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M5 非自杀性自我伤害(nonsuicidal self-injury, NSSI)建议的诊断标准
作者: DSM5 / 8327次阅读 时间: 2022年8月26日
标签: DSM5 NSSI 非自杀性自伤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f1r1[v8o*U"|z&|m^a0自杀自我伤害 (nonsuicidal self-injury, NSSI

9ev"G AV7H0

^Zb bs*Os E0建议的诊断标准

/j(H(E:mc$aJEB[5i#{&F0

cg^5J K}7L;Q0A 在过去一年内,有5天或更多,该个体从事对躯体表面的可能诱发出血,瘀伤或疼痛(例如,切割伤、灼烧、刺伤、击打、过度摩擦)的故意的自我损害,预期这些伤害只能导致轻度或中度的躯体损伤(即没有自杀观念)。

v@n:}/v0心理学空间e-y{"Y,t)M C

  注:缺少自杀观念可能是由个体本身报告,或是通过个体反复从事那些个体知道或已经学到不太可能导致死亡的行为而推断出来。心理学空间 s b ?4Gn2k u,I b

心理学空间d,b?P TH$x ] pZ

B 个体从事自我伤害行为有下述预期中的1个或更多;

\|!E1Q+Zl0心理学空间0N)p[LO6{

  1、从负性的感觉或认知状态中获得缓解。

o t)Rm'n0

j%xL/Yb0  2、解决人际困难。心理学空间9jv)I_"u/EjvG

P ].FQ8j!A~0  3、诱发正性的感觉状态。心理学空间.b$@%R&G1_:\6|@9T%hy

心理学空间 }G Q&fe)O.|6K3Y

  注:在自我伤害过程中或不久后能体验到渴望的缓解或反应,个体展现出的行为模式表明依赖于反复从事该行为。

wHH$v`vi0

E?!w6I.SJN0C 这些故意的自我伤害与下述至少1种情况有关:心理学空间 M"f$]C'GJ0VJN

心理学空间K)J;@(hA;L.]H

  1、在自我伤害行动的不久前,出现人际困难或负性的感觉或想法,例如,抑郁焦虑、紧张、愤怒、广泛的痛苦或自责。心理学空间 f4F*G^7l%w

心理学空间Y] Lk.J,C

  2、在从事该行动之前,有一段时间沉湎于难以控制的故意行为。

*Hjr k)r0?c0心理学空间 Rq:SE~0r

  3、频繁地想自我伤害,即使在没有采取行动时。心理学空间SE L}a)Z

e*vU5te `5l`0D 该行为不被社会所认可(例如,体环、纹身 作为宗教文化仪式的一部分),也不局限于揭疮痂或咬指甲。心理学空间;N:q,Ey/c|,Ii#o

J mq1s3K,hT!Xwzo0E 该行为或其结果引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妨碍人际、学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

/u1Bu oq%]0

9R_7pdtU:_0F 该行为不仅仅出现在精神病性发作、谵妄、物质中毒,或物质戒断时。在有神经发育障碍的个体中,该行为不能是重复的刻板模式的一部分。该行为不能更好地用其他精神障碍和躯体疾病来解释(例如精神病性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智力障碍、自毁容貌症)、刻板运动障碍伴自我伤害、拔毛癖(拔毛障碍)、抓痕障碍(皮肤搔抓障碍)。心理学空间.qwM:he'i2?

:rUJZH&B#| A%ceU0心理学空间!ix.k#GXHwh

2m e }M1_&~*q1V0心理学空间8J5N~|jU:Q(t#B

心理学空间\uevF#Nl8h6`6u rb

7ET5QY$U.][,Kl0诊断特征心理学空间 Z2v L5~!]%Q

心理学空间+g!dCl%[T8p0?

