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胞胎心理治疗——从动力角度考察双胞胎的心理发展因素
作者: 施琪嘉 / 14317次阅读 时间: 2015年10月22日
标签: 心理治疗 心理咨询 有限公司 武汉市 深圳市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v/dT3r#haK

]cxr2|9x/r0
施琪嘉教授:双胞胎心理治疗——从动力角度考察双胞胎的心理发展因素
时间:2015年10月21日 8:30
地点:武汉市心理医院十层大楼 学术报告厅

[Z @ ]V0z0心理学空间 o%e t$Lq

心理学空间$eT@uI4ssn R3e

本次报告由施琪嘉教授主讲,向文乙博士担任翻译。报告内容为同胞胎心理治疗。心理学空间hft+t(S ^r

!QlD!}/L j0

i2Q y J)[uR3J*P9C0心理学空间#nIui pL.an

报告文章内容节选心理学空间8z3{$dgH+b.y^

心理学空间TlO};|u6~8AN

双胞胎心理治疗——从动力角度考察双胞胎的心理发展因素心理学空间|X!D6}3z/O8o

~ o5Z"i&]-s0心理学空间z6uLF+c6N1| t?c6G

|J"q1^9g7E cytnQ0心理学空间ub/g kgXhx

今天晚上我给大家讲演的题目为双胞胎心理治疗,我治疗的双胞胎是同卵双生的。我们知道,双胞胎有异卵双生和同卵双生,今天跟大家讲是同卵双生。同卵双生它的功能学上来说它的认同非常的统一,异卵双生虽然也是同时出生的,但是因为长相不一样,就等于一次性的生了两个孩子,而同卵双生子长得特别的一样,开始那你就知道他们是两个精子到一个卵子中去形成,因为他们长的特别的像,所以他们的心理特征和其他的同胞就不太一样。心理学空间/N$O%P(R-|8o5I v

心理学空间5Z1q,sxHI G

我国开始的双胞胎研究起于上个世纪20年代,出生率在0.9%到1.55%,一直到2001年我国就开始有双生胎的登记,就是中国的双生登记。国外有很多的研究如创伤研究是双生子研究,一个最有名的创伤研究,就是将去越南的卵生子与待在美国没有参加越战的双生子进行大脑海马容积的对比,看创伤发生的发生是不是和遗传有关。结果发现,参加越战越南的兄弟的海马有萎缩,没有去的则海马容积比较正常,说明这个战争对他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这种双生子实验对我们的研究很帮助。

8j'{,T(a9FvDU0心理学空间b9z%_:dBHrZ;}

回到出生率分布,是蛮有意思的。首先看生育率,女性最高的生育时间是在20岁到24岁,是一般生育率的2.5倍,25岁到29岁是一般生育率的2倍,换句话说我们大部分的孩子的出生都是在20岁到29岁,占到总数量的80.4%,这就是生育最旺盛的年龄,大家可以看到,不管在什么地方,县乡镇都是这个样子。

TgrV%U9T/x n |/{0心理学空间s6\!^[ \k] ^5@gZk

第二个就是双胎出生率,20岁到29岁,双胎占总胎数的73.8%。这个非常容易理解,因为大部分生孩子都是在20岁到29岁,双胞胎出生几率基本上是90.3%。不过近年双胎出生的年龄分布向高龄偏移,在最高的生育年龄就是45岁到49岁,育龄的双胎出生率异常增高,达到双胎出生率的最大量。

nV O9?n4C g5q0ej0心理学空间A yVq1B[!rDt

大家知道什么意思吗?现在人工授精技术的发展导致生育的比例的增加,有一部分人在三四十岁左右还怀不上就倾向采用人工的方法生孩子,我们见到最大养育双胞胎的例子为50多岁,看到新闻报道时母亲已经60岁了,所以她要拼命的工作要养活这两个孩子。

