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儒家文化背景
作者: 童俊 / 35310次阅读 时间: 2010年6月19日
标签: 人格障碍 儒家文化 社会化 自恋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第三章不同家庭背景的一组自恋人格障碍患者的描述及分析

C+Awge4?a0心理学空间 ]d C V+n3h,d!{

我常常在动笔整理我的求治者们的资料时,内心沉重。我知道,作为一个观察者或研究者需要职业上的中立(neutrality)态度。是什么扰动了你的情感?我问我自已。牛津版的精神病学教科书上开宗名义:精神障碍者的病史是血和泪写成的。这句话几手成了我职业的“圣经”,它教导我站在病人的角度去理解和体验病人。这是唯一的原因吗?不,在与患者的互动中,我常从对方身上看到自已的影子,因为,我与他们一样保存有对共和国苦难历史的记忆,也一同经历着社会变迁带来的东西方文化的冲突。更重要的是我们一同承载着我们二千年文化铸就的集体潜意识。拥有这一切,我难以客观,了解这一切,我学会客观。

zK&UI#_$v,YPsP w0心理学空间8B(P%V4svW$r

(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笔者将以第一人称展现医患互动,因为心理分析理论的前提是,随着医患关系的进展,在治疗场所,求治者会再现他现实中的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的模式源自早年与父母的关系。从而笔者试图再现在家庭这个最重要的初级群体和特殊的社会文化系统中被研究者的社会化过程,以及对他们人格障碍形成的影响。)

t5r n3Ti0

R#fS,g0Tj0一、乡村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患者(文中将分别以英文字母代替他们的名子)心理学空间~0@0icl(z2C

/Lb Y y?+TO0z-^iT0案例A心理学空间!sE1Vr,E dE

心理学空间n+CMFt3e&p

一个现代“柳下惠”的故事心理学空间b,T3b}'vJV(}

心理学空间)v |E:l`_Ccy

求治原因及一般情况心理学空间I#}/UD3d&sb

心理学空间3KA-MW5O;Jp:X N

A,男性,37岁,已婚。某名校应用数学专业毕业生,现为一合资企业中方总经理。有自已的车和房,并称拥有的存款一辈子也花不完。但觉生活没意义。自16岁起就一直为“人终究避免不了一死”这样的问题所困扰,感到紧张恐惧。二十年来常用努力工作和学习来转移注意力。近几年来,每当想到死亡问题时就控制不住恐惧不安,需用拳头捶打自已或墙面,直到出血方能控制。有时在飞机上出现这样的问题时甚至有劫机的冲动,伴随而来的是更深、更沉重的犯罪的恐惧。A困惑不解自已并不是个胆小鬼为什么患了“恐死症”(患者自己给的诊断),因为越来越觉痛苦,故下决心仃止工作半年来治疗自已的心理疾病,并计划如果在中国找不到好医生就去美国治疗。在对其作了排除器质性疾病的检查后,我思考:他的精神症状下隐藏的是些什么意义呢?我不排除这个症状包含着人类面对死亡的焦虑感。但这并非他的主要问题。我脑子里有了这样的假设:这种自疟性的行为可能是种反向形成④,即将指向他人的攻击性转向自已,因为这种指向他人的攻击性被患者认为是不道德的,是需要压抑的。心理学空间l,h1}K3|}%_)[~l*T

心理学空间8HNjRB8E"oX

狂妄的自我与缺乏自我界限的人际关系模式心理学空间HrOL R

心理学空间R&H_-vt,cIi,e

A在最初几次会谈中表现出傲慢,较多地介绍自已的辉煌,声称自己患的是绝无仅有的病。以前问过其他心理医生听说过“恐死症”吗,皆曰否。这次是因为听说我是从美国回来,故才来试试。在这种情形下我试着探讨了一些关于人生的问题并对他的痛苦表示了同情与理解。几次面谈后,A迅速将我理想化,觉得是遇到了最好的治疗师,自已的所有问题都会得到解决。对我用尽了赞美之词。夸张地声称在中国,我是唯一能治疗他的人,正是由于我如此的渊博才能解决他如此特殊的问题。并反复要求我查查外文资料,看看国外有无类似疾病的报道。他在讲这些时,并未顾及我的感受,似乎是与一个他意向中的人的对话,给人一种距离和情感上的空白感。作为一名观察者,我的感觉是:A在叙述自己的辉煌和特殊的疾病时,是要治疗师将其当作一个特殊患者对待,这是典型的病态自恋。这类病人如此赞美治疗师时实际上是在赞美自已,就象一个漂亮的人要配一件漂亮衣衫一样,特别的病人需要特别优秀的治疗师相配。这来自于他过去的经历----是对早年缺乏肯定接纳式关爱的代偿。当然这也是他无论是读书或工作总是比别人优秀的动机。

.v+x'OWI?4d*c0

2M/Z5Ubwn \0紧接着不久一次,A看见我买盒饭,在面谈时,A迅速将我贬值,称我与家庭妇女没有什么区别,不象他想象的那样,A为此感到失望并嘲笑我不打扮,不化妆且收费太低。我对这一切表示理解与宽容,因为对A来说,他拥有的治疗师的价值正是他自身价值的一部分,他因为不允许自已平凡故而也就不允许他的治疗师平凡。他缺乏将他人与自已独立区别开来的能力。心理学空间 ]"y3y]y(?(p

心理学空间$w;Y%uK+^e

在这一阶段中,A呈现了他的人际关系模式,理想化对方,并希望对方如他想象的十全十美或神化。反过来说,他把对方看作自已希望的化身。但现实中,不可能有不食人间烟火的神,这就让他经常失望。我想探究的问题是:是什么原因让一个人不敢或不愿去做一个平常的人?

t;Bu.T2]K1|+B0

"X:E7I'?@\%J F4|0家庭背景及个人成长史心理学空间)y_cxb,X'w[0k2}

心理学空间/px4~XFf(t

A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爷爷和奶奶靠着勤扒苦做创下了一份产业(中农)。父亲是当地的文化人,A家是当地的书香门弟。A有一兄一姐,A兄与A在恢复高考后相继考上了大学。爷爷在A出生不久去世,在当地有较好的声望。父亲尽管很有才学,乡亲们一应文字上的需求皆是父亲代劳。父亲一生不得志,自“土改”起一直在大队或公社做着写写算算的工作,但一生也没有农转非。母亲出生在大户人家(外祖父被镇压),从小被教授三从四德。A称母亲善良勤劳贤惠,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女性。母亲尽管能干贤惠,做事利落,但对父亲百依百顺,父亲在家时,连刷牙的牙膏也要帮他挤上。父亲因工作在外,家里一应农活皆由母亲打理。心理学空间s*IZ#SL~

&`L;Bw [P[;g0父亲在外有好名声,父亲对乡亲们的事有求必应。A称父亲喜欢人家求他和崇拜他。记忆深刻的是:每当他从公社回来,绝不先回家,必围着村子转一圈让所有他的崇拜者知道他回来了。这样,父亲在家时,家里总有乡亲围着他听他高谈阔论家事国事天下事。父亲经常教育他们哥俩的是,男人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告诉他们哥俩“扶老携幼”是人生第一要务。但A没有留下父亲向家人表达感情的记忆。

HV1Su1@ eX/H0心理学空间bK+W1Cmu

父亲还有一件必做的事情是:每年大年三十,吃团年饭前,必开一次家庭会,每个家庭成员必须检讨一年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哥俩离开家上大学。当A回忆这些时说:“那真是些要命的记忆,桌上摆着一年中难得一见的好饭莱,村子里鞭炮声声,家里在开批斗会,我们得一个一个将自已的缺点讲够讲透,马虎应付还不能通过”。父亲经常对他的崇拜者们说的是:我堂前教子,枕边教妻。

