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化, 依恋安全及认识论上的信任证实
作者: Sverre Varvin / 11603次阅读 时间: 2017年4月21日
标签: 第五届精神分析大会 心智化 依恋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 d:IG"@3c0心理学空间N6|8qz NR s},X

心理化, 依恋安全及认识论上的信任证实
2017-04-21 
Peter Fonagy 
翻译:曾林
来源:PSY心里程
心理学空间"dm?8uN

_s2l8p~.?0

uO9Q5X|$o Yc/|vfA0心理化,依恋安全及认知论上的信任证实心理学空间J A)sL9^

+_k[-rv%V/XL"PQ0心理学空间Y Bmvz7c*~/S

3B9QE0G\3yZ0主持人:下面有请Peter Fonagy教授,Peter Fonagy是非常有名的专家,Peter Fonagy是伦敦大学的教授。有请!

D;a@UC5w&P5mRn0

|h$d:c:e#vyB0心理学空间X/|&n+^y3Pz(n$L7H

T[ X2m D\3giG0Peter Fonagy:大家早上好!我们现在要讲到依恋安全、心智化与认知层面三个方面的关系,中间大家会看到录像片。

*m&_(B0S6BnUt G(D2_0心理学空间tf\ JH @o'X

我现在跟大家讲的是依恋理论。依恋是一个概念,是人类非常基本情感连接的需要。我们需要感觉自己被保护,但这是建筑于我们寻求情感的基础上,照顾者要对我们有所回应。

suh#_op:c,v/d P0心理学空间4Z7lh3pb;g

现在首先来看一下,如果一个孩子被暴露在危险之下,他会感觉到非常痛苦与恐惧。痛苦与恐惧会激活他的依恋系统,依恋系统就会让孩子寻求亲近。如果孩子寻求到了亲近感,他就会建立向下调节情绪的机制。然后依恋就形成了。不仅仅对人类是这样,因为在生物学基础上言,所有的生物都会存在。我们看一段录像。小鸭子们跟随着人类的脚步奔跑。

wYET*N,MG uy:c-K0心理学空间 r*ZOW N B

对于人类而言,可以测量依恋是否安全。通过制造一个陌生情景制造一种温和的恐惧,把孩子和父母短暂分离开,在这段分离时间内有一个陌生人会进来安慰孩子,这通常是不管用的。这孩子不会被哄好。这个设计是为了看看孩子在他的妈妈或者照顾者回来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反应。心理学空间'gbn$V ]-\X

k _oD+qZw;n0现在看第二段录像。这个孩子跟妈妈分离,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下,他就使劲地哭,非常的不安。这时另外一个陌生人进来了,孩子根本不认识这个人,孩子根本不理这个大人,孩子还是非常伤心。这个孩子显然是不想要这个人,想要自己的妈妈(照顾者)。现在妈妈回来了,大家看现在这孩子是什么反应,大家看他一哭,妈妈好像也想哭了,但是孩子很快就安静下来,然后他就可以玩起来了,寻求外部世界了。心理学空间.WP"q-e+D9a

心理学空间u ec |.D1n`@7Y

实验视频心理学空间|qXNVb._^

心理学空间y@{ A8Qs(J d

好,这就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如果孩子被暴露在非常危险的情景之下,会让孩子感觉到非常恐惧,这样会让他早期关系受损。让孩子寻求亲近,但在他没有得到亲近时,他会暴露在负性的情绪体验里,这会让孩子感觉到非常恐惧。心理学空间z2g oU?*UM

心理学空间#sM0M&uP2s

这是另外一段录像,大家看到这个孩子也是在一个相同的情景下,妈妈不在,然后一个陌生人试图安慰他,而大人给他一个小玩具(小兔子),但是他不想要这个小兔子,他根本就不理这个大人,他就是想回去。他就是想找他妈妈,他又踢又打,这是他不常见的行为。现在妈妈来了,这个重逢并没有让孩子安静下来,反而让孩子大哭大闹起来了,这是过度激活了依恋系统,孩子无法忍受,孩子就崩溃了。心理学空间 D F7T#d0e]

