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凯文:批评、攻击、尊重与对话——对志红兄和网友们的回应之三
作者: 徐凯文 / 6378次阅读 时间: 2017年2月25日
来源: 小崔不抑郁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徐凯文:批评、攻击、尊重与对话——对志红兄和网友们的回应之三
心理学空间N_AEc{

心理学空间.K} B6uwr-bl

小崔不抑郁 心理学空间HY0NgJ~Hdf

mh \7[,G)OH`9D x0心理学空间 ^Y A6qG7p
心理学空间|`O%_A;{5p'Q

心理学空间lK?%?(Wq{

从2月4日我的一句评论引发的“血案”迄今,已经半个多月了。这半个月来这个话题大约累计了数以百万计的阅读,数以十万计的评论,数以万计的转发和数以近百计的文章。众多心理咨询专业人士加入了讨论,而更多的网友以他们不同的学识、观点和经历撰写了博文,凡是我看到的都一概转发了,无论是支持或者反对的意见。总觉得倾听不同的声音是对关注的尊重,而质疑是推动进一步思考和完善必由的途径。

]:rbs6k(tL$a0

Pd1e{3K j1f+y0写到此处,觉得自己好像又是体制内官方发言人的样子了,不过好在这段时间被体制内,被官僚,被贴各种标签已经习以为常了。更要感谢网友对我的关心和心疼,有网友常来询问天天遭围攻,自恋受到打击了没有?我仔细感受了一下,此处请注意,我也是会感受的,我想还是会有点被打击的。

O3|@Ws4k:Z'E KD0

p |#mNU2zB}0网络的伟大在于,它使得人与人之间关系更加平等了,在网上有着更加平等的发言权,你的资历,学历,所在机构等传统上很是唬人的背景,在网络的讨论中基本没用,甚至会成为不利的因素——学历高就一定是书呆子,是学者就一定没有实践光讲理论,有实践经验一定是对白富美的经验,完全不懂我们这些屌丝,而你在体制内光凭这一点你就输了。对了还有,讨论的结果取决于谁先宣布胜利,李雪女士和志红兄都先后宣布胜利了,不知庆功酒喝了没有?

FAv:l.w5y)f:G.v0

2JlS:{}`,w:nF0再次严肃申明,讨论的目的和结果不在于输赢,在于对亲子关系、心理咨询职业伦理和中国本土心理文化的深入探讨和交流。心理学空间O@!Id:v2C _RFK%D

心理学空间2`;?&T-]r-s O

本文想就一些讨论中互动的问题,进行一点交流。心理学空间%PZN as`*z

心理学空间oUUxk2m O

谢谢有些网友,千里迢迢跑到我的微博里来攻击,这段时间向这些网友学习了很多咒骂的语言,且非常认真地阅读我每一篇博文,找到每一个可以证明博主是恶人或者自相矛盾的点,也有网友找到我数年前的博文,发现徐老师也曾是一个愤青,顿时大为欣慰。心理学空间8V-{Epq5W+g

l0aDS ?] {4^0我们为何会如此激烈地攻击一个素不相识者,以及,我们为何对被批评会如此敏感和愤怒?心理学空间C-J8ww7s#tJ

K V8bE V%^|0在这次论战中,我对被网友批评和攻击的表现被很多人评价为温和和抱持。其实,我一直是一个对批评非常敏感的人。心理学空间(} k0R5u/h

心理学空间&f b-F7g4I'V

五六年前了,有一次我开一个学术会议,在会议中我提起我第一次在系里开的研究生课《自杀学与危机干预》和《创伤心理治疗》得到了接近满分的教学评分。我当时颇有一种急于找机会把此成绩告诉前辈同行的心态,也果然得到了大家的好评。当我正享受着期待中权威肯定的愉快心情时,非常意外听到了一位老前辈的批评:

skpdI{$Cc:O7W#G0
心理学空间.K f&q hn z[H

“我认为你这样开课是错误的。”

