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与心理学究竟是什么关系?
作者: 彭凯平 / 15895次阅读 时间: 2016年11月08日
来源: 微信 标签: 王阳明 心学 中国文化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qs8bjl3o

3f9`s Lp!ZK j0
心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纪念阳明先生544周年诞辰

lw&I3uo xk#Q"Q6a0心理学空间%CS @Ot

心理学空间;}qun&Oe Di

按语:10月31日是中国明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王阳明先生诞辰544周年。而昨天,我正好在中国首届致良知企业家(贵阳)论坛发言,畅谈心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N[;Y*`j7K~\$z]U8{,s;X0
心理学空间{8cZI{Bx |

E,r3z]3UT0
心理学空间y/E SA cn1? y
与王阳明17世孙王书翔先生合影
心理学空间 H AJBw#O8ku*s!G5I V
今天是中国明朝著名哲学家、思想家、军事家王阳明先生诞辰544周年纪念日。阳明先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与孔子齐名的两个半圣人之一。他所倡导的心学对人生存在的意义作出了具有革命性、挑战性和反转性的哲学反思。他强调了人性的光辉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心理学的观念意识一脉相通。在中国文化传承进程中,一扫宋元理学留下的冥顽、偏执、空谈等弊端,强调“人性即天理”,“心物相济”,“致良知”,“知行合一”等理念。他宣传的道理简易、朴实,利于实践。他也是少数能将学问和道德应用在事业上,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明理、明知、明教万人师”。

5T6E&bW!Q`"nF P0心理学空间 W$r g*a Gl*U| ~w

心理学空间_6m-U|#]hT

心学与心理学,因为都是研究人性和人心的学问,在很多问题上,这两门学问自然都有交集和重叠。虽然一个是教人成圣人的东方学问,一个是来自西方的科学研究体系。但是,它们有非常突出的共性。比如说,心理学需要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和人与自身的关系,通过研究人的大脑与人的心理的关系,人的社会文化与心理的关系,以及自我心理学研究,来探索人心的意义。阳明心学则明确提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以及“知行合一”,“致良知”,来回答人生必须面临的这三大关系。心理学空间)Sa kv-R

!PwNg.Qe5]:|7S0但心学与心理学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Kp,U T8O1p0心理学空间 yj|}/Pb U

长期以来,由于文理分科,中西对立,古今隔离,很多人并不认同这二者之间的关联。持有心学优于心理学观点的人 ,把心理学看成是一个简单的西方学科,仅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如何与有500年悠久历史的心学相提并论。更重要的是心学教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处事,如何建功立业,是成圣贤的终极学问,因此绝不认同二者之间会有任何关系。更理性的观点是,王阳明的心学,是相对于物以外的一种精神状态,是哲学的范畴。而心理学的心,是建立在大脑基础之上的人的情感、认知、思维等具体意识活动,是偏生命科学的范畴。二者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融为一体。心理学空间0w V0^`8YH.C*Z:R

J {C!fz3vT!Ha0而抑心学扬心理学的人则认为,阳明心学更多的是形而上的概念,没有经历过像现代科学那样基础而广泛的研究与讨论。特别是近百年来,单凭中国人的传统文化或经验,我们并没有能够抵御住西方人的洋枪洋炮,反而使我们中国人民受尽了西方帝国主义的欺负。当年在北京通州的八里桥,具有几百年战术经验和顽强战斗意志的2万蒙古铁骑,在2000多名英国、法国的火枪手面前,如秋风扫落叶般的被扫败,说明古老并不是优秀的同义词,传统并不总是代表强大。而科学心理学的现代价值是传统心学无法替代的。心理学空间p"{h1s]6GOQ\Q

心理学空间8y!R;|:[#|l$r

我个人认为这两种分离甚至心学与心理学对立的做法并不可取。心学和心理学之间至少存在代表着相互联系的三个层次(三层关系)——也是我自己从事心学与心理学研究的三个立足点。心理学空间*TJa"v+f[Q5Z

Rwn&T(A0 

-C%Rs$s9rF0心理学空间_ J4Z| Q6ta

第一层: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殊途同归

R"vU/s$_ QW-R0心理学空间 E0Kr m6G

心学毕竟是东方智慧的结晶,因此,它的很多想法和看法,已在近代心理学的科学研究中得到了逐一验证。心学的实修实证,在某种意义上是和心理学所倡导的实证实验有着同样的求证意义,因此它们之间的很多结论,都是理性思考的结果,只不过方法不同而已。心理学空间}RCB-q

心理学空间bzt.? U&d0B

例如阳明先生所倡导的“良知,知善知恶”;心理学其实也是非常认同的。耶鲁大学著名心理学家保罗·布罗默,就用一系列的心理学实验证明了人类确实具有天生的良知。六个月的婴儿在观看帮助别人的几何形状和害人的几何形状的视频之后,就会流露出对助人的几何形状的喜欢,以及对害人的几何形状的厌恶。虽然他/她们可能还不会说话,也没有受过很多的教育,但已经自发地流露出辨别善恶的能力。一岁的孩子,就会伸出稚弱小手惩罚害人的玩偶,以及抚摸奖励助人的玩偶。心理学空间ax?M8S{{n

心理学空间&a U*z#d8o"_

由此可见,心学强调的是个人的感悟、实践经验以及以事业的成功来验证其智慧,而科学的心理学是用实验和数据的方法来验证同样的道理;两者殊途同归,一致于心。

`Q `o2[1e0

6sr;I^m$\?0 心理学空间"h;cIO0n*P"P7E3HE

X$KD:^$vi&f)u Gu$b^0第二层: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

:F ~5}"rh[DeV0心理学空间0E4F-Qm"{$|Q1M0C1b

心学提倡的是感悟修行,当我们的意念产生好恶之分的时候,我们的良知是可以直接感受到这种判断的,我们就会按照自己的良知来行动。有时候这种良知的准则与外部的约束发生冲突,这就需要我们改变所处的环境和认识;如果没有冲突我们就可以顺势而行。因此,“良知”就是“天理”,也就是不要在意外部的约束,要按照自己的天理行动。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东亚近代史上,革命家和改革派都比较喜欢阳明心学的原因。阳明心学是一种积极的学问,一种行动的学问。