缺失的一环:心智化 精神分析之进化的未来
  • 尽管依恋理论有局限,但依恋可理解为提供了学习理解我们自己和他人的情景
  • 即我们创建内在世界的情景 通过聚焦于父母对婴儿内在世界的理解,心智化为依恋理论与精神分析的鸿沟搭建了桥梁。
心理学空间 y6?"e%x0YIK

通常而言,大家看到依恋系统不安全和依恋系统安全是什么样的区别。很多精神分析师对依恋研究保持怀疑的态度,因为依恋理论回避了性欲的问题,性是边缘性现象,但攻击性被看作是次级的驱动力,而不是初级的驱动力。批评在于在有限的框架底下,它是比较狭窄的,因为为家庭和变异性人格障碍提供了基于依恋的一些治疗与预防。一个好的依恋者,可以让孩子神经系统得到更好的发育。尽管依恋系统有所局限,但依恋理论还是为我们提供了理解自己与他人的情境,为我们创建内在世界提供了一个情境。为我们创造了内在主体性的体验。

oD3n P:d0k#I)o0

^ x hT&}ACG2j0心理学空间]eYV[M8L3}rL

6O"X2KIr~a_)O0心智化为依恋理论与精神分析的鸿沟搭建了桥梁,因为我们聚焦于父母对一个人内心世界的理解,一个人才能很好成长。心智化定义是什么?心智化就是想象的心理活动,或者一种有意识的心理状态,来感知和解释人类的行为。比如需要、愿望、情感、信念、目标、目的和原因等等。心理学空间,POSy8C }?o3q|

心理学空间d&Ia f C7z

7g y;hbs-x @W0心理学空间"J;A+{'U3`$ru

心智化在精神分析界一开始不太被接受,我们现在先来看另外一个动画片《头脑特工队》。妈妈问孩子说学校怎么样?孩子说还行,然后这是妈妈脑子里不同的想法。怎么了,要给我的丈夫发一个信号。这是丈夫脑子里的想法,丈夫正在想球的事儿。我老婆说啥呢,我没听见呀,到底她在说啥呀,给他再发一个信号。丈夫反应过来了,就问孩子说,你的学校生活怎么样啊?这是孩子脑子里的想法。学校还好啦,妈妈说一切都好吗?出啥事了?爸爸说嗯,我要给他们点颜色看看。这爸爸有点发火了,孩子也发火了,别管我行吗?让我一个人待会儿,爸爸脑子里也发火起来,爸爸说你对父母就这种态度吗?爸爸脑子里也疯狂地发起火来了,大家看爸爸发火了,然后孩子也发火了。爸爸说好了,去你自己的房间,不许吃饭了。爸爸以为自己取得了胜利。然后妈妈说哦天啦这简直是一场灾难。好,大家看了这一段动画片,我们回来看PPT。心理学空间_.D7g`6vF]R:GT%Tu

心理学空间6O([ hX&UTa%_

心理学空间|#R,P"x0V

*v dG4BRw H)o0所以心智化的能力在于照料者的互动中涌现出来的。心智化质量在于父母是否精准反映婴儿的意图,而不把婴儿淹没。父母是否能协调情感调节的发育,帮助孩子发展出心智的感觉与反思的自我,使孩子具有反思的能力。大家看高度一致的,标志性的镜映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学空间Bopf7z

心理学空间J9C"m1\'{ g rz8}!^ x

下一张图是著名的面无表情的实验,现在妈妈跟孩子互动、聊天,说他们之间的语言。现在妈妈装出一幅面无表情的样子,大家看孩子是多么受扰动。

(@ `heN"M/N0心理学空间!n.^"_mw.]#VJG

大家看到当妈妈不跟孩子互动时,孩子感觉非常受扰动。因为在某种意义上而言,相当于这妈妈消失了一样,因为孩子是通过互动的过程感知到妈妈的存在。有好多心理学家都研究过依恋的现象。我们是这样理解的,孩子通过镜映实现情感与自我的调节,孩子通过父母对他的表达的反映,孩子才能形成自我状态的表征以及客体形象的内化。当然了,父母对孩子是有躯体层面的表达(非言语的表达),是有生物自我的初级表征以及心理层面的次级表征这两个方面。心理学空间knntc"Q3\

