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浪死在沙滩上
作者: 王道还 / 3375次阅读 时间: 2016年9月09日
来源: 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标签: 语言发展 蒙特梭利 海伦凯勒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AFBs4OBTkI0
u(nHBe3e0心理学空间1y,?{$Zn;_/e?n

XU*o6`'w!Y7wBa0是什么让人之所以为人?劳拉的故事似乎说明了,即使「战胜盲聋哑」,也未必能成为海伦凯勒

K:F9l6[M%l0

j"y/?7ztcE!y@3a v0撰文 │ 心理学空间-Y/C0Vh8[

r,saqX|0两百年前,法国南部的森林中传出捕获「野孩子」的消息。他就像传说中的「狼童」,身上一丝不挂、不会说话、行为粗野不驯,当然,身世、年龄俱不详,活脱脱一个「高贵的野蛮人」。这个消息立即轰动了巴黎上流社会,于是他给送入巴黎的聋哑学校,由年轻的医师依达(Itard, 1775-1838)负责照顾、「教化」。依达为他取名「维多」。

y@)C gs2qd0心理学空间P H@J"V]g

依达原先是军医,后来在巴黎聋哑学校钻研听觉与听障,最后成为儿童启智教育的先驱,他的研究与报导后来影响了在本地大名鼎鼎的蒙特梭利(Montessori, 1870-1952)。

.}a(?Z,Ru `O0

心理学空间INl V(d/sE5AhR

维多

qg.x}1O q?:gkt0心理学空间t @Dn&u(P3C2A

维多据医师的诊断大约十一岁。依达与维多相处了五年,竭尽全力将他装扮成文明人,可是功亏一篑──维多始终学不会说话。他只关心食物与「自由」──可不是革命口号(自由、平等、博爱)中的「自由」,而是为所欲为的自由。最后依达放弃了维多。心理学空间 `"UW%G;Hgx0IklSn

k,U"|9O6F7{0维多的故事值得讨论的面向颇多。例如维多在仔细照料下仍然学不会说话,显示他已过了发展语言能力的关键期(critical period),也就是说他实际的年龄可能不只十一岁。但是语言关键期的意义是什么?无法学会说话的后果严重得很,以维多的例子来看,他也学不会文明的礼仪、规范,不懂「做人的道理」。这么重要的功能为什么人长大了反而学不会?其次,语言关键期的事实似乎是特定社会生活模式的产物,人类什么时候才开始生活在互动紧密的社会群体中的?心理学空间:WHZ;Y8e i.P!S

心理学空间9YOC1q*B\

不过,要是维多果真学会了说话,依达与维多就不会决裂了吗?心理学空间!|p'h`+r8C

cQ0T9E^Y|U0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劳拉.布里吉曼(Laura Bridgman)的故事颇值玩味。最近出版了两本书,以两个不同的角度,让她再度浮上世人心头。

C.i+X_&b r-s:U|0

:H!pe(kD0维多在一八二八年初去世,第二年年底劳拉在美国东北部出生,她的父亲务农,家境小康。劳拉才过了一岁半,就流行起猩红热,不仅夺走了她两个姊姊,还让她在床上躺了两年,视觉、听觉丧失了,嗅觉、味觉也几乎全毁。劳拉是在一八三七年成为「历史人物」的,那一年她的父亲带她到波士顿的盲人重建院。(第二年依达在巴黎去世。)心理学空间\q*R @$U8V,Qi'G E%n[

2e"\'bd,FO Me)kc0这家盲人重建院的院长是萨缪.侯维(Howe, 1801-1876),波士顿人,布朗大学毕业生,哈佛大学医学院毕业,到希腊参加过反抗土耳其人统治的游击队。劳拉出生不久之后,他回到波士顿,正值美国文学史上的「新英格兰文艺复兴」,文化界弥漫着一股浪漫精神,文人菁英深信人性本善;教育是启蒙的重要手段;只要刮垢磨光,人人可以为善。这与早期新教徒的信念不同;五月花号的移民本着卡尔文教义坚信神宠早已注定,此世只是来生的桥梁,对生活中的磨难只求坚忍熬过。心理学空间m?x&B2U"H

9M7YmDt/e5x0

劳拉.布里吉曼素描画,上头写着:「神是真理之爱」心理学空间O _4If1N4R

8Z1d3fr9{*VY-D0侯维创立了美国第一家盲人重建院,以教育、体育、职训为盲人开创新的生涯。不久英国的妇运份子海莉耶(Harriet Martineau, 1802-76;差点做了达尔文的嫂嫂)建议他进行史无前例的「重建」教育实验:针对盲聋人士。就在这个时候,鬼使神差地劳拉出现了。侯维立刻掌握了这个机会,以小女孩的血肉之躯发动了一场抽象的「哲学/神学战争」。心理学空间2Mc6c5kN2YP"De

t-O4OzB&x4Y0根据洛克的经验论,人的心灵生来是一张白纸,任凭感官传送的信息涂写。劳拉呢?仅余的触觉足以滋养完整的心灵吗?也许艺术家的睿见值得参考:对于大家赞叹的雕像,米开朗基罗认为艺术家的本领不过是将藏在大理石中的 「石像」解放了而已。劳拉的心没有让感官污染,也许更能揭露内蕴的本质:求知若渴、敬仰上帝?心理学空间2bM-R)i2YL@Q5[f

心理学空间]2F"x+RRY] x

在侯维的苦心教导下,劳拉终于学会以字母符号「说话」,甚至还会耍颇有创意的文字花样。于是劳拉成为残障教育成果的典范、各界瞩目的焦点,连狄更斯都跨海来访问,返英后的报导广为人知(一八四二年),连达尔文都在著作中提到过她。

*Isc T%V:[[0

P_9GZRq3Qq"Q0可是侯维最后却对劳拉失去了兴趣:劳拉也许是残障教育的典范,却是个失败的实验。劳拉逐渐长大,由女孩、少女而成人,不再像个清纯的天使。劳拉的个性逐渐显现,在侯维眼里,成了好斗、喜怒无常、粗野的凡人。她永远学不会数字、计算之类的抽象观念,从来没有发抒过什么深刻的思绪。至于宗教情操,劳拉最后加入了侯维鄙视的那种教派--以圣经字句的表面意义为教义准绳。

/@h0h6QyBt0心理学空间*B"Zb_4u-x`b/Q5md

侯维一直照顾劳拉,可是却维持疏远的关系。侯维过世后,劳拉继续活了十三年,五十九岁撒手人间(1889),世人早就遗忘了她。心理学空间!CtD'b yh.Wh!F

心理学空间 m0b3Sa+mkTz

或者说,世人找到了一位新的天使──海伦.凯勒(Helen Keller, 1880-1968)。不过,那是另一个故事了。心理学空间k$B;i6KP0K

心理学空间.D&N9G2C*z+h!t;e$m4f,Q n

原载2001年5月30日中央副刊书海六品心理学空间%XdVI(tG;sd[T2q

"e;R"uc"z~F0文字部份转载自:通俗科学网心理学空间(]8CJ x2N#G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语言发展 蒙特梭利 海伦凯勒
«达尔文的月亮 科普新闻
《科普新闻》
世界首套在轨脑-机交互等神经工效测试系统随“天宫二号”一同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