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五、俄狄浦斯情结:评小汉斯病例
说明:这篇论文是在墨西哥精神分析研究所召开的讨论会基础上写成的。
弗洛伊德于1905年发表了《性学之论》。他从对成年人分析研究中获得的资料,激起他通过直接考察从孩子生活中得来的材料来科学地证明其观察之正确性的需要。作为对这个问题沉思的产物,他在四年后发表了《一个五岁男孩恐惧症病例分析》,在弗洛伊德看来,这部思想丰富、见解独到的著作,证明了俄狄浦斯情结的病原作用。
弗洛伊德认为,汉斯已经“是个真正的小俄狄浦斯”。小汉斯因和母亲同床、同浴而兴奋不已。另一方面,他把父亲看成冤家对头。起初,在格蒙登他希望父亲离开,尔后在维也纳,“这个希望采取了父亲应该‘死去’的形式”。“可以这样认为,这种发源于希望父亲死亡的恐惧曾有一个正常的动机,它构成了分析的主要障碍,直到在我的会诊室里谈话时它才消除。”
在弗洛伊德看来,汉斯的恐惧症大概是他对母亲怀有里比多的乱伦欲望的一种结果,而小妹妹的出世使他的恐惧症更恶化了,因为这件事造成他被从父母亲的卧室中放逐出来,引起母亲对他的关照与日俱减。这些必定增加了他对作为对头的父亲的憎恨,增加了他对后者以阉割来报复他的恐惧,增加了小汉斯对继续得到应有的钟爱的渴望。他企望父亲去世,又惧怕被父亲阉割;他的惧怕由害怕被马咬伤而象征性地表现出来了。因此,这个小男孩看到一匹濒死的马所体验到的恐怖,就是他希望父亲死亡的一种表现。他竭力避免看见马正是那发展成逃脱两种惧怕的恐惧症的写照。
尽管弗洛伊德的证据合乎逻辑,也似乎合理,尽管他有丰富的临床资料,但难免还会引起一些问题和怀疑。首先一个问题是:汉斯的父母对待孩子真的象弗洛伊德宣称的那样断然行事吗?
“他的父母亲都是最紧密地追随我的信徒,他们达成了一致意见:在抚养第一个孩子的过程中,除了为保持孩子行为端正所绝对必需的强制外,决不滥施强制。当孩子发展成一个兴高采烈、心地善良、活泼可爱的小男孩时,让他生长并不受威胁地表达自己,这个实验进行得令人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