0~l"`DD O0M0心理学空间;g0{x"w#c C

有几件事A记忆深刻,A4--5岁时,与父母一起去镇上,母亲背着一袋米,好几十斤重,几十里的路,就没看见父亲帮母亲一下。另有一个傍晚,父母亲带着A访亲回来,途中经过村中的坟场,A知村中一位很熟悉的并抱过自已的老奶奶刚死不久,埋在那儿,因而吓得大哭。父亲呵道:这样胆小,将来能有什么出息。自此之后,A数次试着在傍晚走过坟场,但每次都因害怕而未成功。以至后来白天都不敢经过,为此,当A上学时,因必路过坟场而要母亲护送了二年。16岁患病后,曾想以独自穿越坟场来克服自己一想到死亡问题就恐惧的情绪,此次偿试获得了成功,情绪因而好了一阵,但终不能持久。

^H JQ f-l0心理学空间$vb`@!WR7ZU~

A的姐姐上学时成绩很好,但家中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孩子不需要读那么多书,因而初中毕业后便辍学在家。心理学空间O9W z AZ)}

+H&_,B7dc2i0A上学后,学习一直很好,父亲经常与老师联系要其对儿子严加管教,因此,在学校如有任何差错父亲必然教训一顿。A称父亲一辈子对我们指责多,夸奖极少。心理学空间 ]Gy\Wb,G1^4E

H2Orz [,w T^M0A第一次反抗父亲是初中二年级:“你自已没有蛮大的能力,你凭什么教训我”

P$Gq-W'E#kv[&X0心理学空间'ii k)y/zY~d

但事后,A深感内疚,觉得自己不孝。大哥自上大学后,一直与父亲关系紧张。大哥也很成功,是所私立学校的校长。最近几年一直都不愿意回家看望父亲,因大哥是长子,父亲对他更苛刻。心理学空间8m dRD u6[TL4ccIe

T j H0ft+U })a0A对父亲最终的评价是为人不圆滑,只会讲直话。但对家庭是个负责任的人,他生活节俭,抽劣质烟,他那样做是想帮我们成长。

&E [f\9F0

.v"C9S/zF"eMC0在谈到父亲时,A呈现出明显的怨恨心情,但又对这种感情感到内疚。并称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扶老携幼”这些父亲常说的话好象铭刻在了自己心中。这表现在工作上永远是最优秀的,自己挣钱后资助了许多亲戚。A称自已大学时的很多同学尽管他们已是教授或博士后,但仍然喜欢到自已的家中,不管多远一年中总要聚会几次,并且自已仍象大学时一样是他们中的头。我心里明白A内化了父亲的行为和价值观。当A讲到这儿时,我提醒道:这情景与你父亲年经时经常邀请乡亲到家里的情形有没有一点类似?A显得震惊,但没有反驳。

?k%V,Wa L0心理学空间m5xx2_8x W

对神性自我的追求

!w1a"_;ooRwv"\"T0心理学空间g7T/z_*] pD3`

A告诉了我,他求治前生意上的首次失败(这也是他症状加重的原因),自认为很丢面子,也不愿在家人面前流露沮丧情绪。这阶段A回顾了初中时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父亲带其到老师面前表态下不为例的情形。事后,父亲写了一幅对联贴在A的房门上,具体内容记不清,好象是头悬梁,椎剌骨的意思。谈到这里,A显得很激动,似乎意识到了什么:“我好象总在跟自己脆弱的意志博斗,小时候,过坟地怕鬼遭父亲斥责后,总认为自己是胆小鬼,一直想在夜里穿过坟墓。读大学时,有一中学女同学(在另一大学)爱上了我,拚命追求我,有一次周末,我去她学校玩时,她留宿了我,我们睡在一张床上,一晚上,我克制住我的冲动,对她秋毫无损。两年后我们又一次睡在一张床上,这次,这位女同学主动脱光了衣服,一晚上,我仍然未对她怎样。”我说:你似乎可以避免两人睡在一张床上,你不见得爱这位女生,但你要用这种行为证明你的理性和道德感。柳下惠坐怀不乱也不见得到你这种程度。A接受我的这种分析。心理学空间d2\K6?)L"c5|

,Qq\GiZ!y2v0过份社会化的付反应

^Z&Rt!?5M!D0

{3v:O |%XQEu0随后发生的一件事情让我坚信了我的假设----症状下压抑的是对他人的攻击性。因为我的一位好友患病去世,我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中。当A又一次谈起死亡问题时,我自已有一种强烈的欲望要谈这个话题,此时的我已违背病人中心的原则,当这个话题占去40分钟时,A喃喃地说:“我要发作了……死亡不可控制……童医生;我对你很失望……我不能对你失望……你是最优秀的医生……你是最好的……”A边说边将俩只捏得紧紧的拳头打向自已。在这一瞬间我读懂了A病症的全部意义。正象美国著名分析家科胡特(Kohut)所言:分析师的治疗室就是一个实验室,在这儿我们能够观察到人类最细微的精神现象。象所有的心理障碍者一样,症状只不过是表面的伪装。此时的分析师在A眼里是父亲,道德说教的象征,分析师并未真正理解A内心的需要,甚至违背了A内心的需要,A为此有满腔的愤怒,但这种愤怒被更强大的道德伦理所压制,最终这种攻击性转向成自疟式的症状。我向A解读了他症状的含义。A有种防线攻破的感觉。诉述了自已总希望得到赞美,总希望得到别人肯定的需要,诉述了对父亲的愤怒:“他这辈子并未给家庭带来任何益处,但对子女百倍苛求并操纵子女的选择。我原想当一名教师,可他硬是不让。他扼杀了我想当一名教师的愿望。他从来也不曾了解过子女们的需要。而且还要口口声声说这是为我们负责任”。

dd7[9Q"Z0心理学空间 VN4zN/g2S[

以已为出发点缺乏共情能力的行为方式心理学空间 ]1os k$hN&S(e` s0{

\4GT.o+^,x/f0A撕去了自己婚姻美满的假象,诉述了婚姻中的许多问题。并告诉我,想在孩子18岁后离开妻子。他说妻子没有什么才华,又不愿做贤妻良母,没有母亲一半的贤良。并告诉我:女人还是做贤妻良母的好,应以相夫教子为已任。我明白这是A内化了父母行为的表现。这期间,我约见了A的妻子。她称丈夫算得上好丈夫,事业也成功,对自已在外人看来确实不错。但自已有种感觉,他好象是做给别人看的。他总是在同学聚会时做得最好,闹得每次聚会,他那些男同学的妻子都要他们的丈夫向他学习,他喜欢别人在各方面赞美自己。A再次来访时,我们讨论了他的婚姻问题。A说:“我总记得男人的职责是哺老携幼,我总是将最好的尽量地给我的妻儿,但我妻子并无感谢之意。”我说:“你认为好的并不见得就是妻子需要的,就象你父亲认为他将自己最好的东西----做人的准则给了你一样,但你并没感觉到他顾及了你的需要。”A感到震惊,并开始反省自己:“我既在反抗父亲,很多方面做的却与父亲类似。父亲很聪明,读书也不错,他年轻时有好几次机会可以离开家庭外出发展,都被奶奶以长子不离中堂拉回。也许他是把自己未实现的欲望放在了儿子身上。他一身怀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但一辈子仕途不济,只好在家里操练。我记得有几年,他总拿着一本《红旗杂志》在村子里转,我现在认为,他是要在乡亲们面前显示自已。晚年,他总以他的两个儿子来做他教子有方的资本。这几年,大哥不回家,对他打击很大。去年春节,大哥在我的劝说下回家了,但父亲一见面仍是教训人,大哥都四十好几了,他没有想要尊重一下。”

l!u2G$F K0

R/N{6LA0与A的每次面谈都让人触动,一个具有正统儒家“修齐治平”理想而又怀才不遇的父亲,将家当成了变相展现自己欲望的戏台,因“家”“国”在中国人的心理层面有一体的定势。A在这种环境下压抑了太多的正常的欲望并内化了父亲的价值观。这种现象是这个家庭的独特现象还是具有某种普遍性?在与A面谈的同时,我还见到了两例几乎与A一样家庭背景的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患者。当初,正是这种类似一次一次地剌激了我要从中探究一点什么的欲望。心理学空间5N2t _ |L"T+e&u/y k @