Wdp$j\0

Bc5l6L:p3|0我记得我在当学生的时候,对不育的治疗采用促排卵药物,那个时候人工受精还没有这么发达,用促排卵这个药将本来一月一次的排卵变成一次排两个或者多个,当然夫妻很久没见面有时一激动也可以一次排两个卵,这个就不是人工的,这个就是自然现象的双胞胎,这个是什么双胞胎呢?异卵双生,两个卵泡同时排。药物克罗米酚可以同时促进这个卵巢一次性排多个卵子,这导致双胞胎多胞胎出生的几率增加。

e DmX#E*oX9m0心理学空间1TZeqpR+}

社会的因素使得很多女性在20-40岁忙于事业,或者20岁、30岁都没有要孩子的想法,真的到了35岁、40岁才想是否该要孩子了,结果怀不上了。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加,对男性也造成影响,精子数量过少、精子活动率不够是常见的现象,比如描述精子有气无力地,不是一往无前地往前跑,而是原地打转精子是打转的。所以做人工授精,就还不仅仅是女性的问题,男性也有问题的不在少数。

YCG#i:U u0心理学空间+k4[&[fh [+ccH

人工受精是先在外边试管让精子和卵子结合结合好之后再放入子宫,怎样放呢?首先先把好的精子拿出来,然后筛查出健康的卵子,让精子与卵子结合,为保证成功,受精卵就不止一个,它可能就是两个三个,一般来说成功的话,它一次就不会只放一个,可能放两个到三个,这样,成功的话,可能是双胞胎,甚至是三胞胎,但这种情形多半是异卵胎。

!x9tyb0ShxHN0

]N7WF:{&{:KC0我们回到今天晚上的话题,如何从动力角度考虑双胞胎现象。如前所述,用药促排卵导致异卵双生的几率增加,如果人工授精同卵双生的比例也会增加,如图,这是国外的一个摄影师照出的照片,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精子进入卵子的过程,精子一旦穿过卵子后,整个卵子就会释放某种保护黏液,把整个的卵子包裹起来,其他精子就无法进入,但是有的时候会发生这种情况,就是同时两个精子一起钻进去了,这个就是同卵双生!

.Y8n*bVV \EVN0

8W2v,M9_[/Y,J0从动力上来讲,避免同胞竞争是双胞胎焦虑的重要来源,这是因为他的竞争不是在出生以后,而是在子宫里面就开始的。同胞竞争从子宫孕育开始就存在。我们学习精神分析,讲潜意识,子宫是潜意识里非常重要的一个点,从子宫内的同胞竞争开始,他们很早就有这种感受,空间的争抢、从胎盘中营养的争夺,当然也形成妥协和分享!双胞胎的一方配合另外一方,采取配合或一致的姿势,意味着能够存活和分享资源,让彼此舒服!

9MI;khG"nH7z0IU0

JN1X"b&DI0模仿与认同是其主要防御机制,在到达俄狄浦斯期以后,其他的机制,如置换、投射等机制,构成了他们的一体化认同的分裂。

}:A*_R_s$@5x0心理学空间%v:pwz5}

接下来,我们将从动力角度仔细考察双胞胎的心理发展因素:心理学空间g0\*w"@Gt|

0M1nk^/uTa0(一)强烈的力比多亲附导致强烈的竞争心理学空间3RM W;?0c0Zb

K g"}7I-N:Z)s:a8|d0为什么是强烈的力比多依附呢?如果是一个单独的个体,他/她可能会很安静地呆在子宫里吸收营养,空间足够大,感觉足够自由,可是如果还有一个另一个个体在子宫里,都要抢来自母亲的脐带血营养,他/她就会非常的紧张,他/她感到生存的危险和可能死亡的威胁,所谓力比多,就是存活下来的生的驱力,每个双胞胎个体都因为这种存在的威胁产生异常强烈的竞争感,事实上出生前后的现实上的竞争也是异常的激烈,这导致他们心理上的竞争的激烈性!

