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心走,真的比较容易找到对的方向吗?
作者: 骆宛琳 / 10483次阅读 时间: 2015年4月25日
来源: 臺大學科教發展中心 标签: 跟着感觉走 无意识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P3S4{/y@UP/P

心理学空间d(~}+r1YN)H;l
心理学空间cauS^L%F-p

6Q#M~S1j)tv0

在面对重大决定,绞尽脑汁仍无法果断做出判断时,我们是不是应该把大脑关机,把决定权交给「心」呢?

O}YA;^6y0
心理学空间a4P-f Q"we+eI

心理学空间2n?9F?f }z^

0P,Ul&i8Y0有时候面临令人左右为难,不知道该怎么做决定时,常听到人会说,「就跟着直觉走吧!」或是「听听自己心里的声音!」。但是大脑无法爽快决断的事情,真的跟着感觉走就一定比较不会出错吗?到底我们「无意识」的那个自己有多聪明呢?我有时候在日常生活中恍神,想不起来到底有没有记得锁门,或担心其它芝麻小事时,回头确认后都发现自己只是白担心一场。那时会觉得,无意识的那个自己其实还蛮可靠的呢!当我们在无意识的状况下,是不是对所接受的外在信息反而有更佳的判断能力呢?

2x E7D^f@'m:o0心理学空间*Bva"a T9F"Z#~

2004 年,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的Dijksterhuis博士提出了一个理论,认为无意识底下的思考是有优势的。他们设计了一连串的实验,发现如果受测者在做决定前(例如挑车、挑房子),先去做一些无关紧要但耗脑力的解谜、填字游戏,会让他们更容易做出最客观也最有效益的决定。 这个论点马上受到各界瞩目,毕竟,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在意识的角落,默默地豢养了一个强大的「无意识」,是很吸引人的理论。心理学空间h(z \2E3^3A1Qj|f$p

心理学空间Z:SF4O;X&Z-f]3F+n

不过,当其它实验室也纷纷开始投入研究「无意识」是不是能提供我们思考优势的时候,实验结果出现五五波,极为两极化的分歧。「无意识的思考优势」也成了近代心理学最具争议的论点之一。研究设计的不同、故意让受试者「意识」分心忙碌的游戏难度,甚至参与实验的受试者人数,似乎都成了造成各家实验结果南辕北辙的原因。心理学空间7j ewTHb B!aP

心理学空间&g m3ge7Od8e[

最近,荷兰的Mark Nieuwenstein博士和Hedderik van Rijn博士决定针对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变因,重新审视过往的实验设计,并扩大参与受试人数,来好好重新探讨这个心理学上的当代大谜团。他们找来将近四百位受试者,这大概是过往类似研究参与人数的十倍!受试者必须在四辆车,或是四栋房子里挑出最值得购买的。针对每个候选选项,研究人员会告知各12项优缺点,然后随机把受试者分为四组,来看看「意识」还是「无意识」下比较容易做出正确判断。有些受试者在做决定前,会被要求玩三分钟的字词解谜游戏,并且被告知游戏结束后要做出决定;有些有三分钟的时间可以仔细想想再做出决定。有些受试者则在玩完三分钟的字词解谜游戏之后,在做出判断前可以随便他们要花多少时间思考;最后一组受试者则是不用玩解谜游戏,也可以随便他们要想多久。

\6r'EWG%Kv0

MI!l]w"`7b f+},n0最后实验显示,「无意识」底下所做的判断并不会因此提升正确率。他们接着回头去分析过往实验的发表结果,发现那些支持「无意识具有思考优势」的研究结果样本数都太少,因此很容易因为某些误差而使得实验所得到的结论被误导 。再加上现今论文发表的常态里,比较新颖的论点或许比较容易被期刊所接受,因此在期刊审稿的过程中,也无形中引进了「审稿误差」。

:Zu"@1I2Gj0

$j2p;B^a2T$` NU4n0有趣的是,虽然「无意识」似乎没有办法给我们额外的思考优势,但在「无意识」时所做出的思考判断,丝毫不会比有「意识」时所做出的判断要差。这又是为什么呢?心理学空间*Y"xOE'M%{*uj&Z

心理学空间0qH6_c o;\Ust

Mark Nieuwenstein和Hedderik van Rijn博士表示,这有可能是因为在资料收集阶段的时候,我们已经逐步对即将需要做出的选择作出判断而有底见了。因此在受试者最后公布自己的决定前,不论有没有要让大脑分心去做解谜游戏,也都对最后决定影响不大。他们也提到,类似的情况也在所谓的「第一印象」中看到。 第一印象所形成的判断通常都很难被更改,是因为在之后的信息收集过程中,我们会倾向去寻找能强化、支持第一印象的证据。

D1vEC R_0D j:Nf0

[7e3mg&@ \0虽然,倾向「无意识」并不特别聪明的阵营发表了这篇详尽的研究结果,但是支持「无意识具有思考优势」的阵营也并没有因此垂头丧气。日后会不会有更完整的研究来支持「无意识」呢?让我们一起期待吧!心理学空间O.G;P E9\.qo{1J

:uJ3Mx:Ds0参考数据:    心理学空间 On/\ LT+Z-W

l!D7N]$~2IW f01. Nieuwenstein MR, et al. (2015). On making the right choice: A meta-analysis and large-scale replication attempt of the unconscious thought advantage. 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 Vol. 10, No. 1, pp. 1-17

)`%Ud5T&[$r7Q&N(F0

'}3^ V%f/~5HQ6e,{_02. Dijksterhuis, A. (2004). Think different: The merits of unconscious thought in preference development and decision mak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7, 586–598.心理学空间 s-it;v/V1t cc

心理学空间9S+b T;E,~-]LH3M

3. Dijksterhuis, A., et al. (2006). On making the right choice: The deliberation-withoutattention effect. Science, 311, 1005–1007.心理学空间Z8?|qy:g

心理学空间}$U!pFUO1d"jbv

4. BBC News (2006). Sleep on it, decision-makers told. Retrieved from http://news.bbc.co.uk/go/pr/fr/-/2/hi/health/4723216.stm.

&OR4Z6tk0

sLw+H V)W0I)q;nb05. Newell, B. R., et al. (2009). Think, blink or sleep on it? The impact of modes of thought on complex decision making.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62, 707–732.

:v"^?R:b gHf PZ/|,{0

@\eZ1c3V.y+s6o%M06. Strick, M., et al. (2011). A meta-analysis on unconscious thought effects. Social Cognition, 29, 738-762.心理学空间@L6O QX(M+N:qL

D-u`2]9h@hp0————心理学空间 N3^8AmbDV ]4Q

心理学空间(Pgz`Ic S

作者:骆宛琳 美国圣路易华盛顿大学(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免疫学博士,从事T细胞发育与活化相关的讯息传导研究。

8]B:s+ORe+d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跟着感觉走 无意识
«什么是巴莱多定律?什么是四两拨千斤? 自我
《自我》
如何独处:给这个时代核心焦虑的一剂解药»
延伸阅读· · · · · ·