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回避型依恋”的特征是并不寻求亲密的关系,同时对于与他人分享情绪也不感兴趣。
“回避型依恋”产生的原因
婴儿时期表现出的“回避型”,往往都是因为被无视或长期处于关心照顾不足的环境导致的。
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没有感觉自己和父母之间的“依恋”关系。不仅仅会失去来自母亲的关爱与照料,其依恋结构的运转也会受到破坏,使其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只能建立起冷漠、多疑的人际关系。
长期缺少来自母亲的照顾,是形成“回避型依恋”的主要原因。
明明渴求关爱,结果却只能得到责备与攻击,这样的话更容易使孩子发展成强烈的
还有,母亲因为离婚或再婚,而对孩子的关心变少,照顾孩子的机会也越来越少,这样也会使依恋关系变得不稳定,孩子一旦适应了这种关爱不足的状态,就会表现出强烈的“回避型依恋”。
佛教中对“依恋的舍弃”
幸福的人是不存在的。
我们都希望当自己被他人所关爱,当想要开口表达什么时,就能有人注意到我们的存在。但是,如此一般来说,佛教所带来的救赎,就是要让我们放弃心中“想被他人关爱”的欲望,不再像以前那样执着,这样才能从痛苦中解脱出来。
这也似乎是那些被无视的孩子唯一能做的事情了。除了选择放弃“依恋”以外别无他法。不再“依恋”他人,也就不会再“执着”。
实际上,以释迦牟尼为代表的那些伟大的僧人,大多也是抛家弃子,选择做一名修行的僧人,断绝了“依恋”的关系。也许,这样做确实能让这些僧人得到救赎,但是别忘了问题的两面性,那些被他们抛弃的家人又怎样了呢?
他们肯定会因为被抛弃,而在“依恋”关系上受到伤害,从此陷入痛苦之中。为了打破痛苦的锁链,而选择脱离俗世,当事者自己也许因此获得了救赎,但是被抛弃的一方,则不得不背负上比烦恼还要沉重的痛苦。
例如,镰仓时代的西行法师。他的出家行为,打破了妻子和子女安稳的生活状态,让他们失去了丈夫和父亲。西行曾经作为北面武士直接效忠于鸟羽上皇。在作为一名武士的同时,还拥有很高的官阶,深得上皇的信赖。然而,他却放弃自己所拥有的精英地位,选择了出家修行。虽然他已经下定了决心,而且也将家中的事情都托付给了弟弟,但是对当时还不满两岁的女儿,心中是存有一丝挂念的。
两三年后的某一天,西行来到了京都,忽然特别想去看看自己的孩子,于是他便来到曾经自家官邸的门前,偷偷地从外面向里观察。他看到了自己刚满五岁的女儿,穿着特别破烂的衣服,和一群身份低贱的孩子在一起疯闹。他想将女儿头发披肩、相貌美丽的样子一直留存在记忆中,可是,当女儿注意到他时,却大喊着“门外有个可怕的僧人”跑进了屋里。她肯定是没有认出自己的父亲。西行很介意女儿穿的衣服跟行为举止。于是之后没过多久,便又将女儿托付给了妻子的叔母冷泉殿做养女。
虽然冷泉殿将她视作自己的亲生女儿一样疼爱和管教,但是在贵族出身、礼教和气质都甚高的冷泉殿看来,武士阶层出身的这个女儿也有其顽皮的一面,是一个很难管教的麻烦者,让自己感到很棘手。而从女儿的角度来说,得到的则更多的是被虐待、被否定的负面感觉。被父亲抛弃、远离生母、被并非真正关爱自己的人抚养长大的孩子,自然很难听话乖巧,反而会表现得很叛逆。当她长到十九岁时,才再次见到自己的父亲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