G{j2q7r+o-b\#lr0心理学空间9rB&DIx G

从出生伊始,双方就被视为一体,父母在照料方面存在着竞争,双胞胎的这种竞争是一种极端的情形,这种竞争当然也出现于正常隔几年出生的兄弟姐妹之间。

ju'q|$D&c"wj5U0心理学空间zT.D7~&C? Gv

弗洛伊德就有一个小他一岁半的弟弟朱力安,弟弟出生前后,妈妈把属于他的爱放到了他弟弟的身上,弗洛伊德明显地感觉到被妈妈抛弃了,弗洛伊德对儿童创伤的一个重要的贡献来自于此,他说,他一辈子的关系可能都与重复与弟弟的竞争很,感受被背叛有关,在现实中他的学生如荣格、弗伦奇都离开了他。心理学空间 U2N5R6j(B-e+nz0{d

p$on J'U"O%~ ?0|0我的一个朋友有两个孩子,老大比老二大两岁,一天她要单独带老二出去,理由是:在老二出生前成天单独跟老大在一起,而老二出生后从来没有和我单独出去玩过,我觉得对老二不公平,因此我要跟老二单独出去。

1Awg UX!y0

d2G8^*DL0我告诉她,从动力角度来讲,这个好像更不公平,为什么呢?因为老大在老二出生前后,就感觉到是被母亲抛弃了,此时你再单独带老二出去,这种抛弃的感觉岂不是更强。心理学空间Pv+y.geMzH

心理学空间5b`RR'@

今天,我们在讲同卵双生,其特点就是共进共出,其实,他们在相似的时间出生,顺序有时是被人为指定的,为什么叫人为指定呢?如果一个人他是人工出生的,可能先后就是几分钟,一两分钟,有的可能会更晚一点,为什么说是为指定呢?在剖腹产的时候,哪个先拿出来,哪个后拿出来,取决于医生和护士,这个护士说这个拿出来,他就是老大了。其实哪个先后出来当时的差别一点都不大,被指定为哥哥姐姐后,这个影响就是一辈子的了,因为哥哥姐姐是要让弟弟妹妹的那种,所以这种被父母亲指定的谦让导致一种竞争的失败感。

d H)I s+L4h0

"P'?0X+@M0双胞胎的抚养其实是个体力活,特别是在出生后的前几个月的时候,妈妈一个人是照顾不过来的,通常的情况下,因为晚上喂奶换尿布,通常这个要哭会导致另一个也要哭,这样母亲会疲于奔命,所以通常情况下,就放在不同房间或不同家里养,如母亲养一个,爷爷奶奶养一个,又为了公平起见,一周调换一次,但对孩子来说,一边养熟了,你又把它换过来出来,这儿其实又有很多的不公平啊!更重要的是,胎儿期间形成的双体认同突然缺如了,在心理上是否会有影响呢?

$[aY.V)@1r#W P0

[e`PL t;J0早年,我在兰州讲课,一个同事对我说,我现在精神压力很大,他说我养的是双胞胎,姐姐要去留学,妹妹成绩没那么好,但听姐姐要出国,她也要去,我钱就这么多怎么办呢?后来我想了一招,把她们俩送去英国读书,英国一年就可以拿到学位,这样,钱就可以勉强够这对小祖宗出国了!心理学空间X5q/\xq7`GbO

心理学空间KupjB

(二)持续终身的与孪生子认同,认同作为他们终身的防御心理学空间1z!v6x|)[ ~wo

J!d@ nc4^/~ } Z0刚才我讲了竞争,这第二点也还是与竞争相关。由于他们长得很像,又是共进共出的,所以他们一辈子他都会被自己认为是另一个,经常有人问:你是弟弟吧?你还有个哥哥吧?或者被经常问你是不是某某啊?会被认错,这种持续终身的认同会在他们一生中产生重要的影响。心理学空间c`_ABX&LGf

心理学空间0F:u!Q6~$ng\e,{

双生子的一体认同还会导致了分离的困难。玛格丽特马勒在提出分离和个体化的概念是指从出生后的第六个月开始的,一个月以内为自闭期,第两个月到六个月是共生期,从出生后6个月一直到三岁,都认为是一个分离个性化的过程,当然,真正的分离要持续终身。心理学空间r O N#B W't

