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心理学的形态、特征与评析
作者: 彭运石 李璜 / 4686次阅读 时间: 2017年3月29日
来源: 心理科学 2016年39卷5期 标签: 李璜 理解心理学 彭运石 说明心理学 心理学整合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NcTL1t1?!dPW)y0心理学空间X;^3a/hgvc

说明心理学的形态、特征与评析
彭运石 * 李 璜

1qB w%m qi#N0心理学空间2] U}:V%zi)o1h

;zj2X x'l!a#P0心理学空间5R_&Y.O}EP1R$X4yYF

【摘要】说明心理学以心理、行为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发生机制的说明为己任,其发展先后呈现出心理—心物关系的说明、刺激—反应关系的说明、认知心理—神经机制的说明、进化心理机制的说明等形态,在方法论上则带有鲜明的科学主义特征。它致力于人的自然本性的研究,构筑了作为自然科学的心理学样态,与理解心理学一道推动了心理学的独立、成熟。未来心理学还需摒弃蕴含于说明心理学与理解心理学之中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确立心理学的整合视野。

4G\:j.S` y Bn0心理学空间B(L_I8J"yo

【关键词】 说明心理学 理解心理学 心理学的整合视野心理学空间%sEGo hkd6g

^yx@#C%I~0心理学空间8c~K g$i!J

心理学空间td jX(RBS*a

1894 年,狄尔泰提出,“我们说明自然现象,我们理解心理生活(Dilthey,1977)”,认为艾宾浩斯的“说明心理学”是模仿“原子物理学”的思想,从元素开始去“构成”因果关系。而任何心理现象的部分总是深嵌在连锁的整体——“结构关系”中,因此,心理学应从体验到的结构关系出发,以达成对人的精神生活的理解为旨归,用“理解心理学”去替代“说明心理学”;稍后,艾宾浩斯针锋相对地指出,心理学的目的、任务能够并且只能是心理现象因果关系的说明,由此掀开了“说明与理解”之争的序幕。表面看来,这是一场发生在心理学创建期的关于心理学研究目的、任务的争论;实质上,它是两种不同形态、路线的心理学之争。并且,它贯穿于心理学发展的全程。考察这场争论的一方——说明心理学的形态、特征,评析其是非功过,对于促进心理学的历史研究与理论建设均有重要意义。心理学空间B,T?5]7`:^?

心理学空间 oPj#bo j

1、说明心理学的历史形态

xbR@ ~Bg!F0

p7]`:]"o0从古希腊到近代,西方哲学、科学界一直存在着一条科学主义思想路线:相信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都基于经验现象的观察,目的都在于对现象的因果性做出说明,因而可以以自然科学为模板,建立普适于自然、人文社会的“统一科学”(叶泽雄,2001)。艾宾浩斯强调心理学以自然科学为取向,建立以揭示心理——物理关系为己任的说明心理学,正是上述思想路线的延续。

,@ H0tfM3[9^0心理学空间 Uf+y4M_B6|a'^M|

在百余年的发展中,因不同时期研究主题、侧重的不同,说明心理学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心理学空间_auJ5l)W

5y C O }'S8dTJ1rl;~p01.1 心理——心物关系的说明

g/PLH3u$Ln0心理学空间!H%s c\&b5jsk

见于心理学的创建期。目的在于揭示心理与心理、心理与生理、心理与物理之间的关系。内容心理学、构造心理学对心理元素结合为心理复合体规律的研究,格式塔心理学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的探讨,精神分析神经症发生心理原因的揭示等,目的均在于心理与心理关系的说明;韦伯、费希纳对心理量怎样随着物理量的增减而变化的规律的考察,艾宾浩斯对记忆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揭示,机能心理学对心理适应机能的研究,本质上都属于心理与物理关系的说明;笛卡尔的身心交感论、莱布尼茨的预定和谐说、冯特的身心平行论、格式塔心理学的同型论等,则构成了心理学对心理与生理关系的说明。

bD!r0H7BsnS0

H*o s*{s/Ma!{ D1h01.2 刺激——反应关系的说明

@yyeowj4@U2s0

6s l#eh'v#M0见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目的在于揭示行为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华生为代表的早期行为主义者,将心理学的任务定位于刺激与反应关系的说明,以便 “知道了反应就可以预测刺激,知道了刺激就可以预测反应(黎黑,1998)”。他们完全排除心理、意识的研究,否定遗传的作用,以 S-R 公式说明行为规律,以环境、教育万能论解释人的发展;以托尔曼、赫尔等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者,则主张在 S-R联结中加入中介变量O,以 S-O-R 公式说明行为的心理学空间 ^uKh\