G*r6pX Xe0

G/Rcn'e'e$hyF0“为什么?”我一下子懵了。心理学空间[i0S8I$} C3o8s8tr^ `

(Hm~sE c0“因为选你课的学生太多了,研究生要小班教学。”

K6smC]A-Jbu\S0心理学空间.p,`sccPc.a

我完全理解不了其中的逻辑,“选课学生多是学生自主的决定,我课上得好,才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来选课,这怎么是我的错呢?”心理学空间C'_%Tj*\0O6m[

心理学空间P$S@;l7g1y

“你让非临床方向的学生上你的课,他们没有基础不能选课。”

B?%X*oZ2o8ze"Hk9A0心理学空间BLpkl2CS8u8}

“那么我们临床的学生是否也因此不能选基础方向的课,这样心理学科之间都不能相互交流学习这个合理吗? ”我辩解道。心理学空间${F7zo"\4Xy9l

心理学空间x6L-v-t;T'q7X~

“你说得有些道理,但是我还是觉得你这样上研究生课不行。”

O5fu4w7~5A:w(DTZ0

:q f R2Pa'[M0在那一刻,我突然感到极其愤怒,当众说道不可理喻,拂袖而去。这大约是我平生第一次对前辈师长如此失礼。

OQZ6_)t0心理学空间NE?h4`v8]pk]

但我还是气愤难平,回到家里马上写了一封邮件给那位前辈,邮件里非常幼稚地罗列了研究生院给的教学评估反馈评分和学生们的高度评价,以证明我是一个好老师并表达了对他的强烈不满。这件事一直闹到同行出面讲和。

5V8`/y(?t1{&@0

X&ne[7k0我为何如此愤怒?那一刻,我感到委屈,愤怒,感到无论做得多好都不能得到肯定,甚至做得好居然会成为被批评的理由。待我情绪稍稍平复,我开始想,我的这些感受是从哪里来的呢?通过自由联想我回想起二十多年前,我还是一个初中生的时候的一件事情。

zT,}!m,Z0

'G#xNU x"N)~%B1e]Y0那次我在一次很难的数学考试中考了94分,是全校第一名,全校平均不及格,第二名70多分。这次考试我可谓是一战成名,成为全校公认的数学大牛。当15岁的我拿着全校第一的考卷回到家里向母亲炫耀(那一刻和我告诉老教授得到了接近满分的教学评分何其相似)时,我母亲淡淡地看了一眼全校绝对第一的卷子,轻蔑地说道,“你又不是在苏高中(我们当地最好的中学)得的第一名,有什么好得意的?”

.S|z#[O6i7d#{8k!|0

X-\"fG0c gzC0那一刻我从自我实现的巅峰体验一直跌落到自卑和愤怒的深渊,我已经全校第一了,还不能使你满意,而我不在苏高中怎么可能在苏高中考第一?这种委屈与愤怒和我刚刚经历的被权威前辈无端否定的感受完全相同。心理学空间 kN9]v+k'Z

心理学空间4yb(x6On(pU:j.Z

我那一刻情感的爆发,其实主要不是因为现实中的被否定和利益的损失,而是因为二十多年前的亲密关系中创伤记忆被唤起,就情绪唤起的严重程度而言,前者只有一分,后者是九分。至此我再也没有和我父母谈过我的学习,一年后我考上了苏高中,十年后我决定改行学习心理学,二十年后北大临床心理学博士毕业,回想起来这样的一些家庭亲子间的创伤体验大概是最重要的动力。心理学空间E:qr!Bi)U,W4[

心理学空间^'Xu[ S

作为第一代独生子女,我深知我父母是深爱着我的,他们照顾打理我的一切生活,以至于我现在还基本不会做家务。但我甚至回想不起他们曾经有过满含深情的注视,曾经说过爱我的语言,也没有任何一次拥抱的记忆。

