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情人间:亲密与孤独
作者: 杨蓓 / 6351次阅读 时间: 2010年6月19日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杨蓓:现任台北大学社会工作学系副教授,为美国田纳西大学教育心理学博士。平日授课之余,亦协助企业团体做沟通、领导的训练课程,为一理论与实务兼具的学者。杨老师应圆觉文教基金会的邀请,于2001年10月14日假清华大学台北办事处月涵堂演讲「有情人间-亲密与孤独」心理学空间ex fQ$d2Z5N!^!C-H
心理学空间#}5t4LK-r"a2W#P
真正拥有孤独的人,能够真正爱自己;能真正爱自己的人,才能拥有更无私的爱。心理学空间CDeU7\p"PWX6p
 
8dj/\ J3J%]{u&o2d0  每个人的情绪背后都有故事心理学空间q9W{~%Z"SvpcZh
   心理学空间&^A+g-[ Y&w%K0N
  多年来我在教学之余,也从事许多关于心理方面的工作,所以我会留心观察周遭的人是如何在过日子。不论是从自己专业所学的理论、学派,或是多年来跟随的善知识以及修行的体验,我发觉每个人的生活态度所呈现出来的现象,虽然是各式各样、五花八门,但是这些心情的投射背后,是有规则可循的;它们所反映的正是人的内在状态。
"[s9W"|!a nZ0X0 
NHssm P0  我们周围的人常会出现情绪低潮的反应,像是受挫、沮丧、愤怒;而每个人的情绪背后都是有故事的,可能是失恋、工作不顺利、捱骂、孩子出状况、家人生病、往生等等。从表面上看来,情绪低潮是由于种种事故所引起,因此事发之后,人们便会想尽办法去处理──像是生病的则希望他好过来,行为不检的便希望他能够改正??用尽各种方法在事情、事故上寻求改变,在这个背后是有个假设,就是希望事情可以不要发生,如果可以还原,回复到我们所认为的正常状态,我们的坏情绪就可以消除。心理学空间 X4s*P Q G?f
 
u+hbs)f7`Q*N#q0  人必须学着去面对孤单心理学空间;t m-M-k_ dEJ
   心理学空间 X.] B]-d F&X
  我有个朋友在情感上碰到挫折,心情非常低落,生活秩序全乱,她在这时能做什么?去把男朋友拉回来吗?拉回来可以,但心中会有恐惧,担心下次再发生同样的事情,于是不安全感跑出来了;如果拉不回来,采取「以时间治疗一切痛苦」的方式来处理,此时若有家人、朋友陪伴,伤痛的时间会缩短,但无论如何,失落的情绪依然会存在。心理学空间p([Z1d |4c@pO${,}%r
 
w}W4g V[7nB*~0  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她告诉我:「我觉得这件事应该慢慢过去了,可是一想起他,我的心还是会痛,我发觉真正受伤的是我的心,最难痊愈的是我的心。」有人劝她去交新男友,于是她开始约会。隔了一段时间,她问我:「虽然开始约会了,但老觉得心里头有个部份是空的,为什么?」我说:「因为那些人都没进到妳的心里头。重点是妳的心安不安稳,问问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她听进后面这句话,有一天她说:「我做了个小小的试验:我去跟别人约会时,看看自己心里到底在想什么。我发觉自己像两面人,台面上是一个很友善、很可亲的女性;但一有空档回头想想自己,却又发觉台面下的自己,即使在约会都觉得孤单。其实人常常是很寂寞的!寂寞真的无法排除吗?我现在很怀疑之前的恋爱经验价值在哪里?是有一个人全心全意照顾我、陪伴我?还是有个人真正进到我心里头?」心理学空间aV%TV-Fr)a:b[1y
 
