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知勉行下的觉解,有勞看官了
作者: 翁開誠 / 4985次阅读 时间: 2010年6月19日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翁開誠 翁开诚

FkQ+L#^S)w0

"DH$?(fJ!?M0

;}8g}K `0http://www.appliedpsyj.org/modules/sections/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d=260
7g;Q;v$s o[0首先,很謝謝兩位認真而且誠摯的對話人。 首先,很谢谢兩位认真而且诚挚的对话人。 兩位都覺得我講得不夠明白, 兩位都觉得我讲得不够明白,這讓我反覆再重看我的原稿,也發現的確有些地方是需要再說清楚一些。 这让我反覆再重看我的原稿,也发现的确有些地方是需要再說清楚一些。 特 特別是「治療過程」的部分,原先真的太簡略了,這部分我就再多加描寫了些。 别是「治療过程」的部分,原先真的太简略了,这部分我就再多加描写了些。其他部分添加的幅度比較小,多是一兩句或一小段的補充。 其他部分添加的幅度比较小,多是一兩句或一小段的补充。

l%M \0m,ls \$Y^0

:N _A8T:~0
*s Rb*aY0這樣的修改,恐怕還是不能讓兩位滿意的,你們提出的好些問題,其中 这样的修改,恐怕还是不能让兩位满意的,你们提出的好些问题,其中最大的一個共同問題,就是希望我再覺解我的覺解歷程,你們都覺得這背後 最大的一个共同问题,就是希望我再觉解我的觉解歷程,你们都觉得这背后有著更多的故事還未說出來。 有着更多的故事还未說出來。 的確,我也很想說個我的完整的生命故事,細 的确,我也很想說个我的完整的生命故事,细細地說出我的小歷史與大脈絡之間的反覆糾纏;以及我又如何在說我的故事 细地說出我的小歷史与大脉络之间的反覆纠缠;以及我又如何在說我的故事中,開顯出了我的生命學問。 中,开显出了我的生命学问。 我一直相信每個心理治療與人格理論,都與提 我一直相信每个心理治療与人格理論,都与提出者自身的生命體悟息息相關。 出者自身的生命体悟息息相关。 而這原本是私我的生命學問,要是引起了相 而这原本是私我的生命学问,要是引起了相當多人的共鳴,那這個理論就成了這一群人的代言,同時也就成了一家之言。 当多人的共鸣,那这个理論就成了这一群人的代言,同时也就成了一家之言。特別是相信「心即理」以及「存在先於本質」的人,反芻自己的生命經驗, 特别是相信「心即理」以及「存在先于本质」的人,反刍自己的生命经验,不為了公開,不為了成一家之言,這功課本來就是不能迴避的。 不为了公开,不为了成一家之言,这功课本來就是不能回避的。 而這個功課 而这个功课我一直都在做,常常自己想,也常說給人聽。 我一直都在做,常常自己想,也常說给人听。 用寫的倒是最近才開始,大綱 用写的倒是最近才开始,大纲已有,題目也取了,叫「苦集滅道」。 已有,题目也取了,叫「苦集滅道」。 但近50 年的歲月,我這出不了細活的 但近50年的岁月,我这出不了细活的慢工,目前只寫到20 歲。 慢工,目前只写到20岁。 真寫完又是另外一篇獨立的文章了。 真写完又是另外一篇独立的文章了。 因此,在現在 因此,在现在這篇裡頭,我就只在緣起部分,「蜻蜓點水」式的寫了一下。 这篇裡头,我就只在缘起部分,「蜻蜓点水」式的写了一下。 我沒寫的很明白, 我没写的很明白,是有些刻意的,當時想寫得淡一些、含蓄一些,想留一些白給讀者。 是有些刻意的,当时想写得淡一些、含蓄一些,想留一些白给讀者。 這個情 这个情調,重看之後,還是想保留著。 调,重看之后,还是想保留着。 但也稍微添加填補了一些縫隙,不知道有沒 但也稍微添加填补了一些缝隙,不知道有没有比較清楚一點點。 有比较清楚一点点。 心理学空间 g!y1t$K/foH

