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衝突
三區窗口跨區域顧問:Christine Diercks(歐洲),
Daniel Traub-Werner(北美洲),和 Héctor Cothros(拉丁美洲)跨區域協調聯合主席:Eva D. Papiasvili
由臺灣精神分析學會成員進行的繁體中文翻譯和編輯。
翻譯 (Translation):楊筑甯 (Chu-Ning Yang)、黃泰翰 (Tai-Han Huang)、劉又銘 (Yu-Ming Liu)、陳昌偉 (Chang-Wei chen)、呂思珊 (Szu-Shan Lu)、沈志仁 (Chih-Jen Shen)、洪雅琴 (Ya-Qing Hong)、丁耕原 (Keng-Yuan Ding)、張秀玲 (Hsiu-Ling Chang)、莊麗香 (Li-Hsiang Chuang)、賴憶嫺 (Yi-Hsien Lai)
協調 (Coordination):瑪麗亞·伊內斯·涅托 (Marìa Inès Nieto)
「…我們的心智生活從兩兩對立中泉湧而出」
(佛洛伊德,1899 年 2 月 19 日給W. Fliess 的信;佛洛伊德全集,1886-1899,278頁)
一、介紹與定義
情感灌注的幻想所調節。所有的心智歷程都是立基於相衝突的精神力量之互動,接下來又與外在刺激形成複雜的交互作用。
佛洛伊德所創建的精神分析理論,建立在精神的衝突上—這是人類心智的運作,反映出對立的力量與傾向之間的互動。潛意識衝突被定義為是個體未能察覺的力量在心智中的互動,而精神分析特別強調潛意識衝突的效應。在衝突中,兩相對立的願 望、感受、需求、利益、想法、價值,彼此會互相抵觸。在精神分析理論中,精神衝突是人類心智動力的核心,在古典觀點中,精神衝突受本能〔驅力〕能量所驅動,並受精神分析的主題是精神衝突的潛意識潛伏的那些部分,它最終將立基於潛抑的嬰兒式願望中。這些潛意識的內容會以扭曲的形式重新浮現,例如夢境、失誤行為、症狀、以及文化表現的形式。
對佛洛伊德而言,精神分析中核心的衝突是伊底帕斯衝突。座落在嬰兒式慾望與禁令之間的紛爭,構成了精神生活及其表現的動力。除了其動力的特性,衝突也具備許多後設心理學的成分:地誌學的(意識、前意識、潛意識),經濟學的(感官過度刺激、現實和享樂原則),起源學的(依自我功能的發展而定),以及結構上的(自我、超我與原我之間的衝突)。此外,伊底帕斯衝突是處於本能/驅力的二元論之間(性本能/自體保存本能、自我力比多/客體力比多、生/死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