心理学空间N }5yygt [$W G

\'Z6yV*_wWz0

o)`_?uN0大家看到心智化能力的建立也是可以转换的。有的时候,心智化太过僵硬,就失去了转换能力。在场有多少人有孩子?请举手。好,当父母的都知道转换点在什么时候发生了,你的孩子太气人了,你就没办法心智化了。你是一个非常好心智化的父母,但有的时候你的孩子太让你生气了,你就开始对他大喊大叫起来,在场有多少人做这种事儿,好吧,你们都不干这种事,只有我干。

C H*Bb8rSDSN0心理学空间 l~ no N~;yt*SF

当我们的前额叶控制的这部分转换成了一种自我化的表达后部皮质以及皮质下的自动化时,我们就不能心智化了。我们的病人他们的转换点是非常非常容易到达的,就是他没事就到了转换点,就没有办法心智化。因为激活了依恋系统,让这些病人情感调节变得很坚固,他们就无法自我循环,他们就越来越焦虑,越来越激起他们对依恋的焦虑。

3R Wx Ql(m br3j0心理学空间9l KL)V'A9n(Y4Sa:g

;eaW I'kb%@cI L0

xv Wogz1^H0我们看到这些个体,他们都有无效的心智化,他们无法考虑到自我与他人心理状态的复杂性。他们的建设性、持续性的人际与社会互动受到损害。他们无法通过他人来校准自我的心理状态。他们也无法确认及处理自己的情绪。另外他们接受不同的观点有困难,他们也无法协调一致的处境或者看法。

@(w#K)[nWQ0

?/k'D%R-l2M w%i0心理学空间 s*}0_w/@0c,C

RIG&]^1c{0所以心智化的基础在于依恋和心智化是存在于部分独占状态下的松散偶联的系统。心智化根植于被依恋对象理解的感觉之中。在依恋关系的情境下,维持心智化就更为挑战。比如说你的依恋对象是否能理解你。当依恋关系非常紧张冲突时,他们就没办法心智化。在边缘性人格障碍或过度活跃的依恋系统,这些人源于他们的经历或生物学的倾向性。大家不会被自己的孩子气疯,只有我会被自己的孩子气疯。所以在那些依恋系统被高度激活或者被创伤的人那里,他们是很难从依恋关系里获得安慰。但是,如果我们不激活依恋系统的话,这些病人将无法学会在人际关系情境下发挥自己的心理功能。但是依恋系统会妨碍你心智化,所以这是一对矛盾体,从而导致了人格层面的障碍。所以在这两对关系中,他们也会经历过同样让他们无法心智化的关系,就是来访者与精神分析师关系僵化的话。

N3u|&y4q,S)[F T0心理学空间+Q-Eb*AU1Aa

心理学空间/q \z'g` Z w8k

)iffQ2hC!R0依恋不能解释一切,早期依恋的预测能力有限,遗传倾向也会在孩子随后发展过程中涌现出来,依恋风格会适应遗传和环境,随之而改变。现在我们从依恋理论转到心智化层面上,依恋提供了一个安全基地,据此可以探索内在世界,它是心智化涌现出来的基础,也是一个最重要的场景。但不限于此,心理疾病可以概括为个体的社会学习能力受到损害。我现在想为大家介绍两个新的概念,一个叫做认识层面的信任,一个是认识层面的高度警觉。心理学空间9g5W3O'f*t7b@E2W.r

心理学空间 O0[1z r:QhJ

n!No4vs6V/^0

\1_4sm!C-A0认识层面的信任是一个不太一样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因为认识层面的信任,你就可以极大地相信社会层面提供的复杂信息。这是一个生物净化过程当中的一环。如果你不学习很多社会技能,那你怎么知道谁能相信,谁无法相信?你相信谁不相信谁,这事儿对于你的生存是非常非常关键的。所以我们需要在认识层面表现警觉,以防我们被某些人骗了或者蒙了。这样的话,我们才可以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接受哪些内容或者不接受哪些内容。但是我们也需要警惕,我们也许是太相信别人的话,就有可能被骗。心理学空间%@4g'?3X kx_0U4Qj