%r!x0I3g-`M'KF%YG0心理学空间?5u+kY P/G5e

而心理学更关注的是人类意识活动的细节,也就是普通人的认知、情感、思维的活动规律。当我们不能够达到心如明镜的时候,也就是不能感觉到善恶的时候,或者悟性、造化、知识让我们悟不到想不通的时候,心理学的规律,就可以起到帮助的作用。因此,心理学对细节的分辨和分析,不仅能够加强我们对自我的修行、探索和分析,也可以对心学的假设进行逻辑的定量研究和数据分析,更能够帮助哪些悟性不够的人以防走火入魔。所以,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心理学空间.y5@u)C&c

$x5AEi vG CO6xk0 心理学空间/}R ZL g(k3q.CX

心理学空间7Jo*FVS8Q1Q&E

第三层: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珠联璧合心理学空间5H(q6|?*C}rGXsF&c

心理学空间$T#~)SJD-ukp$B

以张之洞的话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心学讲的是道和势,它是中国人的体,是我们修身养性,升华超越所笃行的大道理。心理学强调的是方法和技术,也因而使得其更加世俗和济世。传统心理学的实证研究的所产生的科学积累,可以很容易地在其他个体身上得到观察或重复;而心学的智慧需要每个个体的领悟、努力和践行,反而不那么容易得到普及。这样的理解,其实并不是将二者区分开来,而是符合心学的知行合一的理念。这种知行合一恰恰也是心理学的具身认知研究所发现的人类心理的活动特色。

w;}^*v HiJ0心理学空间O5ipP u&WH+R

我们所有的知识、概念、领悟、观念和智慧都不仅仅是作为抽象的符号,存在于我们的海马系统之中或者我们的观念意识之中,他们一定是通过我们的身心体验来表现出来的。虽然我们人也有言不由衷、表里不一的情形,这只能说明,人也会有知行不一的时候出现,但是我们可以意识到这种不一致,而且也有意愿去面对和解决这样的矛盾。更多的时候我们的知行是一体的。知识也是可以产生或促进行动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一种具身认知的体现。我和西安交通大学的喻丰教授,几年前就提出来人类的道德行为其实也是可以通过很多具体的外在的形式和物理变量来操控的。因此,体可以为用,用也可以转化为体。体用合一,珠联璧合。心理学空间3fj7_]]%Y WL

心理学空间?*C$qy4M:M@E

心学与心理学在当前的中国社会中都面临着一次伟大复兴的机遇。如果能够借鉴知识的科学积累和科学心理学的方法,验证、实践以及传播中国心学的传统智慧,我个人觉得,这是我们心理学家能够在中华文化复兴运动中所能做出的伟大贡献之一。“心学为体,心理学为用,学用结合,建功立业”,正是阳明先生的学说能够在近代被无数仁人志士所喜爱的原因。伟大的智慧一定是可以实证、实修、实用的,而伟大的实践,也会产生伟大的智慧。 

mfzmzK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王阳明 心学 中国文化
«吾心可鉴:澎湃的福流 彭凯平
《彭凯平》
没有了»
延伸阅读· · · · · ·

 彭凯平

彭凯平
美国心理学会心理科学领导委员会 委员; 伯克利加州大学国际研究院 副院长; 伯克利加州大学心理学系 终身教授 博导, 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系主任;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 博导, 系主任;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 行为科学研究室主任;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教授; 管理科学国际博士导师;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 客座教授;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兼职教授; 心理学系学术委员会主任 ;武汉大学工商管理学 院客座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 教授; 管理科学国际博士导师; 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 客座教授; 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客座教授; 美国唐氏基金会 董事; 德国宝马公司青年领袖论坛董事会 董事;
彭凯平,1983年获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学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1987年被聘为北京大学心理学系讲师,并任系主任助理。1993年、1997年分获密西根大学心理学系硕士和博士学位。1997年起任职于伯克利加州大学心理学系,先后任助理教授、副教授、2004年被评为终身教授。 主要从事社会及文化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工作。承担社会心理学等15门课程。主要研究领域集中在社会和文化心理学、行为经济、领导决策和跨文化沟通的心理学等方面,尤以跨文化心理的研究贡献著名。先后负责、参与科研项目50多项,其中国家级项目5项。 近年来发表论文90多篇,2007年被美国人格社会心理学会评为全世界论文引用最多的中青年社会心理学家和华人心理学家,发表学术专著8部。2006年获得美国管理学院最佳论文奖,2005年获得美国社会心理学会最佳论文奖,2004年入选国家教育部“春晖计划”。2004年任世界华人心理学会共同主席。为众多国际期刊的编委或特约审稿人。曾获得多项美国和国际科研基金、奖励和学术荣誉。多篇论文被收入社会心理学经典论文集。 指导和培养了国内外博士20余人,这些学生分别任职于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伯克利加州大学、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国际一流大学。 曾为很多国际公司提供战略、人事和文化咨询,包括福特、宝马、美国航天局(NASA)、TCL、中航、中化及总装备部等。 2008年5月起受聘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和首任系主任。2009 年5月入选中组部国家级海外高级人才(“千人计划”)计划。并于2009年7月获邀成为国庆六十周年观礼嘉宾。

微信号彭凯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