心理学空间$^%~C?u2PeJ ]

规律,并按照操作主义原则界定认知、期望、目的、驱力、疲劳、习惯强度等中介变量,使被早期行为主义所排斥的有机体的内部状态重新回到行为公式之中。

Pt-OQ`5}8H,nd0

L2i-j]-H(L!A![_?^01.3 认知心理——神经机制的说明

M5k_'rftI s ~0心理学空间8| q'['zU$RS?DGYh"W

见于现代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目的在于揭示行为的内部心理机制或神经机制。现代认知心理学秉承人机类比的理念,主张以信息加工的观点解释人类的认知,试图构筑类似于计算机程序的认知理论,以期实现对认知心理机制的说明。其发展先后呈现出两种形式:认知主义和新联结主义。认知主义以符号表征为心理表征的基本形式,将认知活动视作运用规则对符号的计算,以符号的序列加工或串行加工为认知加工的唯一方式(彭运石,林崇德,车文博,2006);新联结主义则认为认知活动是神经网络的整体活动,心理表征是一种分布表征,网络的加工方式是平行分布加工,以凸显人脑认知过程的多变性、复杂性、精致性特点。伴随着脑事件相关电位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而诞生的认知神经科学,其目的则在于阐明认知活动的脑机制。迄今,对应于认知科学的四大理论体系,即物理符号论、并行分布式加工理论、认知功能模块论和生态现实理论,认知神经科学分别提出了检测器与功能柱理论、群编码理论、多功能系统理论和基于环境的脑认知功能理论,实现了其对于认知活动脑机制的说明 (Gazzaniga,1998)。心理学空间 P@&FdZ(S

心理学空间&c Mvvl

1.4 进化心理机制的说明

0Dmw])P)i-k4Q0

s4RpA$v0见于进化心理学。目的在于揭示进化过程中适应性问题赖以解决的心理机制。进化心理学家认为,传统心理学只说明了心理机制的“如何”,未能说明心理机制的“为何”。有鉴于此,它将视野定位于适应性问题的心理机制何以进化至此的说明上。它认为,心理机制也就是信息加工装置。它是在人类进化过程中成功地解决了许多反复出现的有关生存和繁衍的适应性问题的基础上形成的。“经过进化选择的设计之后,心理机制变得只加工特定的信息,按照决策规则对信息加工转换,并以生理活动的形式产生输出,或生成能为其他心理机制所用的信息,或直接生成外显的行为”。“心理机制具有问题特殊性,它们数量繁多,并拥有某种功能特性”(巴斯,2007)。以此为基础,进化心理学家对生存、择偶、抚养后代、亲属关系、合作、攻击等问题进行了说明。例如,对于择偶心理机制,进化心理学家认为,男性择偶时偏爱年轻、漂亮的女性,是因为后者代表着多育潜力;而女性择偶时偏向于选择拥有财富和权力的男性,是因为女性比男性需要更多的亲本投资资源。心理学空间m7fv1NQ%{A9k^V

,T\0FWu_^}02、说明心理学的科学主义特征心理学空间+k5]7n]&kw"e:Q

9M zy7B4P;iN BA1I}0不同时期的说明心理学虽然形态有别,在思想方法上却高度一致:均坚持以科学主义为根本特征的心理学方法论。

m.E v-Sk$v%g(}0心理学空间;}{^!A#_2w!Y

不难发现,在说明心理学家心中,科学是统一的。科学只有一个,那便是自然科学。努力使心理学成为自然科学家族的成员,是心理学发展的不二选择。与此相应,说明心理学家也就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了心理学成为自然科学的种种前提:人、人的心理与行为是物理、机械、自然世界的一部分,心理学不仅必须、而且可以像自然科学一样运用自然的方法,对由经验观察获得的现象做出精确、客观的说明,进而实现对心理、行为的预测与控制;并由此确立了其科学主义方法论的基本内核:逻辑主义、客观主义、还原主义的心理学方法论。在这样的情况下,说明心理学就不再停留于心理学家对心理学研究目标、任务的一种坚持,而是流变成了一种本体论、认识论前提与方法论原则齐备的心理学方法论体系。

|.Z&h!S(FI0

d(k&Zwt0当然,由于研究主题与侧重的不同,不同形态的说明心理学在其科学主义特征的表现上不尽相同。这不仅体现在各自秉持的本体论、认识论前提上,而且还呈现在对逻辑主义、客观主义、还原主义方法论原则的把握上。心理学空间 v;spTZ }1nX+e