f3Z,} W f-CR&Ia0

3bs@dv2m2B|$V0

'J [o9yd_ZB%@0所以我们需要发展出一个策略:怎么样应对的策略。这个策略就是说人类发展出一种特异的追踪线索社会认识的连续模式,以靠谱认识层面的警觉,确保知识的有效传播。有些事你觉得它是对的,你觉得这跟你的理智层面认识是配合的,但这很困难的,有的时候你分不清楚,你怎么相信一个人、一个权威呢?我们怎么样来选择谁是我们相信的权威,我们看到有一些清晰的线索,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妈妈总是轮流一致性给予反应,他们有目光的交流,他们用自己的特殊语言(妈妈音),婴儿总会偏爱这些信号。如果婴儿抓住了这些信号,婴儿就被看作是有主动性的,他是一个人,这个人就会相信你跟他交流的这些信息。

,U K:CJyLzS T0

q6O)@'\*I`o0大家看下面的这段录像。最右侧的是一个机器人,他在跟小婴儿互动,机器人发出一定的声音,小婴儿就对此做出回应。小婴儿总是想要跟别人互动,总是发现这当中的意义是什么。

I Dl3U3hy0心理学空间6~/J*n5@[O({

大家现在看我做的一个试验,在这个试验里,给婴儿看两个玩具,这两个玩具对婴儿来说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有一个实验者会让小婴儿递给她一个玩具,应该说50%会递蓝色,50%会递红色的,如果实验者给婴儿有互动,你好啊,小宝宝,然后他就会对一个玩具微笑对另外一个玩笑皱眉头。试验下一步另外一个成人进来了,让小婴儿递给她玩具,大家看到有71%的婴儿会递给第二个实验者那个微笑的玩具。所以认识层面的信任从一个人到另一个人层面建立起来了。下一步实验是实验者跟小孩没有互动,然后她就对一个玩具微笑,一个玩具皱眉,另外一个实验者进来了,这个时候只有40%的孩子会递给另一个实验者蓝色的,因为实验过程中没有人际互动,所以孩子不会有偏好。接下来是这个人和孩子也没有互动,对蓝色的微笑,对红色的玩具皱眉,然后同一个人会跟孩子要玩具,这时候看到有77%的孩子都会给这个人以蓝色的玩具。大家看到了吗?孩子不是傻瓜。你冲蓝色的微笑,肯定是你愿意要那个,我就把那个给你呗。

#B(?#ch5|L~,[6f^cH0

%Lq(P&d O0所以大家看到很重要的是,每个人能力不一样,每个人用信息的能力是不同的,怎么样建立一个人认知层面的信任,就在于你有多大程度上能影响别人。有些人他有非常强的能力去影响别人,他就会给别人建立一个认识层面信任的假象。这些人是谁呢?我们看看下一段录像(克林顿的录像)。“美国的经济已经到了这样的时刻,没有哪个总统会置之不理。今天都是谁在场呢,我们的信念是什么,这就是真实发展的情况,这非常重要”。大家看到这些观众都被影响到了。所以那些人都已经无法保持认识层面的警觉了,这个演讲者用了大量非语言的信息让大家觉得他是非常值得信任的。这是另外一段录像,“相信我,相信我…”。

3}-@2p3a4_8j0

A M ZY`8h+[7r/n0我们回来。我不会做政治性的评论,我们这是一个非常科学性的研究。我希望大家注意到的是,有一类人失去了认识层面的信任感,为什么?因为他们经历了创伤,因为社会灾难破坏了他们对所有社会认识的信任,他们会感觉非常顽固,难以被触及。心理学空间FUZ(V;ED!H:UAX3xV

L{1C\r0   心理学空间7[\a5y } z)K1k

心理学空间 [ OER~'EL

他们的创伤史是无法跟别人交流的,他们无法改变,也无法接受新的信息,无法把自己的体验与依恋对象、他人交流、其他社会情境联系起来,他们无法泛化。这样的人对伴侣、治疗师、老师都缺乏信任。他们跟自己的依恋对象无法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所以人格障碍并不是人格出的什么问题,而是他们无法与这些人进行文化层面的交流。他们跟生活当中所有的人都无法进行交流,他们对这个世界的想象就是不信任,不管社会信息是从他们的伴侣那来的,还是从治疗师那儿来的,还是从他们的老师那儿来的,他们都在认识层面不信任这些人。

a#O3VuW5l0心理学空间4]W.y q#oMR'D5^

心理学空间[ j%D E9SoQ

心理学空间$M0^!^e+Aq0T Q

这些对于我们医疗有什么意义?医疗意义就在于,在认识层面的认识理论作为心理病理结构的基础,它提示了一种新的心理治疗的驱动力,如果我们能再开放认识层面的信任,就可以让这些人获得社会性的再学习。这是一个三阶段的改变过程。心理学空间_)U[+Qz ~$yu!@7_

