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认和处理反移情
作者: 《长期精神动力取向心理治疗》 / 4902次阅读 时间: 2016年11月22日
来源: 嘉宝 标签: 反移情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辨认和处理反移情

'V.BP5S A\C0

$R.`8f'\8N&C0心理学空间6O4Z/K'Y%w#f3w4z

Q医师,二十九岁的精神科女驻院医师,带著她的新病人R女士,进入她的办公室进行第一次会谈。R女士是一位颇吸引人的五十九岁妇女,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还年轻,讲起话来带著某种十分戏剧化的风格。她讲话很快,思考过程则有点迂回,所以当她告诉Q医师有关其经历时,是以一种不著边际的散漫方式来表达。她对感觉和情境都有许多的抱怨。她说先生工作并不卖力,两个长大的女儿也不心存感激,使她长期以来都有财务上的困境。她说她曾接受过处理愤怒的门诊治疗,在那里,当她表达对母亲的愤怒时,曾在椅子上重重地敲了一下。她问Q医师她怎么做才可以让自己「触及愤怒的深处」,在Q医师来得及回答之前,她说:「我怀疑你能帮到我──即使是上帝都不爱我了」。心理学空间)y`wpk)j5}+v5Hn

3usH.]'FZK$| al0Q医师对R女士的初始反应是充满窒息和全然挫败。她发现很难跟上R女士并了解她的思绪。Q医师也发现极难打断她的话或伺机插嘴。在首次会谈快结束时,Q医师发现到自己不知从何开始。坦白说,她怀疑自己能帮到R女士的忙。

V w` rs-Vg0

n C^;Xn!}EFr0随著每周会谈的继续,R女士大力抱怨她的先生。她说最近先生做了血管修补手术,但那「没什么大不了」,她说该怪的是他自己,因为他从不运动,饮食习惯又很差。她还会谈一大堆母亲是如何不理睬她,又说她两个女儿也对她不感兴趣或不管她受的苦。R女士讲话的方式就好像Q医师已经知道她生活的所有细节,她经常提到一些人却从不说明是谁的名字。Q医师开始觉得她对R女士而言好像只是块吸音板,并发现很难打断她的话去澄清一些关於她所提及的名字。这些想获得更进一步讯息的努力极少成功,因为R女士滔滔不绝,好像她根本不在乎Q医师是否知道她在说些什么。Q医师开始觉得被利用了。她觉得R女士并不真的想要心理治疗,只是要有个人能不带评断地接受她的看法,并对所有她从家人或他人身上经验到的亏待给予同情。Q医师开始害怕起每一次和R女士的会谈,并且发现她的心思经常飘到当天晚上该做什么晚餐、某个和褓母之间的问题,以及某项正在进行的研究计画等。当Q医师的心思飘回到R女士身上时,她瞬间有个想法,即R女士讲话的方式让她想起母亲昨晚在电话中跟她讲话的方式。Q医师发现到那个想法相当令她狼狈,她很快就把注意力移回到R女士所叙述的内容上。心理学空间,Ct{P`0K1R?!^

%NNUyIq0Q医师本身对其病人在情绪反应上的挣扎,对我们而言是熟悉的。如第一章(〈关键概念〉)中所说,精神动力取向治疗的宗旨之一是:在诊疗室里有两个存在主体,有人会说是「两位病人」。这两位复杂的人,在心理治疗过程中彼此互动,一直都在互相影响,并激发出彼此间的种种感受。心理学空间`WR+BV8u(W

~!@+a(qPAh0因此,反移情是无所不在的。和柯赫的自体心理学自恋全然普遍化的方式一样,精神分析本身从一人心理学到两人心理学的理论转移,使得反移情顺理成章成为治疗师日常工作的一项重要部分。而弗洛伊德原始版本的反移情,所谓的「狭窄」观点,具有一点点轻蔑的意涵──即治疗师因为有个人未解决的冲突而产生反移情。这一带有轻蔑语调的看法,现在已被认为是过去留下的遗迹。如第一章中所说,狭窄的弗洛伊德观点,只是整个图像中的一部分而已。当前存在於大部分理论学派的流行观点认为,反移情感受涉及的是某种共同创造,是来自病人与治疗师所共同造成的(Gabbard 1995)。换言之,治疗师把自己的过去带到两人关系里,而病人也在治疗师身上「引发」种种感受。

5p;qOq Hw0

"w5{NP.n4k9B0如果我们把这些概念性想法放到Q医师和R女士的案例上,我们可看到R女士是以某种特殊的方式和Q医师相互关联。她藉著不让Q医师说话,不著边际地随意说别人是如何让她失望,在Q医师身上施压,要她不带评断地接纳她的观点。Q医师开始受不了、觉得无用且挫败,因为她发现到她基本上无法提供一些有用的话语,让她可以成为双向会谈中的参与者之一。就像许多自恋人格构成的病人一样,R女士有个发信器,但没有接收器(Gabbard 2000)。这种把他人当成吸音板的行为,会引发康伯格(Kernberg 1970)所称的「卫星存在」(satellite existence)。Q医师会丧失兴趣及害怕会谈,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进一步而言,Q医师的反移情暗指已经在R女士与Q医师两人之间的人际领域中,制造出R女士的内在世界。R女士描述有位对她一点都不感兴趣的母亲,以及两个对她似乎欠缺兴趣的女儿。这些内在客体在她之内再现,而透过投射性认同,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外化出来。Q医师认同了那个被投射的不感兴趣的客体,开始像R女士心智中的表徵般感受和行为。然而,Q医师也把她自己的过去带到台面上来,藉由瞬间想到有关和她母亲的电话交谈与治疗中情境的相似性而外显出来。Q医师认出R女士的年龄和她母亲相似,而她们两人有某些相同的特质,Q医师可能感觉到就像她有时想要脱离母亲般地想脱离掉R女士。Q医师这个瞬间的想法,表示在她脑海中有自体及客体表徵,作为便利的「吊鈎」供R女士的投射来使用。透过仔细处理自己所感受到的东西,Q医师可以开始体会当她和R女士一起谈话时,所体验到的正是他人──像是R女士的女儿所体验的。

bx!KH0J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反移情
«梦和幻想在动力取向心理治疗中的使用 精神分析实操技能
《精神分析实操技能》
阻抗 Resistance»
延伸阅读· · · · · ·
查看全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