kqK5?,F:t-m{0创建期的说明心理学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努力使自己成为自然科学家族的成员,以独立于自己的哲学母体,并使自己与物理学、生理学等其他较为成熟的自然科学区分开来。因此,在本体论上,它虽然坚持物理主义、生物主义世界观,但也明确指出心理现象并不完全等同于物理、生理现象;在认识论上,它虽然致力于客观真理的寻求,强调知识的经验证实原则,但同时也为不可共证的私人经验保留了一席空间;反映到对还原主义、客观主义、逻辑主义等方法论原则的把握上,它更多地关注到了心理学的独特性质:以心理、意识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定程度上承认了心理、意识的主观性、能动性;虽坚持心理学的实验研究,却强调内省法是适合于心理、意识特性的研究方法,实验法的运用的目的在于提高内省法的科学性,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心理学有着不同于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的通向“客观”的途径;以相关关系、平行关系、函数关系等说明心理与心理、心理与生理、心理与物理的逻辑联接,部分揭示了心理现象不同于物理、生理现象的发生发展规律,等等。创建期说明心理学的这些方法论主张,可以称之为心理主义范式。它是科学主义思想路线在心理学领域践行的最初尝试。

6j6Wm"Qf(p0

/iw G:a]Viy*\U0行为主义建立的说明心理学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克服心理主义范式中科学主义追求的不彻底性,消除心理学中意识、心理、内省等主观性残余,使心理学达成与自然科学一样的客观。因此,在本体论上,它坚持彻底的物理主义、机械主义、生物主义,要么完全否定了意识、心理的存在,将心理、意识归结为行为(激进行为主义),要么彻底排斥心理、意识的研究,独以行为为研究对象(方法论的行为主义),并将人视作物理世界、机械世界、生物世界的成员;在认识论上,则笃信客观真理的存在,坚持以可以共证的社会经验对理论、命题加以证实,将不可共证的私人经验彻底排斥在经验证实原则之外;反映到对客观主义、还原主义、逻辑主义等方法论原则的贯彻上,则完全忽视心理学的独特性质:强调严格的心理学研究的客观立场;将人的一切还原为行为,还原为生理过程,使人沦为动物、机器;以 S-R 公式或 S-O-R 公式说明行为与有机体、外界环境的逻辑联结,甚至期望心理学成为标准的假设——演绎体系(如赫尔)等等。以刺激——反应关系的说明为己任的说明心理学的这些方法论主张,可以称之为行为主义范式。它将科学主义思想路线在心理学领域推向了极端。心理学空间dHB5Akx;A

心理学空间uYPkHn/\

现代认知心理学创立的说明心理学,在方法论上则可称为信息加工范式。它所反对的不是心理主义范式、行为主义范式的科学主义追求,而是试图超越心理主义范式、行为主义范式在追寻科学主义的过程中所遭遇的困境(彭运石,2009)。在如何看待人、人的心理与行为的本质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心理学方法论问题上,现代认知心理学提出了许多自己的独特主张:它将人类比为计算机一样的信息加工装置。计算机能够完成以往只有人类才能做的事情,并能借助于信息反馈实现预定目标,因而可以认为计算机是有目的、有智慧的。这样,心理学既可以将目的、认知纳入行为解释框架,又可以消除目的、认知的主观、神秘色彩,进而合理解决心理主义范式、行为主义范式始终未能解决并最终导心理学空间It n{3XR8S

心理学空间"`)}7i`+sqi)o

致二者危机的难题:如何使心理学研究既合符自然科学的要求,又能使心理学对行为的说明切合行为的实际。心理学的目的在于以信息加工原理说明人类认知的内部机制,构建类似于计算机程序的认知理论。认知理论主要论述人类心灵(即人类程序)而非大脑,主要关注行为的内在机制而非外显的心物函数关系。因此,心理学是一门拥有自己独特性质的自然科学。现代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信息加工范式乃是一种心理学研究的普遍范式。它使心理学达到了“一个新的成熟的阶段(Simon,1980)”,代表着心理学的未来。心理学空间JF&@4{W)U {v

心理学空间U6~wTH)Oi

认知神经科学、进化心理学则通过对成熟的自然科学成果、技术的运用,进一步拓展、完善了心理学的科学主义思想路线。所不同的是,认知神经科学关注的是认知神经机制的“如何”,借鉴、运用的是神经科学的成果与技术;进化心理学则着眼于人类解决适应性问题的心理机制所由进化而来的心理学空间eb D-F j YO