:R8hRdh&zg0案例B心理学空间;S6g:|0G] U9iWM

7Z(L:^^lU0B,男,30岁,未婚,大学毕业,电脑工程师。以自已丧失感觉象行尸走肉一样来诊。他来自于几乎与A一样的家庭。父亲是位山村教师,母亲是具传统美德的中国妇女。这是一个在当地被视为楷模的家庭。在贫穷落后的乡村里,两个儿子,一个在加拿大念搏士,一个考取了名校的计算机系,现在是热门的电脑工程师。这个家庭的女儿们也和A家一样没有念太多书而留在了农村。在这个家庭中,父亲是绝对权威,孩子们从小就被教导如何懂礼貌,如何做人才是正人君子的行为。有一次父亲告诉B:你知道为什么给你取名叫“有为”吗?男人建功立业才叫“有为”。哥哥尽管事业有成,但家庭关系很糟,前不久刚离婚。B称自已从来体验不到爱是什么感觉,故不愿结婚。他也谈过不少次恋爱,但一发现女方爱上自已时就赶紧逃掉。B称:“父母勤劳,严于律己。特别是父亲。他既要种地,又要教书,很劳累。对我们子女也很严历。在我们那一带,我父母是好家长的楷模……我爸平常说话口气挺重的,他总说我妈头发长,见识短,没头脑,没知识……从我记事起,父母除了教我怎样守规矩外,我从来没有体验到他们是怎样爱我的…..我父母经常对人夸我,从三岁起,就很懂事,对人礼貌……”

5^r/vZ }:yU%~Rmq0

}.h$NV5BS Q0案例C心理学空间yqWqJ]!jR*M

心理学空间B2G4d sQyel

C,男,38岁,已婚,中国哲学博士,副教授。曾在西方国家作过一年访问学者。C因面临着做父亲而感极度恐惧来诊。C有一连串不成功的恋爱史,称目前的婚姻是理性的产物,与女方相识三个月后结婚。婚后,内心一直不愿意要小孩,此次,要小孩是妻子的意愿。

(m9k0S7_ZB5E"EDQ$L0心理学空间Hr LSE5rD ]E

C来自一乡村书香门弟。爷爷,父亲都是读过老书的人。父亲在乡政府做些文职工作。C是家中长子,有二弟一妹。三个儿子都受过高等教育,女儿除外。C选择哲学专业,是因为心中有许多困惑。C说:“父亲在外面是个‘仁者’,在家里则是个不折不扣的暴君,他说一,母亲不敢说二。他对子女从来没有好言语。我一直与父亲关系不好,因为,我从来没感到他的关爱。我从他那儿得到的只是训斥,训斥,再训斥。许多年来,我一直在反省自已,因为我是学哲学的,弗洛伊德的书读过不少,我和我父亲也许都是非常自恋的人。父亲在外是谦谦君子,那是做给人看的,压抑的愤怒就在家里发,什么内圆外润的人格,什么园融,实际上做不到。也许我是个大逆不道者,也许我注定要下地狱,我父亲去世时,我居然一滴眼泪都没有。但我一直在寻找父亲……寻找一个理想的父亲……我的脾气也暴躁,我妻子也对我百依百顺……真的,我非常害怕我的孩子重走我的路……我怕我不能胜任教育他的责任……”

,lqj,o {|7]0心理学空间3o/XQ {Fb$j ^){

三个如此相似的患者,我觉得他们好象是从一个模子里出来的,在探究这种相似性的原因时,我想起了霍妮的话:“同一文化中的大多数人都会面临同样的问题,这是由存在于我们时代和我们文化中的种种困境造就的。”心理学空间Bp0fzm6u!OOS/i

心理学空间/d5AZ\0t U-J

心理学空间h7q0^md7o}

Fs O-I5Hz v_7A0二、官员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患者

H:Zk"IK1r)r6B'F0心理学空间#@y$_I|CxH%n

案例D

)~G(R*Ke fA)M0

-u"qs#m/U8Q_0柳下惠之二心理学空间!G6n nKN"MkA

h ~QVhp0D,男,25岁,未婚,建筑系毕业生,某设计院工程师。以长期抑郁情绪就诊。

/yS!zV z2k4Ch0心理学空间 snn0{U ckS

就诊时称:“你们的专家简介上,有三个人有国外留学的经历,一个男的,我不喜欢,因为他剪着小平头,象我奶奶的司机。你比他们显得有身份。我的问题复杂得很,不是谁都看得好的。”我问:“身份这样重要吗?”他答:“那当然,没身份,省委1号院让都不让你进去”我心里明白他是在暗示他特殊的身份。心理学空间NZL\0p`

E'tY O~$|WG0接下来,D靠诉我:“我现在有点麻烦,一个女大学生疯狂追我,但我不爱她,又不忍心伤害她,结果让对方发生了误会,这让我心里很烦。”我问:“经常有女孩子这样爱你吗?”D答:“我比较有女孩缘,但我对她们都是负责任的”我问:“你爱过她们中的谁吗?”D答“你一问就到点子上,一听到别人这样问,我就犯糊涂,我不知道我有没有爱过谁。以前,我有一女友,是我大学的同学,她很优秀长得也很美,家里很有钱。我们恋爱了三年,本来,我以为我很爱她,结果有一天,我的一位室友问我:你爱她吗?我一下子就糊涂了,我不知道我爱不爱,我开始看心理医生。后来,她的父母请我去南方,算是确定我们的关系。她是独生女,她父亲的生意很大,两位老人也很喜欢我,还带我去看了他们的房地产工地,那意思也很明白,我就是未来的继承人。在那儿住了半个月,吃喝玩乐很开心。但回来后我就写了断交信给她。她弄不清是什么回事,不停地给我打呼机打电话。我既不接电话也不回呼机,关系就断了”

-T&Ul m/Y,Q\c0心理学空间!R.S9K+e!X:I/gx;K

我问:“你能谈谈当时你是怎么想的吗?”D答“我当时想,我刚大学毕业就有这么好的成绩(指找到这样好的对象),如果再历练几年,不知会怎样?”“你想到过没有,这会对她造成什么伤害?”我再问。D答:“没想过,她有钱又漂亮又有个性,追她的人可多呢,当初,我就是在一群人中追到的她……再说她现在也确实不错。去年夏天,也就是我们分手一年后,我去了她那个城市,去了后,我才知道我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见她,她不愿见我。我就去她家门外等,第四天下午,我终于见到了她。当她从家门里走出来时,我发现她比从前更妩媚更美丽了。她对我说,你不要再来打扰我了,我已经有了自已的生活。当她径直从我身边走过时,我不由地叹息了一声,这时,她迅速回头,那目光让我感到只要我立即迎上去,她仍然是我的。”D继续说:“我站着没动,看着她上了车,但我的心情很好。回来后,我觉得这件事总算完结了,以前一直有“没完”之感。我自己也更有信心,我想,我可以重新开始啦。”“你花了一年的时间来检验你的魅力,这一次是去照了一次镜子,她就是你的镜子,这面镜子很美,你证实了她还对你有感情,所以镜子美,你也美。当然,这一切都不是你有意识的。”D听了我的分析,刷地从椅子上站了起来,显得很激动,表示要在我这儿做长程治疗,并问:“我这人是不是很虚伪?”我回答:“我们这个专业不习惯去做道德评价,我们要关注的是为什么会发生这一切?”心理学空间A0L){ wWuH?6Y e b)S

心理学空间_n(u5zD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D很快将我理想化为能为他解决所有问题的人,表达了无限的崇拜之情,并认为他喜欢的我也一定会喜欢。我明白,这是他不能将他人与自已区别开来的一种人际关系模式,他认为好的,别人也一定认为好。如果此时,一个被理想化了的治疗师与自已一样,这也让自己感觉在赞美或依赖他人时也是在赞美或依赖自己。这反映了他对赞美的极度需求和对依赖他人的恐惧[Henry.M.Seiden,1989]。随后不久,我们谈到了D的家庭和他的成长过程。心理学空间7e q-o H:q