7["?Qu'l5}0
!Z*[H hmMt*\0另外,兩位也都提出翁笠自傳與整篇文章之間的關係沒說明是個遺漏。 另外,兩位也都提出翁笠自传与整篇文章之间的关系没說明是个遗漏。我本以為她的自傳與七年後的回想,本身已經不言自明了。 我本以为她的自传与七年后的回想,本身已经不言自明了。 既然兩位都覺得 既然兩位都觉得是個斷裂,我就在結語的開始,加了一小段,稍微說了一些。 是个断裂,我就在结语的开始,加了一小段,稍微說了一些。 不過這一說, 不过这一說,才發現有幾點本該說的,還真忘了說。 才发现有几点本该說的,还真忘了說。 但是,我仍然不想做解釋、應證與分 但是,我仍然不想做解释、应证与分析的工作。 析的工作。 我不想主控詮釋她自傳與回想的權力。 我不想主控诠释她自传与回想的权力。 她的作品有其獨立性,我 她的作品有其独立性,我也只是眾多讀者之一;如同金樹人已表達了他的感通、欣賞與理解,就已經 也只是众多讀者之一;如同金树人已表达了他的感通、欣赏与理解,就已经用他的方式,進入了翁笠的世界,也連接上了我前面的概念;而不同的讀者, 用他的方式,进入了翁笠的世界,也連接上了我前面的概念;而不同的讀者,應該還有不同的感受與解讀吧。 应该还有不同的感受与解讀吧。 心理学空间s?jaE4X5s

心理学空间K V/P3swv

心理学空间\%Ly#N*~C5J? ^
金樹人問到:「改變是如何發生的?…為何經過telling and re-telling 的過 金树人问到:「改变是如何发生的?…为何经过telling and re-telling的过程就會讓人產生改變? 程就会让人产生改变? …如果主體性的覺察與開顯也是敘事諮商的要務,這 …如果主体性的觉察与开显也是叙事咨商的要务,这種覺察如何與為何能帶來較為幸福的生活? 种觉察如何与为何能带來较为幸福的生活? 」這些正是我這篇文章的重點, 」这些正是我这篇文章的重点,然而金兄仔細閱讀後,仍感疑惑,看來我的表達是要檢討的。 然而金兄仔细阅讀后,仍感疑惑,看來我的表达是要检讨的。 我認為,說故 我认为,說故事與聽故事不必然會帶來改變;真正的改變是在說故事與聽故事時,主體性 事与听故事不必然会带來改变;真正的改变是在說故事与听故事时,主体性與互為主體性展露了,說故事的主人才會真正作自己生命的主人,真正的改 与互为主体性展露了,說故事的主人才会真正作自己生命的主人,真正的改變也才發生。 变也才发生。 這種改變不是被改變的,是自己自由、自主、自我負責地改變 这种改变不是被改变的,是自己自由、自主、自我负责地改变自己。 自己。 好的故事才動人,動人的故事才會帶動故事主人對自己生命的珍惜, 好的故事才动人,动人的故事才会带动故事主人对自己生命的珍惜,由此主體性也就開始開顯。 由此主体性也就开始开显。 而好的故事,若是由故事主人自己說出來的,那 而好的故事,若是由故事主人自己說出來的,那最理想,聽者只要能欣賞就夠了。 最理想,听者只要能欣赏就够了。 若主人說不出好故事,聽者卻能聽出其美 若主人說不出好故事,听者却能听出其美好,與說者分享後,說者也感到其美好,主體性一樣可以開顯。 好,与說者分享后,說者也感到其美好,主体性一样可以开显。 重要的是, 重要的是,這聽者要堅守互為主體性,關注、帶著靈魂去生命傑作中冒險、真誠分享、 这听者要坚守互为主体性,关注、带着靈魂去生命杰作中冒险、真诚分享、認真地發揮欣賞者的再創作權,但絕不越位到作者的位置。 认真地发挥欣赏者的再创作权,但绝不越位到作者的位置。 這些在文中已經 这些在文中已经反覆說過,其實真正重要的不是論述,是對這種人生理想的認定,並不需要 反覆說过,其实真正重要的不是論述,是对这种人生理想的认定,并不需要太多知識與技術。 太多知識与技术。 還是那句老話,「我欲仁斯仁至矣」,也就是說我不要仁那 还是那句老话,「我欲仁斯仁至矣」,也就是說我不要仁那仁就不會來的了。 仁就不会來的了。 這與修佛的人常分「學佛」與「佛學」是一樣的。 这与修佛的人常分「学佛」与「佛学」是一样的。 老子也 老子也說過類似的話:「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說过類似的话:「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心理学空间-f5nq PJ0N P0p+^ o