心理学空间#p6XGycr a

双胞胎呢出生以后被人打量、比较和分辨。如果孩子把母亲视为一种镜象,那么这个孩子他是怎么样形成自我我们的呢,埃里克森说过,孩子在母亲注视自己喜悦的表情中看到了自己。孩子是把母亲作为自我的意象发展出自我的。

S2_kN|,pQ0心理学空间*UrI!aKC4B

到了双生子这儿就有些不一样了,他一出生以后呢,除了母亲外,他还有另一个一模一样的人在那儿,母亲会不在,而这个孪生子经常在一起,提供了一个“镜像自我”的对象。比较起母亲“理想化自我”的高大上形象,这个和自己同呼吸共哭泣的对象更反映出接地气的“我”!心理学空间U:mFE3L1PH v

心理学空间/Z)M b@A#C3Yn

当母亲不在的时候,过渡性客体的提供了想象母亲在场的可能。温尼科特提出一个过渡性客体的概念,就是帮助我们理解孩子在母亲不在场时如何处理他们的焦虑的。越小的孩子的想象力越丰富,只有借助一些东西或某些动作才能想象母亲在场时的样子,什么东西能够实现这一功能呢?玩具、手指、毛毯等等!

V l^0T]+RXC0心理学空间#E;Y+AMX9u

而孪生子在母亲不在身边时,他在心里或者经常就是在现实中看到,他/她在那呢!看到孪生子就像看到了自己一样,即便一个人在哭,另一个也一起哭,彼此互相经历,彼此互相印证彼此,看到另一个就是好像看到自己一样。突然,我有这样一个联想:是否孪生子比一般人更能耐受孤独呢?

#N1Aan XuS;~9},D{.T0心理学空间$l J3M8{,w&`

双胞胎的过渡空间可能和非双生子不一样,我们之所以需要过渡性客体,是因为需要具体的东西帮助想象,一个孪生子现成在这儿的话,这个过渡的东西我就可以不需要了。孪生子因双方互为现实,取代了客体的存在,因此有种说法就是孪生子的过渡空间没有一般个体那么大,或者他不需要那么大!他们的内在空间基于二人之间!

C5J8v&k5V0心理学空间4W?)C$};~

由于他们习惯一起出现,一起分享,和一起思考,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是一种融合,合为一体,不分彼此,不分内外。因此在接受心理治疗的只有,治疗师要求两人一起出现,有的时候,治疗师问一下,相对的两者很难区分,对谁讲话。有时候对姐姐讲,妹妹插话,有时姐姐讲上半句,妹妹讲下半句,经常相似很想,十分默契,但是这种认同呢,又导致他们彼此难以分离。心理学空间 L*V~Z)ZrjP

心理学空间FR!H8E)}.l?:CcC,v

心理学空间+?n5NI0HXaxJ%mY

8|`-rg PT,s`u0(三)从客体表象中产生自我表象分离的不确定性心理学空间?)}!}K:PjKN.Y

心理学空间W'i*X0^8l:x~I8~5s0B%S

在刚才这个案例中,我主要是讲了双胞胎不管两者是多么的好,多么的认同,从一开始他们的竞争关系就存在,他们必须处理自己的焦虑,其中的一种处理方式在于互相认同:你看我们长得像一个人(考试时可以当枪手),我们不用讲话,我想什么事情他都能明白,这个认同是双胞胎终生的一个防御,是他们处理竞争焦虑以及应对外界的重要方式,在第一对我展示的案例中充分呈现了这种认同:一起讲话,一起哈哈大笑,或者姐姐讲上句,妹妹讲下半句,两人异口同声用一个词形容共同的经历......