心理学空间MALc(le P,z

D的爷爷是较早参加革命的那一类人,来自北方农村。参加革命前,已娶妻生子(D的父亲)。解放后离婚再娶。离休前是副省级官员。奶奶遭离弃后一直离婚不离家,在老家农村照顾公婆,哺养幼子。奶奶是那一方有名的贤德媳妇。父亲到上学的年龄被爷爷接到城市。因爷爷再婚后生了两个女儿,故父亲是爷爷唯一的儿子,D是唯一的孙子。整个家族都告诉D,你是你爷爷唯一的香火。在D的记忆中,父亲很怕爷爷。小时候常听爷爷教训父亲:“你看某某跟你是同届大学毕业,都做了市委书记,我在你这个年龄在治国平天下,你看你在干什么。”D称尽管当时自己并不完全明白治国平天下的意思,但认为一定是些了不起的事。父亲大学毕业时正值文革,在甘肃呆了好多年。妈妈很能干,外表上,我们家是父亲说了算,实际上,我看得出来,父亲很依赖妈妈,我有时甚至想一个依赖女人的男子肯定干不出事业来。D有点瞧不起父亲。但又同情父亲一辈子过得很压抑。心理学空间0~Q6f`2t-nj+lL;_

心理学空间{,D3mp@2a4\%Pu*V

D崇拜爷爷,认为他属于很有人格的官员。而且很年轻时就做了高官。爷爷对家里人和外人一视同仁,比方说,当家里有外人来访时,他向外人介绍自已的亲戚时常说:这是某某同志。D认为爷爷很理性,也很有原则。爷爷也不会去找人拉关系。

'pk9{K2M0]3_$Q#U0

x\Q6D5ES2i+TM0k0但D对爷爷也有不解之处。奶奶在爷爷家操劳一辈子,包括爷爷的父母老了后都是奶奶照顾的,但奶奶死时,爷爷也没回去看一眼。

_#t2s \%H|0

y5M!Q0d\0D告诉我十几年来总做着同一个梦,总梦见自已与毛主席或邓小平在一起开会或拍记录片。D常用这样的词形容我们的交谈:“我们象在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埋葬过去,开创未来。”就这点,我给了D一个解释:你的梦和你说话的方式都显示了你治国平天下的欲望。治国平天下似乎已内化到你的生命中,成了你生命的一部分。你爷爷那个时代,刚好有这个机会。但这些对你来说,可能就是你痛苦的源泉。

9f/pv(N5EoqW0心理学空间m"`r!qy

D点头说道“我总想表现得与众不同,总想别人赞美我,象上了瘾一样。我跟某某谈恋爱时,女友嫌学校环境不好,我们在外面租房子住了半年。我告诉我的同学我们并没有性关系时,居然没人相信。有一次,女友甚至脱光了衣服,我又帮她穿上,连女友都骂我是傻冒。”心理学空间,v o_WY u

cr mV].y1i0我巳经不只一次听见这样的故事了。表面听来,似乎是有道德,但我更多地认为,他们是用这种方式来考验自已的意志,来试探自己的修为理性到了哪一步。D的父亲在D的眼里是一个依赖女性的不被家里最高权威爷爷认同的人,D害怕象父亲一样。我们再看看被D理想化了的并在D的成长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的爷爷是怎样的一个人,我们就不难理解D的行为。D一次又一次使女孩子爱上他而又逃开,只不过是一次又一次地试验自己的这种功夫。这与感情毫无关联。这也是为什么D听到别人问“爱不爱的问题”就犯糊涂的原因。后来,病人有一段这样的反省:“我发现我以前的生活是在演戏,潜意识地将一些社会规则象演员背台词一样,是为了展示,表现,这样活着很累。”

I @6d'hI vh0心理学空间0Iw-DA]YN*b(j

案例E

T:Z!I9|g9i+]0心理学空间 cr y'a'g{o8|`VD'`

E,男,31岁,未婚,大学毕业,电脑工程师,移民澳洲,因患抑郁症回国求治。E不是武汉人,回国后因害怕在亲戚朋友中丢面子,故未回自己家乡的城市,而与母亲在武汉租房居住。

HMRO+fn qe8o0

9Li&ZL G2V%Y\3Z Y0E父是一个大型研究院的副院长,母亲是该院里的高工。外公外婆以及父亲家里的一些人都是早年参加革命的高干,且家族中有密切的来往。E为独子,上有一姐。E在澳洲的失败并非不能吃苦,他在华人的豆付店打过半年工,每天干很重的活,老板对他的工作也还满意,专业上也通过了电脑工程师注册考试。E在澳洲的主要问题是人际交往障碍。表现在能很快地将他人理想化,但要发现对方有缺点就马上与其断交。如:他在豆付店打工时,遇到一位从日本来澳洲的中国搏士,心里很高兴,认为对方是博士,比自已的学位高,认为对方是了不起的人,因而对其十分欣赏。不久以后,发现对方喜欢讲下流故事,马上对其厌恶,为了躲避他而从豆付店辞职。

hx1\b2I w?0

Y RVH!\4x(`1QB0E在讲到自己的家庭时称:“我爸在院里几乎是人人称赞的好人,别人说,这个年代象他这样的好人不多。我妈说,你爸只要有人说他的好话,叫他干什么都行。小时候,我爸对我管的很紧,对我说,我们家几代书香,出的都是知书达理之人,可不要在你这儿坏了。即使在外被人欺付了,父亲从来都是压制我。要我先反省自已。父亲在外面要表现得十全十美,但经常在家发脾气,跟妈妈开口就凶,好象家里人都欠他的。我现在想。他在外要表现高尚的人格,压抑多了就在家里发。我爸总认为我妈不能干贤惠,对我教育无方,怕将我惯坏了。回国后的这一年来,我脑子里翻江倒海,总在思考这些问题。我发现我和我父母都是人格比较幼稚的人,我来寻找心理治疗就是觉得再也不能这样下去了”心理学空间?3v-vj'j {QGU

心理学空间Q'q)A,kJ8u0f _i [-a~

三、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患者(也许这算不上一个严格的划分,因为上述家庭也都是有知识的。但这里所举的案例没有农村及官员的背景)心理学空间 wwaC0D+s1X%T

心理学空间4gQoh;v8HcF Ft

案例F

5d%_W!T~q7x b\0

;X${ E\gP8B~X,K0一个精神恋者的自述

4c N,b,T7uc#o0心理学空间UGcl.{2RB @?

F,女,31岁,机关文员,未婚,双学士。这是一个非常娟秀的女孩,外表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得多,因恋爱困境来诊。F叙述了她的一连串内容类似的毫无结果的恋爱史。听她的故事时,我常常将她前一个男友与后一个男友弄混,因为他们实在太相似。心理学空间K5VD(n'o.P5v4iSzu

心理学空间k1F gl-u|/}i8Ec

F目前的痛苦是,她的新男友与别人结了婚,但声称爱的仍然是她,这样的爱情又一年有余,F成了不折不扣的第三者。

swk)t9XmU0心理学空间p {IYQ)[

我问:男友背着你与别人结了婚,是什么原因使你还要与他保持情人关系?心理学空间&@%~p5A)pj_ `

心理学空间_/k SY F T kbe

F答:“我们之间有种默契,彼此之间象是一个人。有时一种表情,一个眼神或一个动作就能理解。而且,他还是那种有身份又特别有气质的人。”心理学空间z.P lb0Od2y

心理学空间x qqbVq

我问:“包括娶别人你也能理解?”

r F$gMvH0心理学空间-Y)b;?&[ @ o

F答:“因为他是一个特别优秀的人,那个女人勾引的他,悄悄生下孩子后要挟他,他为了对孩子负责才与那个女人结的婚,如果他不与那个女人结婚,我倒觉得他不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我也不会这样爱他。”