非自杀性自我伤害的基本特征是个体反复造成浅表的但痛苦的躯体表面的损伤。最常见的目的是减少负性情绪,例如,紧张、焦虑、自责和/或解决人际困难。心理学空间5Z0J"H6B*h(c$M t n

(^[l:]3A E,`0在一此案例中,这种损伤被考虑为应得的自我惩罚。个体经常报告出现在自我伤害的过程中的立即的缓解感。当该行为经常发生时,可以与紧迫感和渴求感有关,该行为模式类似于成瘾。造成的伤口可以变得更深、更多。心理学空间7SJlN;N"h@?,a7R)J

l5b2O/P7Kv+C5@'@?X0该类伤害最常见的是由刀、针、刀片或其他尖锋利的物品所致。常见的损伤部位包括大腿的前部和前臂的背侧。单个损伤可以涉及一系列浅表的、平行的切口——相隔1~2厘米——位于可见的或可触及的部位。作为结果的切割经常导致出血并最终留下特征性的疤痕模式。

*s@7} I7oi H{0

CW#X8|cfT0使用的其他方法包括使用针或锋利的尖刀刺伤某个部位,最常见的是上臂;用点燃的烟头造成浅表的烧伤;或用橡皮反复摩擦来灼伤皮肤。使用多种方法进行非自杀性自我伤害与更严重的精神病理有关,包括自杀企图。

3X k Y-|S[-NS:T0

f PYR%u*Zt$^-h/X0绝大多数从事非自杀性自我伤害的个体不会寻求临床关注。尚不清楚这是否反映了该障碍的频率,因为精确的报告被认为有社会偏见,或由于有该障碍的个体对该行为的感受是正性的而没有接受治疗的驱动力。年幼的儿童可能尝试这些行为但体验不到缓解感。在这些案例中,年幼的儿童经常报告该讨程是痛苦的或烦恼的,因此可能会停止该行为。

${mlE sbw0心理学空间ZY:a9C8Sa|:U


5O)A"th8PII1V)k0

$cZo/pgQP$Z-W"{!u0心理学空间5N {.} ] {%]u7U/{ p

发展与病程

-ur.BXAd-j0心理学空间;{$H-\2a(dhv I)U%o

非自杀性自我伤害最常见始于10岁早期且持续多年。因为非自杀性自我伤害而住院治疗在20-29岁达到高峰然后下降。然而,关于住院年龄的研究并没有提供该行为开始年龄的信息,前瞻性研究需要描绘出非自杀性自我伤害的自然史以及促进或抑制其病程的因素。个体经常从他人的推荐或对他人的观察中学会该行为。研究表明,当从事非自杀性自我伤害行为的个体住院时,其他个体可能会开始从事该行为。

^)SI3^1|/YSJH)g![ c0心理学空间}/F!i#Fa g o`Y

心理学空间 mW)b3gmKl C |\
心理学空间,a4?V ~&W+}

心理学空间yCmr;q^wON

!w5`f6l*Xx!i4|7C:W0心理学空间*Yx#M5k-aR2Gb

风险与预后因素

s7?(c_S^*JeX0心理学空间:_yeONP0dp

与自杀性行为障碍相比,非自杀性自我伤害的男女患病率接近,而前者中女性与男性的比例约为3:1或4∶1。

d @GP:W0心理学空间A.Lip]B&Mc7I

基于功能行为分析的两种精神病理理论已经被提出:第一,基于学习理论,正性或负性的强化均能使该行为持续。正性强化可能来自于对自己的惩罚,个体感觉这是自己应得的,其行为能够诱发愉快或放松的状态,或引起来自重要他人的关注和帮助,或作为愤怒的表达。负性强化来自于情感调节,以及不愉快情绪的减少或避免痛苦的想法,包括想自杀。在第二种理论中,非自杀性自我伤害被认为是一种自我惩罚的形式,其自我惩罚性行动被用来替代那些引起痛苦或伤害他人的行动。心理学空间Eu7qD@O G\

h8X\D"TN.FK:i0
o}B#^Z7a1~0

4S.u9P4lE0w Qf0心理学空间&Y_xjeC8yS#[0i

非自杀性自我伤害的功能性后果心理学空间"i]ai2y I i!`.WU

心理学空间F0Y5p8t)H2So9f

切割的行为可能会使用共享的工具,引起血源性疾病传播的可能性。

&Fp7zc'|3[9@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DSM5 NSSI 非自杀性自伤
«非自杀性自我伤害(NSSI)是成瘾行为么? 非自杀性自伤(NSSI)及其预防
《非自杀性自伤(NSSI)及其预防》
【综述】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成瘾特征研究进展»
延伸阅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