ql(f\r0心理学空间$^lF`O\%\g

而现在我要讲的第二对案例,则主要和分离处理有关。科胡特提过一个名词叫客体表象(Object representation),指客体内化过程中在个体自身的代表,借此产生了自体表象(self representation)。这个客体表象是在与母亲的关系中产生的,但双胞胎的客体表象在很大程度不仅仅来自于母亲,部分来自于他的孪生体,换句话说,客体表象既有母亲成分,又有孪生子成分-他的反应,他的表现构成了客体表象,进而成为自体表象的内容,如果一方因为某种原因离开孪生体(结婚、生孩子),另一个的自我表象就会产生不确定性,他是该从该关系中出来还是不出来呢?我是不是应该跟他表现得不一样呢?

| @!C~?6o0心理学空间 ?.O8K.V BesG8c

从客体表象中产生的融合于孪生体的一体认同会导致分离困难,有的时候与一方分离成长,另外一方则受到创伤,第二个案例中妹妹因姐姐成长、搬出家工作,结识新朋友而出现严重的精神症状(学员反馈中因妹妹结婚生孩子,自己不喜欢外甥,自己至今未婚)!心理学空间K.j XTZ!d%Dh

(pgr u V8S{0

L1E ?4^2`R@0

;AQ)UD a M0(四)孪生关系中每一方强烈要求被公平对待心理学空间+^!]:u?pDB0pn

/b6u4x(EH&qk0在家庭中,父母需要将资源分配,动力上来看,父母亲常常把孩子作为他们好坏投射的对象,哪些孩子是好的投射体呢?儿子、残疾、生病的一方,父母亲会把好的给这个孩子,但好坏同时是因分裂而存在的,好的投射出去以后,另外的孩子就剩下坏的投射了,所以在有兄弟姐妹的家庭,有的父母亲对这个要好,对那个就不好,而且有时不管父母对那个不好的孩子以后对父母多么好,父母亲始终就是难以做到对这个孩子好,因为他把好的已经分给了另一个孩子(常常这个孩子却是家庭的败家子)。

H+Sm5|)v5I0

sc?#o:I NX0如果你是幸运的,你父母亲好对你的同时,你就要去想你的兄弟姐妹可能就是被坏的对待的那一方。所以投射不仅仅是孩子对父母亲的,父母亲把他自己的投射-好也好坏也好-分配给孩子了。

*]/m;cq0EZ!nY\Le'YL0心理学空间Q'mA6e8n9U9b

父母亲虽然都这样说:手心手背都是肉。我们还有另外一句话,十个手指还不一般长呢,对吧。在双胞胎这儿对分配公平的要求,就显得特别突出。同时出生的,长得又一样,凭什么给他多一点,给你少一点呢?难道就因为早出生几分钟当了哥哥姐姐?一方获得父母更多的照顾,就意味着另外一方竞争的失败,因此对于父母和双胞胎,双双就会发展出要求(看似)绝对公平的态度。

/VX'[5`${-Kf_(w0

4cW wa EP0环境对双胞胎的影响极大,而双胞胎因着孪生有明显的优势:他们一起面对早年的创伤情景,比如父母不在时的孤独和被遗弃感。在我们第一对双胞胎案例中看到,双胞胎共同经历父母争吵,父亲打母亲,因此他们制造出的心理的承受力也是孪生的,大于个体所有的。心理学空间 L F$OD)bK

@6{ YO?0双胞胎穿着一样的衣服,长得像一个人,这会十分吸引眼球,别人都在看,一个个体没有那么多人注意。人们在街上碰到双胞胎以后都会产生好奇心,现在设计的装双胞胎的车子又特别吸引人,如设计成平行两座的车子,或前后两座的车子,当然三胞胎就更吸引人了,对吧。虽然双胞胎制造出对成人的吸引力的程度,远远大于个体的,但是并没有减低他们作为成为“个体”的欲望,伯林罕(Burlingham)称之“双人舞”。心理学空间d4K/BoGZ-E Z