2l2\$\ h*C;r0
7n^W+l0v$G4p0林耀盛對我的期待是真誠、熱切而且嚴格的。 林耀盛对我的期待是真诚、热切而且严格的。 感覺上,你似乎期望我寫 感觉上,你似乎期望我写出一篇體大而精微的論述。 出一篇体大而精微的論述。 你認為我的四大部分之間聯繫不足,各部分之內 你认为我的四大部分之间聯系不足,各部分之内的觀點又夾雜、散落、缺乏焦點、抓不住中心思想。 的观点又夹杂、散落、缺乏焦点、抓不住中心思想。 唉呦! 唉呦! 怎麼在我看是彼 怎么在我看是彼此呼應,在你眼中卻是不連貫、夾雜與散落。 此呼应,在你眼中却是不連贯、夹杂与散落。 但是我相信你的觀感一定代表 但是我相信你的观感一定代表許多人。 许多人。 看來我以為已經是不言自明的,對許多人而言是「你不說出來,我 看來我以为已经是不言自明的,对许多人而言是「你不說出來,我怎麼會知道。 怎么会知道。 」的吧! 」的吧! ﹖ ﹖ 怎麼辦? 怎么办? 看來我知得不夠真切篤實,行得也不夠明 看來我知得不够真切笃实,行得也不够明覺精察,還不能言簡意賅地說明白。 觉精察,还不能言简意赅地說明白。 恐怕還需要多下許多知行合一的工夫才 恐怕还需要多下许多知行合一的工夫才行,但這無法在這一篇文章中解決了。 行,但这无法在这一篇文章中解决了。 那眼前怎麼辦? 那眼前怎么办? 我已經修補了一些, 我已经修补了一些,希望比原稿明白些。 希望比原稿明白些。 剩下就有勞各位看官,能否放下純知性,帶著感性與你 剩下就有勞各位看官,能否放下纯知性,带着感性与你的生命體驗,來與寫出這些字的「人」交往看看,或許,我們會更接近一些。 的生命体验,來与写出这些字的「人」交往看看,或许,我们会更接近一些。

:Q$`V`u3_i4I'bo0

)uHDL N6FA5?;s0
E$B[wgK0qw Ho0就像我讀林耀盛的對話文,我也需要費力地撥開表面理性、嚴謹的論述,才 就像我讀林耀盛的对话文,我也需要费力地拨开表面理性、严谨的論述,才能看到那個熱切的人。 能看到那个热切的人。