$e/p%SqVV8e%h [$W0

RTovf y L9XU ?0这听起来象一个天方夜谭的故事,但它实实在在发生在我的求询者身上。在听她的故事时,我有种剧本早写好,让这些男主人公们轮番上演的感觉,当然,她的潜意识是她的总导演。

:p.w8^Y_,|Le'd j-{0心理学空间.za"x0_b)]X r {

F继续说:“我追求的是种精袖之恋,我从来也没有与他们中的任何人有肉体关系,他们说现在象我这样的女孩几乎没有,他们说我是民国时期的古懂,很特别。”

*{J,cd _f1u qU0心理学空间"w,~8{ Y/N

她每次由一段爱情向另一段爱情过渡,似乎都是一个模式:开始时一见钟情,迅速陷入罗漫蒂克的关系中,不久后以自已也不明白的原因分手,也不见得痛苦多久,马上又进行下一段。我感到她在玩自恋的游戏。

-A-k] ]4r*b9b5\G0心理学空间@R*@6ax qR H9q

在接下来的面谈里,她也象其他的患者一样迅速将分析师理想化。一次我问:“在你眼中,你的心理医生是怎样的人?”她回答:“前几次,我觉得你了解我,我感到对你有些依赖,就害怕,但我每次来的感觉特别好,说实话,我把医生当成我自已的那一部分,我向往的那部分,我没有把医生当具体的人,而是当成我生命中完美的那一部份,我想要达到的那一部份”听了她的话,我感到震惊,这是典型教科书式的语言:自恋者爱他人是因他人是自已的一部分,是从属于自已,因而这类人分不开哪是他人的需要,哪是自己的需要。[Heinz.Kohut,1974]心理学空间b K`V d"T

;j]9v`-E a.c0F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父为建筑师,母为中学教师。上有一兄,有较重心理障碍,这几年总想在全国范围内找一最穷,最僻避的地方居住,一直被父母阻止。哥哥从来不笑。心理学空间;}"|vRp HIf

:b|0p!A#N^2o4?9F6L"[0F说:“我妈是一所重点中学的教师,她退休前一直是学校里的优秀教师。她有个特点,跟她保持点距离的人都跟她好,她的学生都挺崇拜她的。但只要跟她太亲近的人,谁都受不了,好象她不能为别人着想。父母亲恋爱九年结婚,他们俩人在一起易吵架,我爸将工作调到南方,人为地造成分居后,他们的关系反而好了。我从小跟我大嫁嫁(妈妈的姑姑)长大。因我妈的母亲死的早,妈妈由姑妈带大。大嫁嫁是典型的传统女性,她小学毕业,知书达礼,温柔漂亮。不到30岁死了丈夫,一直守寡。大嫁嫁是公认的好女人。在父亲眼里,大嫁嫁是中国女人的楷模,他要我和妈妈向大嫁嫁学习。我曾听大嫁嫁教导我妈:对男人,要顺着他的性子来。我的父母都出生在大户人家,父亲十五岁前是爷爷最宠爱的大少爷。爷爷是国民党的文官。爸爸经常告诉我,一个好女人坐要有坐姿,要文雅,举手投足要讲礼仪,跟男人交往要保持距离。爸爸总是嫌妈妈风风火火,不温柔。我看妈妈也拚命想温柔贤惠。爸爸曾有过二年的婚外恋史,对方的丈夫上门扯皮时,是妈妈出面解决的,而且妈妈没有抱怨过爸爸。但奇怪的是,我妈妈并不觉得痛苦,因为,前几年,妈妈告诉我,那二年是她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心理学空间m6T.y5^0y)W[

P*Xt!d oZn r2Nb0就象你现在宽容你的男友一样,你妈妈感觉到自己是贤德的,她为此而陶醉。我给了她一个冷酷的解释。心理学空间 R3ph apb

心理学空间Q*wm0j jV

F流泪了,我也有想流泪的感觉。在儒家文化中,女人的一切操行似乎都依男性需求而定,但当对人的价值评价过份地与这些规则挂钩时,人们对规则的虔诚早已超过了人本身,这样就使得一切有了浓郁的表演成份。心理学空间b&H BR#Z~7l

心理学空间YcQ6}6DvZ4K3Ek

F继续说“你说的有道理,我的男友说我并不爱他。我的爸爸也不快乐。爸爸在外面温和可亲,在家的表情总在面无表情和发睥气之间变化。有时,我问为什么这样大的差别,爸爸说:我在外面戴着面具生活,在家不能真实一点?尽管人人都夸大嫁嫁,但我小时候,常常看见大嫁嫁偷偷地哭,我觉得她过得挺苦的。”

b| jI2CfW0心理学空间6MCrP)[e

“妈妈一有管我很紧,这几年尤其历害,我只要外出与男友约会,过了她规定的时间,她就打电话来,有一次,我不回她的电话,她打110报警,她要干什么就干什么,从不顾我的感觉。她反复告诉我,女人要保持贞节。这几年,我看了不少的心理学书籍,也懂一点她的心理,我爸爸一辈子都认为她身上少了一些传统美德,她就要在我身上实现。”

W]m*h8y^*^0心理学空间x0f8d;I!XJ${

随后不久,F母来见我。这是一个很有风度的老年知识女性。她开门见山地说他是来了解女儿的心理治疗的,并要求我不要将她来访的事告诉她的女儿。她说:“我的女儿的任何事情,我都是知道的。我这是对她负责任。我害怕她遇到不负责任的人,她单纯,容易上当受骗。她现在比较相信你,请你一定要她不要轻易失身,我就害怕她在这件事上随便。”心理学空间g8w~t5}Sa

心理学空间6F0lg/x#h

F的父母都是很自恋的人。他们行为的目的想要表明:看,我是多么合格的人。社会文化的过份要求导致了自身的异化,它将人推向非常次要的地位,将对他人的关爱演变为对人的践踏。父亲在外是谦谦君子,在家则是另一付面孔,如此的反差只会在幼年的F心里留下这样的印记:这一定是我不好。怎样才算好呢?温柔贤惠格守贞操。所以F要以反复的恋爱且不与对方发生性关系来证明这一点,以此来得到男友们---父权的象征的赞美。心理学空间 b"[~jl

心理学空间9Ms:S:{:D

四、商人家庭出身的患者心理学空间!U@!fY OwHH;R%a:e

心理学空间8bBVb/WC

案例G心理学空间vmG"M?Aw'W

+K+x;J/HirJ?dG0一个视感情为怪物的家庭心理学空间(H0Cc^){m#h%?}

心理学空间&Ilg%^ijj

G,男,31岁,已婚,大专学历,做生意前为中学教师。现在资产过千万。父亲是产业的创始人。其父为企业的懂事长,G为总经理。G因为抑郁症而要求心理治疗。心理学空间.YnH&eF|+A3~

9Hm-J:u]]"p$x'pg5Xe0G简单地介绍完一般情况后说:“你可不要把我当作一般的商人,我是儒商。我一直准备考研究生的,总是成堆的事情。但我读了不少书。这一次如果你将我的心理问题解决了,我就去武大或华工读读书。也想去美国看看,能有机会学习一下最好,觉得老是这样活着没意思,有钱有什么用,我又不象那些赚了钱但没文化的家伙,吃喝嫖赌样样干尽。我绝不会干这些事。我经常在反省自已,象孔子说的那样:吾日三省吾身。今年我还通过报社资助了两名贫困大学生,都是名牌大学,我是通过资助人来自我实现。但我总是觉得静不下来,不知生活的目的是什么。我有一弟一妹,弟弟二十九岁了,他还没有结婚的意思。我有一个四岁的女儿,家里还想要我再生儿子,我不想要,我觉得我当儿子当得很累。我是个做什么都想做出色的人,要么就不做。”心理学空间eL|I \DpE

i U,jF H `)C0G扫见了我办公桌上的烟具,问我:“还有人在你这儿吸烟,我不吸烟,我觉得吸烟不是一个有教养的人所为”心理学空间1CN!m9MT5J+q

心理学空间 X ^C$v V A.p

G的开埸白让人感觉到他内心明显的混乱,且有外强中干之感,他害怕不被人接受,是什么原因让一个成功的男人有这样的感觉呢?我对此保持着好奇。

H"P$IIB }:Jv$w0

!|^ O)di F|0C0G接下来的几次面谈中继续着他的思路“我妻子责怪我没有情感,她总在问我爱不爱她,我觉得她烦,婚姻就是婚姻,我对她比我爸爸对我妈妈好多了。她还抱怨我对女儿也没感情,说我从来就不抱女儿。我们家是跟别的家庭不一样,家庭内很少交流,没有亲情,现在表达亲情的唯一方式就是钱”