心理学空间-c7X1_8|bx&?,c

由于因为高度相似和互相融合的原因,以至于孪生体不觉得在他们之外的个体是“人”或者是“完整”的,他们特别自恋的想法来自:你看我有和我一样的我,而你们都没有。如果母亲没有告诉他另一个到哪里去了,这时作为个体的“我”就会感觉到孤独、被抛弃或者不完整。

b$c\9edJ0

ZSy8c3mDb0有的母亲描述不能在早年区别双胞胎,后来这儿的胎记,那儿高些的眉毛,逐渐母亲能够区别他们了。母亲很有意思的感觉是,在我早年不能区别他们哪个谁是谁之前,你都不知道怎么爱他!心理学空间@n;x0y-\6am&NH%`P

心理学空间'a)yx0c8I:DF;}

这就是公平竞争在作祟。

'lM u4}B8Y8~M0

-n"dO1W*r0不管父母想做得如何好,在孪生子那儿,他们都觉得有差别,所以双生子有可能觉得他们获得的爱呢,比一般的个体获得要少!心理学空间3bq~1na

心理学空间#L5p R3a }*m4k$p&`x

我作为治疗师在工作的时候,也有这种感觉不知道对谁说话,听谁说话的感觉,总怕听了这个冷落了另一个!心理学空间"Dz2B[K&u8m

Q/J7a&Ej0(五)半人幻想与对母亲的三角关系、“代理人现象”心理学空间2T2E/YRu9_p

心理学空间P2q/unV{

因想象和现实剥夺对母亲和同胞兄弟有强烈的报复的这种愿望,由此产生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叫做“半人幻想”,即双胞胎从开始就想象自己其实和双胞胎的另外一半是一体的,本来就属于自己,它是被强迫着被人(比如母亲)给分离出去的,自己另外一半是在子宫中被剥夺了。这个幻想导致他们今后会有强烈的这种报复复仇的愿望。今天在我们第一个案例中,强烈的复仇表现在对婚姻的态度上,各自嫁给自己不喜欢的人-有谁比他们自己更相爱,姐姐怀孕后妹妹毫不留情地离婚去照顾姐姐!

Y.@"AV~0

crV | o"Y;VT"V0双生子的早期发育与个体发展也有不一样的轨迹。正常的第一个阶段就是一元体,在子宫当中,婴儿跟母亲是融合在一体的。出生以后第一个月还算自闭期,从第二个月以后就开始是二元共生期了,从共生期开始,就到了一个二元体的一个阶段,也叫共生。克莱因把俄狄浦斯期推到出生后一岁,父亲的出现不是那么晚,从一岁开始就是三角关系了。心理学空间'T y X%|5}IS{

心理学空间~&H Y;qs5sM&K.B

对于孪生这个双胞胎来说,二元关系在子宫中就存在了,自出生以后,就变成双胞胎对母亲的三角关系,所以他一出生以后,它就是一个三角关系。同卵双生子,他的融合要明显,跟保持今后的认同是他主要的考虑。竞争、共享、分离和融合是双胞胎在关系发展中的重要部分。

WP4@,Id4q2?0

BC1BU$ob/k9r4H5K0在治疗双胞胎时候?要有费尔贝恩(Fairbarn)的夫妻治疗概念,即把二者视为“一体”来治疗的。这个“一体”有两个现象,第一个叫做公平。就是我在对他做治疗的时候,我是在对他做治疗,还是在对他做治疗?我对他说这个话的时候,我有没有顾及到另外一个?因为另外一个在旁边看着,“公平移情”是一个孪生子治疗中特别要注意的现象一个特殊的一个情况。

k~:PW6n*r[Y0

)Y:hT fOkfEe Zd0另外一个要注意的为“代理人现象”(by proxy),家庭治疗中常常提到“代理人”这个名词,即家庭中有一个人有病,不是这个人有病,而是这“代理人”这个名词,即家庭中有一个人有病,不是这个人有病,而是这个家庭有病,所以这个人是家庭功能下降的一个代理人(Simon and Vine,1987),同样,孪生子其中一个有问题,他不是他一个人的问题,而是作为代理人的双方关系出了问题!

x;XKI({kq!?q0心理学空间e5ms[N kC

心理学空间.rK*Jt2S j#m

;`7e9c6|4}/h&io0讨论及学员现场问答环节心理学空间*WZ!i.L7q

心理学空间Ub!s:T4C#Q,B n

Q:我有一个案例,她是龙凤胎的妹妹,高三学生,她一直觉得她同桌说话会影响她学习。一开始她在初三的时候就有这个问题,和同桌竞争的趋势。高二的时候她找过我,我觉得她有强迫症,我不想接她但是转介不掉。我用替代疗法给她做了治疗,替代疗法就是用一个比较正性的观念替代他的思维。她目前的状态比以前严重,我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做?