|jlY6xqqtg0

3w;t/m0SE\"i0
z.I"F_0TY4V0林兄對我的人格理論部分,認為「過度被這些夾議夾敘的文獻牽制住, 林兄对我的人格理論部分,认为「过度被这些夹议夹叙的文献牵制住,反而讀不出翁教授所欲表述的中心理念。 反而讀不出翁教授所欲表述的中心理念。 」在這部分,我想表達的只是一個 」在这部分,我想表达的只是一个中心理念,就是「主體性」。 中心理念,就是「主体性」。 而我寫的方式是嚮往陸象山所提倡的「六經註我」, 而我写的方式是向往陸象山所提倡的「六经注我」,不是朱子式的「我註六經」。 不是朱子式的「我注六经」。 我寫的是對我有重要影響、重要意義的知識,而 我写的是对我有重要影响、重要意义的知識,而這些,不論中西古今,層層面面地都指向主體性。 这些,不論中西古今,层层面面地都指向主体性。 我無意於恢復中華文化傳 我无意于恢復中华文化传統,但關於主體性的資源,中國哲學比之西方,真是源遠流長而且博大精深。 统,但关于主体性的资源,中国哲学比之西方,真是源远流长而且博大精深。這對年輕時追隨胡適全盤西化旗幟的我,其實是個自我反叛,不是文化鄉愁。 这对年轻时追随胡适全盘西化旗帜的我,其实是个自我反叛,不是文化乡愁。你還問我:「作者對人格所具的『知識論』又是什麼」? 你还问我:「作者对人格所具的『知識論』又是什么」? 我認為,在主體性的 我认为,在主体性的追求下,知、情、意都趨向主體性,也就是整個人全面的「自由」,認知就不 追求下,知、情、意都趋向主体性,也就是整个人全面的「自由」,认知就不是獨立分隔的,也就沒有獨立的知識論;在此立場上,求真的本體論與知識 是独立分隔的,也就没有独立的知識論;在此立场上,求真的本体論与知識論、求美的美學、求善的道德實踐就都是一體的多面。 論、求美的美学、求善的道德实践就都是一体的多面。 這也是為何我在人性 这也是为何我在人性觀那一節,講完主體性,接著在最後介紹李澤厚的「自由直觀」、「自由意志」、 观那一节,讲完主体性,接着在最后介绍李泽厚的「自由直观」、「自由意志」、與「自由感受」。 与「自由感受」。 關永中(2000)的知識論第2 冊結語部分也說著相似的意思。 关永中(2000)的知識論第2册结语部分也說着相似的意思。
5r{6Y1MQm E0你又期許我將人格理論部分寫成包含著我在內的完整通貫的人格故事,這真 你又期许我将人格理論部分写成包含着我在内的完整通贯的人格故事,这真是個好理想,但這次做不到了,要在我另一篇「苦集滅道」裡去努力吧。 是个好理想,但这次做不到了,要在我另一篇「苦集滅道」裡去努力吧。這篇文章初寫於3 年前,原先只是為了自己,摘要並概念化我的治療經 这篇文章初写于3年前,原先只是为了自己,摘要并概念化我的治療经驗。 验。 後來有機會與不同的人分享後,一次次添補,才變成現在這個樣子。 后來有机会与不同的人分享后,一次次添补,才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金 金兄與林兄外,還有許多人的回饋,助成了這篇文章。 兄与林兄外,还有许多人的回馈,助成了这篇文章。 單靠這一篇是不夠明白 单靠这一篇是不够明白的,故事的確還要寫下去。 的,故事的确还要写下去。 但,天涯海角,總有兩三個知音,已然有著共鳴 但,天涯海角,总有兩三个知音,已然有着共鸣吧! 吧! ? ? (2002 年8 月8 日收件) (2002年8月8日收件)

;Z}1T j%G ^t[0

IT5S;iG Qe:U&j0心理学空间V~Cb|%K ] S\+K
參考文獻

+x1v A(J7X0 心理学空间4B;q:X#_I*P/y n3w9d!l

心理学空间IhZ?if
沈清松(2000):《呂格爾》。 沈清松(2000):《呂格尔》。 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台北:东大图书公司。

C7eeg?7}b_0 心理学空间^ aZ6p:Yc

心理学空间2]ZX` uK
張君玫(譯)(2000)(Denzin, NK原著,1989):《解釋性互動論》。 张君玫(译)(2000)(Denzin, NK原著,1989):《解释性互动論》。 台北:弘智文化 台北:弘智文化 事業有限公司。 事业有限公司。 心理学空间8bZzy:eEb!~h

Z)tRK3k1e0
q5T1`(sj'^3Vt#q0劉小菁(譯)(2002)(Close, HT原著,1998):《故事與心理治療》。 劉小菁(译)(2002)(Close, HT原著,1998):《故事与心理治療》。 台北:張老師文 台北:张老师文 化。 心理学空间,`,y3V7H k&TG

心理学空间AOPj#bC

心理学空间#IFx7{*V(S8U$ac
關永中(2000):《知識論(二)》。 关永中(2000):《知識論(二)》。 台北:五南。 台北:五南。Benjamin, W. (1968). Illumination . New York: Schocken Books. Benjamin, W. (1968). Illumination . New York: Schocken Books. Swatton, S. & O'Callaghan, J. (1999). The experience of 'healing stories' in the life Swatton, S. & O'Callaghan, J. (1999). The experience of 'healing stories' in the lifenarrative: A grounded theory. Counselling Psychology Quarterly , 12(4) , 413-419. narrative: A grounded theory. Counselling Psychology Quarterly , 12(4) , 413-419.心理学空间H(f[v/[](\y/~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主體性的探究與實踐 翁開誠
《翁開誠》
覺解我的治療理論與實踐:通過故事來成人之美»
查看全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