9\T {H/_0AV0

Q[?8]*N0m dzzf0我问:“是不是因为发了财,大家忙才这样?”G答:“没亲情交流是我们家一贯的传统。父亲是个工作狂,没有任何爱好,现在可以说是家有万贯,但父亲任何好坏嗜好都没有,除了工作还是工作。他是那种想作‘圣人’的人。去年九月,他第二次肝腹水住院,很危险,但他出院后照样疯狂地工作。我不知他怎么有那样大的承受力,他可能是那种朝闻道,夕死可矣的人。别人都说他是在为我们打拼,其实他是在为面子而活。现在他一个儿子酗洒,一个儿子患抑郁,他都漠不关心。去年我去杭州看抑郁症,到现在来看心理治疗,他问都不问,顶多说一句,你看心理医生去了,再不多说。”从G痛苦的表情可以看出他多么希望父亲来了解一下自己的内心。然而,G的努力显然是失败的。

y"W1R,? c wp0心理学空间/Ni["r7US

G说:“我的家庭算是当地的书香门弟,爷爷读过老书,是他那一辈里的文化人。先在乡里做事,四清时回家务农。父亲是家里的长子,书读得很好,66年从一所著名高中毕业,据说他是班上的高材生,成绩可以到北大或清华。文革后只好回家务农,不久做民办教师。在我的印象中,父亲脾气不好。妈妈吃苦耐劳,身上有所有传统女性的好品质。妈妈有主见,但她的主见总包含进我父亲的主见里。即使她再能干,她也不会让她超过我父亲,她总是起护航的作用。其实,我们家创业时大部份功劳在我妈,我妈在事业有起色后就退了下来,将事业交到我们父子手里。外婆家好几代都是做生意的。她象是有天赋似的。现在有好几个舅舅都有自己的产业,但他们与我家不同,他们把钱看得挺重。我们是儒商,讲究德行。我父亲从才干到德行都标榜一方。我认为,我在这方面集合了我父母的优点。爷爷很理性,很明白。我们从小就知道男人是要有理性的。父亲在我刚上学时告诉我:“要好好读书,读书才有出息”。我们家的男人是从来不哭的,我不记得我这辈子哭过没有,我现在是想哭也哭不出来。我们家里的人再有理性,但谁也超不过我父亲。爷爷在晚年想和奶奶回乡下过几天清闲曰子,但我父亲认为是创业最关键时刻而未同意。不久,爷爷查出肝癌,三个月后去世。爷爷患病期间,父亲决定开个新加油站,也没看见他陪陪爷爷,爷爷去世一个月后,我们的加油站正式开业。我不想做父亲那样的人,别人都说他为这个家,其实,他谁也没为。他对我妈也是不公平的,我觉得她活得很痛苦,我父亲只是为他自已象‘圣人’一样的地位活着。”

m-d'gc_H0心理学空间W?]gY4N[L

我不知道,这个家庭的悲剧谁是始作俑者,我想起了科胡特的话,自恋性人格障碍的患者是些悲剧性的人,这样的故事听起来让人感到沉甸甸的。心理学空间"_B6E-G C2?2W']"^2^

+ytF0rghP Y w0随后,为了更客观一点了解这个家庭,我约见了G的妻子。这是一个看起来贤惠但满面忧郁的女人。她告诉我:“这个家庭的成员之间好象没有情感,包括我丈夫也一样。我刚结婚时,喊公婆为爸妈,他们感到很奇怪,奇怪我为什么要这样热情喊他们。我丈夫认为,作为一个贤惠的女人,早晨六点钟必须起床。他说他妈一辈子就是这样做的。公婆的脑中只有利益,不能容忍别人有一点与自已不同的看法。我的丈夫也是这样。但他们都是好人,我公公和丈夫从来不去色情埸所,如果生意上有应酬,那是让叔叔们去做的。”心理学空间&X @!BF.ysk

心理学空间a\0~g u Ceh

是的,他们都是好人,起码是在这样追求着。但他们的目标显然是神而不是人,而且做神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崇拜。但他们实在又是些人,有着人的七情六欲,这一切遭到压抑或阉割后,只会弄成这不神不人的样子。心理学空间eT PL%I&inz2t;B

心理学空间J,A(w4l1Y~ M

r.N ?'W!^$l0心理学空间E [/tk;\r

五、普通职员家庭出身的患者心理学空间`8rM0pB

1m ]{B)iWF0M*t:X:`0案例H

d3n*Oq"z+x(a0

4G} ~d,g;k0一个想成为圣母的女孩心理学空间1p b8@6^*mQJ0MAU?E

心理学空间Z8r/ia.~9~Z#m'f'J

H,女,22岁,未婚,大专文化,保险公司文秘。由母亲陪伴来访。H近七年来认为自已不聪明,情绪抑郁,反复检查智商以求证。智检结果均在120分以上。心理学空间MT$J`f Id

心理学空间0Y4LILz6A F^%e

首次面谈时,她说“我们湖南是个农业省,人口素质差,没有有闲阶层。心理治疗是有闲阶层的事,所以,我在长沙看了七年还没有看好。我这人书读得太多,从弗洛依德到中国的孔子,老子都读,没有几个人我能谈得来。我周围俗人太多,跟他们在一起自已也会变俗。我渴望遇见一个智者,他能带我走出迷茫,我现在就象汪洋中的一条船,除了孤独还是孤独。我心中有个梦想,我应该是这样的一个人:温柔贤惠,善解人意,是男人的红粉知己,在这样的女人面前,男人的俗念会减少,也会干番事业,在他充实的时候,会请我出去喝杯茶。”H自顾自地说着,如入无人之地,完全沉浸在她的幻想中。我对这些保持沉默,以便她能自由地呈现她的最原始人际关系模式。心理学空间4rL!U(}k(H9{

1utSR j+_b` x0随后,她很快将我理想化,在一次面谈前,H看见我与一同事讲话,在我们开始面谈后,H说:“我以前来的时候,总是看见你在工作,今天看见你跟一个小护士谈话,还谈那么长时间,这让我感到不舒服。你以前在我眼中象圣母,今天的你显得很凡俗,这让人有点失望。”我问:“你见过人间圣母吗?”H立即答道:“我外婆就是。我最崇拜的就是外婆。她是我们那一带谁都知道的既贤惠又能干的人。我妈妈家是因为有了我外婆才有名。我外婆虽然文化不高,但在她身上体现了所有的传统美德。她年轻时很漂亮,她的女儿们个个不如她。我外公不是太有能力的人,而且经常在我外婆面前发脾气,我外婆不计较这些,从不对我外公说不。我妈妈兄妹六人,全靠我外婆内外支撑。我外婆为人处世的原则是“以德报怨”。

O!pK-{,C0心理学空间 ]n'mkzS%xI$q:e

外婆通情达理,善解人意,以仁待人,我见到的所有人都尊重她。”