A(C ?\`0心理学空间!Y5[y`*Nw

在几次和他们深入交流他们的人生经历后,我知道他们这一代人所经历的丧失、创伤、生离死别与家人间的背叛与抛弃,例如经历祖辈被发配青海并命丧他乡,家庭经济垮掉后从知识精英阶层一下子掉入赤贫以至于不得不将自己年幼的孩子送人。自己经历文革的文攻武卫,在枪林弹雨里逃命,以至于从没有学会表达爱和肯定。而这个对我的影响是,我也不会表达自己的情感,曾经会对别人对我的肯定、表扬手足无措——因为从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过。我也因此成为一个渴求他人特别是权威的肯定,以及对否定和批评极其敏感的人。我也常评价自己是一个任劳不任怨的人。

2^#N3Z`9L,O0

6[t @5I G/@jAStO0而经过和权威的那次冲突我明白了此前三十多年,我一直在寻求权威的认同,以弥补多年来没有得到自己父母情感认可鼓励的缺憾。这种对外在认同的渴求是我真正需要的吗?当我明白我做事情主要是因为事情本身的意义而非他人的认可时,从那一刻,我开始放下了对权威认可的在意,获得了新的自由。

nDqxr|6w X0

$uR)S!o[&X0这两天的恶性新闻武汉砍头案在网上被刷屏。这个案例让我想起我曾经在监狱里访谈过的一个犯人,姑且称为小A。小A是一个普通农民的儿子,杀人的时候17岁。有一天他和他父亲开了一辆农用拖拉机去镇上,路上遇到他们家的一个邻居,因为琐事当街吵了起来,以至于他父亲和对方动起了手。心理学空间8s4pw5B @fIl

o"O ne8O B.s0他父亲年纪比较大打不过对方,眼见着要吃亏,小A从农用拖拉机上跳了下来,抡起车上的铁锹就砸向那个邻居,一下子就打倒了。然后他又疯狂地砍砸了二十多下,把对方砍得血肉模糊当场毙命,当街杀人的地方离派出所只有一百多米。

;ip&Y&X M)o8\:C0心理学空间]#K0H%T7W!o

所有旁观的人包括他父亲都目瞪口呆,还没来得及反应过来去阻止,人已经死了。我问他杀人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感觉?他说什么都没想,就是先砸过去再说。砍杀的时候非常爽快,因为以前都是他被别人,也就是他父亲暴打,这次是他暴打别人。他父亲从小躯体虐待他的工具就是那把杀人的铁锹。心理学空间dn{\7B"?;SP3j

Et {Xql/I0这似乎是一个儿子保护父亲的孝顺故事,但孝顺很多时候也可能是对父母的攻击。你可以从这个案子的结局看到这一点,父亲的儿子也就是小A被判无期(因为未成年人犯罪),父亲作为从犯也被判有期徒刑。心理学空间#eg |-ujP,q

心理学空间 R dhyGJZ B ]

小A那一刻爆发的完全失去理性的愤怒,主要是潜意识里被压抑的对他父亲的愤怒,砍向的是一直暴力虐待他的父亲。心理学空间0@I)M~["{-v%v]Tl

心理学空间3gt&O i6vd^

所以,我知道,我对老前辈的愤怒,小A对邻居的愤怒,那些用理性或利益不能理解和解释的情感和行为,是因为我们把自己过去经历过的重要他人对我们造成伤害的情绪转移到了现在生活中有类似特点的人身上。心理学空间FQ xR)F`8r6k9W

s2T%wHSBL0所以是老师,年长,学历高,一本正经,体制内,权威,讲道理,不理解自己的感受,希望放下怨恨,建议要去理解父母为何病态就一定会被攻击……那一刻,被攻击者会成为所有过去伤害者的化身——因为你和他们相似。心理学空间3MQY`+z!vC

心理学空间)O J5GRzD#paUv

然后,我就感受到了被各种攻击后的情绪,愤怒、委屈、被羞辱、被强迫、被控制、被鄙视。例如有一些网友特地来表示对我的鄙视,并且不断发同样的鄙视博文。我想要回复告诉她我已经收到鄙视了,以反馈她的努力取得了预期的成效。但发觉竟然不能,因为他们已经英明神武地先把我拉黑了。所以此处也要请教志红兄,这是您说的绝对禁止性超我吗?心理学空间&bu D1lC