心理学空间8_bN^ ?CA:O(c$u

“为何”,综合运用的是现代进化生物学、心理学、以及其他行为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二者均不重视甚至回避着对人、心理、行为研究的哲学思考,但当它们主张以自然科学的理论与技术研究、说明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内部机制时,实际上已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了科学主义的本体论、认识论前提与方法论原则。二者从各自的角度推进了科学主义思想路线在心理学中的践行:认知神经科学为心理学对人类认知神经机制的说明提供了无创性脑功能(认知)成像技术与清醒动物认知生理心理学研究方法,对认知理论提供了相应的神经机制理论的支持;进化心理学则确立了一套由运用进化心理机制基本原理形成假设,到运用多种方法验证假设,进而确认适应性问题与心理机制的较为完整的科学研究程序,对生存、繁衍等问题的进化心理机制提供了说明,力图使心理学消除传统的学科界线,并与其他生命科学联系起来,走向更为广阔的科学综合。通过二者的努力,科学主义思想路线在心理学中的践行获得了更为坚实的科学基础。

u'jVfN O0心理学空间^1tc%Um|I2P i

3、说明心理学的理论评析

7u C6k.R@$_&H0

N9d j0io0说明心理学是在与理解心理学的争论中产生,也是在与理解心理学的对立中发展。它对于西方心理学发展的是非功过,也可以从它与理解心理学的各执一端中窥见端倪。

,R)w1i3gV9~0心理学空间(T2`!{ ^)A WG:k

说明心理学与理解心理学之争首先是心理学的心理学空间8`;v6tt$i2Q;lI

心理学空间9hI W3x s,O

研究目的、任务之争。说明心理学执意将心理学的研究目的、任务定位于说明,其理由在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行为也是与自然科学研究对象一样可以外在地加以观察的自然现象,具有与自然物一样先定的、普适的、凝固不变的本质,其发生发展亦有着一定的客观规律可循;理解心理学家将心理学的研究目的、任务规定为理解,也同样是基于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特点:“自然科学的对象是从外面作为彼此孤立的事实呈现给意识的,而心理学的对象则是作为实在的关联呈现于我们的体验中(李超杰,1994)”,心理生活有着自然现象所不具备的价值导向性、个体独特性、主观能动性、历史文化性等。如果用自然科学的方式“说明”人,就“无法看到诗歌、自传、艺术或宗教所看到的东西,无法像人看待和感受自己那样来看待人( Wolman &

'tY/\`r+B~0心理学空间{8}*R `b/Bn]

Knapp,1981)”。显然,二者的主张各有所长,又各有不足。人从自然走来,首先是一种自然的存在,但人同时又是一种“超越了自然存在的自然存在(高清海,1997)”。这就意味着,心理学研究的目的、任务既可以是说明,又可以是理解。不止于此,诚如库恩的范式论、海德格尔的解释学所指出的那样,理论、范式、“前理解”,不可避免存在于观察、实验过程中,对自然现象的说明渗透着理解;另一方面,又如史特文斯(Strevens)等科学哲学家所论证过的,“说明本质上渗透于科学理解中。真正的科学规范先于并参与到理解性质、规范的确定中(Strevens,2013)”,人文社会现象也需要并可以得到说明。由是观之,简单地以说明或理解割裂心理学的自然科学取向与人文科学取向,未免有失偏颇。心理学空间 m.q\LB}/^4v

心理学空间yYy#t X!`q&V y

研究目的、任务上的分野,进一步带来了说明心理学与理解心理学方法论上的对立、样态上的区别。说明心理学张扬了心理学的自然科学取向,践行、拓展了科学主义的方法论路线,并展示了心理——心物关系的说明、刺激——行为关系的说明、内部心理——神经机制的说明、心理进化机制的说明等自然科学心理学样态;理解心理学则显现了心理学对人文科学的迷恋,发展、丰富了人本主义的方法论路线,并呈现了价值论的理解、知识论的理解、知识论与价值论相统一的理解等人文科学心理学样态。应该说,二者对于心理学的发展而言都是必要的。人及其心理、行为的本性,决定了心理学是一门兼具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性质的中间科学,决定了无心理学空间%n dX8A#u1X

心理学空间 G9z B*l5Jo0f

论科学主义还是人本主义,无论是以揭示人的自然本性为己任还是以展示人的社会文化特质为己任的心理学样态,都有合理存在的空间。拘泥、执着于人的特性及与之相应的心理学方法论、样态的某一端,对于以构筑人的完整形象、展示人的全面本质为理想的心理学来说,都是有欠完整的。心理学空间-v ph@GF.b

C r0c"a2l&ho0在心理学的发展中,说明心理学始终引领着主流,理解心理学则居于非主流位置。二者共同促进着心理学的独立、成熟,共同绘制了今日心理学的完整图景:说明心理学揭示着人的自然本性,彰显着心理学的科学主义追求,呈现着心理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样态;理解心理学则高扬着人的独特本质及与之相应的研究方式,绘制着心理学作为人文科学的应有风景。但,心理学的未来绝不仅仅是二者的简单综合。未来心理学还需要完成思维方式的变革,确立与人的全面本性相适应的研究方式。