?$`.RRQ.e$B8d H0心理学空间Peu8| s)P

看到H说到外婆的神情,我不怀疑外婆在她心中的份量。心理学空间.lg H:ym4UQp!{~n

心理学空间#cjb?5EX

H出生在一个普通职员家庭,父亲是某保险公司部门负责人,母亲是某邮电局财务人员,已提前退休。

5m wP9L#W?bq0

,S6Z+Ma2@@"x/Ye0母亲家在一个小城市里有很好的名声。这个家庭的有名正如H所说是因为外婆的贤惠能干,乐善好施。不仅如此,这个家族的几代女人都有传统的好名声,外婆的母亲和婆母都是三十来岁守寡而未改嫁。H从小在外婆家长大。H三岁时,奶奶因外遇而与爷爷离婚。但这个消息一直对H封锁直到近年。自发生这件事后,父亲与他的母亲断交,觉在岳母家抬不起头来。因觉不能面对岳母家里人,而有三年没与岳母家来往。父亲由一个开朗的人变得沉默寡言,这个家里再也没了笑声。心理学空间:i V.["pv/vE,i'}*V

心理学空间|#t)R2u!ekyl's&]

在家庭发生了这些变故后,H的母亲不是去与丈夫沟通,反而认为与丈夫讨论此事会伤丈夫的面子。H的母亲告诉我,他的丈夫是个非常传统爱面子的人,他很有道德感,我不问他这些事,这些事会让他觉得丢人。我家里是很有家教的,我妈妈是那种典型的三从四德的女性,对我爸爸百依百顺,我妈妈很能干,但她很传统,她六十岁时,我还看见我爸爸打她耳光,但她总是平心静气……我丈夫有三年没跟我娘家来往,我没指责他。

4I6Eq4S P%zw {0心理学空间U:r'o6ot1A_"f

这种家庭生活外表平静,但实则隐藏着巨大的危机,在失去情感交流的同时也失去了信任。H的母亲在失去了与丈夫的感情交流后,将更多的精力放在H的教育上,由于自己情感的压抑,经常是脾气暴躁,

U-X-b&W iID y8m?9f0

r~:m&~4PH0对H横加指责,经常无缘无故骂H笨。H父则越来越不愿回家。H在这种道德氛围中长大,潜隐默化地吸收了类似的道德观。尽管没人告诉她家里的变故,但她能清楚地感受得到家里不和谐的气氛。父母对自己直接的指责与家里不合谐组合在一起,孩子只会找出一个自认为合理的理由----是自己没做好,因而渴望做外婆那样的圣母来使眼前的处境变好。心理学空间Q)h{W|

心理学空间Y?,c,k.r3F(f-~)Z5O

为了了解这个家庭内的人际互动,我约见了H一家三口。

:p-]:b+xc@ f0心理学空间:j*\ oE(B({M.P

面谈时,这对夫妇步调一致地说着对方的好话,彼此称赞着对家庭的责任感。丈夫被称作道德品质好,对家庭负责任。妻子被称作贤惠能干,这么多年带孩子看病不容易。对女儿的指责也步调一致。也一致表达了要将女儿的病治好的决心。在夫妇彼此称赞时,女儿的愤怒在升级,说道:“你们俩人很虚伪,你们之间根本就是在维持。许多年了,我没有看见爸爸在家里笑过。你们彼此不指责不过是要维持好名声。妈妈有怨气就往我身上发。妈妈,你其实很可怜,你很要强,但机会不好,爸爸又不跟你沟通。你只有以做贤妻良母来证实自已的价值。把我管得死死的,对爸爸的错误视而不见。爸爸在家里说话就象作报告,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情感。爸爸,你比我更需要看心理医生。最近我才听外婆说,自奶奶的事发生后,你的头都要低到地上去了,你觉得丢脸,你在人们面前抬不起头来,特别是在外婆家。”

`6_B|%P0

/Ngd'ba!O#G9F!p0当我在随后对H父的单独访谈中问其对女儿的话有什么想法时,H父说:“如果她不是神经有问题的话,她说对了,我妈妈的事发生后,我一直感到抬不起头来。我们家和我岳母家在前后街,岳母是方园几十里都知晓的贤惠女人,但我的妈妈那样,

#Hw0Px.`{"sZ#g0心理学空间(C'Ept bS

也是方园几十里知晓……这么多年,我尽管与母亲断了交,但心里总不是滋味。我们家后来发生了许多事,我父母亲再婚,弟弟吸毒,妹妹离婚。这些事都让我抬不起头来。”心理学空间 ^u?n6|7|Q_

心理学空间z1BVz{RW H~D

尽管发生了这么多事,但这对“好夫妻”

q*q~;T{NU3n0

-i#kCe3Jt^4[R,W4|~T0从来没就这些事交流过。作为丈夫,是觉得丢脸,因为这一切离他信奉的道德观相距太远,并且还有那样圣洁的一位岳母作为比较。作为妻子,一是要为丈夫顾脸,二是要认同母亲作一个贤惠的妻子。心理学空间T FM^N?]'M

心理学空间e!l _J.s*W5e

H的父母是那种传统意义上的好人,他们想要完善自已的社会角色,以他们自已认为的好方式对待他人,结果对方要的或想的是什么,他们不知道也根本没能力知道。那么,尽管他们看起来为他人做了许多,那实在是出于自恋的目的。能够印证这一点的是,在后来的治疗中,随着H真正自尊自信的增强,她能独立地处理自己的问题,不再要母亲代劳一切并准备继续深造时,她的母亲全面崩溃。刻薄地说,她失去了满足她做好母亲的工具。当然,她自已也是一个受害者。一个人明明是为已,还要打着利他的旗帜,让他人做一个供人利用的工具,这永远是导致他人心理障碍的根源。心理学空间jKB ^l _.X

'FX1L |-f9Q*HC0H在外婆的神话中长大,但面对的是一个又一个的凡人,特别是面对自己这个凡人时,不可能不面对凡人所有的弱点和欲望。但只有成为一个神,或找到一位神才能避免面对生命本身所导致的困惑与恐惧。

7Cgre5h&@,z.J0

G,Qg-F1~.}j;Y8s+[0六、小结心理学空间 fG]6J/S(\ K8j|'l:`

'N X(Rs\8}-a~c01.本组患者共有的个性特征心理学空间9gtdu cM

"sW,c?%O0通过这组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的描述,不难发现他们共有的一些特征。表现为:

G[w2^Rf:s3a.T0

&r^Iu1v@g(n*H0⑴对自我有无所不能的感觉,夸大成就与天赋。被无限制的成功、权力、才气、美丽或理想爱情的幻想所迷惑。相信自已是特别的和唯一的,并相信自已仅能被其它同样特别的或高地位的人理解,或应该被联想到与上述的人为一类。有种特权者的感觉,要求过度的赞美。有较高的文化水平或职业成就。一般在公众场所有较好的人格评价。亲密人际关系的困难。缺乏共情的能力等。这些完全符合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诊断。

C-xKFA!H7x0心理学空间t9L1fM[AR ]

⑵遭遇困境如恋爱婚姻问题,亲子关系问题或事业受挫。心理学空间2x D n!__S:Tn

心理学空间nn @2h%q)u

⑶受到西方文化诸如追求自我,追求人格独立,民主平等尊重等思想影响,处在东西方文化冲突之中。

b3_re Y @0心理学空间 f,X9A/`?)}2IB

⑷均来自有较浓儒家文化背景的家庭,这些患者的病态自尊表现为对内化了的某些儒家价值观的追求,如崇尚理性、追求理想化的“圣贤”人格、权威崇拜等。这种价值观是以家庭这个特殊文化系统为中介,通过早年的社会化过程,特别是对家庭中权威人物的认同而获取的。心理学空间5I(D?!~y e\5G

