对团队中最终解决“窝里斗”而在内心中深深的认同。说到底,谁都不愿意“窝里斗”,8年抗战,日本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席卷中国,那是有着“天时”世界格局;“地利”中国太贫穷;“人不和”中国“窝里斗”的内耗。无怪乎,老谋子在奥运开幕要用那么多人打出各种“和”字。看来,他也感觉到了“窝里斗”,并可能身在其中而身受其害吧!
tiafMWAoV0
nz{H t5r6C&r%p0   小时候我们受教育的时候,总是会让我们去看资本主义社会人和人之间是很冷漠的,而我们的大家庭是如此温暖。实则在温暖的背后,隐藏着太多没有被表达的欲望。处在危机中的人,内心对外界和他人的需要是很强烈的,多些人一起可以更好地面对危机给我们带来的害怕。一群人走夜路,总好过一个人走。人与人近了,自然就没有什么隐私了,都是家人,为什么还要有隐私呢?因此,在中国,隐私经常是成为公开的秘密。这很显然是一个误区。我们在喊叫着保护自己隐私的同时,又对别人的隐私津津乐道。其实,这又是一个“窝里斗”的象征。
"cSl9g0F\0心理学空间_y,x]!O{ _$m
  人总是对别人好奇的,只有当自己有自己要做的事情的时候,这样的好奇心才会减少。父母对孩子好奇,孩子对父母好奇,兄弟姐妹之间也好奇,就怕弟弟或者妹妹获得比自己更多的照顾和自己吃亏。从小,孩子就学会了竖起耳朵听。而父母也很难做到真正的公平,公正。不能做到,是因为能力有限,或者是内心对于每个孩子的爱与期望不同,自然就在心理上和行为上有厚此薄彼了。心理学空间#lE&B/q SyI Ag(@5g
心理学空间7{q ||6^?f(d w%e
   有竞争,就会有猜测与不信任,越是不信任,越想获得公平。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而战争的起源,原来是我们认为的所谓的“爱”。我小时候就经常受到奶奶或者其他亲人的“偷偷摸摸”的更多好处。心理学空间%['lZ`7Q
心理学空间xe;c1Tlw G
   举着“爱”的大旗之父母,实则做一些“驯服”顺民之事的父母大有人在。在中国式的“孝顺”式权威集权文化下,父母自然而然就成为权威的象征。有意思的是,我们对权威很矛盾:谄媚的同时,又充满着愤怒。曾几何时,中国盛产“愤青”。他们呼喊公平,公正的声音,经常被自己对权威的威慑目光和内心渴望做“孝子”的道德伦理规范而淹没。“不在愤怒中爆发,就在愤怒中死亡”这句话,在很多“愤青”身上可以演绎成“愤怒只是愤怒,生活还是要过,学会厚黑,圆滑处世”,然后就在那里感叹生活无奈。逞一下口舌就算了,何必做出头鸟呢?最终,顺民大大的好。心理学空间$H,a JsB0R?k h

qM'`8u^M*bL_o"z0   这些被压抑的愤怒怎么处理呢?转移吧!就象是一个在外面被海扁但有还手无力的孩子,满心愤怒委屈无处发泄,回家后对自己家里人胡乱出气。家人是爱自己的,在无意识中,既然要做老子,那就要照顾儿子,自己的任性被允许了。既然爱我,就要为我承担情绪,这似乎是很多人对爱的理解。“窝里斗”的雏形也就形成了。
b/vHCx)Y)[-k6G\3a0心理学空间;UK$z%Ad+o-z9G
   任何圈子都是一个家庭的再现,而在家庭中的体验也会在无意识中被复制到圈子的人际关系中。家庭中的战争和被压抑的情绪也就会在再一次的体验,这就形成了新一轮的家庭冲突。心理学空间mt6vY"N

zSTV6w2c3H0   看当今的圈子或者团队,有多少的圈子在经历着这样一个过程:成立之初的热烈,一团和气;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很多人在其中找到了自己喜欢与不喜欢的人;成立很小的团体;与大团体越来越疏远;团体名存实亡,很多成员拉都拉不回来。总有很多的理由,拒绝参加活动,其实是内心的抗拒。这是某种糟糕的情绪被体验后的回避,或者是相互之间攻击。“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成为道之禅机,我个人认为,这都是需要。就象人有爱人的需要,也有被爱的需要。被爱的期待受挫,攻击性将被激发,分必然。心理学空间m${:S P6JB0to
心理学空间e+y/Qf-@k`T%ix
  毛主席说:有人的地方就有左,中,右。实际上是他老人家在主观认定顺民与中庸以及反对自己之人。而这是他老人家在维护权威集权的一个伎俩,满足自己内心充当家长的需要,并把自己认为的过错推给他的孩子们。看当时的文革,斗争是如此的惨烈,而那是最标准的“窝里斗”。毛主席对中国文化太了解了,他对人性太了解了。而他的很多决定,又是如此符合喜欢“窝里斗”的狂热“愤青”的需要啊!一度有王小波之流能满足太多人对反对权威集权的自恋性满足。一次集体意淫罢了。心理学空间 h?"r%}+V/G6i [8X
心理学空间[jJ gd[VT
  “ 既生瑜,何生亮”,这是周瑜的死之前的无奈感慨。而人们如此需要圈子或者团体,但又如此热衷“窝里斗”,这很矛盾。这是典型的“神经症”病人的表现。这似乎有点象“自虐”,创造后毁灭。是的,这就是“自虐”!无怪乎有人云:中国,病了。需要圈子的动机是什么?为了表达自己的期待,需要,以及被压抑的愤怒?争夺被重视,争夺被关注,被爱,害怕被忽略,被抛弃,害怕不公正,这都是人内心的动机?这些都是不被自己了解的需要。
u|#p#v@VF7c0
l&Sj N.S,E-|4T0    自虐的动机:对恨的人发出想被爱的邀请。心理学空间 {1r&Ps#x+@

!Nn6c A:s0    因此,回到问题本身上来:我们真的了解自己的需要吗?我们真的了解自己吗?我们的思维和内心以及情景真的一致吗?我们对自己真诚吗?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心静自然 育儿
《育儿》
快时代,慢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