6E~4K9K3I:wz X0心理学空间#[&~1w3vP[f [FD

说明心理学与理解心理学在具体观点上虽各执一端,却表现出共同的思想方法——均以非此即彼的心理学二歧视野看待人的本性并进行心理学建设。人是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生成并展开自己的完整本性的。人的实践活动“是物质与精神、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感性与理性、目的与因果、必然与自由在相互规定和转化中的现实统一活动(高清海,

Qe5}|?~yZ2T!ec0心理学空间;Kf9OV4vc

1997)”。实践活动的双重本性,造就了人的整合本性,使人成了一个既能包容诸多二极对立又能将这些对立辩证统一的“否定性的统一体”。与人的整合本性相应,心理学应有的思维方式就只能是心理学的整合视野(彭运石,2009)。以之观照心理学的未来,说明与理解之争中存在的整体主义与还原主义、直觉主义与逻辑主义、主观范式与客观范式等诸多对立的二极,不仅可以获得各自合理存在的空间,而且还能达成辩证的统一。心理学将实现彻底的科学主义与彻底的人本主义的统一。事实上,现代心理学正是朝着这一方向发展的。例如,第二代认知科学就“汲取了人文主义心理学,特别是现象学心理学的许多深刻见解( 李其维,2008)”,新一代人本主义的体验研究方案也将假设的量化验证当作人本研究不可或缺的环节(孟娟 , 彭运石 , 刘帮春,2011)。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渗透、融合,在心理学发展中已是大势所趋。可以期待,一种构筑出人的完整形象、展示人的全面本质的心理学终有一天将变为现实。

|r#Ld2V'R,e0

g6j6WM.teE f7[A0参考文献心理学空间6WO`oq$ew_U

3lDu0Mf%Jx$^LY0巴斯 . (2007). 进化心理学:心理的新科学 ( 熊哲宏等译 ). 上海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G:J*{/}4Shg0

3R xw8T:W0高清海 . (1997). 哲学的创新 . 长春 : 吉林人民出版社 .心理学空间j_/d!b7s]#|9G(wjUW

心理学空间1d|G8M+{-C)pg

李超杰 . (1994). 理解生命 . 北京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J(YQ/VA E0心理学空间*Hj%GHW-F\w

李其维. (2008). “ 认知革命”与”第二代认知科学”刍议. 心理学报, 40(12), 1306-1327.

\d-l)G J+D,[p0

V vJ@X(P$dW%a0孟娟 , 彭运石 , 刘帮春 . (2011). 走向完善 : 人本主义心理学研究方案 . 心理学探新 , 31(5), 387-390.

OB:[ \$O:w0心理学空间Y;Je4|%~A^]

Gazzaniga. (1998). 认知神经科学(沈政等译). 上海 : 上海教育出版社 . 彭运石 , 林崇德 , 车文博 . (2006). 西方心理学的方法论危机及其超越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 教育科学版 , 24(2), 49-58.

Xt+R;o/n:J(d)~N0

?o/T(hho E5{0k4J0彭运石 . (2009). 人的消解与重构 . 长沙 : 湖南教育出版社 .黎黑 . (1998). 心理学史 . 杭州 : 浙江教育出版社 .

T m9\3N!KPs s B.m0心理学空间 o#Ki6B3HX

叶泽雄 . (2001). 论自然现象的“理解”与人文社会现象的“说明”. 自然辩证法研究 , 17(4), 29-33.心理学空间2fZ-TV&U4[:o

%dFH7y-b+CHW0Dilthey, W. (1977). Descriptive psychology and historical understanding . The Hague: Martinus Nijhoff.心理学空间*qO TE F g'R

心理学空间-KiW(rRT)`3k%`

Simon, H. A. (1980). The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Science, 209(4452), 72-8.心理学空间f`^[ h

+@ S4Ol u+zmS)v0Strevens, M. (2013). No understanding without explanation. Studies in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Part A, 44(3), 510-515心理学空间K+rzwN;dT

-I qoV;|f0Wolman, B. B.,&Knapp, S. (1981). Contemporary theories and systems in psychology. New York: Plenum Press.

q/NTHyzHq0

)@j*[3H MCk0心理学空间1^W5lI8Pt)ZK bt

L&W.uW lqn(E2V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李璜 理解心理学 彭运石 说明心理学 心理学整合
«2016年最佳光学错觉奖获奖作品 普通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
经验与习得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