心理学空间,rxdRZuCQ$dd

上述病例涉及的家庭似乎给我们留下这样的印象,其一,尽管案例来自于五个不同类型的家庭,但绝大多数是传统意义上的“书香门弟”。从患者均有较高学历来看,“圣贤”人格仍然对中国知识分子有着具大的吸引力。其二,这些家庭中均有一二位具有权威地位的人物,他们是这种价值观的榜样。这种榜样人物的过于理想化的公众形象与在家中真实形象的反差是导致患者巨大心理冲突的原因,以及由于患者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对这些现象有了批判性反省。其三,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的自恋表现有差异,这与社会文化对男女性别不同的要求有关。

q~"E[ jz:h$h0

m'T~:[L)o6N#vh02.本组患者的家庭特征:心理学空间 uw;o]4N&z

l|pa? }0⑴过份崇尚理性、抑制情感心理学空间'YOWr'C"T^tu;W K

R ] UA2h-f$eA"zm~0从本组家庭来看,他们在家庭互动中将情感的自然流露视为意志薄弱,对情感采取抑制的态度。。弗洛伊德认为我们大量的心理活动产生于无意识领域,这是我们的意识和理性难以进入的领城。他认为人格由三个部分组成,其中本我是一个与本能有关的充满欲望和情感的部分。他认为人格中由欲望支配的部分、遵循现实原则的部分、以及道德良心的部分三者协调发展才会导致人格的健康。麦独孤认为本能是推动人类一切活动的原动力,本能的核心是情绪体验。他认为产生于情绪基础上的感情有不断地对个体的情和意进行整合的功能,因而发展健全的情感对个体和社会的品格行为极为重要。

!nS0dck9f#I&o!?0心理学空间x uXmN5U#Pq

儒家文化过份崇尚理性,特别是宋明以来的儒学认为“天理”与“人欲”是根本对立的。他们将凡超过维持人生存需要或违背礼义规范的行为统归于“人欲”。[林存阳等,2000]“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要求使人们对情感采用贬低的态度,不愿也不敢正视自己的需要与欲望,对情感的抑制成了自已“修身”的重要内容。儒家价值中榜样式的人物柳下惠以其“坐怀不乱”而流传于世,家喻户晓。这样的伦理期待通过教育和代际传承潜隐默化地影响着家庭,指导着家庭成员的行为规范。心理学空间,aS|IxvS/tw

qo[,`m%lp]0但是,家庭同时也是满足情感需要的地方。当社会价值蔑视情感的自然表达时,会带来两种后果,一是过份压抑,二是被压抑了的情感以病态的方式在家庭-----这个比外在世界较为安全的地方呈现出来。上述患者的养育者们无一例外的表现为外在世界伦理道德的“模范遵守”者,遭受压抑的情感则在家庭生活中以消极的形式表露无遗。如前所述,儿童自我观念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接受他所了解的别人,特别是家庭中的权威者对他的观念而完成的。当家庭中充斥着诸如愤怒、斥责等负性情绪体验时,儿童们别无选择,只能按别人对他的观念去生活。心理学空间P?6w ^RQO

QJMR3w Zx0⑵严重的角色冲突:心理学空间4R/hl W#kwR~

心理学空间` wt\x I9o0D u

儒家的“君子、圣人”的人格理想是社会肯定的价值。心理学空间'NG0{ QT8hT;k;NT6^

2j I(S1])t(F"w9a7^;Q0这种价值导致的过高角色期待往往难以在现实中实现。如此,这就造成了理想角色与现实角色之间的冲突。加之儒家崇尚理性、抑制情感的态度,使人们在完成社会认可的角色期待时,或只求君子的表面风度,或象蹩脚的演员一样,生搬硬套“君子”的行为规则,在角色扮演中鲜有情感的投入,使外在行为看起来象演戏。或者干脆说一套做一套。

8|Ya-B dN0

tA$W8Q\}-d0家庭会将从文化中传承的价值规范带给孩子,同时也会将角色扮演中的这些角色冲突展现给孩子。孩子的内心世界难以对如此矛盾的行为进行整合,也难产生对言行不一的养育者的信任感。因而,一方面孩子会习得长辈的矛盾行为;另一方面,如此之高的角色期待与现实的差距会给孩子带来过低的自我评价。为了达到内心平衡,孩子会在内心里幻想出一个全能的、能满足社会价值期待的养育者的形象。弗洛伊德认为“童年时代没有任何需要能超过要求父亲保护的需要。”[弗洛伊德,1987]心理学空间H$x7\7B_ JN

心理学空间 z jSdA]{/hu

不令人信任的父亲是难以让儿童感到安全的。这种缺失导致对全能父亲形象的追求,也为日后的权威崇拜打下了基础。

;a;F0q\+r$opf0

j)SZ {dg0⑶虚假的利他行为:心理学空间 ?8P&X T1C\ JU

]8a _q L%e0美国学者R.赫什认为人的道德性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中第一条是关心他人,愿意帮助并保护他人。这种关心是自觉自愿的,同时,又要求行为者本人能够了解他人的心理……否则他就无法正确地判断了解他人遇到了什么困难、有什么需要,以及应该如何去关心和帮助他。[周晓红,2001]无疑这种帮助模式是以他者为中心的。

JP8}$G+X'nx}0

w&IOZ+B&@0而儒家伦理的建构正如冯友兰先生认为的那样:中国的一切制度、规范都是以家庭为中心的。“所有一切人与人的关系,都须套在家的体系中。在旧日所谓五伦中,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关于家的伦巳占其三。其余二伦,虽不是关于家者,而其内容亦以关于伦类推之。”[梁漱溟,2000]林语堂先生认为,在这样的前提下,家庭就成了所有道德行为的出发点……这种以家庭意识取代一切的做法成为了一种扩大了的自私自利。[林语堂,2000]心理学空间}-R$?1u p ?,S

心理学空间[nN Bp([7xu

按照现代社会心理学的观点,这种以亲情为中心的伦理道德观在道德发展水平中只能算作是虚假的利他行为。尽管儒家推崇道德至上,但实质上儒家以“亲亲”关系为出发点的伦理道德观,在道德社会化的层次上尚末上升到最高的道德水平。这样的矛盾导致人们容易在行为时打着“利他”的旗号,实则干着“利已”的勾当。在这样的前提下,当遵循儒家价值的家庭成员在行“利他”之事时,这种“利他”行为是建立在“我要”而不是“他要”的基础上。这种利他行为的承受者常常是被当作了他人满足自己欲望的工具。

F0@U!oF` {7s"i0心理学空间8oh-u3EKa

综上所述孩子总是通过认同父母来形成自我。这表现在:一方面孩子试图形成父母所期望的自我。另一方面,孩子也会对父母言行不一致的行为产生矛盾情感,激烈的矛盾情感往往是人格障碍的温床。[Otto.F.Kernberg,1999]心理学空间n/D?y.D^Wb)S.MB

心理学空间`'}*e!_4o)Skpw

3.本组患者家庭社会化的方式

~"jL.G y+el0心理学空间?+[wM?M'U(u]

一个被学者们普遍接受的观点是:健康人格形成于养育者对孩子共情的接纳与理解之中。在此基础上,养育者与孩子形成一个“我与你”的平等对话关系。孩子在这种关系的互动中,是作为一个对互动也产生影响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绝对服从的物或工具。而“病态人格本质上来源于一定的社会文化对个人施加的影响。”[霍妮著,冯川译,1988]本组患者家庭社会化的方式在儒家“君臣父子”观的影响下呈现如下特征:心理学空间4t#W#ma2HU

,~'{U5f!O:k'Sb0⑴养育者特别是父亲形象作为家庭里的权威人物具有最高控制力,在家庭社会化中与孩子的关系是“我说你听”的尊卑关系。心理学空间k1Wx$D3eQ+J

心理学空间 O'C)y%x+M!Zl

⑵养育者将孩子当作自己的一部分,无视孩子的独立价值和个人权力,是绝对服从的物和工具。家庭成员中缺乏“我与他”的界限。

I$V4y,S*t(E*V0心理学空间)h"z1Oq.yD

⑶养育者以自己的欲望和需要去理解和要求孩子,沟通中缺乏共情能力。

Jv#q:Q7j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人格障碍 儒家文化 社会化 自恋
12345
«新书《人格障碍的心理咨询与治疗》 童俊
《童俊》
文明与进步已能去承载理想主义»
延伸阅读· · · · · ·
查看全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