`eR]R0

!|x&HH.U&a3L ` Q.o9N0A:如果你的意思是问我要我告诉你怎么做,我也不知道。两个建议:这个案例困扰到你,你需要做一个案例督导。对于我们今天所讲的东西,如果他是龙凤胎的第二胎,每当他遇到重大事件比如高考等等,在重大分离事件之前,她可能会发生问题,成绩下降、不回家、不学习等等,一般会认为是学习方面出了问题,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可能是分离的表现。

|%A-p y p$l0心理学空间d5]_)mo+y~

Q:您刚提到两个防御机制,模仿和认同。我之前做过一个双胞胎的哥哥的案例,我看到是以一种强烈的反向形成来区分彼此。他们会选择分离遥远两地,用这种方式来区分个体。这也是他们的一种认同的方式吗?施老师的另一个案例中,妹妹已经是以分裂的方式来表达她的分离,这个时候双胞胎的另一个会以退回自己的世界的方式来区分个体,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双胞胎治疗效果会更好吗?心理学空间r4o.[+T/Q#h2?XIu

T9a#z-X/d0A:你在他们分离的很远的时候能够考虑到他们是一种认同,这一点非常重要。比如我在深圳讲课的时候,有一个五十岁的女性,她泪流满面地说她的事情。她说她从小就知道她有一个同卵双生的妹妹被送养,直到年龄比较大的时候她才找到她的妹妹,她妹妹癌症晚期,去世前她才在病榻前和她妹妹相认。她问我:“我是不是很卑鄙?我在见到她的一刻产生很强烈的想法:希望妹妹快点死吧。我对这个想法很内疚。”这个和你刚才提的认同的反向形成是有关系的,虽然核心有所不同。

!N3b'b2@1`q[1VI0

+R(kJ&g:O:{(M N-E/]0不知道哪样更好。这个类似于夫妻治疗,我是把双胞胎当作一体来治疗,比如刚才说的半人幻想啊,一体化认同啊。我的治疗对象一开始都是一个人来治疗,但是后来两个人一起来的时候治疗的呈现等等就完全不同了。我的建议是如果对方是双胞胎的话,可以尝试一起来进行治疗。心理学空间XkO$RA@`#@

g-}:Y*gk0Q:双胞胎的治疗过程中,一方有问题,而一方暂时没有发生问题的情况下,他们共同来做心理治疗,应该如何对待他们两人?

6[E gF+y;y#J0

Nk9j:M C0A:刚才第二个案例中就是一方有问题另一方没问题。我提到一个代理人的概念,也就是说这个问题代表了他们两人关系中的问题。第二个案例中,妹妹出现问题,姐姐的情绪反应特别强烈,有很强烈的内疚感。所以妹妹是不愿意来看病的,姐姐才是愿意来看病的。妹妹看到姐姐来看病,妹妹也来了。在这个一起看病的过程中,妹妹也奇迹般恢复了。从一开始背对着大家,站在门口要跑,到最后能来讲很深入的东西。可见一方能够决定另外一方,我们治疗的是这对关系。这种理念也要放到个别治疗中,个别治疗并不是一个人的治疗,从某种意义上说应该把一个家庭、一对夫妻纳入治疗系统来对待。