^H7cP.d7K2fnO0  我问她:「谈恋爱真正让妳满足的是什么?缺乏的又是什么?」她说:「我觉得缺乏的是在过程中不是真的被了解。虽然他照顾我、包容我、陪我说话,我有对象可以发脾气,但他是不了解我的;只因他是我的男友才愿意做这样的事情。」她又说:「一个人要了解另外一个人真不容易啊!我发现我希望被别人了解;我发现我孤单、寂寞;我发现心痛的背后是因为我没有真正被了解、被接纳过。我活了这么久,好像到今天才认识自己!可是我必须学着去面对、去接受孤单,否则当我寂寞时,我会需要这个、需要那个,那日子就更难过了。」
3PG U(J$Q,iQ0接着我跟她讲另外一个故事。有一年我在学校上课,有一门课是教我们要往自己内在世界去了解。不到二十岁的人要他了解自己是很痛苦的,因为他们生活注意力99%都在外面,把注意力拉回课堂是很痛苦的。当时班上学生就起争辩,有人认为老师希望学生做柏拉图,但有的学生希望做猪。偏要做猪的学生认为让我去看、去听、去想,会让我很痛苦,我干脆不要听、不要想,你叫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叫我交报告就交报告,想这么多照样无解,反而让自己很痛苦。从这里我可以看出,想做猪的学生的理论是不要认识自己,因为认识自己很痛苦;希望做柏拉图的学生则认为人活着无法做猪,因为「人」会听、会想、会看。心理学空间xPLex
 心理学空间 Ry8@G"w6Q
  其实,人一辈子都在学习如何和自己相处,而这大概是最困难的一件事,同时也牵涉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过程,就是「转化」,也就是「改变」。我们常以为改变是在一瞬间发生,至于何时发生则不得而知(开悟则是最奇特的改变形式);而实际上,人的改变是逐步的,有蛛丝马迹可循,常是走了一段时间之后回头看,才发现自己经历了改变的过程。
H?Oy8d\q-v0 心理学空间g}![@Jr2c#q,{
  这个改变的过程,由亲密与孤独的角度来看,会发现自己从未了解过自己,所以人在亲密的需求上,常常会有错误的诉求。错误的诉求是因为我们的注意力放错了;就角色而言,人出生时,成为家庭的一份子,于是有了一个角色,成为别人的儿女或是兄姊弟妹,并开始与亲人产生互动模式。这个互动的模式有二个层面,一是角色上的互动──别人怎样对我,我要怎样回应;另一个是内心的层次──别人的对待,使我心中有满足或不满足的感觉出现。这个层次通常看不见,而在某些状况下出现,例如压力很大、哥哥欺侮你气得不得了,这时内心的感受就会冒出来。心理学空间x'Y/F3z8C9_uZ
 心理学空间{ ]:sp|t} an1xU8fnA
  从一出生,大环境就给我们的角色行为一定的规范作用,让我们学习如何生活在人的世界里。从和家人、朋友、同学相处,再把角色行为关系带到社团、职场、婚姻里,一环一环地层层角色不断地增加。说来人是很能干的,因此在角色学习上很自动化;此外,由于人是活在社会文化的范畴之内,所以处处有讯息告诉我们角色要如何扮演。然而内心的层次,却也从未消失,随着角色扮演愈趋复杂,不但表面的角色得扮演好,心中的感受也得兼顾。在现代社会中,良好的人际关系很重要,而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角色扮演息息相关,除了要把外在角色扮演好外,内心感受也得顾及,二者之间虽一里一外,但是关系很密切。
M|{ ]$BwB0 
/D6rT9|%w0  假设你在家中排行老大,不负父母的托付,是弟妹们的榜样,功课好,同学也喜欢你;毕业后到工作场所,也是工作认真,人缘好,还升了主管??一路上大家都给你赞美、肯定,你也的确把外在角色扮演得很好。但是,想象一下,等你咽气那一刻,你会对你自己很满意吗?我想很多人会摇头。
5S"|F]*F2K0 
4KoB [-ZD L2u0  我年轻时常演讲「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什么」之类的讲题,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很无聊。无聊之处在于社会现象何其多,何必要在「角色行为」这个主题上打转?表面上是切中别人的需要,也正好发挥自己的所学;然而即使今天我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但等我咽气时,我会对自己满意吗?我也会摇头!因为我还缺少内在世界真正想要的;这与外在世界的追求与满足仍有一段差距。心理学空间gu i9x$s7q0V$o${v
 
4\V#|\k*iS_0  我们对待自己的角色行为,有时会误用一些错误的处理方式,以为只要把外在角色扮演好就天下太平了,可是事实不是如此。我们常常活在「别人满意,我就满意」这个假设之下,把99%的力气放在「让别人满意」上,但内在世界的孤单寂寞却始终存在,对自己也未必真的感到满意。当我们角色行为扮演得不够好,别人对我们不够满意时;当希望得到肯定、赞美却得不到,失落感浮现时,寂寞孤单的感觉就出来了。这是非常重要的感觉,长期以来我们都把它放在一边不去看它、不去理它;可是寂寞孤单怎会是你不看它、不理它,它就不存在了?心理学空间"Td/ynv9ZsK{-hf

Y'VUt fk0
B)f M{I/x(vl2g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没有了 杨蓓
《杨蓓》
修行,得到最终的自由»

 杨蓓


國立台北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社會工作學系系主任 、專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