心理学空间d KfD2jeO

有一次,我有一个来访者在咨询结束后给我写了一封长长的邮件,邮件里抱怨了最近一次咨询我状态不佳,不像以前那样敏锐准确,并指出咨询中我有困倦的反应——她说得很准确。在下一次咨询中,在我向她道歉之后,我也告诉了她我读邮件时的感受,我一开始感到内疚因为确实没有做好,后来是愤怒因为被批评指责,然后是深深的郁闷,想要反击或为自己辩解却又不能,因为来访者的指责有理有据,情绪稳定,真理在握,没有一句不客观和出格的话,但又高高在上让我感到被贬低。我把这个反馈给来访者后,又问了一句,您有过这样的感觉吗?来访者一下子愣住了,然后脱口而出,我在我父亲面前总是这样的感觉。心理学空间yS4i8aKn5]$bmI

心理学空间g5T.L0`,U;e Qmbg

我在上文中曾经谈到过对攻击者的认同。这个认同可不仅仅是理性和认识上的认同,而更多的是行为甚至人格层面的认同。人们为何会表现得如此愤怒攻击,善于讥讽,控制,贬低,羞辱,鄙视他人,甚至主要是对自己的孩子,家人?他们是从自小愤怒,攻击,讥讽,控制,贬低,羞辱,鄙视,谩骂,忽视,抱怨自己的父母那里,在漫长的成长岁月中学习到了这一切。作为被伤害者,我们曾经对这样的伤害如此深恶痛绝,恨彻骨髓,甚至因此与伤害你的那些人断绝关系或者去报复。

X2u'N(z ]L~i0心理学空间d,zJ1@QE{|

但是,你有没有注意到,你已经成为你曾经最痛恨的人。你拥有几乎所有伤害你的人的特质,你也长于愤怒,攻击,讥讽,控制,贬低,羞辱,鄙视,谩骂,忽视,抱怨并且在把这种伤害传递给你的孩子,妻子或丈夫,在和你失败的父母一样毁掉自己的幸福心理学空间~)a#I9^$i

8O$C&^~V-p {;Uu0这个可能是自己是病态父母的受害者后面更重要的真相,前者帮助你知道这不是你作为孩子的错,后者要帮助你从代际传承的病态家庭模式里走出来。所以,放下怨恨,和那个糟糕的父母分离,在空间上分开是容易的,把他们对我们的负面影响分开要难得多,学习到健康的交流互动模式更是不容易,但只有这样才能走上幸福快乐的亲密关系道路。心理学空间$z g/rt,`;@ ?

心理学空间 Ji!w8~|iU7]

很多网友赞赏我在被攻击的时候的淡定,温和的态度以及积极的回应。坦白说,被攻击的时候还是会不舒服地想要回一句更加犀利伤人的话。但我反身挥刀攻击对方的同时,我就成为了那个在她过去生活中伤害虐待她的人,一定能使得攻击不断升级成为骂战和人身攻击,这个叫做投射性认同,即网友诱惑你成为那个攻击伤害她的人。

E*o9U:K:i0心理学空间HUp'`R3|

如果我们知道这样的攻击从心理学角度上并不是因我而起,对我而来的;如果我们能从对方的攻击中看到有道理和有价值的部分予以肯定,就有可能打破这样的恶性循环,也就是说当似乎充满恶意的攻击来袭的时候,我们给予真诚、善意的回应,便可能把对话引向尊重和交流——这应该是我们交流的真正目的所在吧。

^zCCE2je0

AvMk O)Y1M4g*P#F0

tqDUL8UPP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徐凯文:中国足球给心理咨询行业怎样的提醒?——对志红兄和网友们的回应之二 徐凯文
《徐凯文》
心理病也是时代病,有时心理咨询的作用是有限的»

 徐凯文


北京大学副教授
临床心理学博士
精神科主治医师
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总督导
创伤治疗危机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