:PX6ty8V w0心理学空间 m#r%D-M~/z,H

Didier:心理学空间Il8W7jR FI)F

Q/H)|u%be?0感谢施教授的精彩演讲,让我们听到了这么多双胞胎的案例。我想在这里讲讲镜像的问题。镜像既是对人有建设性的、可依赖的东西,但是他也可以是一个完全相反的角色。镜像阶段里意象这个词我们一定要非常注意,很多时候我们讲区分、分离是一个相对而言比较晚的概念,而意象是一个一开始就登陆,很早很早就登陆了的概念。最近我接到一位抑郁的母亲,她带两个孪生婴儿过来,他们已经经过儿科精细的检查,其中一个孩子有很严重的抑郁,另一个却没有这个情况。在第六个月、第八个月,镜像阶段开始的这个时候,孩子就能够跟他人、他者进行这样的区分。但我觉得这个区分是很早就有的,是一开始就有的,施教授刚才用了一句很美的话“十指不一般长”来概括这个东西。

l s!|@;C4Yz-A%m0

%s AsKw&YC.S0Shauder:

.IO(k:b5f;b&[0

'u)c#["Y#vfK0我也要很感谢施琪嘉教授的演讲,非常有意思的演讲。我想谈谈同胞之间尤其是孪生之间的竞争问题。您刚讲到,这种孪生竞争一开始就有了,在妈妈肚子里面就有了,然后父母会很担心等等这些情况。他们的共生是如此显著,当一个有问题,另一个也会出现同样的问题,他们的关系是那么的平衡、好、共生,这个竞争的关系是不是已经向我们呈现了主体开始分离?

tB4[Z a-E0心理学空间?ToJL:|8^#H#N d

A:我用这两个案例来呈现了特别矛盾的一个情况。第一个是融合,第一对融合到了什么程度呢,她们的关系比父母、比爱情还亲、还紧密。比如姐妹两人一起来对抗父母。她们认为只有他们是真实的,其他都是不真实的。第二对则要分离出去的时候,姐姐的个体化是正常的,而妹妹却以严重的精神病症为代价去表现。对双胞胎来说,一体化认同是他们终生的发育。在上海的一个案例中妹妹去结婚了,姐姐却一直不结婚,而且对外甥有怨恨。心理学空间f3r \ v(L

&[rwE ^y9P]-D0Lauret:

/dP|_m;Q q0心理学空间8C;^3S%v^R;G

谢谢施琪嘉教授,谢谢您带来孪生子的临床状况,还有医疗科技下派生出来的一些医疗技术给我们现实生活造成的影响。“半人幻想”让我想到希腊神话中的一个人物,他的身体只是一个圆球,被分成两半,他一生都在寻求另一半被分开的身体。报复、恨和对其他人的气愤也是一个个体在寻找分离和个人化的同时展开的一种现象,这也是在创伤的临床中需要被好好探讨的东西。在临床上您是否有看到双胞胎比平常个体发生更多的精神病现象?心理学空间#?zi+b ?wE

KhNFU0t-qz2[0H%?0A:这个问题我没有发言权,这些个案不具有统计意义。两个案例中的问题第一个是社会性的,第二个是精神病性的。

\z&ob.D1K2z|C]W0O0心理学空间E`7HH JH

今天我报告这篇文章希望可以拓展大家对同胞竞争在水平轴上这样的理解。现在的我们自我是一个西化的、群众化的自我。我们一边渴望传统关系,一边我们是被驱赶着往前走,现代化、城市化、工业化,有很多的教育。我们内在的双胞胎是一直存在的。心理学空间v(AFVpZk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心理治疗 心理咨询 有限公司 武汉市 深圳市
«如何发展分析中的治疗关系 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的发展概略»
延伸阅读· · · · · ·

 施琪嘉

施琪嘉 教授
医学博士,中国首批国家注册心理督导师。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学院武汉市心理医院常务副院长,武汉市心理卫生研究所所长。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学院心理卫生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精神分析学组华中地区组长,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曾获得德国对外学术交流基金(DAAD)留学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及获得国家教委对外学术交流基金留学奥地利茵斯布鲁克(INNSBRUCK)大学。



微信公众号:人人江湖


施琪嘉老师的微课
微信扫码报名

创伤30讲



真正的疗愈,是内在小孩的成长




精神分析入门60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