Xc qH&@!yS C+Z0心理学空间9@*~p]z;L@

p8m%S[@ P%_0C*p0首先,我们会给病人以非常清晰的一些信息,跟他们很清晰地交流,我们跟他们之间交换的信息对他来说是有意义的。我们发现他们的需求是什么,然后把这个反馈给他,发现他们的自主性表达。第二步就是心智化的过程。也就是说,一个人有能力跟别人建立沟通的关系,有能力去采取别人的视角看待事情,他们有能力可以跟别人合作性建立社会性沟通,他们可以从另外一个视角看问题,他们能知道别人也是人,跟他有不同的看法,然后他可以跟别人进行交流,他们可以把自己当成是可以学习的,别人有些事情可以交给他。所以这就要求我们作为治疗师,要给病人一致性的,可信的回应。心理学空间7C9h;}$M(OA \8j4H

心理学空间L;j!EY/N;e?

~)DK-X$En U0心理学空间(j+dyJ@2IL

最后我想跟大家说第三个方面就是社会环境方面,也许大家觉得这一点难以接受。首先让我们病人退回到那种在认识层面不太相信我们的状态之下,然后就扩大他们的社会层面中的情境,病人的改变可以跟治疗没有什么关系,而是跟他社会生活中的那些关系的改变有关系。病人的改变,也许跟治疗关系没有什么关系,而是治疗关系给他们提供一个了模板,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在现实生活中跟别人交换信息。所以这就是一个良性循环。他们的社会环境应该是好的,良性的,但是我要警告大家,如果你过度挑战你的病人,让你的病人感觉到对这个世界无法相信了,那你的治疗就会给病人不断没有帮助,反而会对他们造成损坏。

:c(V N _'z1G0

m9@GB#g1p;P-I!H0谢谢大家!

|9d5[ c nv0

@a'YR'k,]0

?e'v`U0心理学空间 mmHi ?P

主持人:时间关系一个问题。心理学空间#U9t7}8?7\^

5P u&Gp%T$SH!i0心理学空间{ ]E/c xM?#G

:N ?:r A,xZr%V,s-R0提问:大家好,我来自香港。我读过你的很多文章,我的病人心智化有问题,就没有很好的生活吗?第二个问题,我们可以假设病人的心智化能力和他的心理健康程度是相关的吗?心理学空间-q7Xo T shJ5A

心理学空间U!s r%B7Z6\L!^ \

7}cvtMcPXxV?0心理学空间(?1n&]5s ?7S qcT

Peter Fonagy:谢谢你的问题,心理健康程度和心智化水平是没有关系的,心智化水平是说心智化可以保护你在一个不好的环境当中存活下去。如果你不能够心智化很好的话,如果你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你就会在现实生活中也处于劣势。如果你在现实世界当中保持清醒,那你就不会被现实击垮,如果你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够保持清醒,你就有可能抑郁。第二个问题,如果促进你的心智化水平,是不是你的心理健康就会更好?如果你处在一个不好的环境下,如果你把自己内在层面的不好投射给外部环境,那实际上这可以让一个人内在更加和谐。同时,如果一个人内在有困难,比如说创伤,那他就会觉得自己的内心想法就像是事实一样,心灵等价,如果他们生活早期很困难的话,那你可能让他们心智化就更加困难了。你就只能帮他们在现实层面过得更好,不然的话,你的治疗就会没有什么成果。心理学空间/~1I4^'?2?TD$dOF,`

8YK-U(|"pdod0

(H2h[/l L]0w0

ZT3J MdOy*VJ8uF C0主持人:谢谢大家!下午再见!

BL?b5b%q_w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第五届精神分析大会 心智化 依恋
«心智化和觉察:心理解放的双螺旋结构 心智化
《心智化》
情绪的意向性»
延伸阅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